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修正系数法的浦城县耕地质量定级研究
2022-07-27吴伟鹏
□吴伟鹏
(南平市自然资源局不动产登记中心,福建 南平 353000)
在《农用地定级规程》的说明中,样地法、因素法和修正法是3 种比较常见的农用地定级技术方法。浦城县耕地质量定级方法采用修正法,有利于了解定级范围内的农用地质量差异状况,更好地综合评价耕地的相对质量和划分耕地级别。
1 修正因素分值的计算
1.1 中心城镇影响度分值的计算
一般来说,中心城镇是区域内人口与商品的集散中心,城市的规模大小、人口数量以及工农业产值影响着其规模效应。中心城镇影响着耕地的利用效益及分布,其影响度作用分值通过指数衰减法量化。
1.1.1 确定中心城镇规模指数
定级区域内的乡镇按照规模指数可以划分为3个级别,分别是1 级城镇(中心城镇规模指数90~100),2 级城镇(中心城镇规模指数50~90),3 级城镇(中心城镇规模指数≤50)。
1.1.2 确定各级别乡镇的影响半径
各级别乡镇影响半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d指第级中心城镇的影响半径;指土地总面积;指中心城镇的数量。
1.1.3 计算中心城镇影响分值
各定级单元受多个中心城镇影响,应选作用分值最大的一个。中心城镇影响度分值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f指中心城镇影响度分值;M指中心城镇规模指数;d指最短交通距离;指中心城镇的最大影响半径;r指相对距离(d≥时,r=1);指级别。
不同位置的田块受中心城镇的影响不同,根据叠加分析计算获取的中心城镇影响度作用分值,对田块受中心城镇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具体分级。
通过优劣等级统计分析浦城县各等级所占面积与比例、各乡镇分布情况,县域内的耕地中心城市级别是2 级和3 级,1 级占县域耕地的1.53%。
1.2 道路运输条件因子分值的计算
道路运输条件的作用分值是在计算各级道路影响分值的基础上,对高速路口或高铁站影响进行修正所得。
确定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的规模指数公式如下。
其中:M指规模指数;A指平均宽度;A指道路平均宽度的最大值;指级别。
确定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的影响半径如下。
其中,d指影响半径;指土地总面积;l指道路长度;指级别。
计算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的影响分值。作用分值要选择最大分值,道路运输条件作用分值计算公式形式同中心城镇影响度中影响分值计算公式。
确定道路运输条件作用分值。在计算各级别道路影响分值的基础上,对高速路口或高铁站影响进行修正得到各定级单元的道路运输条件影响分值,公式如下。
其中:f指道路运输条件作用分值;f指给定的修正系数;f指道路影响分值。
对道路运输条件作用分值进行计算分级,从而分析田块受运输条件的影响,并进行分级。通过优劣等级统计分析浦城县各等级所占面积与比例、各乡镇分布情况,浦城县各乡镇耕地道路通达度级别主要分布在3 级和4 级,占全区耕地的65.33%,1 级、2 级均有少量分布,占全区耕地的34.67%。
1.3 耕作距离因子分值的计算
耕作距离是行政村中心距离定级对象中心的最短交通距离。
计算耕作距离指标值,耕作距离是耕地与行政中心的最短交通距离。
计算耕作距离作用分值,最差的类型指标要根据各指标的衰减程度由经验法确定,公式如下。
其中:f指第级均质区耕作距离的作用分值;x指耕作距离第级均质区原始数据的均值;、x指耕作距离最劣与最优均质区原始数据的均值。
根据叠加分析获取的耕作距离作用分值分级,从而分析各田块耕作距离的优劣情况。
通过优劣等级统计分析浦城县各等级所占面积与比例、各乡镇分布情况,浦城县各乡镇耕地耕作距离级别主要分布在3 级和4 级,占全区耕地的64.50%,1 级和2 级有少量分布,占全区耕地的35.50%。
1.4 耕地集中连片因子分值的计算
耕地连片程度越高,级别就越高。计算耕地集中连片面积,需将相邻的耕地图斑不分地类、不分行政村进行合并,合并后计算连片耕地规模,依据连片规模进行作用分值赋分。
通过对浦城县各等级所占面积与比例、各乡镇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浦城县各乡镇耕地集中连片程度级别主要分布在1 级,占全区耕地的62.85%;2 级和3 级耕地分别占全县耕地的16.10%、17.45%;4 级耕地较少,占全区耕地的3.60%。
1.5 田块平整度因子分值的计算
田块的平整度会直接影响耕作效益,因此田块的平整度越高,其评级越高。通过等级统计分析浦城县各等级所占面积与比例、各乡镇分布情况,县域内的耕地主要分布在2 级与4 级,分别占全区耕地的32.51%、40.82%,1 级和3 级耕地较少,分别占全县耕地的25.91%、0.76%。
2 耕地质量级别的评定
2.1 计算修正系数
利用因子量化法得到各修正因子的作用分值,然后加权求和,可得到修正因素的作用分值,最后计算出交通区位条件修正系数、耕作便利条件修正系数和种植效益情况修正系数。
2.2 确定定级指数
以耕地质量自然等指数()为基础采用加权修正法,公式如下。
其中:H指定级指数;G指自然等指数;X指修正因素的权重;Y指修正系数;指单元;指修正因素。
2.3 确定耕地质量级别
浦城县耕地质量级别采用等间距法划分,划分级别以1 000 分为间距,根据农用地耕地质量级别标准,浦城县耕地级别可划分为7 级,如表1 所示。
表1 各级别耕地地类面积统计汇总
分析浦城县不同地类耕地质量级别,得出浦城县旱地耕地质量级别以4~6 级为主。其中,5 级耕地面积为401.72 hm,占全县旱地总面积的45.19%;4 级、6 级耕地面积分别为202.79 hm、184.33 hm,占全县旱地总面积的22.81%、20.74%。
水浇地面积为1.68 hm;水浇地耕地质量级别以3 级为主,占全县水浇地的73.88%。水田耕地质量以3~5 级为主,面积为27 243.94 hm,占水田耕地总面积的78.03%。水田、水浇地耕地质量级别整体比旱地级别高。
3 耕地质量定级结果分析
浦城县耕地总面积为35 804.12 hm,其中3 级、4级、5 级的耕地质量级别占比较大,分别为24.08%、29.86%、24.06%;7 级和1 级的耕地质量级别占比较小,分别为0.3%和4.51%。从耕地质量各个级别的数量可看出,浦城县的耕地级别以4 级为主,3 级和5 级的面积近似,分别为8 622.67 hm和8 616.16 hm。
从浦城县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来看,1 级耕地主要分布在中北部的仙阳镇地区,主要集中在南坡水流和南浦溪的交汇处。在两个河流的交汇处,由于河流冲击的作用,形成河流三角洲,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肥沃,因而1 级耕地主要分布在该地区。2 级耕地和1 级耕地较为邻近,主要分布于溪流边上的冲击平原上,因便于灌溉,土地质量较好。3 级耕地在浦城县内分布较为零散,主要分布于中北部地区,其中公路两侧和河流两侧面积较大。
分析可知,4 级耕地质量的土地在全县范围内面积最大,结合空间分布图可知该级别的土地更多是在山区与居民区附近,离县中心城区较远;5 级耕地的情况和4 级类似,分布的地区较为偏远;6 级和7 级耕地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边界或者坡度较高、交通不便的地区。
分析得知,浦城县耕地整体情况并不是很好,只有少部分耕地土壤肥力充足、地块平整、灌溉排水条件便利、经营效益好;大多耕地分布在山区或者半山区,这由浦城县的地理环境决定。由于地形原因,分布在山区或者半山区的耕地土壤肥力相对较低,且排灌条件不理想。另外,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使得这部分耕地受城镇中心的影响较小。总体而言,浦城县的区位地理禀赋决定了浦城县的耕地质量。
4 结论
通过分析研究浦城县耕地质量定级过程发现,该县域内的耕地级别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反映出耕地利用的差异性。区域内的地势与海拔高度对耕地级别影响较大,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地区耕地级别普遍较低;海拔较低、坡度较小的地区地势平坦,一般为河流冲击的三角洲地区或者河流周边的平地,耕地级别普遍较高。
土地级别随着与中心城镇距离增加而降低,呈圈层式的分布形态。土地级别的分布受交通情况的影响,耕地级别的分布和耕地与公路之间的距离呈负相关,距离公路越近的土地级别越高。同时,土地级别的分布还受河流的影响,耕地级别围绕河流主干道的两侧呈现出逐步递减的规律,即越靠近河流的主水系,灌溉条件越好,土地级别越高。
耕地级别在经济收益上呈现出差异性。一般情况下,级别较高的耕地具有优势,土地能够获得高校利用。不仅如此,生长于级别较高土地的农作物具有距离上的优势,能够获得较好的管理,从而确保质量较高。另外,不同的耕地类型在经济收益上也存在差异性,水田的经济收益及土地级别均比旱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