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波碎石与输尿管镜取石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2-07-27陆身修淡明江张焕涛宋文谢孟亮
陆身修,淡明江,张焕涛,宋文,谢孟亮
(惠州市中大惠亚医院泌尿外科,广东 惠州 516081)
0 引言
输尿管结石是目前临床一种较为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而该疾病根据结石部位的不同,还可分为输尿管上段、中段和下段结石,其中上段结石的发生率较高,据相关临床研究调查显示[1],有59.23%的输尿管结石患者属于上段结石,针对此类疾病患者,目前临床对于结石直径超过0.5cm 的患者,普遍会采用碎石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而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也随之提高,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众多碎石手术相继出现,其中以体外冲击波碎石与经输尿管镜取石技术应用最为广泛[2],体外冲击波碎石主要是利用冲击波聚焦于体内结石并进行粉碎,另由患者自身或医疗取石手段将结石排出体外,而经输尿管镜取石是采用钬激光等技术进行碎石,在输尿管镜的配合下对患者进行微创手术,将患者输尿管部位结石排出体外,两种治疗方式均存在各自的优势及特点,但通过数据检索发现,有关于此两种治疗措施的细节对比分析资料相对较少。而为了进一步了解冲击波碎石与输尿管镜取石对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为今后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次研究选取了80 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并将其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如下论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纳入80 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于本院2020年1 月至2021年1月期间内收治,采用随机数表法按照1:1 的比例将其进行分组,即观察组(经输尿管镜碎石取石)、对照组(体外冲击波碎石)各40 例,其中观察组包括男26 例,女14 例,年龄介于22~41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41±2.06)岁,结石直径<1cm 有23 例,直径≥1cm 有17 例;对照组包括男27 例,女13 例,年龄介于20~42 岁,平均测定(31.59±2.74)岁,结石直径<1cm 有22 例,直径≥1cm 有18 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存在肾绞痛,经多层螺旋CT 检验,可确诊为输尿管上段结石[3];(2)患者年龄≥20 岁;(3)临近三个月内未参与过相关临床医学实验;(4)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1)合并精神障碍疾病;(2)合并肝、心等脏器功能障碍;(3)中途退出患者;(4)合并免疫系统功能障碍;(5)结石直径≤0.5cm。
1.3 研究方法
1.3.1 观察组患者实行经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技术
首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药效稳定后,将输尿管镜自尿道插入直至膀胱处,同时利用导丝配合输尿管镜观察结石位置,结石位置确定后,采用钬激光技术进行微创碎石,自此期间需根据患者自身大小调整功率,将结石粉碎至直径<0.5cm,通过结石钳取出结石,对于部分患者,可结合其自身结石大小,更换取石方式,如在输尿管镜下用气压弹道碎石机,激光碎石机,超声弹道等碎石设备,在输尿管镜引导窥视下精确碎石,将结石击碎后再取出 ,结石取出后,将输尿管镜匀速退出,并在其输尿管到留置输尿管支架,最后完成微创手术,术后告知患者监管生活注意事项,叮嘱其多饮水,将体内剩余微小结石排出体外。
1.3.2 对照组患者实行体外冲击波碎石取石技术
通过腹部平片、泌尿系造影等先关影像学技术对患者进行基础检查,明确结石位置,同时对患者进行血、尿常规检验,确保患者符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的执行标准,无异常反应的前提下开始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首先调整患者体位(取仰卧位),利用冲击波碎石机开始进行碎石(期间需安装高压放电电极,装好发射杯上的水囊,同时确保水囊内无空气残留),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功率、电压及冲击次数,可结合患者结石的大小变化情况,适当进行微调处理,直至碎石完成,随后关闭碎石机电源开关,拆卸高压电极,最后通过日常饮水或服用利尿剂等方式将结石排除体外。
1.4 观察指标
(1)采用本院自制记录表,将两组患者的不同大小(直径<1cm、直径≥1cm)结石的首次碎石成功率和术后2 周结石排净率进行统计对比;(2)采用本院自制记录表,将两组患者的相关治疗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进行统计记录,并将其将其结果经对比;(3)采用具有信效度的效果评定量表[4],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行统计对比,效果等级可分为有效(结石完全排出,经造影检验,无结石阴影部分,患者疾病症状全面缓解)、一般(存在部分结石残留,患者疾病症状得到基本控制)、无效(结石未排除,病情存在加重趋势),总有效率=(有效患者例数+一般患者例数)/患者总例数×100%;(4)将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记录,并通过计算将其发生率进行统计对比。
1.5 统计学分析
将上述研究数据录入SPSS 25.0 中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n,%)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通过标准显著的方法得到P值,如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大小结石的碎石排石情况对比
经治疗,针对结石直径<1cm 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首次碎石成功率和术后2 周结石排净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结石直径≥1cm 的患者,观察组患者首次碎石成功率和术后2 周结石排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数据。
表1 两组患者不同大小结石的碎石排石情况对比[n(%)]
2.2 两组患者相关治疗指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数据。
表2 两组患者相关治疗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相关治疗指标对比(±s)
?
2.3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数据。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出现数量不等感染、发热等并发症,而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数据。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输尿管结石发病率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不断发生改变,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人数比例开始逐年攀升,据相关卫生组织调查显示[5]:该疾病的平均发病率约为23.14%,实时今日,我国输尿管结石患者人数约高达4372.63 万人,且有专业学者推测[6],在未来十年内,该项数据可能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而输尿管结石多发于20~40 岁青壮年男性群体,其与肾结石同属于上尿路结石,而此类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肾结石排入输尿管,并停留在狭窄位置,进而引起该疾病的发生[7-8],除此以外,人体代谢异常、尿路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均属于引发该疾病的重要原因。输尿管结石患者普遍会出现输尿管绞痛、血尿等症状反应,部分患者会伴有血压升高、恶心呕吐、尿频等情况,如若治疗不及时,会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从而引发感染、急性肾盂肾炎或肾积脓、尿毒症等严重并发症[9-10],在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会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对其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一种良好的治疗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两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分别采用冲击波碎石和输尿管镜取石技术进行治疗,其中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针对结石直径<1cm 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首次碎石成功率和术后2 周结石排净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结石直径≥1cm 的患者,观察组患者首次碎石成功率和术后2 周结石排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明显说明两种碎石技术对于体积较小的结石均存在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直径超过1cm 的结石来说,输尿管镜取石技术能够利用微创手术的方式进行碎石取石,具有操作简单、直达病灶、成功率较高及预后良好的特点。而通过观察本次研究的第二项结果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也再次说明了经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手术能够最带限度的提升知晓效果,显著缩短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在此基础上,大幅度推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加快出院速度,与此同时,该手术模式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本次研究的第三项(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第四项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出现数量不等感染、发热等并发症,而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能够充分证实此项观点的正确性,由此可见,上述两种碎石取石技术均存在独立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合理选择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治疗效果,从而实现快速康复的理想目的。
综上所述,针对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两种碎石取石技术均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相对来说,经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技术能够大幅度提升首次碎石成功率和术后2 周的结石排净率,且在此基础上,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并将少术中出血量,进而增强治疗效果,加快患者的出院速度,同时能够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由此可见,针对输尿管结石患者,其治疗期间可结合患者自身的实际病情状况,选取对应的医疗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治疗效果,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