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跳出舒适圈,补齐创新教育短板

2022-07-28马蔚然

人力资源 2022年7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人才

文/马蔚然

作者单位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早在2003 年,党和国家及有关部门就提出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时代课题。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特别强调,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创新人才长期“亏损”

●从计划配给到市场供求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仅有2 万人左右。在党和国家的倡导下,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大学毕业生严重短缺的问题持续了数十年。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大学毕业生不需要自己找工作,也不允许自己找工作,这样也就让大学毕业生养成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心态,坐等用人单位上门“接收”。毕业生缺少创新创业的需求,大学也没有“产品”滞销的压力。因此,我国大学教育长期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羁绊在精英教育、学科教育的围城中不能自拔。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开始破题。自1981 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计委、教育部、国家人事局《关于改进1981 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报告》开始,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揭开了面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同时,对高校提出了为“自主择业”的毕业生提供创业教育服务的新要求。

●高校扩招带来就业压力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爬坡上坎”的关键期,各种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然而,正是这些矛盾和困难,向我们提出了更高、更难、更迫切的改革要求,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接纳新生劳动力缩减的条件下,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和高校扩招带来的大学毕业生增长,给就业市场带来了重大压力,造成了人才供求矛盾的加剧,成为高校改革的迫切任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冲击着陈旧的教学体制,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理念、知识和能力的人才,成为高校改革的新需要。

●创新创业教育“只欠东风”

教育是积累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大学连年扩招,我国高校自1977 年恢复高考至1998 年的22 年间,尽管每年招生都有增加,但都保持在8.5%之内的增幅。而自1999 年开始了大学扩招改革,1999 年高考报名人数比上年减少32 万,招生人数却比上年增招了52 万,增幅48.14%。2000 年,又在1999 年的基础上扩招了38.12%,全国高校招生人数扩大到221 万人,之后的五年间,直至2005 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都保持两位数(万人)增长。“十一五”之后,高校扩招有所控制,但是大学招生规模已是今非昔比。从数据上看,2016 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940 万人)是1998 年(108 万人)的8.7倍;2016年的全国高校招生比例(80%)是1998年(34%)的2.35 倍。

直面创新人才短板

●高端人才缺口巨大

从创新技术上看,我们仍然存在被技术“卡脖子”的潜在风险,因为本土的科技创新人才太少了。从国际的视角看中国,我国目前拥有13.9 亿人口,日本仅有1.29 亿人口,我们的科技人才虽然在数量上位居世界第一,但是质量上却排名在25 名之后。从优化实体经济竞争力增长极的科技创新人才的比重上看,日本科技人才发展的速度也远远超过我国。

事实上,多年前学界就用“井喷现象”来形容日本获得诺贝尔奖,国内对日本科技政策、科研投入、基础教育等都有所研究。进入21 世纪后,日本本土18 年出了18 个诺贝尔获奖者,年均一人。除欧美诸国之外,日本是获得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国家,达到“21 世纪前50 年获得30 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几无悬念。当我们在中兴事件之后才发现,“卡脖子”的技术多达数十项,日本却有着数十项核心领域领先的技术,与之比较,我国的差距不容小觑。

●对自主创业认知片面

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意愿怎么样呢?

《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认为:“很多人对创业教育的字眼感到陌生,很难把创业跟教育联系起来,因为创业更多的是一种实践,他们只是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开设与创业相关的课程。”“过半数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创业方面的选修课,这个比例达56.9%。另外,还有39.4%的人希望能修改学制,使之更倾向于创业实践。”上述调查结果一方面反映了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认识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也在期待高校和教师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教育。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 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阶段,机制性、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制约着发展速度和质量,确实到了“爬坡过坎”的关键期。

如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本土的科技创新高端人才

有效化解大学毕业生供给过剩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大大学毕业生供给侧改革的力度。而大学毕业生供给侧改革的首要措施,就是毕业生双创教育改革,培养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技术和能力。这就要求高校要根据创新、创业的要求,对各专业、各学科都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入改革。

●激发大学毕业生强大创造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双创”是推动我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创业创新之中,催生了新供给、释放了新需求,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高等院校必须认识到做好毕业生双创教育就是做好就业市场结构性改革,就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革的实际行动,就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改革,也是历史赋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使命。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人才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人才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