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的空间互动效应研究
2022-07-28□程艳贺亮
□ 程 艳 贺 亮
一、引言
产业同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产业结构形成的某种共同发展倾向。现有关于产业同构的研究多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整体或局部地区是否存在产业结构趋同以及合理与否。一部分学者认为产业同构将导致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和市场分割等诸多弊端(1)赵丽、夏永祥:《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的区域分工协作现状及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浅析》,《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江世银:《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及其趋同的历史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产业同构会敦促本地市场调整空间布局,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而形成产业集群(2)Liang Z., Xu L.,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and Dynamic Patter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es 1988-2001”,Review of Urban &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 Vol.16,No.3(2004),pp.231-244.(3)王文举、范合君:《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分析》,《当代财经》,2008年第1期。(4)谢浩、张明之:《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合意性研究——基于产业中类制造业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6年第4期。。二是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因素多从资源禀赋和传统文化(5)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2期。、地区行政垄断(6)于良春、付强:《地区行政垄断与区域产业同构互动关系分析——基于省际的面板数据》,《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6期。、财政分税制度(7)Alwyn Young,“The Razor's Edge: 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15, No.4(2000), pp.1091-1135.、官员晋升激励制度(8)Yingyi Qian,Gérard Roland,“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8, No.5(1998), pp.1143-1162.、人均收入和地区生产率(9)Klaus Gugler,Michael Pfaffermayrf,“Convergence in Structure and Productivity in European Manufacturing”,German Economic Review, vol.94, No.5(2004), pp.61-79.等角度展开探讨。三是产业同构的测度缺乏一致认可的标准计算方法,使用最为广泛的是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结构重合度指数、行业分工指数、区位熵和结构差异度指数等。
由于产业同构发展阶段的不同,笼统地对区域间产业同构的好坏作价值判断似乎并不客观。有学者提出产业同构应该包含“合意”与“非合意”的部分,即合理、正常的趋同与不合理、非正常的趋同(10)王书芳:《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两种价值判断及其界定标准》,《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11)陈耀:《产业结构趋同的度量及合意与非合意性》,《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第4期。。“合意性”产业同构能够提高企业竞争意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分工深化,进一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降低外部性交易成本;而伴随“非合意性”效应产生的市场分割,将严重阻碍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在造成大量生产能力放空和资源极度浪费的同时(12)胡向婷、张璐:《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还会制约流通成本降低。无论是合意性还是非合意性效应,在不同维度上都谈及产业同构对流通成本的单向影响,但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流通成本变动对产业同构的主动作用和二者的空间相关性。事实上,学术界早有如马克思流通论(13)谢莉娟、王晓东:《马克思的流通经济理论及其中国化启示》,《经济研究》,2021年第5期。、流通先导产业论(14)郭国荣:《流通先导》,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流通基础产业论(15)黄国雄:《论流通产业是基础产业》,《财贸经济》,2005年第4期。、流通战略产业论(16)冉净斐、文启湘:《流通战略产业论》,《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6期。等强调流通产业主动性的理论,但由于西方经济学抽象和淡化了流通过程,加之流通成本研究范式的不完善和测度方法的不统一,导致流通理论始终游离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之外(17)程艳、贺亮:《内生交易费用与流通成本的变动——兼论互联网平台交易费用内生性路径》,《治理研究》,2021年第2期。。
基于此,本文构建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的交互效应、空间溢出和空间交互效应,其边际贡献在于:一是基于降本增效导向和省际空间尺度,系统分析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可能存在的双向影响和地区交互机制,克服现有研究仅考察单向关系和研究忽视空间互动关联的不足;二是采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捕捉省际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的关系及空间交互溢出效应,助力流通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制定,构建共生互利、协调共享的流通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产业同构对流通成本变动的影响机制
产业同构的价值判断包含合意与非合意的部分。顺应区域分工规律的合意性同构可等价视作产业集聚,非集聚向集聚演变过程中错综复杂的产业链条和供求关联需辅之更高水准的流通供给能力(18)“流通供给能力”是在“流通能力”和“物流供给能力”等关键词中引申出来的概念,能够较好地描述流通产业的商品组织功能(程艳等,2016)。通常情况下,流通供给能力的提升会引致流通成本降低,反之流通成本增加。,合意性同构对流通成本的影响逻辑可描述为“产业集聚—流通供给能力—流通成本”;非合意性产业同构将导致资源配置扭曲、贸易壁垒高筑和市场条块分割,区域间商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成本骤增,影响路径为“非合意性同构—市场分割—流通成本”。本节将沿着非集聚→产业集聚→产业同构的发展阶段审视市场和政府作用下合意与非合意性产业同构对流通成本的影响路径。
路径一:合意性产业同构→流通供给能力→流通成本
合意性产业同构对流通成本的影响机制可描述为图1的情况。I0是一组等流通能力曲线(i0、i0’和i1)的包络线,右移描述流通组织效率和供给能力提升,AB的斜率为流通供给能力和流通成本的价格之比。初始稳态均衡点为等流通能力曲线i0与AB的切点,此时流通能力为Y0,流通成本X0,E0是非集聚状态下流通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点。
“替代效应”:初始均衡为产业集聚演变初期,流通商来不及对市场需求变化迅速作出反应,仅能应用等流通能力曲线i0’组织流通活动。新的均衡E1(X1,Y1)虽能提高流通组织能力和降低流通成本,但仍未实现流通效用最大化,这将诱导流通企业追加投资,加速新型流通组织形式出现。“收入效应”:当存在足够的反应时间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流通企业必将通过资本运作或调整产业组织形式等手段提升商品组织能力获取更多流通利润,此时流通可能性曲线I0向右移动变为I1,流通约束线由AB转变为AC。I1与AC的切点为集聚状态下流通效用最大化点E2(X2,Y2)。“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同向变化,意味着从对称均衡稳态向产业集聚转变的过程,无论是集聚状态下的次优均衡E1还是最优均衡E2,都增加了流通产业对商品组织能力的需求,并在提升流通能力和流通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流通成本。
图1 流通成本的诱导性变化曲线
路径二:非合意性产业同构→市场分割→流通成本
非合意产业同构对流通成本的影响机制将基于一个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展开论述(19)付强:《产业结构趋同与地区行政垄断》,《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假设存在区域A、B和各自比较优势行业X、Y,两地选择比较优势行业可获得最大收益a和b(行业利税率Y高于X,b>a),否则将获得低于最大收益的c,初始占优策略(X,Y),比较优势发展矩阵如表1。
第一阶段:地方政府产业政策调整。由于行业利税率的差异,初始占优均衡(X,Y)将导致两地政府的税收收入存在差距(TA
表1 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矩阵
表2 政府产业政策调整矩阵
第二阶段:A地政企博弈。较长时期看,第一阶段博弈的结果是A地Y行业供给远大于市场需求的增幅。缺乏竞争力的A地企业唯有采取价格战、资源战才能扭转劣势地位,其结果大多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不仅不利于预期利税,还会提高失业率,政企博弈矩阵见表3(e、f、g、h、i、j均为正,-i>-g;-j>-h)。不难发现,纳什均衡(生存,保护)的均衡收益(e,f)优于(破产,不保护)的收益(-i,-j),政企博弈的结果一定是(生存,保护)。此时A地政府和企业作为利益共同体,将联合起来抢占市场,行政垄断逐步转变为地方保护,原有市场竞争被破坏,产业同构趋势进一步增强,市场分割的格局初步形成,迫使博弈进入第三阶段。
表3 A地政企博弈矩阵
第三阶段:地方政府博弈。政企博弈的结果是A地封锁市场,B地企业面临域外市场封锁和域内市场被侵占的两难局面,企业收益率降低,政府税收收入减少,由此引发两地政府就开放市场(不保护)还是封锁市场(保护)的三阶段博弈,博弈矩阵见表4(m、n、s、t、u、v、x、y均为正,n 表4 两地政府博弈矩阵 上述分析明确了非合意产业同构与市场分割的现实因果关联。市场分割一方面会阻碍商品和要素的跨区域自由流动,导致省际商贸流通活动的频率和范围缩减,从而流通产业的收益降低;另一方面市场条块分布引致的制度壁垒高筑无形中拉长区域间商品流通的制度和贸易距离,从而省际流通成本大幅增加(20)刘瑞、戴伟、李震:《降低流通成本,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上海经济研究》,2021年第2期。。综上提出假设H1:流通成本伴随产业同构水平的提升呈U型变动趋势。 (1) (2)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 (3) (4) 上述分析基本可以明确一点,流通成本的存在阻碍了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直接影响市场格局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考虑流通成本影响市场格局的一般情况,求利润函数对贸易量的偏导: (5) (6) (7) 1.流通成本的空间溢出效应。流通成本的溢出特征关注除生产成本外,商品、资金、信息等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转移过程产生的所有成本(22)张蕙、关利欣、黄薇、洪俊杰:《打开贸易成本的“黑箱”——一个贸易成本的分析框架》,《财贸经济》,2013年第8期。。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所具备的溢出特征和网络属性。基础设施改善有助于提升交通可达性,降低商品的运输成本和劳动力的迁移成本,交通网络延伸有助于拓展城市边界,降低资金流动和价格信息传导的成本(23)孙辉、黄亮雄:《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LP(2009)的偏微分方法》,《产业经济评论》,2018年第2期。;二是伴随产品流动和地区贸易产生的文化、知识和技术的溢出,能够显著降低外部性交易成本和企业治理过程中的管理成本;三是本地施行保护政策引发周边地区的效仿行为。出于政绩考核和晋升博弈的考量,地方政府的效仿行为会引致地区间贸易壁垒高筑,商品流通的贸易距离和制度距离拉长,流通成本显著增加。 2.产业同构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地区间经济活动的联系日益紧密,产业间的依赖性和关联性愈发强烈。产业同构的空间关联至少来源于以下几个途径:一是本地产业集聚的循环累积和自我锁定对周边地区产生的挤出效应。循环累积和自我锁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本地市场生产要素积聚,吸引周边地区的资本、人才、信息等优质资源涌入(24)Paul Krugman,Geography and Trad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91, pp.117-142.,提升本产业同构水平的同时对邻近区域产生挤出效应,阻碍周边地区的产业同构进程;二是本地产业同构程度提升导致土地和劳动等要素的成本上升和消耗过度催生的拥挤效应(25)Klaus Gugler,Michael Pfaffermayrf,“Convergence in Structure and Productivity in European Manufacturing”,German Economic Review, vol.94, No.5(2004), pp.61 -79.。本地产业同构会引致该区域的产业细分和分工专业化,基于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产业价值链上的厂商将选址在集聚区附近以享受集聚红利,本地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要素的成本和消耗增多,从而对周边地区产生拥挤效应,结构相似度降低。 3.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的空间交互影响。邻近地区产业同构对本地流通成本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地区间经济社会关联和贸易合作引致的要素和产品需求变动对本地流通专业化的抑制作用。合意性范围内,邻近地区要素和产品需求增加促使外地流通产业向专业化分工迈进(26)向佐谊、柳思维:《基于分工与流通费用视角的流通产业演进机理探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第6期。,周边地区流通成本降低将吸引本地厂商迁移,抑制本地流通专业化进程,流通成本增加;二是基于地方利益博弈和官员政绩攀比引致的非合意产业同构对流通成本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地方政府在选择投资建设时偏好投资和扶持能够创造较大税收收入的产业,同时为了防止市场份额被抢占,偏好借助政策手段打造相对垄断的本地市场(27)张卫国、任燕燕、侯永建:《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来自中国经济转型的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8期。。这类举措能够迅速实现扶持某一行业的短期目标,并确保其在政绩考核和晋升博弈中处于优势地位,而劣势地方政府将模仿这类行为以保护本地市场份额和产业竞争力。其结果是市场呈条块状分布,突破贸易壁垒的难度提升,流通成本显著增加。 邻近地区流通成本变动对本地产业同构的影响主要是由流通载体的完善程度引致的流通成本升高或降低显著影响地区间商品、要素流动和技术、产业转移难度和频率,间接促进本地市场产业结构趋同或趋异。生产要素和商品流通的载体主要是交通基础设施和网络基础设施(28)李天籽、王伟:《网络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比较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8第12期。。一般而言,流通载体的不完善将导致商品和要素资源受制于交易过程中过高的运输成本和信息搜寻成本而无法自由流动,成本掣肘的结果是市场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商品和要素价格扭曲、地区比较优势和产业分工难以实现。不同于邻近地区相对封闭的空间系统,本地市场缺少流通成本的掣肘,相对较高的贸易自由度会对周边市场的劳动力和厂商产生持续的“引力”,吸引周边地区的资本、人才、信息等优质资源涌入,本地市场产业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产业同构水平降低。 综上,提出理论假设H3:流通成本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和负向的空间交互效应,产业同构表现为负向的空间溢出和正向的空间交互特征。不难发现,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的空间互动机制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区域内将全国视作同一空间单元,二者存在双向交互作用;二是区域间存在空间关联和区域异质性,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和空间交互特征,空间交互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区域间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变动的空间交互机制 为避免由联立性偏误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和遗漏变量的情况,本文借鉴张可和汪东芳(2014)(29)张可、汪东芳:《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交互影响及空间溢出》,《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6期。的研究方法,构建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的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考察我国省际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的空间互动效应。模型设定如下: (8) i、j和t分别表示地区和年份,Cost表示流通成本,由相对价格指数的方差形式构成;D为产业结构差异度,取值范围介于[0,1];ρ表示空间相关系数,用于捕捉产业同构和流通成本变动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ω为空间权重矩阵,反映地区空间关联;考虑其他影响流通成本和产业同构水平变动的因素,故分别在联立方程中加入一组控制变量X和T,α和β表示对应的系数向量;ε 和υ表示随机扰动因素。 1.地区产业同构的测度。本文选用联合国有关专家1981年提出的产业结构差异指数,对我国省际产业同构程度进行测算,表达式如下: (9) 其中,i和j是进行比较的两个区域,Xik和Xjk分别表示地区i和j中,第k个行业(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n表示行业(产业)数(k=1,2,…,n)。Dij∈[0,1],取值为0意味着两个比较区域的结构完全相同,取值为1代表两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不同,即该指数越小表示地区产业差异度越小,产业同构水平越高,反之产业同构程度越低。 由于Dij描述的是地区i和地区j之间的产业同构水平,无法在数值上准确衡量某一地区的产业同构程度,本文参考刘再起和徐艳飞(2014)(30)刘再起、徐艳飞:《市场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模式与产业结构演进》,《经济管理》,2014年第9期。的做法,将某一地区i的产业同构指数表述为Di(m为地区数): (10)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的划分标准并对产业分类适当调整,将产业结构划分为3个产业大类和8个细分产业。以8个子产业的生产总值作为样本数据研究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度,原始数据涵盖2001—2019年全国28省份(为平衡数据剔除海南、重庆和西藏)的8个行业,具备了时间、地点和行业3个维度(19*28*8),具体产业划分方式如表5所示: 表5 三次产业划分 (11) 3.控制变量选取。为了控制其他因素的干扰,增强模型分析的解释力度,分别选取一组影响流通成本和产业同构的控制变量集合Xit和Tit,具体定义见表6。 表6 研究变量说明 区域空间关联表现在地域相邻、地理联系和经济关联等方面,本文从四个维度构建空间权重矩阵描述变量的空间结构、刻画研究对象的空间关联效应:(1)0-1矩阵:区域相邻或接壤则矩阵W元素ω1=1,无边界则赋值为0;(2)地理距离矩阵:用省会城市直线距离的倒数表示影响权重,即ω2=1/dij;(3)经济距离矩阵:ω3=1/|GDPi-GDPj|,分母为考察期内两省实际人均GDP的年均差值。(4)经济—地理矩阵:ω4=ω2×ω3,表示两地省会城市距离的倒数与省际年均GDP差值的绝对值的倒数的乘积。 由于数据时间跨度较大且存在明显的共同趋势,本文选择LLC 和Fisher-ADF检验对面板数据中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避免面板不平稳造成“伪回归”问题,结果见表7。 表7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上表显示,变量Cost、Di、Infra、Indust、Protect、Lnpgdp、Market、Trade和变量Scale、FDI、R&D分别在1%和5%水平上拒绝面板包含单位根的原假设,而Internet仅在10%水平上显著的原因可能是采用均值填充法补齐缺失数据的处理方式可能导致t值不真实和LLC检验功效降低,提高显著性水平至10%可减少误判的几率。Fisher-ADF检验的结果同样表明各变量都在1%显著水平上强烈拒绝面板单位根的原假设,故面板数据严格平稳,不存在虚假回归的情况,可直接进行回归分析。 采用Moran I指数考察产业同构和流通成本间是否存在空间依赖性,计算公式如下: (12) 图3的结果显示,历年产业结构差异度和流通成本的全局莫兰指数均在1%或5%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均为正值,表明各省产业同构和流通成本的属性分布存在正空间相关性,呈高—高、低—低集聚现象。产业结构差异Moran I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地区间产业同构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断增强,流通成本指数在2005、2007、2012和2017年明显下降说明我国流通成本的变动出现局部集聚效应,空间相关性降低。本文尝试对产业同构和流通成本变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解释,邻近区域地理环境、资源禀赋、贸易行为和管理层经济决策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经济活动在空间单元的集聚等都是导致二者出现空间依赖的重要原因,在分析互动关联时需考虑空间相关性并建立空间计量模型。 图3 2001—2019年产业结构差异与流通成本Moran I指数 由联立方程识别条件可知本文构建的空间联立方程属于过度识别模型,采用广义空间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总体参数估计。这一方法兼顾内生变量的潜在空间互动关联和各随机扰动项的相关性,能够有效控制误差项的影响并提高回归结果的估计效率(35)Harry H.Kelejian,Ingmar R.Prucha,“Estimation of Simultaneous Systems of Spatially Interrelated Cross Sectional Equations”,Journal of Econometrics, vol.118, No.1(2004), pp.27-50.。使用方差膨胀因子进行共线性检验以避免产生有偏回归结果,各变量的VIF值均小于5且均值小于3说明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表8报告了不含空间滞后项的三阶段最小二乘和0-1矩阵下的广义空间三阶段最小二乘估计结果,结果显示内生变量在不同估计方法下的系数符号相同且均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我国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之间存在的互动关联较为稳定。 表8 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变动空间交互效应估计结果 1.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的交互效应。表8中流通成本方程的列(1)和(3)显示,结构差异指数及其平方项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且差异指数的系数为正,平方项系数为负,表明产业结构差异度与流通成本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换言之,流通成本随着产业同构水平提升呈现U型变动趋势。流通成本首先会伴随产业同构水平的提升而降低,同构初期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大量集中形成集聚经济和规模效应,促使流通效率、规模提升和流通成本降低,产业同构处于合意性范围。空间邻接矩阵的空间关联形式下,本地产业同构水平每提高1%,流通成本将降低0.0231%。当超过某一虚拟临界值产业同构的负外部性逐渐显现,产生过度竞争、资源错配、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后果,合意性效应逐渐向非合意性效应转化,即越过U型曲线的拐点后,产业同构水平的提升将导致流通成本增加,符合假设H1的预期。产业结构差异方程(2)和(4)中,衡量流通成本的相对价格指数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流通成本与产业结构差异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关联,也即流通成本对地区产业同构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空间邻接矩阵下流通成本每增加1%,本地产业同构水平约提升125.3%。不难理解,流通成本的存在加深了商品和要素的流通难度,贸易边界变厚拉长了地区间的贸易距离,地区难以发挥比较优势,从而产业同构程度加深,与假设H2预期结论一致。 2.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从溢出效应看,0-1空间权重矩阵下包含空间滞后项的流通成本和产业结构差异变量的估计系数均在1%统计水平下显著,表明流通成本变动与产业同构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方程(3)中流通成本的空间滞后项系数(w_Cost)显著为正,表明流通成本的扩散效应使得地区间流通成本的变动具备正向相关关系,即本地市场流通成本随着外地市场流通成本的增加(降低)而增加(降低)。根据实证结果,邻接权重矩阵下邻域流通成本每增加1%,本地流通成本将提高0.159%。产业结构差异方程(4)中空间滞后项系数(w_Di)显著为负,说明我国各省域间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经济活动密度较大的地区对本地市场产生锁定效应的同时会对邻近地区产生挤出效应,即本地市场产业同构化会抑制外地市场产业结构趋同,显著促进外地产业的差异化发展。本地市场产业同构水平每提升1%,外地产业同构程度将降低0.105%。 从空间交互效应看,列(3)的流通成本方程中产业结构差异度的空间滞后项系数(w_Di)在1%统计水平下显著为负,表明邻近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度的降低将导致本地市场的流通成本增加,换言之,邻近地区产业同构与本地流通成本存在正向的空间关联。在空间邻接矩阵下,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度每提升1%(产业同构水平每降低1%),本地市场的流通成本将降低0.000836%。列(4)中流通成本的空间滞后项系数(w_Cost)显著为正,流通成本与产业结构差异水平具有正向的空间相关性,即外地市场流通成本增加将促进本地产品差异化,抑制本地产业同构化发展,外地市场流通成本每增加1%,本地产业同构水平降低20.31%。上述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的空间溢出和交互效应分析验证了预期假设H3的准确性。 为避免单一空间权重矩阵设定产生偶然性的回归结果,设定地理、经济距离和经济—地理距离空间矩阵作稳健性考察,验证基准回归结果是否具有一般性。表9的结果显示,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核心变量估计系数的符号和显著程度均与表8一致,且各控制变量估计系数的符号也都相同,只是系数大小和显著性程度略有差异,表明本文的结论较为稳健。 表9 稳健性检验结果 基于中国28个省份2001-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的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变动的双向内生影响和空间交互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地区产业同构水平提升,流通成本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动趋势;流通成本阻碍了地区间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贸易距离拉长以致于难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产业同构水平提升,存在正向的反馈作用。(2)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周边地区产业同构负向影响本地产业同构,周边地区流通成本变动正向影响本地流通成本。(3)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存在显著的空间交互效应,周边地区产业同构与本地流通成本显著正相关,周边地区流通成本变动与本地产业同构显著负相关。 如何调整流通政策,引导投资规模达到合理经济规模,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政策,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实现流通产业降本增效?本文得出的政策启示有三:一是中央政府应着力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通道,促进商品、货币、信息技术和劳动力等流通要素的自由流动与有机结合,引领经济活动在合意性范围内形成循环累积、自我锁定和集聚效应,降低流通成本对产业同构的负面影响;二是地方政府应合理规划城市交通和网络等“硬”基础设施,清除商品和要素在省际、国际间的流通障碍,并不断健全市场制度这一“软”基础设施,降低流通环节的制度性成本,以提高产业集聚度、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发展;三是流通企业应同步拓展线下和线上流通渠道,充分利用区域一体化通道和流通产业发展的软硬件设施增强与邻近地区优质资源和市场的融合,并依靠互联网和科技来实现传统流通渠道的成本压缩。要实现上述目标,寻找产业同构合意性与非合意性的边界将是今后关注的重点。□(二)流通成本变动对产业同构的影响机制
(三)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变动的空间溢出及交互效应分析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基本模型设定
(二)变量选取及定义
(三)数据及样本
(四)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二)空间相关性检验
(三)模型估计结果
(四)稳健性检验
五、结论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