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促通疗法对脑卒中合并高血压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影响
2022-07-28王晓光陶徉聿薛新宏李新茹张雅慧吴庆文
王晓光 陶徉聿 薛新宏 李新茹 张雅慧 吴庆文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 河北唐山 063000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致残率高。有研究证实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的危险因素[1],且高血压人群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血压正常人群的6倍左右[2-3],因此,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是治疗及预防脑卒中最为重要的措施。高血压的发生多与饮酒、吸烟等生活习惯有关,长期高钠饮食也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在临床康复治疗中,选择合适的训练强度尤为重要:强度不足,无法达到预期的康复目标;强度过大,则易引起患者较大的血压波动而被迫中止训练,无法完成预定的运动强度,从而导致患者运动耐力提升困难,不能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4]。
反复促通疗法在脑卒中引发的单侧麻痹以及脊髓损伤引起的四肢麻痹人群中临床效果显著[5]。通过标准化手法对瘫痪的肌肉进行反复促通,积极引导患者寻找运动控制感觉,充分利用震动抑制异常升高的肌张力,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6]。在康复治疗过程中,为患者制定低强度、多重复的手部训练动作,严格控制患者的运动强度,避免过分用力及无氧运动的产生,使其体力消耗在正常范围,避免血压波动,最终达到有效促进患者手功能恢复[7]。因此本研究在常规手功能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反复促通疗法,通过治疗前后的对比,观察患者手功能的恢复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20年1~12月住院的112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偏瘫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病和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排除能导致继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如较严重的冠心病、糖尿病,严重的肝肾相关疾病等。入选患者为脑卒中首次发病,发病时间为1~2周,Brunnstorm分期为2~3期。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男41例,女15例,平均年龄(63.43±10.71)岁;对照组男42例,女14例,平均年龄( 58.82±11.62)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组患者均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均接受脑卒中合并高血压的常规临床治疗,在合理规范用药治疗脑卒中的基础上积极降压治疗:合理规范使用降压药,常规低盐饮食指导,按时监测患者血压;同时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训练[8-9]:包括早期的良肢位摆放、床上翻身训练、肢体主被动活动、平衡训练、肌力训练等物理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手功能情况制定相应的作业活动;在传统康复方面,选取相应的穴位针灸治疗;在迟缓期进行中频电刺激治疗,提高患肢的肌张力,诱发主动动作出现。上述治疗频率为1次/d,5d/周,共4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反复促通疗法[10],其基础手法包括:腕关节、手指的主被动运动;腕关节、手指的主被动运动与肌肉、肌腱和关节囊的持续牵张;前臂的内旋与腕关节背曲;手指伸展与腕关节的屈曲;手指、手掌的主被动运动(手指的外开与手掌的掌弓维持);拇指伸展和外展的主被动运动;拇指的伸展、外展和掌侧外展;拇指的内收和屈曲;食指和中指的屈曲、伸展。每一个训练动作50次/组,2组/课,两组间休息1分钟;每天训练一次,5次/周,共4周。
1.3疗效评价
1.3.1Carroll手功能评定量表 采用Carroll手功能评定量表(UEFT)评估患者手部运动功能,区分左右手,利手总分为99分,患手总分为96分。该量表共包括33项,每项包括六个等级:微弱、很差、差、功能不全、功能完全、功能最大。得分越高则表示手部的运动功能越好。
1.3.2Brunnstrom分期 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定患者手部运动功能分期,该评价方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检查中应用最多;分为Ⅰ-Ⅵ期:Ⅰ期为迟缓期,手部无任何运动;Ⅱ期为联合反应期,患者出现联合反应,在健手用力抗阻的同时,诱发出患手的动作,同时伴随肌张力的增高;Ⅲ期为共同运动期,患手可随意引发共同运动,完成钩状抓握,痉挛加重并达到高峰;Ⅳ期为部分分离运动期,患手开始出现部分分离运动,手指有半随意的小范围伸展,痉挛开始逐渐减轻;Ⅴ期为分离运动期,患手的手指能同时伸展,但不能单个伸展,肌张力逐渐恢复正常;Ⅵ期为协调运动期,患者的手功能接近正常,但速度和准确性较正常存在差异。手功能恢复的越好,则期数相对越高。
1.3.3Fugl-Meyer评分 采用Fugl-Meyer评测法对患者的手功能进行评估,该量表中手功能评定部分包括手指共同屈曲、手指共同伸展、钩状抓握、侧捏等7个动作,其中每项又分为2个评估等级,共计14分。该评定量表临床应用广泛,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敏感度( PA≥70 % )。
2 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UEFT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UEF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UEFT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UEFT评分比较 分)
2.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Brunnstrom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比较[例(%)]
2.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ugl-Meyer手功能部分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ugl-Meyer手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不及时或病情较重常遗留多种功能障碍,如偏瘫、认知障碍、失语等,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在众多功能障碍中,手功能障碍的恢复难度较大[11]。如何降低脑卒中的发生及改善脑卒中导致的功能障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多种因素均可导致脑卒中的发生,其中高血压是最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12]。高血压性脑血管病患者最主要的血管结构改变为脑动脉硬化,患者高血压病程较长,可引发血管内形成血管瘤或纤维素样坏死,在康复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的过度用力或无氧运动的增加,诱发患者血压迅速升高,进而增加血管内血液的渗出或血管瘤破裂,加重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所以控制血压对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尤为重要;患者在发病以后,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降压治疗,将影响其功能恢复。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血压控制不好、持续增高,将会增加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13]。但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在恢复肢体功能的基础上,常会引起较大的血压波动,使康复训练无法连续进行,难以达到预期的康复效果。
高血压性脑血管病可以发生在颅内任何部位,且有较严重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但最常发生在内囊部位,即基底节出血。内囊是大脑神经纤维向下传导时神经纤维比较集中的地方;因此,当内囊出血损伤或压迫后常出现三偏征:对侧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症状相对较重,临床恢复困难,尤以手功能最难恢复[14];脑的可塑性改变以及神经功能重组是脑卒中患者恢复的重要理论依据,能够促进大脑损伤区域功能重建并降低致残率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康复训练[15]。
反复促通疗法组合应用牵张反射、皮肤肌肉反射和姿势反射等,促进或抑制反复促通刺激,兴奋和强化特定的神经传导通路,引发目标肌肉收缩,达到学习的目的;可以实现高效且正确地强化神经冲动传导,在短时间内通过反复大量促通训练,建立起替代受损部位的神经通路。相比于传统的神经促通技术,反复促通疗法化繁为简,易于复制和传播。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UEFT评分、Brunnstrom分期和Fugl-Meyer评分比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提高,且观察组的得分优于对照组。传统的康复训练方法和反复促通疗法对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手部运动功能均有疗效,但反复促通疗法的疗效更优,观察组患者在治疗4周后,手功能恢复至分离运动阶段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能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完成反复促通疗法规定动作,且无显著的血压波动。既有利于血压的控制,又利于手功能的恢复,较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存在显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