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022-07-27贺宏伟郑榕玲
贺宏伟,郑榕玲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加快应用,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新型学习环境,以支持教学改革与创新为宗旨的智慧学习环境在高校课堂应运而生。大数据技术、各类教学工具、课堂实时互动技术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智慧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及访谈对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有效教学实践进行调查,分析影响高校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并提出智慧学习环境下促进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相关概念
智慧学习环境通常是指通过现代科技创设出来的具有感知、识别等人类智能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智慧学习环境给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究如何提高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先明确智慧学习环境和有效教学两个基本概念。
(一)智慧学习环境
科技入校园是时代的必然趋势,近十年来,智慧学习环境在我国飞速发展。黄荣怀等学者提出智慧学习环境能够优化教学内容,为师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促进课堂教学环境与环境管理功能的互动[1]。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智慧学习环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学习资源丰富:能够整合师生课堂的教学资源,提供海量课程资源。
二是智能化:能够依托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并分析师生的个性化特征,为教师和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满足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三是环境布局灵活多样: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室布局,便于师生互动。
因此,智慧学习环境应是能够依托现代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师生课堂互动为核心,依据各类数据,智能推出促进课堂互动的教学活动,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调整教室布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软硬件环境[2]。
(二)有效教学
有效,即有成效。有效教学策略是指一种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教学策略。通常人们认为如果课堂教学的师生投入与教学效益的比例越小,则有效性越高。因此,有效教学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能够高效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传授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二、现状调查
为探究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对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及访谈了解高校课堂教学以及智慧学习环境应用现状,为进一步探究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提供现实依据。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以“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为主题,以问卷星随机发放问卷和对在校任课教师进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选取具备在线学习能力的在校本科生及任课教师为调查对象,对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回收问卷344份,其中有效问卷339份,访谈教师21名。
问卷是在初步分析智慧学习环境特征及在校大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分别从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师生课堂互动因素等设置一级维度、二级维度,并根据调查目的设计了20道题目,以了解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而探索提高师生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问卷具体维度如表1所示。调查问卷主要采用单选和多选两种题型。
表1 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有效教学问卷维度分析
(二)数据统计
收回的339份有效问卷中,59.29%的调查对象是大学四年级学生,其余为大学一、二、三年级学生且各年级人数基本相同。本研究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主要以图表的形式显示统计结果。
1.对智慧学习环境的了解与接受情况
学生对智慧学习环境了解程度如1所示,系统了解过智慧学习环境和完全不了解智慧学习环境的人数较少,分别占7.08%和5.31%,不太了解智慧学习环境的学生占36.28%,有些了解并阅读过相关资料的占51.33%。数据表明,有一半左右的在校大学生对于智慧学习环境有一定了解,但没有对智慧学习环境进行深入探索,三分之一的学生对智慧学习环境不了解,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身处智慧学习环境。
图1 对智慧学习环境的了解程度
如图2所示,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只有0.88%的学生非常抵触智慧学习环境,18.58%的学生认为不太需要智慧学习环境,80.53%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智慧学习环境。图3显示,84.07%的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平台基本完成课前预习任务,13.27%的学生不太愿意进行课前预习,仅有2.65%的学生认为课前通过平台观看微课程完成预习纯属浪费时间,如图3所示。数据表明,高校大部分学生对智慧学习环境的课前预习阶段的接受程度良好,愿意利用智慧学习环境的在线学习资源进行课前预习。
图2 智慧学习环境的需要程度
图3 课前预习情况
2.学生自控能力
对影响课前预习效果的原因调查如图4显示,在智慧学习环境下,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影响课前预习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无人监督、自控力差,其次是因为对课程不感兴趣、预习视频难度大、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解决等。
图4 影响课前预习效果的因素
如图5所示,学生认为影响自主学习的主要原因是课程内容不够吸引人、自身没有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课程资源对学习帮助不大。调查结果表明,智慧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限、自制力不强是影响智慧学习环境下学生有效学习的主要原因。
图5 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
3.学习动机
如图6所示,在智慧学习过程中,48.67%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对学习结果的需求,希望通过智慧学习更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以便顺利通过考试获取学科成绩。42.48%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对知识本身的追求,希望通过学习获取更多知识,满足个体的求知欲。8.85%的学生表示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的最终目的。以上数据说明,在高校课堂内,尽管有部分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被动学习的学生仍占一定比例,是否拥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是影响高校大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图6 学习动机
4.课堂互动
如图7、图8所示,52.21%的学生愿意参加智慧学习环境下的课堂游戏互动,39.82%的学生对智慧课堂游戏互动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甚至不太愿意参与课堂互动。83.18%的学生对智慧学习环境下课堂师生互动情况比较满意。数据表明,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学生参与课堂游戏互动积极性不高,被动学习现象较明显,但智慧学习环境下课堂师生互动良好。良好的课堂互动能够及时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图7 参与课堂互动的意愿
图8 师生互动满意程度
5.学习效果
如图9、图10所示,在智慧学习环境中,超过六成的学生认为课堂互动和小组协作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影响巨大,大约七成的学生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知识。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智慧学习环境相比传统教学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图9 课堂互动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图10 智慧学校环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6.教师的智慧课堂应用能力
通过对21名在校任课教师的访谈了解到,在使用智慧课堂的频率方面,62.83%的教师一周使用智慧课堂2—4次,21.24%的教师一个月使用智慧课堂2—4次。在对智慧教室硬件环境的操作熟练程度方面,12.39%的教师认为自己会熟练使用智慧教室,能充分发挥智慧课堂的优势,62.83%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智慧课堂的操作比较熟练,能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20.35%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智慧教室硬件操作不太熟练,只能把智慧教室当传统教室来用,4.42%的教师表示完全不会使用智慧教室(如图11、图12所示)。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能够掌握智慧教室的基本操作方法,但会熟练使用智慧课堂、充分发挥出智慧课堂优势的教师尚比较少。
图11 教师使用智慧课堂的频率
图12 教师对智慧课堂的熟练程度
7.教师对智慧学习环境的接受程度
调查数据表明,61.9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任课教师能够学习新技术并积极参与智慧学习环境下的教与学过程,28.32%的学生认为教师选择性使用智慧学习环境,8.85%的学生认为教师放任学生自己开展智慧学习活动,如图13所示。
图13 教师在智慧课堂中的教学行为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了解到,79.65%的教师能够主导智慧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活动,9.73%的教师对智慧学习环境无所谓,8.85%的教师非常排斥智慧学习环境,只有极个别教师对智慧学习环境非常依赖。大多数教师认为智慧学习环境能减轻教师工作量,更好地实施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愿意学习新技术并积极尝试智慧学习环境下的教与学活动。
三、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基于对以上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以及教师的访谈分析发现,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效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学生自制力不强,专注力不够,学习动机不足
从调查数据中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智慧学习环境的接受程度良好,喜欢智慧学习环境带来的感官刺激,也认可智慧学习环境对提高学习效果的正面意义。但智慧学习存在于互联网,学习过程需要借助手机或电脑等智能终端,在面对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种种诱惑时,学生自制力不强,专注力不够,无法抵抗来自智慧学习过程中的外界诱惑,容易走神。在学习动机方面,虽然部分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但被动学习和没有明确学习动机的学生仍占多数。
第二,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升,智慧学习环境利用率不高
从调查数据发现,大部分任课教师对智慧学习环境接受程度良好,愿意积极尝试利用智慧学习环境开展教学活动。然而大多数教师仅具有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对智慧教室的使用仅限于开关系统等基本操作,对智慧学习环境的各种互动功能并不熟练,无法充分利用智慧课堂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大多数教师仅仅利用了智慧教室的显示和投影功能,智慧学习环境利用率不高,部分智慧教室变成了一种摆设。
第三,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课堂教学互动通常是指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共同探讨等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互动中,师生能互教互学、相互补充,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师生形成合力,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3]。从调查数据发现,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不高,存在被动学习、应付学习的现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智慧学习环境活跃课堂气氛、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是智慧学习环境下课堂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第四,考核方式过于简单,难以精准评价学习效果
目前高校大多数课程是以期末考试为主(约占60%)、平时成绩为辅(约占40%)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价,绝大多数考试课的期末考试环节,所有学生用同一份试卷。但学生拥有的能力是多方面、多维度的,其学习效果很难从一张纸卷上客观公正地展现出来。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考核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智慧学习环境建立健全多元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四、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通过对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高校课堂教学在学生自制力、教师信息素养、课堂互动及课程考核方式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学生自控能力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坚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抵制诱惑,才能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步进行的活动,如果没有学生的自觉学习态度和自我管理能力,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即使有新兴信息技术的支撑,老师教得再好,教学效果也未必能超越传统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启发学生自觉学习,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在课前预习环节,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已经成年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师应当在课程教学中加大课程思政的融入力度,促进学生调整学习观念,清楚主动学习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为了自身的发展等道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潜心构思精彩的教学案例,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布置一些需要借助手机和网络才能完成的项目任务。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手机只能是学习工具,不能另作他用。学生只有充分利用手机,才能有效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和课中学习任务。此外,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开发者也可以尝试设计开发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专注力和自控力的应用程序或功能,如学生学习时只能专注于学习页面而不能随意退出学习界面,以提高智慧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有效性。
(二)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调查显示,部分高校教师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技能,能够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但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便在智慧学习环境下,也只是利用了电脑、投影等基本功能。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应与时俱进,提升信息素养,有效保障教学效果的实现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方面,教师应在思想上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智慧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利用智慧学习环境创设情境,利用翻转课堂、SPOC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知识。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布置适当的测试题以巩固所学知识,利用智慧学习环境的大数据分析技术,第一时间将学生完成练习的答题情况在智慧学习平台上显示出来,从而快速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对课堂上学生错误率偏高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布置练习等方式进行复习、巩固,或者在下次上课时进行讲解。智慧学习环境通过大数据等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了解学生的便捷途径,教师只有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才能与时俱进,在教学中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另一方面,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举办有效的教师信息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智慧学习环境可以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与灵活性,但一些教师由于缺乏相关的信息技能培训,不太熟悉智慧学习环境的功能和操作,不能充分利用智慧学习环境的功能,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智慧学习环境的操作并不复杂,大多数教师不能熟练应用智慧学习环境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智慧学习环境有哪些功能、能实现什么效果,而不是因为操作复杂难以学会。如果教师熟悉智慧学习环境的功能,能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尝试使用,就会大大提高智慧学习环境的利用率。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信息技术类培训,让教师了解并掌握智慧学习环境的使用方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及智慧学习环境的利用效率。
(三)提高课堂互动质量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充分发挥智慧学习环境的优势,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更加主动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互动质量。
教师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充分发挥智慧学习环境教学资源丰富、信息收集与分析处理自动化和速度快、实时互动便捷等优点,充分利用智慧课堂的实时投屏、弹幕、讨论等功能,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分好学习小组,避免出现小组分工不合理、小组成员负担过重等现象,课前先布置一定量的任务进行诊断性评价,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课中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智慧课堂的投票、选人、小测、弹幕、词云等功能进行师生互动,并组织适量的过程性评价,以教师点评、小组互评、组内自评等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反馈。课后可通过智慧学习平台布置一定量的习题,从而有效巩固课堂教学质量。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教师可通过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等方式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提高课堂互动质量。教学互动中的问题必须是学生通过认真思考或深入讨论才能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上升梯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可将课堂互动关联课程考核的过程性评价,给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学生即时有效的评分,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四)健全多元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大多数课程是以期末考试为主(约占60%)、平时成绩为辅(约占40%)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对课程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课堂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应增强课堂的过程性评价,提升过程性评价在课程考核中的占比,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利用智慧环境的即时反馈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过程性评价。教师应细化过程性评价细则,设计教师评价、小组互评、组内自评等评分细则和评分标准,让学生带着目标走进课堂,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可通过课前测试和课中互动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及课堂学习效果,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学手段,补齐学生的知识短板。
另一方面,可以引入第三方如督导听课等多元评价方式,或通过智慧学习环境的录播系统、线上直播或录播等方式举办教师间的专业技能竞赛、开设公开课等方式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利用智慧学习环境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健全多元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