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新闻热点舆情治理路径探析

2022-07-26张宁

今传媒 2022年5期
关键词:治理路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

张宁

摘 要: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格局发生了较大变革,社交媒体平台逐渐成为我国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渠道。然而,一些典型案例表明我国大学生在面对新闻热点事件时,仍缺乏基本的媒体信息素养,容易身陷舆论旋涡而不自知。本文将从技术、心理和社会层面探究影响我国大学生新闻热点舆情形成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我国大学生新闻热点舆情的治理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新闻热点舆情;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2)05-0113-04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智能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素养正在成为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同时也为舆论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空间。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探究我国大学生是否具备符合时代发展的媒体信息素养,以及如何治理大学生新闻热點舆情,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应当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大学生应对新闻热点舆情能力的现状

(一)缺乏对热点新闻独立思考的能力

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高校热点新闻事件在网络中被不断曝光。2021年端午节期间,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被曝出“仅留中国女学生陪国外男留学生过端午,无一中国男生参加”的新闻,瞬间引发热议,成为网络热点话题。笔者在微博调查发现,数名挂有“大V”标志的微博用户,未查明真相便利用“优待国外留学生”“崇洋媚外”等字眼吸引流量,评论区内充斥着对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谩骂与诋毁,而这些评论者大多为学生。从该事件可以看出,当代部分大学生尚未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未了解事情原委、仅凭某些所谓“知名人物”的一面之词或看到多数人持相同观点时,便盲目加入其中,成为了谣言传播和负面舆论扩散的“帮凶”。

(二)缺乏新闻信息理性判断能力

近年来,互联网不仅成为新闻信息传播和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媒介,也正在成为部分不法分子谋取非法利益的工具。网络诈骗、散布谣言和非法网贷等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层出不穷,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利用大学生相对匮乏的新闻信息判断能力,将非法牟利的矛头直指大学生群体。此外,更有居心叵测者通过社交媒体“贩卖焦虑”,利用花样百出的文章,罗列看似合理的数据,让大学生对学习、就业、容貌、身体健康等产生焦虑,甚至自我怀疑,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此同时,部分大学生缺乏对新闻信息的理性判断能力,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二、大学生新闻热点舆情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技术层面因素

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引发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信息交流不再受距离和时间所限制。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的媒体传播格局,形成了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的新传播格局。其中,自媒体具有多样化的载体,电脑和智能手机均能作为其信息传播的工具,且传播的信息较为碎片化。当代大学生作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主要用户,主要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获取信息,而这些平台的信息内容是良莠不齐的。

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促进了社会进步,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使得信息传播成本不断降低,而利用信息获得的利益却不断增加。在这场以信息为核心的利益追逐中,有些人迷失了自我,枉顾法律和道德约束生产虚假信息,制造热点话题“吸粉”,导致缺乏判断能力的大学生容易陷入网络舆情的旋涡。

(二)心理层面因素

大学生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的频率较高,所获得的信息量也较大,同时,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常表现出以下心理特征:

1.猎奇心理较重

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其成长环境中充斥着大量信息,因此,对新奇事物的求知欲较高,猎奇心理较重,这也是社交媒体中为何频频有人利用审丑文化、炒作和发布有违公序良德言论,吸引大学生关注以博得粉丝量的原因。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但应把握好度,避免引发不良后果。

2.个性化特征与从众心理并存

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记录大学生日常思想和行为的重要载体,从中可以看出追求特立独行正成为部分大学生的显著心理特点,对独特时尚的追求和极力避免同他人观点一致的现象时有发生[1]。但是,大学生虽具有强烈的个性,但也同样表现出从众心理。1956年,著名的“阿希从众实验”得出结论,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种: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信息压力指人们在不了解情况与自身所处情景时做出的从众行为,这是信息不对称所致,并不属于盲从;而规范压力则指人们常因害怕自身同大多数人持有不同观点而遭到孤立,因此选择从众[2]。对大学生来说,因这两种压力而作出的从众行为都属于常见现象。但是,盲目从众、缺乏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以及畏惧同多数持不同观点的人作斗争,仍是大学生信息素养匮乏的主要表现。

3.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显著

群体极化现象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时也会产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指学生网民在新媒体等平台上围绕热点话题,经群体商议后呈现出观点的分化和转移,持相同观点的多数人朝着之前的偏向进一步集聚的网络现象[3]。

面对一些社会现象,大学生的理解与判断常会受群体间集中意见表达的影响,迸发出非理性情绪,进而强化其原本偏颇的观念,因非理性情绪而引发的群体极化现象就此发生。大学生会选择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长此以往,会导致其所处的信息环境更加封闭,此时,若意见领袖持有偏激、非理性见解,封闭交流环境中成员之间的负面情绪就会愈加膨胀,极易导致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出现极端化和心理失衡等非理性网络行为,助长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发生。

(三)社会层面因素

面对海量的新闻信息,大学生因信息素养不高,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在信息海洋中迷失。然而,一些社交媒体用户为博得关注,还未了解热点事件的真实情况,就在评论区对事件结果妄加猜测,导致网络成为了大众负面情绪的集中宣泄地,影响恶劣。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络用户中,大学生人数最多,其规模已超过2亿,占网络用户总人数的21%[4]。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力军,常会参与不同领域的热点新闻话题讨论,甚至成为某一话题的意见领袖,但多数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网络信息判断能力,因此导致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和宣传尚未实现社会全覆盖,且仅停留在保护个人隐私、防止诈骗、制止不当言论等层面,未涉及对信息的理性思考判断教育。

三、大学生新闻热点舆情的治理路径

(一)互联网新闻信息监管路径:持续推进“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鼓励公众参与监督

当前,网络环境中存在电信诈骗、侵犯个人隐私、传播虚假信息、操控舆论等非法行为,社交平台中也充斥着畸形审美文化、狂热“饭圈”文化和低级趣味价值取向等不良风气。针对这些网络乱象,国家网信办部署开展2021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旨在重拳出擊遏制网络乱象滋生蔓延,保护人民身心健康、经济利益,维护网络生态,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奠定坚实基础[5]。“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大学生的网络犯罪行为,净化网络环境,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大学生探索阳光向上、科学健康的新闻信息。

截至2021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10. 11亿[6]。面对如此庞大的互联网用户规模,政府应出台相关措施鼓励广大用户加入到对互联网信息的监督行列中来;互联网企业也应拓宽社交媒体信息投诉和举报渠道,奖励支持利于打击网络犯罪和制止不良信息传播的举报行为;政府和高校还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监督,以此提升大学生维护法律、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提高大学生对互联网信息的辨别能力。

(二)高校教育路径:注重大学生心理引导,创新思政教育内容

高校需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将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加强教师心理辅导培训。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高校应组织相关团队与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理交流,了解学生日常心理状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信息;也可以邀请威望较高的专家学者或校内人士成为意见领袖,在校内传达正能量,形成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以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可以同思政教育相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信息获取和信息内容判断的价值导向,引导他们有选择性地获取信息并理性分析信息价值;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题提升大学生爱党爱国、热爱人民的意识,杜绝不法分子利用信息化手段侵蚀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将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能够拓展思政教育所涵盖的知识体系,还能以思想的力量促使大学生意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三)自主学习路径:引导大学生自主培养信息素养和应对网络舆情的意识

自主学习能力是决定大学生未来是否有持续发展潜力的核心素养,是发展各项素质和能力的基石[7]。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高校高等教育计划应将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其中,可采取刚性教学管理措施让大学生认识到信息素养学习的重要性,将信息素养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程并设为考试科目,提高学分值;第二,向大学生宣讲信息素养的重要性,鼓励大学生参与信息素养宣传、竞赛、主题报告等活动,提升日常活动中大学生对信息素养的接触率;第三,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高校教师要以更加生动、新颖的形式讲授信息素养课程,引导大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第四,高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大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将相关专家讲座、学术交流等内容收录至平台中,为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自主学习做好服务工作。

(四)社会普及路径:建立全民新闻热点舆情治理体系

我国政府部门需建立健全社会范围内新闻热点舆情的治理体系,引导公众理性对待所获取的信息,使其具备基本的信息鉴别能力。

第一,开展全民信息素养普查和分析。政府部门需要及时了解和评估公众所具备的信息素养水平,以及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将全民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教育方案和目标,并整合多方资源,鼓励公共图书馆、高校、互联网企业参与到全民信息素养教育的行列。第二,充分重视媒体宣传的作用。新闻媒介作为世界大事、社会民生的传声筒,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主流媒体要牢牢掌握社会舆情引导的主动权,营造和谐、良好的舆论氛围,强调社会舆论治理的重要性;同时,自媒体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一些较知名的自媒体帐户或微博“大V”往往能在网络中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鼓励其参与到社会新闻热点舆情的治理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三,采取公众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教育方式。将信息素养教育知识以广告、动画、影视剧等不同形式进行呈现;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公职人员可以开会组织学习,高校大学生可以将信息素养教育带入课堂,中小学生可以将信息素养教育写入教材。第四,要保障信息障碍人群的权利,为其接受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便利,主动帮助信息障碍人群培养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四、结 语

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储备,其信息素养水平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信息化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在我国信息化强国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法分子的意识形态侵袭、社交媒体的畸形审美和“饭圈乱象”,都提示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极端重要、迫在眉睫的任务,政府、高校和社会机构都应负起责任,切实提升大学生新闻热点舆情应对水平,着力培养具备高度信息素养的祖国未来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姬姣姣,董研林,郭小平.“00后”大学生消费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西部学刊,2021(2):96-98.

[2] 刘晓燕.互联网时代下阿希从众实验在中国的探索性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9):13-18.

[3] 年大琦.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生成机理与引导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18):35-3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EB/OL].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2021-02-03.

[5] 侯建斌.2021年“清朗”系列行动亮剑网络乱象国家网信办重拳整治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痼疾[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6 89725342584690&wfr=spider&for=pc,2021-05-14.

[6]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 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t20210915_71543.htm,2021-09-15.

[7] 银海强.大学生学习“缺位”分析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20(7):61-66.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治理路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怎样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与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