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象群北迁”报道的成功“破圈”——探索野生动物影像传播的另一种可能

2022-07-26田贺谭皓天

声屏世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拟人化大象野生动物

□田贺 谭皓天

自2020 年3 月伊始,16 只亚洲象自原栖息地云南西双版纳出发,开始了北迁之旅。多家媒体开始关注象群北迁的动向,并加以追踪报道。象群作为世界野生保护动物,加之其憨厚可爱的外表,它们的北迁之旅备受人们的关注。“象群北迁”报道的破圈,体现了动物影像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正日趋成熟。生动鲜活的动物影像不仅展现了中国野生动物的独特风貌,更彰显了中国生态文明发展观。象群北迁影像不仅为中国野生动物影像的创作提供新思路,更传达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的观念。

多角度叙事:贴近受众,引发共情心理

新闻叙事指的是人类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和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活动。新闻媒体根据不同的新闻风格和特色,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叙事,达到传播效果,从而达成对新闻话语的构建。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以多媒介呈现的融合性新闻占据新媒体舆论阵地。融合性新闻跨越了传统新闻文本样态,借助VR、AR、H5 等数字技术,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图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从而多角度进行新闻叙事。例如央视财经在新媒体平台的新闻报道在文字的基础上融合了短视频、动图等样式,文字与图像嵌套,生动直观地展示象群足迹的最新动向。此次关于“象群北迁”部分影像化报道的出圈得益于多元化的叙事风格,通过平民化语态以及拟人化叙事手法的自如运用,着力构建贴近受众生活,引发共情心理的综合性报道。

平民化语态抓人眼球。2021 年4 月16 日,象群从云南普洱市进入玉溪市,离开传统栖息地,自4 月16 日以来,北移亚洲象迁移了110 多天,行进了约1300 余公里,并于8 月12 日进入普洱地界,正式返回传统栖息地。在大象的迁徙过程中,各大媒体以及云南当地媒体追踪象群迁徙的路线报道,多家主流媒体一改严肃的报道风格,叙事语态趋于平民化、个性化。

大象向来是温顺的野生动物,给人以“可爱”“憨厚”的印象标签。而此次“象群北迁”形成生动有趣的动物影像,不仅为人们传达了大象作为群居性动物的生存现状,还为受众普及动物保护的知识,彰显主流媒体的人文关怀。新华社推出云南亚洲象北移南归纪实系列报道《大象奇游记》,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象群一路北上之行的点滴时刻,迁徙的象群被称为“旅行团”。

新闻的标题风格彰显叙事语态的变化,新闻标题作为新闻的眼睛,它不仅凝聚着新闻的价值,也影响着新闻的传播效果。“象群北迁”的报道的破圈与新闻的标题拟定风格有着密切关系。由于野生动物题材的特殊性,新闻标题由宏观平直转向个性生动,更加贴近受众兴趣,引发受众热议。

2021 年6 月8 日人民网的“象群走累睡着了,画面曝光”,7 月3 日云南网的“象群最新睡姿来啦!超萌超治愈”,人民网8 月14 日的“你心心念念的象群,终于到家啦,一起回顾高萌瞬间”等新闻标题生动直观、吸引眼球,在追踪报道象群迁徙的过程中屡次成为热议话题和焦点。

同时,野生动物影像的叙事语言的运用也彰显语态的变化。影像的语言包括声音语言和画面语言,多家主流媒体报道象群北迁的影像进行了二次加工,后期添加了花字和表情包,将大象和小象的日常相处配以欢快搞笑音乐,使得声音语言和画面语言更为鲜活、立体,象群的日常生活变得有综艺感和可看性。小央视频、红星新闻、云南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在抖音平台发布的和象群迁徙相关的短视频受到了网民的广泛关注。

拟人化叙事引发共情心理。拟人化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从意象上赋予自然人的特征。在动物影像和动物纪录片中通常将动物拟人化来展现动物与人相像的一面。由于野生动物的某些行为与人的行为有相似的属性,因此进行拟人化的表现方式能更加吸引观众。“拟人化的目的是有助于观众以人类的生活经验去更真切、更深入地体验野生动物的生活世界”。其实,拟人化的叙事手法并不算陌生,在动物纪录片中运用得相当广泛。通过拟人化的叙事手法,将人类的情感和思想移于动物之上,从而达到激发情感的效果。

拟人化的叙事方式能够让人产生共情心理,受众对于象群北迁的关注,就像是关注自己的孩子一样。例如“大象妈妈给小象喂奶”的画面会让人联想到哺育后代的辛苦,这种出于天性的爱突破了人与动物的界限。“特别是当人们发现了动物生存与生命繁衍过程中,‘类似于人类’的行为和表现时,便特别愿意以人的价值和情感来观照动物的影像。”

云南各地方媒体追踪报道“象群北迁”,为受众展示象群动态。2021 年6 月11 日,云南网推出“假如大象也上网”,6 月12 日云南网推出“断鼻家族”旅行日记,6 月14 日《云南日报》推出“云小象”旅行记。这些报道运用第一人称的人类语言直接模拟动物的对话和交流,从而对动物行为进行拟人化表达的手法,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动物自我讲述故事”的理想,激发受众的共情心理。这些报道引发受众的关心与好奇心,持续关注“象群北迁”事件的原因和经过,通过拟人化的野生动物世界来关照人类的社会环境与生活。

多元传播:全民狂欢构建大国形象

进入5G 时代,信息的多元传播让互联网用户接收到更多的信息。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就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又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年来,全国优秀的视频工作者不遗余力地进行内容创作,不仅为中国国民进行内容输出,也不乏像“李子柒”“滇西小哥”这样享誉国际的内容账号,为国家反向文化输出贡献力量,向世界带来逆向的文化冲击。“象群北迁”的视频传播,也让世界各国人民同中国国民一起“看见中国”。

象群明星化,传播呈现社交化、多元化。 兴趣和喜爱是引起群众关注社会上某个人或事物的原因之一。亚洲大象的此次迁徙,不仅有主流媒体的跟踪报道,也有众多UGC 内容(用户原创内容)的传播,更不乏许多视频博主将此次事件二次发酵进行宣传,让全国乃至世界互联网用户“沉浸式”地看到了真实的亚洲象“象群北迁”的情况,具有强烈的社交性,更容易调动起国民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情感。也因此次事件的空前性,“象群北迁”的视频图片也通过微博、抖音等各个媒体平台以及社交平台传播,国内主流媒体如央视播出全景纪实短片《同象行》,生动记录了云南的网红“小短鼻家族”的迁徙路线。为了迎合年轻受众,节目组还将每集的标题和当下年轻人流行的网络用语结合,如第一集《大象不睡我不睡》、第二集《大象哪有坏心思》,更适合新媒体平台传播以及各个年龄层的受众观看。优酷纪录片《一路象北》也打破常有纪录片的旁白模式,采用第一人称和综艺式的旁白风格,“组员还给它俩(象群)起了个CP 名,大胖小胖,这起了跟没起一样,大象可不是除了大胖就是小胖?”让整个象群北迁的路线更加清晰,也让观众观看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使整个路程充满极致的人文关怀,更便于受众理解一些晦涩的专业知识。

一时之间,北迁的大象仿佛成了热门的“流量明星”,引发了全民的大肆讨论。象群明星化的方式不仅让大家关注到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议题,通过适度的娱乐包装引发国民甚至全人类的关注,也为中国的媒体从业者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如何高效地传播文本信息,适度娱乐化或许可以是高效传播的“流量密码”。

真实记录,重构中国形象。“象群北迁”这样的全球性事件除了让世界各国人民都关注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问题,也在无形之间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到了中国这个迅猛增长的国家的大国风范。2021 年,全球疫情形势依旧严峻,中国作出了防控疫情的模范样本。同时,中国人民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方针,各地推动各项措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已获得初步成效。亚洲象“象群北迁”这样一个重大事件,对于世界人民来说,也是一次了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机会,看见真实的“美丽中国”。通过多种形式的视频记录以及多种立场的报道视角,最真实地让世界各国人民看见中国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导方针的初步成果,也让他们看到了中国防控疫情的初步成效。

一直以来,国际社会对于中国人民的素质一直是有着刻板印象的,各国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也带着浓重的“有色眼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不仅加强经济建设,而且注重个人素质的教育,增强了国人的道德修养。全景纪实短片《同象行》、优酷纪录片《一路象北》等多种方式的国际传播,也让世界人民看到了国人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国人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在不断地打破国际社会几年来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另外,全景记录的方式也在真实地记录着中国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美国CNN、NBC,英国的BBC,再如日本的TBS 等电视台的报道,都充分展示了中国对于亚洲大象的保护程度,也让世界各国人民真实地了解中国现在的基础建设,看见“实力中国”。

象群北迁后的冷思考:野生动物影像研究的意义

正如著名生物学家珍妮·古道尔博士讲过一句话:“有了解,才会有关心;有关心,才会有行动;有行动,生命才有希望。”从现实层面来讲,野生动物影像能够让受众直观地感受到野生动物在大自然的现状,进而让受众关注野生动物的成长和发展,并对野生动物保护付诸行动。与此同时,“象群北迁”的破圈也为野生动物影像提供了突围之策,真实性的主题借以多元化的叙事,加之多平台的传播,促进了野生动物影像“创作+传播”的良性系统构建。

现实的意义:直面备受关注的人与自然生态保护议题。此次的“象群北迁”多主题报道交互补充,信息的传递与互动交织,多重媒介交相辉映,与“大象”有关的议题也由“自然迁徙”而过渡到“野生动物保护”“生态文明”“生态强国”的环保性议题。

野生动物影像首先具有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生态文化的重要价值,对我国的自然和生态保护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次“象群北迁”报道的破圈,也让受众的目光转向人与自然界其他生命体的关系上。“象群北迁”报道让人们再一次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相关纪实性报道破圈传播后,人们开始关注“象群北迁”背后的自然伦理问题:象群突如其来的迁徙和肆无忌惮的游荡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为了防止人象冲突,相关部门投入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人们意识到了野生动物误闯入人类的生活领域的危险,开始关注如何在不伤害动物的前提下将损害降到最低。在镜头中,人们可以看到政府相关部门以保护野生动物为前提,同时对由此产生经济损失的居民采取相应的补贴政策,以关怀、包容的态度化解人与象的矛盾。

央视网、《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针对象群北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层分析,邀请动物学和环境学专家有效地回应了公众关心的话题,例如“象群北迁”的原因,采取何种方式解决人象冲突,怎样的栖息环境才适合象群生存等。此次媒体主动地进行舆论引导,直面事件中的问题并予以回答,向人们普及野生动物保护政策和野生动物习性,更向人们传达了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生态环境观,主动承担起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影像的突围: 基于野生动物话题的纪录片影像创作与传播。 野生动物保护是全球聚焦的生态问题,动物无国界之分,它们是与人类密切的朋友,也是共同组成地球生命体的重要伙伴。因此,以野生动物为话题的影像在传播中能够降低文化折扣,吸引各国的受众。Discovery、BBC 等野生动物纪录片的创作机构历年都在追踪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生产出大批优秀的野生动物纪录片,在全球范围传播并受到赞誉,开辟出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

此次“象群北迁”报道的出圈也为中国野生动物影像的传播打开了新的视野,为野生动物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思路,即通过影像如何讲好一个故事,通过真实的故事线牵动受众的心。

2021 年6 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派出两个摄制组分赴昆明和西双版纳进行拍摄,历时两个多月的时间,具有高度现场感的纪实系列片《同象行》制作完成。纪实系列片《同象行》以亚洲象北移事件为线索,呈现北移过程中人与象之间发生的鲜活故事,并寻访了为野生亚洲象保护而不断付出的人物。以小见大的主题,精心设计的视听语言,短小精炼的传播形式为受众呈现了有态度、有温度的动物影像。

国外媒体也在竞相报道“象群北迁”,从一开始追踪“象群北迁”的自然事件,到之后把目光聚焦到中国政府为应对象群北迁采取的有效政策上。云南象群的这段“奇幻旅程”故事的背后是负责担当的中国政府以及和善友爱的中国人民。象群一跃成为外媒了解中国的桥梁,这一段段影像不仅展示着中国为保护野生动物所付出的努力,更承载着文明有为的中国形象。

结语

野生动物影像对我国生态文化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象群北迁”的相关报道通过平民化的叙事语态和拟人化的叙事手法,以全方位的视角呈现象群一路北上的影像画面,在展现象群“突发”行动之余,也体现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相关融合性报道借由社交平台跨圈传播,进而引发国外媒体对此事件的关注。“象群北迁”在国际传播中彰显了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相关动物形象的生动化呈现也提升了中国形象亲和力。“象群北迁”的相关报道及有关的动物影像既有着自然生态保护的现实意义,同时其生产和传播方式也为中国野生动物纪录片提供了创作和传播的新思路。未来,中国的野生动物类纪录片要基于全球化的叙事视角,跨越意识形态的疏离,传达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努力打造跨文化传播平台,展现大国精神。

猜你喜欢

拟人化大象野生动物
一词拟人化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拟人化研究综述
大象无形
认真的大象
品牌拟人化理论最新研究进展及启示
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