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双元育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
——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

2022-07-26单欣欣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训练班技师校企

单欣欣,姜 伟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

2019年1月,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多项措施[1]。校企全面深化合作的着力点就是人才培养,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同年4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公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启动了国家“双高”建设计划。“双高”的建设目标之一就是实现深度的产教融合、实现学校人才的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密切对接。职业院校致力于提高办学成效,为企业输出实践能力突出的高技能技术人才,这与“双高”建设的目标一致。企业需要高职院校输出的核心产品就是“人才”,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如何有效地参与“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的核心问题。

一、校企合作双元育人存在主要问题

(一)办学主体认知偏差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学校和企业均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体,提出职业院校应主动与当地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2]。高职院校积极为当地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以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减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高职院校“一头热”的情况。

(二)融合育人资源配置不高

第一,师资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校企“双师”能力不够全面,高职院校教师学历和理论水平较高,但是企业实践指导能力薄弱,而企业“师傅”实践经验丰富,但是缺少理论基础[3-4]。第二,教材等软性资源投入薄弱,企业通常追求利润至上,不会将提升学生(员工)的理论水平作为重点,这势必对学生的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匹配度造成影响。第三,高职院校和企业实训硬件合作投入有待加强,企业作为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在硬件设施方面还有很多有待完善之处,如基地设施、技能学习设施建设等[5]。

(三)校企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

传统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是校内培养结合校外实践,全面参与育人全过程的深度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相对单一,目前,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订单(定制)式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参与校内培养人才和评价程度不够,构建培训教学的资料库等方面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二、校企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优化校企合作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所设置的“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是企业参与育人的主要的常设课程[6]。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大一时实现对岗位认知,在大三下半学期完成所有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后直接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模式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实习和就业二者有机融合统一。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实践操作水平不足,对岗位认识不到位,无法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等问题,致使“顶岗实习”期间企业的培训时间增加。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高职院校探索了“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了企业用工的实效,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矛盾,所以,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效适应性更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很有必要的[7]。

(二)订单人才培养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内涵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均是在建立校企生三方签订合作协议的前提下,并严格履行协议基础上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和企业是人才培养的主体[8],其在实现共赢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并在教师队伍、技术、设备方面实现共享。

(三)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

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就业和培养的良好衔接的问题,优势突出。但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只是根据企业对人才有大批量需求的情况,从而进行量身打造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也仅仅是针对中大型、有一定的人才吸引力的企业才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常规非“订单班”和非“学徒制班”的其他学生如何实现校企联合培养,这可通过其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补充学习。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面向小微企业实施的“企业技师训练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空缺上的互补,得到行业认可,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工业机器人方面技术人才支撑。

三、“企业技师训练班”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一)“企业技师训练班”的含义

“企业技师训练班”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企业为主体,实现小规模的人才选拔、培养,选拔的学生在校期间即可进入企业进行技能提升。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践一段时间后,总结自身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重返校园进行理论和技术升级培训,进一步夯实专业能力的一种培养模式。

(二)“企业技师训练班”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

“企业技师训练班”人才培养模式适合高职院校所在地的专业对口的中小微企业对学生的培养,培养的学生更适合小微型企业 “招来即用”的需求,缩短了企业培训和“师傅带徒弟”的周期。该模式拥有培养对象规模小、培养见效快、机动性强等特点,特别适合中小微型企业高效率的工作环境。

(三)“企业技师训练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是订单式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这两种模式占专业人才培养的70%左右。对于剩下的学生如何有针对性、有效性地培养,“企业技师训练班”人才培养模式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同时,根据毕业生调研反馈数据指出,纵然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再丰富,但是也很难满足市场上所有的设备型号。通过企业技师训练班的培养,可以丰富学生的见识,这对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较大帮助。

四、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企业技师训练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

(一)校企双元认可,建立产教融合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选择合作企业的基本前提是符合毕业生人才培养定位的企业。首先,立足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充分了解企业的规模性质、产业方向、合作基础及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等多种因素。其次,重点关注企业是否有足够 的人力、物力、项目平台及相应的育人制度与保障措施开展学生在企业的学习与实践[8]。最后,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需求,确定合作对象。校企双方共建融合制度,企业方面制定企业生产实训管理办法、企业师傅带徒弟奖补和管理制度、企业技师训练班工作补贴标准等办法;高职院校制定企业技术训练班实施方案,明确校内导师的工作职责。

(二)学生认可,文化有机融合

在选拔企业技师训练班学员之前,需要通过“认识实习”“企业文化”等课程宣传环节,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和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为企业技师训练班选拔人员奠定基础。例如,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专业与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技师训练班,是通过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师资培训、学生实习等各个活动,且在校企双方领导高度认可的前提下开展的教学。

(三)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上层建筑”

校企双方参与人才培养的核心点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在充分保证专业基础能力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校企课程融通(置换)、课证融通(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分置换)、校企师资互聘互用等方式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学生通过一年基础理论学习后,学校及其培养模式有三种模式,即主要面向中大型,用人量较多的订单式、现代学徒制模式;面向周边地区中小微企业,企业用工规模较小,岗位技能要求较高的企业技师训练班模式;专升本升学班模式。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通过对现有的课程知识点进行整合,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学习领域的课程设置主要分成了四部分,即专业基础课、专业拓展课、专业核心课、企业实践课。校企合作共建的“企业技师训练班”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职业学习领域教学计划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企业技师训练班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框图

(四)优化考核方式,让校企都有抓手

在通常的实习过程中,虽然有校企双元育人的制度协议作为保障,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企业不好管,学校管不着”的情况。因此,我们应从校企实践出发,通过制定课程考核方案,通过企业师傅“每周打分”“中期考核”“最终测试”三个环节考核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成绩,让学生知晓企业不仅有给“开工资”的义务而且还有给“成绩”的权利。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践的积极性。高职院校教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要入驻企业指导管理学生,同时跟学生一同开展下厂实践,实现教师既管理实习生又锻炼实践能力的“一举两得”。

(五)企业技师训练班“教学”与“工作”两不误,找准不足再“回炉”

企业技师训练班通常在学生入校后的第3个学期成立。企业技师训练班成立后,学生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该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和理论基础,企业师资提前入校授课,为学生进入企业做前期技术铺垫和培训。第4个学期,学生通常有8周的时间进入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进入企业期间,学校教师将与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学生,学生在工作之余总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待实习结束返校后,有针对性地“回炉”学习实践过程发现的知识技能薄弱点。

(六)企生双向选择

第4个学期的后半学期,合作企业重新返校,重点结合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表现和考核涉岗企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该企业技师训练班的学员进行重新选拔,选拔合格的学生到相关岗位顶岗实习。双选招聘会使学生对相关企业岗位已经有较深了解。因此,企生双方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

五、企业技师训练班建设成效

(一)学生培养见成果

通过校企融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专业能力显著提升。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成立于2015年,近5年在辽宁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连续4年荣获第一名,并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该专业有现代学徒制班2个、企业冠名技师班4个,专升本的人数累计达到105人。该专业学生参加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考核,通过率为83%,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二)专业建设出成效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骨干专业,2020年获批辽宁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专业。目前,该专业成为国家双高专业群重点建设专业、1+X证书试点专业,并获得辽宁省书证融通试点专业等荣誉称号。该专业招生人数从2015年开始逐年递增,毕业生满意度在92%以上,家长满意度在95%以上,企业满意度均在93%以上。

(三)师资能力有提升

在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坚持科研引领、技术服务引领、校企互兼互聘等,力争打造“三师三能型”教师队伍。教师在入企指导和校企沟通实践过程中提高了专业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能力,真正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该专业教师团队成为国家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方向的创新教学团队。

(四)毕业生闭环正反馈

通过对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2019—2021级280余名毕业生的调研反馈了解到,通过学徒制、订单班形式确定工作岗位的142人,专升本65人,通过企业技师训练班就业的73人。这些就业学生的主要工作岗位为工业机器人编程维护、安装调试、生产装备等,与学院合作的企业技师训练班训练的岗位“不谋而和”。毕业生整体满意度达到了95%以上。毕业生普遍认为,在企业实践训练中认知了更多的工业机器人品牌,岗前独立工作能力得以提升。

六、企业技师训练班培养方式实施建议

(一)关注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的核心利益点

目前,很多校企合作的情况是“一头热”现象,合作企业缺乏合作积极性[9]。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各利益相关主体都会有各自的利益诉求。行业企业是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出发点的,行业企业在与高职院校合作时力求用较小的用人成本获得企业所需人才或者通过最低经济成本获取学校教师技术能力的支持。高职院校的利益诉求是通过校企合作对接真实的岗位,闭环动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提升“双师”教学能力和学生专业技能,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在企业技师训练班等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中,双方务必找准彼此利益诉求中的耦合点,只有深化各自的利益,才能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二)掌握各级政策,充分利用政策调动合作积极性

国家及部委层面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文件[10]。其目的是通过推动产教融合工作的相关政策,利用政策红利,为企业和高职院校谋求更大利益和发展。

(三)高职院校顶层设计预留灵活调整空间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结合本地企业,要考虑到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企业能力训练环境现状,灵活设置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重点设计学生在校第二年的授课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寻求企业导师的最大作用点,结合专业重点设置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专升本理论提升班、企业技师训练班相关课程,打造人才个性化、定制化培养模式,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个性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成框图

七、结语

企业技师训练班是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补充模式,三者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了互补,使合作对象全方位覆盖了大、中、小型企业。这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双元育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训练班技师校企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空中杂技师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比眼力
冠军的秘密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减肥训练班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