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地理研学旅行方案设计研究综述

2022-07-28赵晓静

地理教学 2022年13期
关键词:方案设计研学旅行

赵晓静

(内蒙古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一、地理研学旅行方案组成

地理研学旅行方案是实施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的预设蓝图。目前学者们关于地理研学旅行方案组成的分类,可以归纳为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八分法这五种主要类型。

三分法是将研学旅行按照实施的时间顺序分为研学前、研学中和研学后。研学前主要进行准备工作,包括知识和物质方面的准备,研学中实施具体的研学活动,研学后则是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及总结反思,王盼等设计的新疆伊犁研学旅行方案就是典型的三分法组成。[1]四分法由教学目标分析、前期内容准备、地理研学实施和地理研学考察评价组成,四分法相较于三分法是将教学目标分析单独作为研学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研学目标在方案设计中的导向作用,典型的四分法案例有王曦设计的门头沟爨底下村地理研学活动。[2]五分法由确定研学旅行目标、研学旅行内容选择、研学路线及研学点的设计、研学旅行活动实施和研学旅行活动评价组成,五分法的研学方案设计已经基本完善,典型的案例是李成磊设计的防川风景名胜区研学旅行方案。[3]六分法的组成部分有研学目标、研学对象、研学时间、研学内容、研学实施、研学评价,可以看出六分法研学方案组成更加具体详细,典型的案例有蔡胤璐设计的祁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研学活动。[4]八分法由研学背景、研学主题、线路设计、研学目标、研学内容、研学准备、研学过程、研学评价组成,八分法还考虑到研学背景、研学主题等要素,典型的方案有黄丹等设计的金沙遗址研学活动。[5]

通过对文献的归纳分析,本文主张的地理研学旅行方案基本组成部分由地理研学旅行目标、地理研学旅行内容、地理研学旅行线路、地理研学旅行方法、地理研学旅行过程和地理研学旅行评价六部分组成。

二、地理研学旅行方案各组成部分设计策略

1.地理研学旅行目标设计

地理研学旅行目标是地理研学旅行方案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地理研学旅行目标设计是研学方案设计的关键。地理研学旅行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三维目标说”,彭其斌认为三维目标陈述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行的教学目标陈述方法,在学科教学领域已经得到普遍应用,因此三维目标陈述的方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同样适用,[6]例如张帅、田锋涛两位中学教师设计的鹤伴山研学旅行方案中的研学目标就是由三维目标组成的;[7]第二类是“知识、实践、情感结合说”,钟丽纯、郭峰、宁淑同等人在研学目标内容组成的认识上基本一致,[8][9][10]他们设计的地理研学旅行方案中的研学目标是由知识目标、实践力目标、情感道德目标三方面组成的,与三维目标相区别,在这里他们单独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研学旅行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第三类是“核心素养说”,丁丹、谢妙娴、王曦等人设计的研学旅行目标内容是由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组成的,他们根据具体的研学区域资源及学情等制订可达成的核心素养目标,有的地理研学旅行方案欲达成四方面的核心素养目标,例如丁丹等设计的上海市青龙镇航运文化寻迹研学方案和谢妙娴等设计的广州市南沙区工业研学方案中研学目标就包含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方面。[11][12]但有的研学方案则只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其中几个方面,例如王曦设计的门头沟爨底下村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方案中研学目标仅涉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三方面,[13]可见,地理研学旅行目标的设计可根据研学旅行的主题等实际情况来确定。

综上所述,学者们关于地理研学旅行目标的设计有不同的主张。笔者认为由于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两大特点,因此以地理学科为载体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具有独特优势,所以,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地理研学旅行目标是合理的。

2.地理研学旅行内容设计

(1)内容选择依据

地理研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是研学的中心环节。选择合适的研学内容,有利于发挥研学旅行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李玉均主张研学内容选择一要考虑研学目的地的特点,二要切合学生实际,三要符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的要求,四要考虑安全因素;[14]李福等认为内容的选择要依据课标,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本校学生实际;[15]李成磊等认为研学内容选择要充分利用研学资源并结合课标中的相关目标要求来确定。[16]由此可以看出,一线教师在设计地理研学旅行内容时,主要是从研学区域的资源、课标的实践活动要求和学生情况三方面考虑。

(2)地理研学旅行内容

本文将地理研学内容分为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以及综合类,并分析归纳了收集的文献(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类研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地质地貌类,例如在云南普者黑研学活动设计方案中让学生探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17]选择人文地理作为研学内容的主要集中在工业、农业的产业区位选择和古镇文化景观,例如在广州市南沙区工业研学旅行活动中让学生分析产业布局因素等;[18]在和顺古镇研学方案设计中,通过社会调查探究古镇的美食、建筑和文化。[19]由表可知,在选择的地理研学内容中,综合类所占比重最大,尤其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综合,这体现了地理环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真实的地理环境中,多种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互融合,这在一线教师设计的地理研学旅行方案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表1 地理研学内容分类表

3.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设计

(1)线路设计原则

从收集到的文献来看,有关地理研学旅行线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设计的原则、线路设计的过程两方面。关于研学线路设计的原则,孙月飞等在如何选好研学线路中提出,一条好的研学旅行线路设计要符合主题性原则、布局合理原则、安全性原则、效益型、市场性原则;[20]张金萍提出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设计要遵循典型性、可行性、经济性、兼容性、最优性和安全性的原则;[21]杨清认为自然地理研学线路的选择大致要遵循考察对象的典型性、各考察点的相对密集性、考察线路环境的安全性、交通区位的就近便利性原则;[22]刘春燕等提出研学野外考察点的选择应遵循实用、典型、易达、安全的原则;[23]吴全桥等选取考察点时则考虑安全性、凸显地理学科特色、体验性和规范性。[24]可见,学者们关于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设计原则的观点有所差异,但典型性、可行性、安全性等原则是其共同的主张。

(2)线路设计特点

在地理研学线路设计上,多数学者主张综合考虑研学过程中的“点、线、面”,孙月飞等认为要找准研学点、选好研学线、划定区域面;[25]娄晓黎主张研学路线要能够代表研学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达到“以点带线”和“以线带面”的双重效果;[26]钟丽纯等人认为研学旅行的教学指导教师需要提前到选定的研学基地现场踩点,设计好“点、线、面”相结合的具体线路,以便覆盖本次研学旅行的所有研学内容;[27]张琳娴在四明山研学方案设计中提出研学路径设计的第一步要以目的地的整个区域为“面”,整理当地的地理资源,第二步以目的地的旅游资源为研学“点”,第三步将各个研学点串连成线。[28]丁丹等人设计的“上海市青龙镇航运文化寻迹”研学方案中研学线路的设计也是按照确定研学区域、确定研学点再将研学点串成研学活动线路的步骤进行的。[29]除了大部分学者认同的要综合考虑研学过程的“点、线、面”外,部分学者还提出在设计研学线路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出发,例如,马雪亚等在设计京蒙研学旅行的行程路线时以特殊天文现象作为研学线路设计的时间轴线,以典型景观分布作为研学线路设计的空间选择;[30]张尚印也提出设计研学旅行活动线路要以时间轴线为依托,以空间分布为基点。[31]综上所述,学者们关于地理研学旅行线路的设计体现出“点、线、面”相结合的特点。

4.地理研学旅行方法设计

目前研学旅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学生的“游而不学”,学生没有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在研学过程中“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缺少将地理事物联系在一起、探求地理事物原理和本质的能力。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为线索,学生通过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来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32]研学旅行就是将学生带到真实的情境进行研究性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这与问题式教学的思想不谋而合。分析收集的文献,发现将问题式教学方法应用在研学旅行方案设计中有以下几类设计思路。杜鹃等在海洋研学方案设计中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思路。[33]杨婷婷等将问题式教学与体验式学习相结合,提出四步骤的设计思路,首先创设情境、具体体验,其次探索问题、反思观察,再次抽象概括、解决问题,最后迁移检验、主动应用。[34]雷俐在新西兰研学方案中提出创设情境—问题预设—问题引领—活动设计的设计思路。[35]孙先进在洪庄城郊农业研学活动设计中还提出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并将问题分为四类:基础类问题、探究类问题、推理类问题、评价类问题。[36]分析可知,将问题式教学方法渗透在研学旅行中强调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问题链,迁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在研学中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效果,也就是说学生在看到一座山时不仅能欣赏山的风景,还能够描述它的地貌特点并主动思考这座山的形成过程,以此增强研学旅行的学习性。

5.地理研学旅行评价设计

研学旅行评价是研学旅行方案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地理研学活动评价体系是地理学科实践育人功能的风向标,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调节、育人功能。[37]孙月飞等在《解码研学旅行》一书中提出关注过程性评价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更不是只关注学生的表现,而是要关注研学旅行过程中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38]课标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也提出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用评价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行动。[39]归纳收集到的43篇地理研学旅行方案设计文献可以看出一线教师大多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例如黄梓宸等在茶卡研学方案设计中就是典型的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并分别制作了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量表。[40]从评价方法来看,彭其斌在《研学旅行课程概论》一书中提出研学旅行评价方法大致分为两类,即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41]定量评价在研学旅行方案设计中多表现为设计评价量表,设计一级指标或二级指标并进行赋分,最后计算出学生成绩。定性评价就是不再局限于纸笔考试,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如小组汇报、作品展示、演示、表演、竞赛、评比等。杜鹃等人在海洋研学方案设计中是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采用档案袋评定法,贯穿研学实践每一阶段的各个步骤,定量评价则设计了研学活动总评价量表。[42]刘龙华在“茶山竹海、松溉古镇”研学旅行活动中也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采用教师填写研学评语的方法,定量评价则设计了高中生研学旅行地理实践力评价指标表。[43]

三、地理研学旅行方案设计的几点建议

通过上面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地理研学旅行方案设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为了更好地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方案设计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地理研学目标设计需要进行层级划分

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一线教师设计的地理研学旅行方案中研学目标内容组成多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课标将核心素养划分为四级水平,一线教师在设计研学目标时可以参考核心素养四级水平的划分,选择通过本次研学活动学生应达到的核心素养水平层级,对地理研学目标进行层级划分不仅可以使研学目标更具体,还可以为研学评价提供参考。

2.选择乡土地理资源作为研学旅行内容

研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乡土性。一方面,选择乡土地理资源作为研学旅行内容可以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在地理学科中渗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选择乡土资源作为研学内容经济适用且有可操作性,因此一线教师应积极开发乡土资源作为研学内容,以促进研学旅行在中小学的开展。

3.地理研学线路设计应具有多样性

地理研学线路设计是在划定的研学区域,整合区域内的研学资源,选取具有典型性的研学点,通过优化设计串连成研学路线的过程。目前一线教师设计的地理研学旅行方案中研学路线大多是一条,笔者建议一线教师在设计研学线路时可以设计多条线路,不同线路的研学点选择有所差异,多样化的线路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研学结束后,不同小组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小组的研学成果,同一区域内不同的研学线路有不同的研学成果,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4.注重4F教学模式在研学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在设计地理研学旅行方案时可以将4F:Fact(客观事实)、Feel(感受联想)、Find(归纳意义)、Future(决定行动)教学模式应用到研学方案设计中,寻找教学模式与研学方案设计之间的适切性,4F教学模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在研学活动中从感受地理事物,到发现地理原理,再上升到解决实际问题,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研学,以此来解决研而不学的问题。

5.地理研学评价要做到有理有据,发挥好评价的作用

目前地理研学旅行方案已形成多元评价主体,研学评价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组成,设计多元评价主体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加强同伴间的合作交流能力,突出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仅凭主观印象就进行评价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价的事实证据、深入探讨评价的有效性等问题,因此,在设计评价量表时要进一步研究如何通过评价检验研学旅行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等问题。

猜你喜欢

方案设计研学旅行
去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100MW光伏车间自动化改造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与应用
一种快速固定夹具的方案设计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方案设计我做主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