项目化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施路径
——以“合理利用网络”为例
2022-07-28文肖啸
文 肖 啸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中,包含很多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法治道德现象,教师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项目化学习方式应运而生,并成为目前很多教师关注的一个全新教学模式。本文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为例,探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项目化学习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一、由学生兴趣入手,明确项目主题
项目化学习的重点在于确定明确的项目主题,这样教师才能围绕主题创设后期的项目学习任务。在确定项目主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兴趣为主”的教学原则,尽可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内容,这样他们才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另外,教师也可在确定项目主题的环节中,将确定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要探究的项目主题。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网络生活新空间》这一单元中,设有“网络改变世界”和“合理利用网络”两个单元主题。在具体教学中,为了能更好地应用项目化学习方式,教师可听取学生的心声,采用“项目拍卖会”的形式进行公开、公正的主题选拔活动。首先,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组内成员的建议和兴趣点提出一个项目主题。然后,教师将各个小组提出的项目主题列在黑板上,进行公开的项目竞拍活动,针对各个小组提出的项目主题进行公开的竞卖。最终,票数最高的“合理利用网络”正式成为本次的项目主题。
由自由化、公开化的选拔活动确定的项目主题比较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后期的探究合作中也会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从学生认知出发,设计项目任务
明确项目主题后,就需要考虑如何围绕主题设计具体的项目任务。在设计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在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特性,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各种项目任务。
例如,在关于“合理利用网络”的项目任务设计中,教师在制作任务单时,要从八年级学生对网络的认知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在设计问题时,要遵循螺旋式的提问方式,既要紧扣项目主题,又要在提出每一个问题后,给出学生一定的任务指引,便于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展开下一步的项目探究活动。围绕“合理利用网络”这一主题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价值等主要元素,教师可设定项目任务单:
借助条理性清晰、难度适中并且有拓展性的各种项目任务,可让学生明白自己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同时,通过递进性问题任务的创设,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到网络对生活、学习造成的各种利弊影响,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合理使用网络。
三、利用多元方式,展现项目成果
项目成果是学习效果的展示,主要表现为学生在结束项目式学习后产生的各种资料、作品、讨论结果等内容。这些成果中有个人的思想展示,也有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不仅是督导学生高质量完成项目任务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检验学生自主学习质量的一种方式。在展示项目成果的过程中,教师针对项目成果的展示形式,必须做出明确的要求,项目成果的展示形式可以多样化,但一定要具有一些实质性的研究内容和作品。
例如,在“合理利用网络”的项目成果展示中,教师在前期的项目任务指引中已给出一些明确的指引方向,如制作PPT、录制视频、录音、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等。只要能充分表达自己与小组内部建议的项目成果,都能算是一份合格的项目成果。又如,在“合理利用网络”的项目任务一“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便利”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提交的项目成果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学生从报纸上、杂志上剪裁下有用的信息,将其汇总成一个记录册;有的学生在查看了各种资料后,绘制了“网络生活”的主题小报。有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合作制作了有关“网络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的PPT。在这些项目成果展示中,学生不仅完成了资料的统一展现,也针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内容进行了深度的解读。再如,在“网络生活”小报的内容中,每一个板块的资料展示结束后,学生都会在后面开辟“我的看法”专栏,针对上面涉及的网络信息进行自主分析,表明自己的看法。
项目成果的展示活动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过程,无论学生带来哪种形式的项目成果,只要他们用心做了、分析了,就是一次成功的自主学习过程,都能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四、组织互动交流,开展项目评价
在项目成果的展示过程中,针对同一个项目任务,不同的小组也会萌发不同的看法,必然也会引发一些争执。所以,教师可利用这个契机开展项目评价活动,针对课时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组织自评、小组评或者教师评价,帮助学生在聆听各种建议的情况下,拓展自己的思维模式,提升自己解决问题和批判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合理利用网络”的项目评价过程中,关于“网络使用时长”的项目任务引发很多学生参与争论。每一个小组都提出自己关于“网络使用时长”的具体看法,也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案例,有的学生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作示范,但是大家的争论点依然存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听取了各个小组代表的发言和小组之间的互动讨论后,采用“教师评价”的互动交流方式结束这场评价活动。教师从使用背景、使用人的使用目的、使用频率、使用时长的利弊等方面进行综合归纳分析,围绕学生在评价中争执不下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有效评价,为学生指引正确的认知方向。
在开展项目评价活动时,前一阶段可以让学生自主表达,尤其针对一些有争议性问题的讨论,可以让学生从不同层面深入了解和分析,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评价的后半部分,就可融入教师的评价,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有效规避学生在认知上存在的一些错误想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项目化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真正落实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围绕不同的教育内容,教师通过创设问题布置任务的方式,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并且通过组内合作探究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了更自由灵活的学习空间。同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究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全面提升,真正实现了从“课本学习”到“实践应用”的完美转变。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和领悟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内涵,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在道德与法治问题认知上的特点,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项目研究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鼓励学生开展更加丰富有效的项目研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