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间隙平衡技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2022-07-28李兴鑫汪丙昂陈施展敖江鹏檀臻炜娄延举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假体远端胫骨

李兴鑫,汪丙昂,陈施展,敖江鹏,檀臻炜,娄延举

(西部战区空军医院骨科,四川 成都 610000)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可矫正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病患者关节畸形,缓解关节炎相关疼痛,使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得到改善[1]。研究指出[2],下肢力线恢复情况及假体对位是否良好,是影响TKA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术中需通过截骨、假体安放来达成间隙平衡,但即使手术者经验丰富,亦可能出现术中力线及假体对位有误的情况,影响手术效果。测量截骨技术是以股骨髁轴等股骨解剖标记物为参照,以股骨假体外旋3°的固定基准,行截骨操作[3]。有报道指出,间隙平衡技术不仅能维持术后膝关节伸屈间隙平衡,也能使假体更好对位,术中利用下肢支架使膝关节呈屈膝90°,保持内外侧韧带应力平衡,以软组织平衡器撑开屈曲间隙的外旋角度,行股骨后髁截骨,可为不同性别、不同骨性特征人群提供相应的截骨方案[4]。目前临床对两种截骨参照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存在争议,有专家认为,测量截骨技术因股骨后髁解剖结构在不同人体中存在差异性,这种平衡维持效果仍需提升;而部分专家研究认为,测量截骨技术可满足TKA手术需求,与间隙平衡技术应用效果相近[5,6]。本研究利用围术期下肢力线夹角等X射线片参数,分析上述两种截骨方案对TKA患者下肢力线恢复等方面的影响,为日后TKA手术操作的选择提供数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6年6月至2021年1月我院行TKA治疗的96例患者,纳入标准:①初次行TKA手术,术中未接受内侧副韧带松解;②年龄50~80岁;③膝内翻畸形<20°,膝屈曲挛缩畸形<15°。排除标准:①既往膝关节手术史,或股骨、膝关节等骨、关节先天性畸形;②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患病史;③凝血功能异常或严重内科、外科疾病,无法耐受本次TKA手术操作;④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图像等临床资料保存不完整。术中行测量截骨技术45例(常规组),行改良间隙平衡技术51例(改良组)。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n(%)]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全麻、平卧位,于其膝前正中做一切口,划皮后,暴露股四头股腱并切开,选择髌旁内侧作为进入关节腔的入路,将髌骨向外翻转后屈膝,使膝关节得到充分暴露,对该部位增生滑膜、炎性组织、半月板进行清除;以髓外定位法,将胫骨在外旋前脱位下后倾5°,实施截骨;以髓内定位法,将股骨远端外翻6°,实施截骨;清理术区,利用试模,评估膝关节平衡状况后对髌骨进行修正,使关节间隙达到平衡稳定;在加压固定假体、安置引流管后结束手术。常规组在截骨环节采用测量截骨技术:于伸膝位下进行下肢牵引,适当加入间隙模块,评估下肢力线、伸直间隙,于屈膝位对患者股骨远端髁间前后轴线进行标记,并置入股骨假体测号器,将股骨假体外旋角设置为3°,在屈曲间隙平衡满意后置入四合一截骨器实施截骨,随后行试模安置,保证间隙平衡。改良组在截骨环节采用改良间隙平衡技术:行股骨远端截骨,对髌下脂肪垫、增生滑膜进行彻底清除,将股骨远端显露,随后以开髓钻将髓腔打开(图1a),将截骨模块、外翻角控制模块、定位杆置入(图1b),以力线杆模块紧密接触股骨内外侧髁,对股骨远端截骨模块固定后将外翻角控制模块、力线杆撤去,完成股骨远端截骨(图1c)。随后行胫骨平台截骨,在小腿上安装髓外定位器,对定位杆垂直及旋转力线进行调整,使截骨平面与胫骨解剖轴垂直,再后倾5%,随后通过测量器钩针对截骨量进行测算,完成胫骨平台截骨。随后以测量器对截骨模块型号进行评估,行股骨截骨;利用试模评估膝关节平衡,修正髌骨(图1d)。

图1 改良组术中操作图片 a:术中开髓钻打开髓腔后;b:术中定位杆置入;c:股骨远端截骨;d:髌骨修正

1.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手术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采用X射线片、量角器、皮尺等工具测量术前及术后6月时下肢力线夹角(下肢线与小腿解剖轴线夹角)、膝关节活动度、冠状面髋-膝-踝角(HKA)及内外侧伸膝应力位、内外侧屈膝90°应力位间隙角度。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7]评估膝关节功能,包含临床评分、功能活动2项评分,每项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膝关节功能越好。评估术后6月内伸膝迟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连续校正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股骨远端截骨量升高(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胫骨外侧平台截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下肢力线指标比较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6月下肢力线夹角、冠状面HKA均缩小,膝关节活动度增大(P<0.05),但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下肢力线指标比较 (°)

2.3 两组膝关节稳定性指标比较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6月内外侧伸膝应力位及内外侧屈膝90°应力位间隙角度均缩小(P<0.05);两组术后内外侧伸膝应力位间隙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内外侧屈膝90°应力位间隙角度较常规组更小(P<0.05)。见表4。

2.4 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6月临床及功能活动评分均升高,且改良组术后评分较常规组更高(P<0.05)。见表5。

表5 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分)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后6月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1,P=0.886)。见表6。

表6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论

目前,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多需要TKA治疗、矫正[8]。该术最重要的环节为力线矫正,可直接决定手术成功与否,并影响术后假体使用时间,若处理不当,亦可加大关节疼痛、关节功能不良等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9]。故探寻合理有效的力线矫正技术极为必要。

测量截骨技术缺乏个性化医疗服务特点,该技术以后髁轴、远端前后轴、前髁轴等股骨解剖标记点为参照,以股骨假体外旋3°作为截骨的固定基准,可通过形成等大矩形的伸屈膝间隙来维持稳定。在临床实际施行中,测量截骨技术暴露出不同人种、不同性别人群骨性结构差异造成的不良影响,中国部分人群股骨后髁角在3°以上,股骨假体外旋3°可能对其并不适用,若按照该固定基准截骨,存在假体对位不良及下肢力线恢复不佳风险,术后可引发疼痛、假体旋转不良等并发症[10,11]。且测量截骨技术所用到的解剖标记物由主刀者主观判断,对其理解的差异,也可造成不同主刀者的截骨精准度不同。

间隙平衡技术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求松解组织韧带,并以软组织平衡器将胫骨关节间隙撑开,通过已经接受校正旋转的股骨后髁角度来实施截骨,更符合力线修正要求。目前临床在评估下肢力线状态时,多采用X射线片、CT等影像学检查技术[12],既可规避大体观察或凭经验观察造成的误判,亦可为截骨定位、假体安放及间隙平衡维护提供准确的量化指导。在TKA中,需要获取的X射线片资料涉及股骨轴位、膝关节侧位及前后全长正位,所获取的指标主要反映下肢力线及间隙平衡状态。本次研究中,相较于术前,两组术后6月下肢力线夹角、冠状面HKA、内外侧伸膝应力位及屈膝90°应力位间隙角度均缩小,膝关节活动度及KSS评分则有所增大,提示两种截骨方案均对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改善有利。然而,除两组术后6月下肢力线相关参数及内外侧伸膝应力位间隙角度无显著差异外,改良组其他X射线测量参数及KSS评分变化幅度更大,提示改良间隙平衡技术可有效修正TKA患者下肢力线,同时可维护间隙平衡状态,保证膝关节稳定性,促进膝关节功能改善。分析其原因,相较于测量截骨技术对股骨解剖特征的依赖,间隙平衡技术可有效平衡内外侧软组织张力,并严格保证屈伸间隙平衡,通过相等的内外侧韧带张力,使股骨假体在不同骨性特点下也能准确安放,满足TKA下肢力线需求[13]。此外,该改良技术可使肌骨外后髁与远端外侧等量截骨,更利于屈伸间隙平衡,避免截骨量不等造成的骨丢失,更有利于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改善[14]。

测量截骨技术选择解剖标记物后,最终均需通过股骨假体外旋3°来实施截骨操作,而人体骨性结构可能因先天或病理原因产生明显差异性,股骨外旋3°截骨并无法确保面对不同患者时的准确性,势必可引发屈曲间隙异常、对线不良、假体安放有误等不良情况。针对此,改良间隙平衡技术在改善这一情况的同时,更注重间隙平衡维持,以预防屈曲不稳、假体松动等并发症。一般而言,为获取平行关节面,胫骨内侧平台截骨厚度明显少于外侧,若出现二者厚度接近的情况,则表示术中某一操作环节有误,需及时确认问题根源并纠正。TKA中,因胫骨外侧平台截骨量大,为保证屈曲间隙,需以股骨假体外旋对多截取部分进行弥补[15]。本研究中,改良组股骨远端截骨量较常规组更大,但两组术后6月并发症总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提示虽然改良间隙平衡技术股骨远端截骨量更多,但也能有效保证手术安全性。分析其原因,改良间隙平衡技术仍面临关节线上移的不足,故需截取一定量的股骨远端骨来保证屈伸间隙平衡。相关研究指出,间隙平衡技术中上移关节线在低于5 mm时,安全性并不受影响[16]。且该技术对膝关节后交叉韧带保护力度强,可减少胫骨截骨量,对屈伸间隙平衡的维护作用更强,可有效避免术后屈曲失稳等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在TKA中采用改良间隙平衡技术可有效修正患者下肢力线,改善屈伸间隙平衡状态及膝关节功能,术后安全性表现较佳。

猜你喜欢

假体远端胫骨
胫骨内侧开放楔形高位截骨术中矢状位截骨倾斜角度对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影响
高屈曲与传统膝关节假体的10年随访:一项配对队列研究
改良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AO B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经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疗效探讨
3D技术打印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应用及护理
内侧楔骨远端倾斜与拇外翻关系的相关性
青少年双侧胫骨近端对称性疲劳骨折1例
四肢骨肉瘤保肢术后假体断裂个性化翻修 10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