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 年黄埔口岸医学媒介本底监测结果分析

2022-07-28吴泽俊吴绍彤张秋丽汤国谦通信作者黄埔海关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广东东莞523000

口岸卫生控制 2022年1期
关键词:关区黄埔密度

吴泽俊 吴绍彤 张秋丽 汤国谦(通信作者) 黄埔海关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广东,东莞,523000)

医学媒介生物(medical vector)即病媒生物,是指能直接或间接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 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媒介生物及其携带的传染病病原体随交通工具、行李、货物、邮包等物品在国境、地区、人群间不断散播,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解黄埔口岸媒介生物的种群、密度、季节消长情况,为媒介生物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黄埔关区每年进行鼠、蚊、蝇、蜚蠊等医学媒介生物的调查,现将2021 年结果报告如下。

1 概况

1.1 自然概况

黄埔海关管辖区域既是华南地区重要的海上对外贸易口岸,也是我国加工贸易开展最早、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口岸主要位于广州港的中部港区以及东莞片区,由海港口岸(包含28 个一类口岸,12 个二类口岸) 和陆路口岸等组成, 位于北纬22°39′-23°05′49″,东经113°31′-114°15′,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1.9℃,年均湿度79%,年降雨量为1 720 mm,气候温暖潮湿多雨。 口岸往来国家超过100 个,年进出口货物吞吐量过亿吨,贸易运输业务繁忙。 进出口货物种类繁多,有粮食、糖、钢材、化肥、木材、煤炭、矿石、石油等,各港区内环境复杂、食源丰富,为病媒生物的栖息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1.2 人员及设施

为保证医学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能长期有效地实施,黄埔区组建了医学媒介生物监测与防制的专业机构和队伍,制定了常年的工作计划,开展医学媒介生物监测、环境整治、孳生地改造、 化学防制以及配置防除设施等综合防控工作。 同时,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建设医学媒介生物鉴定实验室、展示厅,建立医学媒介生物监测资料档案。

2 监测方法

2.1 调查地点

新港关关区、老港关区、增城关区、沙田关区、东莞关区、太平关区、长安关区、新沙关区。

2.2 调查方法

2.2.1 鼠形动物类监测方法

依据GB/T 23798—2009《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鼠类》以及《国境口岸及出入境交通工具医学媒介生物监测规定》(国质检[2001]61 号)监测。 采用鼠笼法, 在监测关区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按每15 m2面积布放鼠笼1 只 (不足15 m2的区域和不足15 m2但超过8 m2的剩余部分面积, 按15 m2计算),较大面积的沿墙壁每间隔5 m 布放鼠笼1只。 鼠笼为市售统一规格折叠铁丝笼 (约30 cm×13 cm×13 cm),诱饵为花生米或小块新鲜油条(约1.25 cm)。

2.2.2 蚊类监测方法

依据GB/T 23797—2009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以及《国境口岸及出入境交通工具医学媒介生物监测规定》(国质检[2001]61 号)监测。采用CO2诱蚊灯收集法, 选择室外有代表性的成蚊活动场所,远离干扰光源、背风场所作为挂灯点。 在光源离地1.5 m 处挂灯,日落前1 h 接通电源,开启二氧化碳气瓶,诱捕蚊虫2 h。 关闭二氧化碳气瓶,断开电源,记录温度、湿度、风速,并收集蚊虫进行分类、计数、鉴定。

2.2.3 蝇类监测方法

依据GB/T 23796—2009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类》以及《国境口岸及出入境交通工具医学媒介生物监测规定》(国质检[2001]61 号)监测。采用诱蝇笼诱捕法,在监测区域内根据各种类型的滋生地选择有代表性的监测点布放诱蝇笼,诱饵为臭豆腐等,早放晚收,记录监测时的天气、风速、温度及湿度等。 将捕到的蝇类进行分类、计数、鉴定。

2.2.4 蜚蠊监测方法

依据GB/T 23795—2009《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蜚蠊》以及《国境口岸及出入境交通工具医学媒介生物监测规定》(国质检[2001]61 号)监测。 采用粘捕法, 将涂布各种粘着力强的粘胶的粘蟑纸,置于蜚蠊孳生及活动场所,每次捕集12 h,晚放晨收。及时将收集的标本进行分类、计数、鉴定。

2.3 鉴定

所有标本带回实验室毒杀后分类鉴定,按《中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与鉴别》[1]、《口岸实用医学媒介生物彩色鉴定图谱》[2]、《鼠疫检疫学》[3]、《中国经济昆虫志》[4]进行。

3 结果

3.1 鼠形动物

3.1.1 种群分布

2021 年1 月-12 月,共捕获鼠形动物70 只,经分类鉴定, 隶属3 属4 种, 其中臭鼩鼱23 只,占32.86%;褐家鼠23 只,占32.86%;黄胸鼠2 只,占2.86%;小家鼠22 只,占31.43%。

3.1.2 鼠类密度

2021 年1-12 月黄埔口岸地区平均鼠密度为0.49%(见表1)。

表1 2021 年黄埔口岸鼠类调查结果

续表1 2021 年黄埔口岸鼠类调查结果

3.1.3 季节消长

2021 年黄埔口岸地区鼠类密度季节消长见图1。

图1 2021年黄埔口岸鼠类季节消长曲线图

3.1.4 血清检测

70 份血清均做鼠疫F1 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3.2 蚊类

3.2.1 种群分布

2021 年4 月-12 月,共捕获蚊类324 只,经鉴定隶属3 属4 种,其中占78.70%;三带喙库蚊13 只,占4.01%;白纹伊蚊56 只,占17,28%。

3.2.2 蚊类密度

2021 年4 月-12 月蚊类平均密度为0.49 只/(灯·h),5 月密度最高,12 月密度最低(见表2)。

表2 2021 年黄埔口岸蚊类调查结果

3.2.3 季节消长

2021 年4 月-12 月黄埔口岸蚊类的高峰期出现在5 月(见图2)。

图2 2021年4-12月黄埔口岸蚊类季节消长图

3.3 蝇类

3.3.1 种群分布

调查发现蝇6 只,经鉴定为3 属3 种,其中以大头金蝇为主,家蝇次之,横带花蝇最少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0%,33%,0.17%。

3.3.2 季节消长

沙田关区1 月份发现蝇6 只, 密度为3 只/笼,其他月份未发现蝇类。

3.4 蜚蠊

3.4.1 种群分析

2021 年1 月-12 月,共捕获蜚蠊87 只,经分类鉴定,隶属4 属8 种,其中以美洲大蠊为主(见表3)。

表3 2021 年黄埔口岸蜚蠊调查结果

3.4.2 季节消长

蜚蠊密度全年呈现较低状态。

4 讨论

国境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是国境卫生检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止疾病传入传出和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重要举措[5-6]。本次媒介生物调查大体上反映了黄埔口岸的4 种主要媒介生物的情况, 调查结果与前几年相比,未发现新的物种。

4.1 鼠形动物监测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全年平均鼠密度0.49%,1 月出现一个最高峰,达到1.75%,关区立即对监测中发现有鼠密度升高的区域进行了针对性的灭杀措施,并要求聘请的专业公司加强全年的鼠害防制。 由2021 年2-12 月份的监测结果可见,黄埔口岸的平均鼠密度一直维持在1%以下,符合SN/T 1415—2004《国境口岸医学媒介生物控制标准》小于1%的要求,说明该措施及时得当。鼠密度全年有2 个高峰期,1-5 月和9 月,前一峰值高于后一峰值,均为蔬果成熟季节,是鼠类繁殖的高峰期。 提示在这些月份采取灭鼠措施效果最好。 鼠类在流行病学上是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病原体的宿主,也是蚤这一媒介生物的寄主,防制鼠类应当成为国境口岸卫生检疫工作的重点之一。2021 年黄埔口岸全年平均鼠密度低,说明近几年防制鼠害的措施得力,采取一系列的灭鼠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

4.2 蚊类监测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时间为4 月-12 月, 发现黄埔口岸有3 种蚊类,致倦库蚊、 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其中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黄埔口岸的成蚊密度符合SN/T 1416—2004《国境口岸灭蚊规程》规定,成蚊密度低。 黄埔口岸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暖,适合蚊类的生长繁殖。 致倦库蚊是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 要继续坚持防蚊灭蚊工作,防止疫情在口岸范围传播。

4.3 蝇类监测结果分析

蝇类监测结果显示,2021 年黄埔口岸地区的主要蝇种以大头金蝇、家蝇、横带花蝇为主,蝇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 这与黄埔口岸开展的监督指导相关单位进行清理卫生死角,口岸环境持续向好,蝇类滋生地基本绝迹相关,使黄埔口岸地区蝇密度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确保了黄埔口岸卫生安全。

4.4 蜚蠊监测结果分析

美洲大蠊为优势种,全年密度维持低水平。 黄埔口岸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码头众多,集装箱密集,利于蜚蠊生长和藏匿,需要持续加强监测工作和灭蟑工作。

综上所述,本调查了解了黄埔口岸4 种医学媒介生物的本底情况,掌握了媒介生物的种类种群构成、优势种及季节消长情况,对做好口岸传染病监测和媒介生物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关区黄埔密度
黄埔精神之当代阐释
陈福成:为祖国统一尽力是两岸黄埔人的天职
“密度”练习
密度的应用趣谈
密度的不变性与可变性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