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病同治法穴位埋线治疗痰浊阻肺型慢性气道炎症的 临床研究
2022-07-27韩江邹晓谢罗军
韩江,邹晓,谢罗军
(杭州市富阳区中医院,浙江 杭州 311400)
0 引言
慢性气道炎症类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不同疾病,但均以气道黏液高分泌(痰液分泌)为发病与进展的主要因素,临床症状上表现为慢性的咳嗽和咳痰。笔者依据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思想,抓住气道黏液高分泌这一发病机理,结合辨证论治的方法,选取不同类别慢性气道炎症疾病患者中痰浊阻肺型的病例,探讨穴位埋线对该类型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报道如下。
本研究项目所涉及的研究内容、范围和研究方法,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认为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医学伦理相关要求,同意开展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杭州市富阳区中医院呼吸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符合痰浊阻肺型慢性气道炎症住院患者120例。入院时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其中治疗组收治60例,脱落和剔除20例,纳入统计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3±21)岁,平均症状积分(5.7±1.7)。对照组收治60例,脱落和剔除11例,纳入统计49例,男27例,女22例;平均年龄(64±19)岁;平均症状积分(4.7±1.6)。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种构成、症状积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九版)中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诊断标准[1],以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四版)中肺胀、哮病、喘病等诊断标准[2],确定痰浊阻肺型慢性气道炎症中医临床表现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或胸闷脘痞,纳少,舌淡,苔白腻,脉滑。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呼吸系统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诊断标准;②年龄在20-85岁;③男女不限;④理解治疗过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有严重的脑血管、肝、肾及恶性肿瘤等疾病者;②哺乳或妊娠期妇女、精神疾病患者;③对已知药物存在过敏者及过敏体质者。
1.5 剔除标准
①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治疗过程中不服药或无任何记录者;③治疗过程中对埋线出现不良反应者;④自行使用其他影响本研究疗效判断的药物者。
1.6 脱落标准
①自行退出或失访者;②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
1.7 治疗方法
1.7.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国药准字H20140475),每次2mg雾化吸入,每天两次;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国药准字H20150173),每次0.5mg雾化吸入,每天两次;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溶液(国药准字H20140108),每次5mg雾化吸入,每天两次。口服桉柠蒎肠溶胶囊(国药准字H20052401),每次0.3g,每天三次。
1.7.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埋线治疗。住院第一天进行埋线,共1次,取中脘穴,以及双侧丰隆穴、肺俞穴、脾俞穴、足三里穴,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1709.10-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0部分:穴位埋线》[3]套管针埋线法,用0号羊肠线进行埋线。
1.8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7天,两组患者血清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浓度,CD4+/CD8+比值,临床症状改善率。其中,临床症状改善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症状积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4][5][6][7]制定:咳嗽、痰量变化、肺部听诊湿啰音三项(见表1)。
表1 慢性气道炎症疾病症状评分
1.9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资料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独立样本或者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独立或配对样本秩和检验进行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秩和检验两两比较校正临界值以P<0.017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CD4+细胞浓度比较
两组治疗前CD4+细胞浓度不全符合正态分布,经两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Z=-2.78,P=0.78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两组CD4+细胞浓度改变值为治疗后浓度减去治疗前浓度,呈正态分布,方差齐,经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t=3.899,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D4+细胞浓度(个/μl)
2.2 两组治疗前后CD8+细胞浓度比较
两组治疗前CD8+细胞浓度符合正态分布,经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t=0.078,P=0.93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两组CD8+细胞浓度改变值为治疗后浓度减去治疗前浓度,呈正态分布,方差齐,经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t=0.649,P=0.52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CD8+细胞浓度(个/μl)
2.3 两组治疗前后CD4+/CD8+比值比较
两组治疗前CD4+/CD8+比值为非正态分布,经两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Z=-0.153,P=0.87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两组CD4+/CD8+比值改变值为治疗后减去治疗前比值,不符合正态分布,经两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Z=-3.59,P=0.000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CD4+/CD8+比值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与症状改善率(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与改善率比较
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经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t=1.866,P=0.06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症状积分改变值为治疗前积分减治疗后积分,不全符合正态分布,经两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Z=-3.58,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改善率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经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t=2.730,P=0.00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内经》中有“异病同治”思想的体现,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延续至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也未明确提出“异病同治”的概念,但全书病证结合的方法论,以及理、法、方、药的具体应用无不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思想内核。所以,一般认为“异病同治”的思想源流发于《伤寒杂病论》,在《金匮要略》部分体现得尤为明显[8]。部分学者总结“异病同治”内涵可概括成:不同疾病,同一病因,治法相同;不同疾病,同一病机,治法相同;不同疾病,同一病位,治法相同[9][10][11]。
具体到本次研究的慢性气道炎症类疾病,临床上常见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不同,但有气管和肺这一共同的病位。同时具有气道黏液高分泌性这一共同的病理特征,并且该病理因素在慢性气道炎症类疾病中的发病与临床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些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研究中表明,过量的气道黏液本身就可激发气道炎症、促使气管重塑[12],而气道黏液高分泌导致慢阻肺的死亡风险提高3.5 倍[13]。哮喘动物模型研究中已经明确,黏蛋白是气道黏液的主要成分,由气道上皮杯状细胞分泌,其中黏蛋白5AC是人类气道黏液分泌的主要类型[14]。支气管扩张的气道黏液高分泌状态,近年基础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临床药物应用和理论探讨方面[15][16][17]。有专家共识认为,气道黏液高分泌状态,是一种“临床症状”,更是“高危发病因素”[18]。呼吸道纤毛的活力下降,排痰能力减弱,同时黏液高分泌状态,导致痰液在气道中蓄积,创造了病菌繁殖的环境,病菌进一步影响气道表面结构,反过来再促使高黏性液体分泌,形成恶性正反馈,从而加重了慢性气道炎症的发展,甚至急性发作。因此,抓住共同的病理特征,“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促进气道高黏性液体的排出,降低呼吸系统感染风险,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是治疗慢性气道炎症类疾病的关键,也是异病同治中“同”的核心内容。
本次研究对“同”的着眼点不仅在于现代医学的发病机理,更注重“证”的统一。通过对不同教材、诊断标准等文献的整理,以及结合临床经验,笔者认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气道炎症类疾病,在证型上有较大重叠,其中以痰浊阻肺证较多,具体总结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或胸闷脘痞,纳少,舌淡,苔白腻,脉滑。病位相同,证型相同,就可异病同治。
而异病同治所“治”的气道高黏性液体,属于中医“痰”的范畴。中医对“痰”的认识由来已久。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中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认为痰饮的形成同肺、脾二脏密切相关。这也引导后世医家确立了宣肺、健脾等治“痰”原则。有学者进一步将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总结为预防外邪,固护脏腑,清除病理产物三个方面[19]。笔者根据文献和临床经验,认为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在三方面各有所长[20][21][22]。而中医治疗方式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预防外邪、固护脏腑也就是免疫调节方面更有优势,其中针灸较为突出[23][24][25]。本研究选择穴位埋线,针对痰浊阻肺证,依据“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理论内涵,以肺腧、脾腧为主穴,旨在宣肺止咳,以清贮痰之器,健脾化痰,以运生痰之源;配以中脘降逆止呕,调畅气机;加之足三里、丰隆祛痰除湿,通畅气道。
近年来在穴位埋线对呼吸系统疾病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动物模型研究中,显示穴位埋线疗法可使大鼠血清T淋巴细胞浓度升高从而提高其免疫力,但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26][27]。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T细胞,指的是表面有CD4特异蛋白质分子的T淋巴细胞,通过增加抗体的释放,加强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能力。CD8+T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被标记的抗原,进而杀伤靶细胞[28]。所以,CD4+T细胞浓度的增加可以认为免疫系统进入一种更为积极的防御状态,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正气存内,御邪于外;CD8+T细胞浓度的增加可看作对病邪的清除能力提高,正邪交争的激烈程度上升。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穴位埋线配合对症治疗对CD4+T淋巴细胞浓度,CD4+/CD8+比值的影响,优于单纯对症治疗(P<0.05)。说明穴位埋线对于慢性气道炎症类疾病患者免疫功能的激发有正向作用。并且对CD4+T淋巴细胞浓度的增加有更明显的影响。此外,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穴位埋线配合对症治疗对于慢性气道炎症类疾病的气道症状改善方面也正调解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建立在异病同治的思想理论上,对于不同慢性气道炎症类疾病之间穴位埋线的疗效差异没有研究。且受试人群集中于医院辐射范围附近,结构单一。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展临床多中心疗效研究,以明确不同地区,穴位埋线在同一证型、不同疾病之间的疗效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