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传承·创新·写作
——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议论文写作教学探究

2022-07-28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廖莉红

学苑教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归类议论文文本

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 廖莉红

2016 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明确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分别阐释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这几大教育问题,这既为教师的教,也为学生的学指明了方向。高考语文试卷的写作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高考作文题分值高、学科综合性强,但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写作模板及写作套路的教学,而未教授学生深度写作、理性思辨表达的方法。一味只教模板式写作法的教学方式是失败的,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很难达到理想成效。本文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内容为依据,从课内经典文本的传承、创新角度切入,教会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用情用心写作,探究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新途径。

本文中的经典文本是指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能恰到好处地牵引至议论文写作中的经典文本。这些经典文本的内容属于高考评价体系四层中的“必备知识”,传承、积累经典文本,对其精华内容进行创新并恰切地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之中,是高考评价体系四层中“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综合体现。传承、积累经典、创新经典文本,恰切运用至写作中也是立德树人、提升思想道德素养、传承爱国精神的要求所在,同时也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以下从三个角度切入,探究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新途径。

一、透视文本,解读传承经典

中学语文课内文本大多是优秀的经典文化作品,学生学习这些经典文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最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其次,课内经典文本渗透着丰富的、深刻的思想性,学生能从经典文本中汲取精神力量。再者,许多课内经典文本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课内经典文本蕴含着无穷的魅力,例如课内经典文言文,这些文本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只是文言字词句,在其中还积攒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思想与智慧。同时学好文言文对于提升写作语感、写作技巧也是有所帮助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习”学习任务群中也明确要求:认知、理解、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之一。在此基础上,中学生还需精读传统文化经典和与之有关的研究资料,联系过去与现在,对相关知识做出深度思考与理性思辨。

综上内容,对于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文本,学生应好好珍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同时学生必须做到透视文本、深度解读文本,这也是恰切运用文本的前提。教师在高中教学的第一年即高一起步阶段,就应该向学生强化课内经典文本的重要性,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学会带着感情走进经典文本,细心品读文本,透视文本,解读传承经典。学生做到透视文本,解读传承经典后,教师就可顺势培养学生将课内经典文本转化成写作素材的意识,即将课内经典文本点化成“据”(论据素材)。对每一篇值得点化成“据”的经典文本的解读都应该做到深入透彻。

二、积累文本,归类整合经典

透视文本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多次反复回顾文本,学生每次的文本回顾都应尽可能有新的视角、新的高度。在做到深入解读之后,就需要师生合作,对课内经典文本进行归类整合,以便更好地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之中。首先,按照写作话题将课内各文本进行归类整合,如下图:

以家国情怀写作话题为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了家国情怀主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经典名句正是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具体展现。杜甫甘愿自己忍饥挨饿、受苦受难,也希望天下寒士能过上好日子。不计个人得失,心怀天下、心怀苍生,这份浓浓的家国情怀正是杜甫为何被后世推崇的重要原因。学生在写家国情怀相关话题文章时,如果能联系到课内经典作品,联系到课内名家名言,定能给文章增色不少,同时也能让文章的论证更有说服力度。

以勤学苦读写作话题为例:课内经典文本《劝学》本就是一篇结构严谨的论述文,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为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进而再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文章运用大量比喻阐明事理,论证方法多样,这一类古代议论性散文对学生学习议论文写作的指导性强。同时,文章中的许多经典名句都直接论述了勤学苦读的意义和作用,可以直接证明写作话题。而《伤仲永》则可以作为反面素材,论述不勤学不苦读的后果,仲永原本天资聪慧,可是却没把握好先天优势,后天努力不够,最后泯然众人矣,何其可悲可叹!这些经典课内文本众所周知,家喻户晓,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无需过多赘述即可让相关写作话题亮起来。

将课内经典文本进行综合性归类整合后,可继续对单篇文本做归纳整合。对课内经典文本进行综合性归类整合是就相关话题的同类型整合,而对单篇文本做归纳整合,是对单篇文本的各项细节进行整合。教师设计了一份单篇文本归纳整合表格。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

以《沁园春·长沙》为例:

名句引用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事件评析千百年来,无数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与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用精神鼓舞人民,用行动指引人民人物形象 毛泽东:革命领袖、以天下为己任、雄心壮志话题拓展(一材多用) 责任、奋斗、理想、豪情壮志、变革同类型整合 刘和珍、邱少云;抗美援朝精神、抗疫精神古今延续 当代各行各业中为祖国富强而奋斗的热血青年

以上的单篇文本归纳整合表格的设计意图为:1.名句引用:可以使文章有高度、有深度,也有可信度,同时名言名句还能够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2.事件评析:用最精简的语言概述分析文本内容,论述引用文本时不赘述。3.人物形象:课内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的概括有利于学生深度理解文本,更恰切地运用至相关写作话题中。4.话题拓展(一材多用):将同一课内文本材料作为不同话题的支撑论据,可以达到“一材多用”的效果,不仅可以让学生“化难为易”,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还可以让学生学会用多角度和求异思维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巧用经典素材进行多主题论证”的新思路,一举节省了学生大量记忆不同类别素材的时间。5.同类型整合:可以形成类比素材资源,丰富论据素材库。6.古今延续:可以让文章更有时空感、让文章大气且更有实际价值。表格中的六大项目整合好后,还需学生在平时的早读及课后多诵读记忆、理解消化。在平时的写作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将归整好的课内文本素材运用到文章中。

积累文本、归类整合经典这一重要步骤结束后,还有一重要环节,即师生互评并分享积累整合成果。教师的评价可精细化,对学生的文本整合提出高要求,例如,给出具体的整合表格模板,给出具体的评分细则。之后教师可挑选出做得好的课内文本整合作业进行展示,让学生们能互相分享、借鉴。同时还需学生做好经典文本素材收集笔记,比如做好经典文本读书札记、经典文本经典评析收集、经典文本名句记诵等。围绕写作话题,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写作素材链,恰切运用至写作中。将经典文本归类整合后并用心记忆积累,待到日后写作中,定会有使用的时机。

透视文本,解读传承经典;积累文本、归类整合经典这两项均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里的考查内容,即“必备知识”和“学科素养”,以及考查要求,即“基础性”和“综合性”。

三、再读文本,辨识创新经典

对经典文本进行诵读、熟记,认识其价值魅力,并对其辩证思考,理性表达。

例如,对于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荆轲,在当下,我们可以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史实进行另类解读。有人认为荆轲信守承诺、不畏强暴、不惧牺牲,是一个英雄,是侠之大者。也有人认为荆轲刺秦的做法不可取,以一人之力是难以力挽狂澜的,统一才是历史的必然。对于经典文本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理性解读,就《荆轲刺秦王》这一课内经典文本我们可以应用到的议论文写作话题有:

课内文本写作话题1写作话题2写作话题3写作话题4《荆轲刺秦王》英雄与成败信守承诺感性与理智生命的价值

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要有创新意识,勇于突破,想他人未想,有主见,不人云亦云,有理性认知。即便是经典文本,学生也可合理质疑、发表己见,这也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项中文章有深刻拿高分的关键所在。

以下,以两道写作题为例,谈辨识创新经典:

1.辩题:如果能穿越,林黛玉和薛宝钗哪一位会在职场上更受欢迎?

2.2017 年北京高考语文微写作题:用一种花比喻《红楼梦》中其中一位经典人物形象,并简要论述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著作,言之有理。

以上考题无论是辩题形式还是微写作,题目的设计都直接源于经典文本中。辩题:如果能穿越,林黛玉和薛宝钗哪一位会在职场上更受欢迎?这道问题设计将名著阅读与新时代话题相结合,大胆创新,学生也倍感兴趣,都有话可说,且滔滔不绝。学生做这道题的前提是阅读、透视过《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还需对名著有辨识创新的解读。这样的写作题目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很高,学生对文本需精读,了解《红楼梦》中经典人物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并能穿越时空,展开想象,将二人放进当代职场环境中,将二人的个性特征和职场法则相提并论,论述还需有理有据。学生在论述时还需将人物的成长环境、待人接物等细节考虑进去,有自己的个性解读、理性思辨,将课内文本与课外生活常识相互牵连,将语文生活化。

2017 年北京高考语文微写作题回归经典文本,要求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前提下对经典文本做一定深度的解读,且题目中以花喻人的要求还体现了个人体验情境的任务驱动,这道微写作题需要学生在阅读经典文本的前提下,辨识创新经典,这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同样很高。

认识经典文本的价值魅力,并对其辩证思考,理性表达,创新恰切运用到合适的写作话题中,是极为有意义、价值的做法,更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绝好训练法,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里的“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及考查要求中的“应用性”和“创新性”。再读文本,辨识创新经典,也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

综上,课内经典文本是再好不过的写作素材,经典文本的作用与价值,不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将经典文本内容导入写作,可以让文章熠熠生辉,不仅使文章有了强有力的说服力度,还增添了不少文学色彩。且将经典文本进行辨识创新,还可以提高文章的思想深度、提升文章的艺术价值。所以说,巧借经典文本,可以优化我们的写作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视课内经典文本,透视文本,解读传承经典;积累文本、归类整合经典;再读文本,辨识创新经典,并且能巧借经典优化写作。这一议论文写作教学方法也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各项要求。

猜你喜欢

归类议论文文本
议论文阅读专练
电表“对”与“错”归类巧掌握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分式方程应用题归类解说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