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OLO分类评价的要素综合进阶培养教学实践*
——以“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例
2022-07-28黄东涛
黄东涛 赖 文 刘 导
(1. 华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 2. 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 广东 广州 510800; 3. 华中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在高三第二轮专题复习过程中,以往的教学一般是以部门地理学的框架为纲,将各种模拟题填充进去以讲带练,使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难以构建对学科本质的理解。与此同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学生想要理解和记忆繁杂多样的地理规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被教师过度牵引,容易出现课堂上似乎听懂但课后做题失分的现象。为了提高二轮复习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笔者从地理学科属性和学生思维结构出发,探讨基于SOLO分类评价的要素综合进阶培养教学实践。
一、科学理论指导——SOLO分类评价与要素综合进阶培养
1. SOLO分类评价
SOLO分类评价是以分类和分层描述为特征的一种学业评价方法,意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由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约翰·彼格斯和凯文·科利斯提出。[1]显然,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其思维水平经历着由低级思维到高级思维的一系列阶段。对地理教学而言,教师有意识地借助SOLO分类评价实施教学,观察和评判学生应对地理问题时呈现出的思维品质,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教学效率。
2.要素综合进阶培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综合思维是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按地理学基本逻辑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结成整体,实现从拆分和综合两个维度思考、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其中,“分析”是“综合”的前提和基础,“综合”是“分析”的目标和归宿,[2]“综合”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
综合思维表现为要素综合、时空综合与地方综合三个维度。[3]地理学研究强调要素综合,致力于把地理环境的综合整体按组成要素及相应的过程分解为不同部分,由易到难递进式研究。两个要素的相互关系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综合,而多个要素的耦合关系则是更高层次的综合。层次不同,综合的复杂程度也不同,层次越高复杂程度越大,综合的难度也越大。考虑到综合思维的复杂性,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高三复习中实践要素综合的教学过程。
3. SOLO分类评价对要素综合进阶培养的理论指导
借鉴SOLO分类评价思想对要素综合思维进行水平划分,虽可行性强,但仍需进一步细化,具体如表1所示。针对高三学情,教师一般情况下假定的水平层次起点是“多点结构”,即要素综合的第一个层次是指两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在对三个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思考时,应先对两要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再将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形成对三个地理要素分析的综合思维,对应SOLO的关联结构。全面综合是综合思维的最高层次,需要对四个及以上地理要素进行综合的概括分析,实现相互关联和总结概括,对应SOLO的抽象拓展结构。
表1 SOLO分类评价与要素综合的对应关系
但是,学生在各层次的学习中,往往会出现无从下手和思维不全面等问题。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引导,基于SOLO分类评价推动学生思维结构水平不断发展与进阶。教学内容的整体排序应在参考SOLO思维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地理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并结合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适当调整。[4]
二、高考考核要求——以2021年“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试题为例
地理环境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复杂动态系统,在空间结构上是由不同层次尺度的地域单位组成的多级镶嵌系统。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参与这一复杂系统的有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和生物等要素,及其相应的地理过程。自然地理学家通过分析各个要素本身及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综合判断地球表层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时空演变规律。因此,地理学研究的着眼点不是个别事物的规律,而是地理要素之间的变化特征、过程机制与联结响应。
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响应研究包括响应方式、响应途径、作用过程、动力机制及未来变化趋势。相关领域的地理学者通过实地考察、计算机模拟和实验室实验等手段开展综合性研究,为理解全球变化中各种要素的响应提供真实、可借鉴的实例。《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指出,当前中国冰冻圈呈加速消融趋势。一方面,冰川大规模消融会引起地表辐射以及热量的失衡,从而影响大气环流格局,进而导致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发生变化,影响全球气候。另一方面,冰川大规模消融还会导致一系列灾害的发生,如冰川泥石流、洪水等。这在2021年地理高考试题上有明显的反映。
该系列试题大部分以特定的区域为背景,试题考查方向涉及全球变暖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以及在此背景下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该系列题目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材料信息,运用学科思维方法和逻辑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和恰当推理,突出对要素综合能力的考查。在整合2021年八套高考真题的基础上,笔者借助“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这类真题组织专题复习教学,通过教学设计实现问题探究之间的逻辑引导,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打造思维阶梯。
三、教学实践案例——要素综合进阶培养思路下的教学设计
1.引出现象的教学设计(见表2)
表2 引出现象教学设计
解析:影响冰川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包括气温、降水以及两者的组合。气温决定冰川的冻结与消融,降水影响冰川物质的积累量,两者年际变化对冰川的性质、发育与演化具有决定性影响。[5]在全球升温的背景下,冰川区的降水量也可能发生变化,多数情况下是呈增多趋势。[6]
2.两个要素响应的教学设计(见表3)
表3 两个要素响应的教学设计
解析:冰川和气候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冰川不仅是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而且是反映气候变化的记录器和预警器。降水和气温在冰川(包括极地冰川和高山冰川)形成和发育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有所不同。[7]因此,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既有整体共性,又具有区域特性。
3.三个要素响应的教学设计(见表4)
表4 三个要素响应的教学设计
(续上表)
解析:冰川物质平衡作为表征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通常被用来评估冰川对径流及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在三个要素的响应解读中,主要考虑冰川物质平衡的响应,不同区域由于当地气候差异、洋流及其冰川类型、规模和地形等条件的差异,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存在分异性。[8]
4.全部要素响应的教学设计(见表5)
表5 全部要素响应的教学设计
解析: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敏感的第三极和极地地区气候、水文和生态等都发生了广泛的变化。全球变暖使气候更加不稳定,它会改变全球的大气环流形式,通过海洋和大气以及陆地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影响局地的气候,有可能导致洪涝和泥石流等重大灾害,给人身安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影响。同时,全球变暖带来的冰川变化又会影响全球的总反照率、地形的结构,进而对区域大气环流状况产生影响。[9]全球变暖还会改变物种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影响物种的多样性,甚至改变土壤的理化结构以及局部地貌的表现形态。
5.课后作业
为了更好地总结该专题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制作本专题的逻辑推导过程思维导图(见图8)。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解题前先制作该题的解题思维导图,从中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加以指导,并作参考示范。在学完一个专题或单元后,由学生自行制作揭示地理要素间内在联系的思维导图,有助于提升要素综合思维能力。
图8 “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思维导图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可以在专题或单元授课结束后给出示范案例,但不应该提前局限学生的思路,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充分引导学生在构建过程中发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发挥自主构建的创造性。
四、教学实践反思——SOLO分类评价指导下的要素综合教学策略
学生在地理高考复习中应当实现对知识的逻辑解构,对规律的进阶掌握。教师首先需要强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然后以要素拆分的方法开展要素或要素组的推演训练。基于SOLO分类评价,从要素拆分的角度,教师可以将气候要素拆解为气温高低、气压高低、降水多少、风速大小和温差大小等,然后以这些子要素为关键词将高考试题重组在一起,从中提炼出这类子问题的一般解题规律;从要素组的角度,教师可以以气候为单元主题,将气候与植被、气候与地形、气候与水文及气候与土壤等两两关联,将相关高考真题整合在这一主题之下,先练后讲,然后再以气候为中心词结合上述真题案例制作思维导图,进行多要素(圈层)的综合。通过运用要素和综合的方法进行逻辑推演,学生能够顺利找准切入口解决地理问题。
二轮复习不是纯粹温习高考题,而是要对高考题做出必要的改造和链接,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做到有的放矢而非泛泛而谈。在针对性选题并分级使用的基础上,借助SOLO分类评价理念,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先把联系更为密切的两个要素作为相互作用系统进行关联,然后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多个要素的综合,直至全部要素的综合,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单元教学和大概念教学讲精、讲透地理特征、地理联系和地理过程等必备知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应当强调的是:针对不同的学情,切入点或者重点强调的部分是不同的,教师需要根据学情、专业解释和时代热点等做出必要的调整,不断丰富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