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地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22-07-26孙涛江美莲安徽省池州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文│孙涛 江美莲(安徽省池州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大力发展畜牧业,是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加快农业迭代升级,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环节和重要途径,与此同时,畜禽养殖污染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如何实现皖南地区畜牧业绿色发展,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皖南地区应结合自身地形、养殖品种和企业规模等特点创新发展思路,摸索出适合本区域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皖南地区畜牧业发展特点
1.规模化养殖特点。皖南地区多丘陵山地,沿江平原面积狭小,且江河湖泊遍布。受环保政策影响,沿江一带及通江河流沿线大多是禁养区,而丘陵山地不适合发展大型畜禽养殖,因此皖南区域提供大型畜禽养殖的土地能力有限,规模以上生猪、牛、羊等养殖场数量较少,整体养殖规模较小。出于交通方便考虑,规模养殖场多选择在一些人口稠密地区,这样能有效降低物料和产品进出成本,也方便畜禽产品加工,但能满足粪污消纳配套的土地有限。受养殖场分布影响,皖南区域内规模以上养殖场粪污处理基本为“一场一策”,即一个养殖场一套粪污处理模式,绝大多数地区没有粪污集中处理中心,与皖北形成明显差别。
2.其他养殖方式特点。皖南地区家禽养殖规模庞大,仅安徽省池州一市年出栏量就超过2500万羽,但养殖模式较为落后,如皖南土鸡养殖模式基本为林地半放养模式,即在林地内建设1个或数个鸡舍,白天鸡群入林地活动觅食,晚上回鸡舍休憩,养殖规模普遍是2000~20000只,最大达到100000只,5000~10000只占比最大,超过6成。粪污处理模式为原位发酵床,出栏一批鸡清理一次鸡粪,鸡粪销售给周边农户,用于种植瓜果蔬菜、水稻、油菜等。生猪等大型畜禽非规模养殖分为散养户和养殖大户,经非洲猪瘟疫情打击后,皖南区域内生猪养殖户散养恢复较慢,超过一半散养户已彻底放弃生猪养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生产方式粗放,基础设施落后。虽然皖南区域内建设了不少现代化畜牧企业,畜牧业发展有了相当大的提升,但从整体来看,简单栏舍,传统喂养,人畜杂居的养殖模式仍普遍存在。受林地使用政策影响,通往林地深处的养殖场的道路普遍未硬化,雨雪天气后,道路泥泞不堪,难以通行,出现极端天气,则人出不来,饲料进不去,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部分养殖户环保意识不足,对绿色发展理念理解不深刻,对一些环保政策有一定的抗拒心理,部分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仍有欠缺,如储液池、化粪池、沼气池等容积不足,堆粪棚面积不够,雨污分流未全覆盖。
2.粪污处理较难,污染时有发生。近十几年来,因人民群众收入大幅度提升,对肉制品需求量随之增长,需求侧的增长拉动了供给侧的发展,原有的相对稳定的闭合型生产循环,农牧结合式的生产方式被打破,原先稳定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环境污染问题随之凸显。规模以上养殖场一般选址在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方,而交通便利之处多是人口稠密之处,存在大量工业设施和城镇发展用地,缺乏集中连片的大规模土地用于吸收消纳粪污,较难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就近就地就林还田利用,因此畜禽养殖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由此而引发的群众矛盾层出不穷,各类举报信访件、市长热线从未断绝。近几年,环保大力整改,禁养区和限养区政策落地,使得这一现象发生频率大幅度降低,局面大有改观。
3.管理水平不佳,创新能力不足。畜牧业从业人员学历层次较低,大多未受过专业化系统培训,且从业人员多是年龄超过40岁的普通农民,普遍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认知,对新时代环保要求理解不足,遵从传统实践经验,对环保达标、台账记录等政策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农林牧渔是所有行业中收入最低的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统计年鉴,农林牧渔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8540元,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仅为38956元,不足信息技术行业收入的3成,因此畜牧业盈利能力较低,从业人员收入普遍不高,外出学习动力不足,仅在有限的周边圈子里交流经验做法,而不学习外界的先进养殖经验做法,导致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长期下来,形成了闭门造车,越养越落后的“死循环”。
4.官方力量缺乏,人员配置不足。从皖南各市看,因缺乏吸引年轻人的优惠政策,且从事的行业不受社会重视,官方畜牧兽医机构中存在一定的年龄断层现象,尤其是基层畜牧兽医站点,年轻工作人员鲜见。据某畜牧业统计报告显示,某县畜牧兽医事业人员年龄超过50岁的占比达6成以上;另一县84名村级防疫员中,61岁以上的达74人;某市3年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共6人,但退休人员就达到5人,市县乡三级3年仅补充人员1人;甚至某县级单位出现只有领导一人的“光头司令”现象。虽然国家出台了多份文件,强调基层畜牧兽医工作的重要性,并要求地方加强资金支持,给足编制,配齐人员,但各地仍存在人员借调,站点无人的现象,效果不是很理想。
5.产品低端同类,竞争能力较差。因生产方式粗放,管理水平欠佳,创新能力不足,皖南区域畜禽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产品低端化、同类化问题,产品价格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市场竞争能力不足。如生猪产品,自非洲猪瘟以来,生猪市场售价从最高峰每千克近80元跌至不足20元,生猪养殖从业者收入从暴利到巨亏,从表面看,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不稳定,归其根本,还是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核心竞争能力。绝大多数养殖场户能提供的畜禽产品为初级产品,即出售活体,无品牌,无加工,处于产业链条的最低端,能获取的回报也最微薄。有研究表明,农业产业链上的初级生产者仅能获取所有利润的百分之十,行情不好还要承担所有亏损的百分之九十。
三、对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探索和建议
1.建议完善人才培养政策。人才是行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要素之一,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的潜力,没有人才就没有畜牧业绿色发展的基石。针对目前大中专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无人问津”和基层畜牧兽医机构及养殖企业专业人员“无人可用”的人才供需矛盾,建议参照“农村定向免费师范生”和“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模式,由中央财政支持,教育部统一组织,为基层畜牧兽医机构及符合条件的养殖企业培养定向免费畜牧兽医人才,实行单列支援、单设批次、单独划线,免除相关学费,毕业后到基层畜牧兽医机构及符合条件的养殖企业定向就业。
2.加强企业与官方合作。农林牧渔是所有行业中收入最低的行业,与高收入行业相比,研发投入能力和动力都明显不足。因此,需要引入官方力量,加强行业研究,如地方品种资源研究保护开发,新品种研究开发,绿色健康营养充足的饲草开发,饲养管理技术模式的改造与改进等。从研究方向上看,企业研究一般更注重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其目的在于尽快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而官方研究目的一般更注重社会效益,适应国家需求。例如:地方品种东流水牛为役用牛,受农业机械化发展和血吸虫防控需要影响,群体数量大幅较少。东流水牛肉用开发价值低,基本没有企业愿意从事该品种的养殖及研究开发,因此需要引入官方力量,对该品种进行保护性开发。
3.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彻底转变思想观念,不再认为畜禽养殖废弃物是一种污染,而是一种错位的资源。畜禽粪污可“变废为宝”,是“资源变商品”,是“捡起来的另一半农业”,是“养出来的新能源,种出来的天然气”。各界应统一认识,主动宣传引导广大群众,配合地方政府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行动,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治理路径,抓住产业链关键环节,着力构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新体系。畜禽企业应主动推进关键治污环节设施装备的改造升级,地方政府应积极推动畜禽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继续推广“截污建池、发酵还田,一场一策、制肥还田,区域收纳、集中处理”的“3+N”路径模式,并加强畜禽养殖场户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和台账管理。
4.采取“禁、限、转、治、奖”五种策略,避免政策“一刀切”。建议各地官方坚决贯彻禁养区、限养区政策,对不合理的划定区域予以调整。“禁”就是不允许在风景名胜区、教育、科技园区和居民饮用水有保护地进行畜禽养殖。“限”就是对一些环境承载能力不够,水网密布污染范围易扩大的地区进行限养,或可适当进行禁养。“转”就是将畜禽产能从低承载力地区转移到高承载力区域,讲求“供应不必就近”。“治”就是采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进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和环保整治行动对一些畜禽环保突出问题进行整改。“奖”就是采取一些奖励政策对特定养殖群体进行补贴,壮大其力量,从而实现淘汰落后产能的目的。从近几年情况看,皖南地区已按照这五种策略对本区域的畜牧业进行了梳理,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5.推广有机肥,提升农产品品质。畜禽养殖粪污可以用于生产有机肥,或直接沤熟处理后充当有机肥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用于农产品生产可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且肥力持久,长期使用对土壤疏松和水分保持等都有明显提升效果,能有效保证同一地块持续耕种的农产品产量稳定。皖南地区环境优美,整体宜居,尤其是山区工业欠发达,对环境破坏较小,水质清澈,空气清新,优质农产品生产潜力巨大。各地应考虑结合国家“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和“三品一标”行动,大力发展优质优价农产品,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有机肥使用量。加强农牧统筹,将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积极鼓励在规模种植基地周边建设农牧循环型畜禽养殖场户,促进粪肥还田,加强农副产品饲料化利用。由此推动实现畜禽养殖粪污来于自然并回归于自然,并产生直接经济价值和间接经济价值。
6.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畜禽养殖最终的归宿一定是绿色发展之路,而实现绿色养殖就必须要走标准化和规模化两条路子。从长期看,皖南地区畜禽养殖将会走向两个方向,一是规模化养殖,二是生态化养殖,而生态化养殖需要用标准化去进行规范。规模化养殖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均有成功范例可以借鉴,而生态化养殖则需要地方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摸索。皖南地区可利用自身环境优势,通过打造区域畜禽产品品牌,发展中小型林下生态养殖模式。地方主管部门应制定一套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例如如何建设中小型生态养殖场,如何划分生活区、办公区、饲养区、育雏区,如何强化养殖企业饲料用药等方面的台账管理,来完善畜禽标准化规模饲养管理技术,加快现代化养殖基地建设,积小成众,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7.结合地方品种,培育地方龙头企业。皖南地区拥有皖南黑猪、皖南三黄鸡、皖南牛、皖南黄兔等众多地方品种,应当培育出以地方品种为基础的本土畜牧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具有一般企业不具有的市场开拓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能够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畜禽生产,具有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能够带动商品生产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龙头企业还可以进行畜禽产品深加工能力,能够延伸产业链条,留住更多利润,并反馈一部分给上游养殖端。培育龙头企业也符合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路线,还能起示范引领作用,能够带领更多企业“走进来”和“走出去”。
8.走差异化路线,实现优质优价。提供初级畜禽产品的低端化路线和无核心竞争力的同质化路线并不太适合皖南地区。从饲料成本来说,皖南地区本地供应饲料能力有限,需要从外地大量调运,从养殖规模来讲,普遍不如北方规模大。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要想在市场的浪潮中实现较为稳定的盈利,就必须走差异化路线,走优质优价路线。如某地方黑猪养殖户,养殖有地方交杂黑猪2000余头,在价格高峰期,其猪肉价格高于一般市场价,在价格低谷期,其猪肉价格仍能高于养殖成本,供不应求,实现正常盈利,因而产品的差异化和优质优价能够有效抵御市场风险。
四、结语
皖南地区要想走好自己的畜牧业绿色发展之路,就应当以人为本,引人才,促创新;结合自身优势,农牧结合,发展优质优价农产品;走规模化标准化之路,在产业发展中更加注重全产业链发展,将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绿色发展嵌入到各个环节之中,牢固树立养殖与环保并轨、产业与治污同步、污染向资源转化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