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劳动教育课程的项目化实施策略探索
——以“服务性劳动”教育的项目化学习为例
2022-07-25武汉市汉阳区西大英才小学
■ 武汉市汉阳区西大英才小学 肖 苗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意见》明确提出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的重要责任,主要任务是:第一,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第二,结合学段特点和所在地区实际,规划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注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关劳动技能的学习;第三,组织实施好劳动周;第四,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研究,不断改进劳动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
一、项目化学习在服务性劳动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劳动教育纲要》中曾提出,我国小学的劳动教育必须要在学生生活发展的基础上面向真实的生活进行落实。我们要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感受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实现劳动教育的实践化,促进学生动手能力提升的同时,让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核心素养能够得到有力的推进,进而在教育中形成最为基本的劳动技能。项目化学习是基于情境的教学,以多学科、跨学科直至超学科的形式展开,在一个主题下将各种学科的知识包容在一个问题的解决之中,体现了学科间知识的无限张力以及互相的兼容并蓄。
(一)促进大脑发育多样化
服务性劳动需要学生先习得劳动技能,再通过探究进行劳动创新。项目化学习的参与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大量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大脑执行功能是幼儿园至小学阶段儿童学会学习的生理基础,因为执行功能包含工作记忆的处理、冲动抑制、转移和保持注意、问题解决、推理和计划等,它对儿童自我控制的学习品质如专注、目标意识、坚持等也有重要的影响。
(二)促进劳动教育智能化
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更具时代特点,尤其是服务性劳动,不仅传授基本劳动技能,更注重对劳动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服务性劳动以项目化为载体,把劳动内容整合成不同的学习主题,并渗透各种学科知识,既充实了劳动内容,更突显学科知识在劳动中的拓展和应用。学生在淬炼劳动技能的同时,手脑并用,满足了当下智慧劳动的社会需求。
(三)促进学生发展的社会化
服务性劳动覆盖到服务自己、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等多方面。项目化学习通过一个个劳动项目将自我与他人、校园与生活打通,将学生置身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并逐步引导他们对劳动项目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经过反复实践和验证,寻求解决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并对社会环境有初步了解。这些宝贵的经历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有助其发现自己的爱好、特长及职业兴趣。
二、构建“因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三个原则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再次强调劳动的意义,《意见》也为学校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学校结合“因材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本校特色,融合多种学科,借助项目化学习课程,并基于以下三个原则构建了因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因材劳动教育课程建模
1.体现日常。所谓日常,就是着眼于贴近学生生活的劳动内容,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服务性劳动列出劳动清单。如:低段学生以整理文具、系鞋带、叠雨衣等自我服务的劳动内容为主;中段学生以叠衣服、整理厨房、为家人服务等服务他人的劳动内容为主;高段学生以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社区志愿服务等志愿服务的劳动内容为主。
2.坚持经常。通过日日养习惯、周周学技能、月月有活动的持续式劳动实践,确保每个人每天每时参与。为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校安排劳动打卡,每周学习一个劳动技能,每月养成一个劳动习惯,每学期举办一次劳动技能竞赛。在有序组织、循序渐进的活动中,落实学生劳动技能养成及创新能力的提升,逐渐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重在平常。以学科课堂和德育活动为主阵地,随时随地渗透劳动教育,强化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例如:在学习数学实践活动《营养午餐》一课时,不仅让学生了解健康饮食知识,懂得科学、合理营养饮食的重要性,还引导其学会设计日常家庭食谱,在实现健康生活的同时减轻家人负担;在音乐课上教唱歌曲《值日歌》时,让学生在朗读和吟唱中感受到当值日生为班级服务的自豪感,激发人人争当值日生的热情;在体育课上穿插有关劳动的体育游戏“春种秋收、拔萝卜、果实累累”等,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三、“因材”劳动教育课程的项目化实施策略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提到:“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生产者也练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需要,新语言。”这也充分表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此理论基础上,学校以课题研究带动劳动课程研发,以项目化学习作为课程组织和实施的主要载体,构建“因材”劳动课程群,打造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全视域课程体系。
(一)项目化课程设计
1.因层设计
根据低、中、高年段的学生特点,分别开设自我服务、服务他人、志愿服务的劳动教育课程。自我服务聚焦于让学生学会生活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自觉的劳动习惯,激发劳动兴趣;服务他人着眼于让学生参与家庭事务,以为家庭做贡献为荣,进一步体验“服务他人”的劳动价值,在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同时,提高学生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志愿服务在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奉献社会的精神,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每年段设计了五个项目活动。活动中学生都会经历完全不同的劳动过程,在劳动中观察、思考、讨论、争议、运用证据、实验、决策,获得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个既动脑又动手的过程。
2.因时设计
学校利用自身特色资源,结合特殊节日、节气等开展项目活动。利用二十四节气开展劳动教育,通过“识节气、知民俗、会实践”跟着节气探究体验、学习成长、丰富生活。冬至,学生在包饺子、吃饺子中探究饺子文化,体会劳动乐趣;春分,学生在动手轧制的风筝中寄托希望放飞理想;还有立春包春卷、大暑自制酸梅汤等节气文化实践,培育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
校园有一片柚子林,每到秋天果实累累,常常引得学生驻足观赏。发现这一状况,学校以“柚”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开发四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互动至少涉及到三种实践形态。例如《校园觅柚》就涉及到探究性实践、审美性实践和社会性实践三种形态,以自然笔记为问题驱动,学生先探究自然笔记的基本格式,再实地观察柚子树、叶、果的形色味,了解其相关知识,并选择其中一种做自然笔记,最后展示分享。
项目化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完成活动做出成果,而是要在学生学习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和培育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灵活的心智转换。这四个子项目层层递进,让学生初步了解柚子的特点及功效;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柚子娃娃,熬制蜂蜜柚子茶及柚子糖;在学习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动手能力,学会关注身边的事物,学会合作探究,并利用素材美化生活、关爱他人,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项目化课程实施
1.“做中学”重生活
开展小学服务性劳动教育主要依托于项目活动中的学习,采取“做中学”的方式。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在做事里面求学问。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因此我们坚持以生活化和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传授。为此,在服务性项目化劳动课程设计时,我们的每个项目活动中都有三个环节:微课讲解、技能解锁和探究学习。
如中段《中华小厨神》的探究项目,我们通过“探究单”设置的三个活动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真实生活情境中遇到的问题——怎样切皮蛋不沾刀,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方法,并通过不断实验得到最终结果。
活动一:观看微课,了解做饭的流程以及步骤,学做一道家常菜。
活动二:探究切皮蛋不沾刀的方法,并完成探究表格。
活动三:观看微课后,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你在微课中学会的一道菜。通过绘画、照片或小视频的方式把你做菜的过程分享出来。
从观看微课学习劳动知识,到通过查阅资料来进一步补充劳动知识,最后动手实践验证自己的探究结果,整个探究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劳动兴趣,使其乐于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劳动实践问题,很好地激活了学生的劳动创造力。
2.因材评价体系
项目化学习的评价是与成果的产生、公开的成果汇报紧密相连的。此外,项目化学习还要对学习实践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以引发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学校通过多方评价和特色评价,增强学生劳动热情,促进劳动质量的提高,推动服务性劳动教育落地落实。
(1)多方评价重参与。以公开公正、有效评价为出发点,学校在线上综合评价系统中特别增加了“英才有励”实时劳动评价版块。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校用“活动广场”和“习惯养成”两大板块来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家长可及时互动点评,提出自己的看法,给出鼓励和建议,帮助学生从多方评价中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实现劳动评价的多元化和可视化。这种方式在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提升了家长对孩子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除实时评价,学校还注重阶段性评价。对于认真完成劳动课程,积极参与劳动活动的学生,学校会给他们颁发结业证书,授予英才劳动小能手称号,并有序安排劳动研学,使学生获得劳动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2)特色评价重过程。项目化学习的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认知策略和实践,并指向学习目标,具有目标、实践、成果、评价的一致性。在过程性评价中,学校设计了在班级墙面进行展示的“英才树”劳动评价,让学生时时可见。每棵树都有四种不同颜色的叶子,代表着四种不同的服务性劳动任务,每完成一种任务就能获得相对应颜色的英才树叶,每一片英才树叶都记录着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参与情况的一种评价,以此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服务性劳动中来。
(三)项目化课程实施成果
学校坚持以课题研究带动课程研发,从上好劳动课到组织好实践活动,积极落实三方评价来推进劳动教育。针对学生的劳动情况,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并且收集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评价,得到了积极的反馈。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服务性劳动意识正在悄悄变化着。
学校劳动教育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支点,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劳动的基础作用、社会劳动的支撑作用,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合作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同时,要努力尝试以课题研究带动课程研发,从上好劳动课到组织好实践活动、落实评价等,让学生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培养正确劳动观念,弘扬积极劳动精神,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形成良好劳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