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系膜Hem-o-lok结扎夹处理辅助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炎患者的疗效评价
2022-07-28田晓寒晁宏伟胡筱壮
田晓寒,晁宏伟,胡筱壮
(濮阳市人民医院1.普外科;2.胃肠外科,河南 濮阳 457000)
阑尾炎好发于20~30 岁青壮年,发病率高达40%,需及时采取手术切除[1]。以往临床主张以开腹手术治疗阑尾炎,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普及和微创技术发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凭借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阑尾炎治疗,临床认可度高[2]。LA 手术关键在于阑尾根部及系膜处理,如若处理不当极易诱发漏粪、感染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恢复。Hem-o-lok 夹闭法、丝线结扎法是处理阑尾根部及系膜常用方法,目前关于两种方式对比研究多集中于围术期指标、并发症等方面,鲜少统计围术期应激指标变化,且不同阑尾根部及系膜对围术期应激指标的影响尚不清楚,故本研究选取87 例阑尾炎患者,从围术期指标、应激指标等方面分析不同阑尾根部及系膜处理方法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濮阳市人民医院87 例阑尾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阑尾根部及系膜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夹闭组(n=44)和结扎组(n=43)。夹闭组男30 例,女14 例;年龄18~65 岁,平均(41.53±8.84)岁;发病至手术时间4~72 h,平均(37.11±12.86)h;疾病类型:17 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27 例急性单纯型阑尾炎。结扎组:男28 例,女15 例;年龄18~64 岁,平均(43.06±7.61)岁;发病至手术时间5~72 h,平均(38.64±11.53)h;疾病类型:20 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23 例急性单纯型阑尾炎。两组性别、年龄、发病至手术时间、疾病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取标准
①入选标准。符合阑尾炎诊断标准[3]:表现为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结合CT 检查确诊;发病至入院时间≤72 h;LA 手术指征明确。②排除标准。中转开腹者;肝肾、心脏等脏器异常者;全身急慢性感染者;严重并发症者;合并阑尾周围脓肿者;腹部手术史者;病历资料不完整,且依从性差者。
1.3 方法
1.3.1 手术方法 两组均行LA。①麻醉及体位:气管插管全麻,取头低脚高左倾位。②戳孔位置:自脐上作弧形切口,气腹针穿刺,建立二氧化碳(CO2)气 腹[气腹压13~14 mmHg(1 mmHg=0.133 kPa)],拔出气腹针,放入10 mm Trocar 及腹腔镜,自耻骨联合正上方约3 cm 处及麦氏点正上方约7 cm 处分别作5 mm、12 mm 切口,放入5 mm Trocar、12 mm Trocar,置入抓钳及肠钳。③阑尾切除:腹腔镜下探查阑尾,吸出髂窝及盆腔内脓液,分离阑尾粘连,提起阑尾,以充分暴露阑尾系膜动脉为准,夹闭组采取2 个Hem-o-lok结扎夹夹闭阑尾根部,在阑尾根部远端约0.3 cm处切断阑尾,电凝灼烧残端黏膜,不做包埋;结扎组以2-0 丝线双重结扎阑尾根部并切断阑尾,阑尾系膜分段采取丝线结扎并切断系膜;彻底止血且确定术野无活动性出血后,将腹腔引流管接负压球放于右侧髂窝。④标本取出:较粗阑尾由标本袋经主操作孔取出,较细阑尾经主操作孔Trocar 套管取出。⑤术后处理:术后两组均采取抗感染、止痛、纠正酸碱及水电解质失衡等常规治疗。
1.3.2 检测方法 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2 mL,静置20 min,以2 500 r/min 速度离心15 min,取上清液,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比色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参照上海抚生实业有限公司提供试剂盒操作,且上述操作均由本院检验科医师完成。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费用、术后24 h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采取0~10 分评分法,分值越高疼痛越剧烈。②两组术前、术后24 h、48 h、72 h 血清IL-8、SOD、TNF-α 水平。③两组并发症,包含腹腔感染、切口感染、腹胀、粘连性梗阻等。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夹闭组手术时间短于结扎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结扎组,住院费用高于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排气时间、术后24 h VAS 评分、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应激指标比较
术前、术后24 h、48 h、72 h 两组血清SOD、IL-8、TNF-α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48 h 两组血清IL-8、TNF-α 水平均高于同组术前,SOD 低于同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应激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应激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腹胀、腹腔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3,P=0.412)。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3 讨论
目前,LA 是阑尾炎首选治疗方案,阑尾根部及系膜的处理是整个手术至关重要的环节,若未采取有效处理措施,轻者可出现腹腔感染、腹痛、腹腔脓肿,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重者则可出现败血症、弥漫性腹膜炎甚至死亡[4]。LA 术中处理阑尾根部及系膜方式多种多样,如Hem-o-lok夹闭法、丝线结扎法、腹腔切割闭合器、DS 钛夹等,但选取何种处理方法尚无统一定论。
本研究在LA 术中分别应用Hem-o-lok 夹闭法、丝线结扎法,发现夹闭组手术时间短于结扎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结扎组,住院费用高于结扎组(P<0.05),可见Hem-o-lok 夹闭法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但住院费用较高。Hem-o-lok 结扎夹属于不可吸收高分子材料带锁扣夹,多用于外科手术血管结扎,夹紧后不易脱落,可彻底夹闭阑尾根部及系膜,较传统丝线结扎法更省时间;且其具有一体化安全扣锁、弓形钉腿、弹性合页、防滑齿等独特设计,伸缩空间大,结扎范围大,可迅速夹闭阑尾根部,减少结扎、缝合过程中的出血情况[5-6]。同时还需注意的是,Hem-o-lok 结扎夹所用防滑齿、安全锁扣等材料费用较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住院费用[7]。本研究发现,夹闭组出现1 例切口感染,1 例粘连性梗阻,结扎组出现1 例粘连性梗阻,3 例腹胀,1 例腹腔感染,其中切口感染可能与标本取出时接触切口有关;腹腔感染可能与阑尾切断时消毒不良有关;粘连性梗阻与腹腔感染过重有关;腹胀出现考虑与丝线结扎手术时间过长、腹部牵拉过多有关;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出院。
手术属于侵入性操作,手术创伤及术中牵拉均可诱发炎性及氧化应激反应,增加围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影响患者术后康复[8]。目前关于阑尾炎患者围术期炎性及氧化应激反应的研究多集中于LA 和开腹手术的对比,鲜少报道不同阑尾根部及系膜处理方式对炎性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故本研究纳入SOD、IL-8、TNF-α 等炎性氧化应激指标,SOD 为抗氧化酶,在抗氧化平衡及维持机体氧化中发挥重要作用;IL-8 是趋化因子家族成员之一,其可通过趋化中性粒细胞发挥促炎作用;TNF-α 为多态调节因子,适量TNF-α 具有机体保护作用,高浓度TNF-α 会诱发机体炎症反应,损伤机体组织[9]。本研究数据显示,术后24 h、48 h两组血清IL-8、TNF-α 水平高于术前,SOD 低于术前(P<0.05),提示Hem-o-lok 夹闭法、丝线结扎法均会引起炎性及氧化应激反应,提高IL-8、TNF-α 水平,降低SOD 水平。术后72 h 两组上述指标水平趋于术前,说明两种处理方法所致炎性及氧化应激反应为一过性,并未造成长期影响。
笔者的操作体会:①Hem-o-lok 结扎夹处理根部时,以根部完全包绕为主,注意锁扣端无组织,便于锁扣扣牢,若遇根部过粗者,可先结扎一道,再用Hem-o-lok 结扎夹夹闭;②处理根部时,先将阑尾系膜充分游离至根部;③丝线结扎过程中,若遇到阑尾根部穿孔、黏膜切割等情况,需使用阑尾根部包埋,以此减少粪瘘发生。
综上所述,Hem-o-lok 夹闭法与丝线结扎法均能妥善处理阑尾系膜及根部,其中Hem-o-lok 夹闭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在患者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作为首选方案;丝线结扎法住院费用较低,更加经济实惠,建议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取适宜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