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空间效应实证研究
2022-07-25曹文彬叶晓权
曹文彬,叶晓权
(江南大学,江苏无锡 214122)
产业结构升级深刻影响着就业结构,过快或过慢都不利于就业,从而阻碍经济发展。若要使经济健康可持续,需厘清产业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关系。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双重就业效应——岗位破坏效应和岗位创造效应[1,2],产业结构升级势必造成部分低端产业的衰退,就业岗位的损失,但也会产生新兴产业和新岗位。哪种效应占主导,尚未有一致的结论。部分研究支持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就业:段敏芳等(2011)[3]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和杜传忠等(2017)[4]利用面板数据研究所得均支持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总就业。也有部分研究支持产业结构升级抑制就业:胡安荣(2015)[5]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升级不利于就业总量增长,有利于就业结构高级化;田洪川(2013)[6]将产业结构高级化分解为方向变量和速度变量,两者及其交互项对就业总量均呈负向关系;邹一南和石腾超(2012)[7]对产业结构升级进行分解,得出产业结构升级的总就业效应为负。
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的影响孰轻孰重,从定性方面较难分析,多数研究从定量分析深入。现有研究大多通过时间、截面或者面板序列,对不同区域进行计量回归分析,以探求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不同现象。董芳等(2014)[8]和杜传忠(2017)[4]从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展开研究,魏燕和龚新蜀(2012)[9]则从东、东北、中、西四大经济区进行研究。虽然区域异质性逐渐被重视,但忽略了空间相关性,空间特征普遍存在于经济数据中。
针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在空间效应方面研究的不足,使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面板实证分析。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进行2000—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从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展开;然后引入空间权重矩阵,进行空间模型回归分析。
一、模型与指标
(一)基础计量模型
基于C-D生产函数,设市场完全竞争。根据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劳动的边际收益等于工资w,资本的边际收益等于租金C,结合C-D生产函数对数化后,得到需求函数:
式(1)中,A为生产效率,L为劳动,Y为产出。基于上述需求函数,加入产业结构升级关键变量和其他控制变量,可以构建基础计量模型:
式(2)中,Lit、ISit、TFPit、GDPit、WAGEit和Xit分别表示i省第t年劳动力、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经济水平、实际工资水平和控制变量,ai、ut和εit分别表示省份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和误差项。
(二)空间计量模型
建立空间模型需要引入一个空间距离权重矩阵W,目前,多数研究采用邻接矩阵或经济矩阵,结合两者,采用空间邻接经济权重矩阵。空间邻接经济权重矩阵:W=W0.×E,其中W0是邻接矩阵,为地区i在样本期间的人均GDP平均值,“.×”表示两个矩阵对应位置简单相乘[10]。
(三)数据与指标说明
1.数据来源
选取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西藏的数据存在缺失,舍去。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各省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指标选取
近年来,大量学者纷纷尝试从不同角度来解释中国的就业现象,主要有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贸易开放、城镇化等影响因素[11]。从国内视角:城镇化[12]、人力资本投资[13]和产业结构升级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从国际视角:贸易开放[14]和技术进步[15]会导致劳动力供需变化。将采用城镇化(UR)、对外贸易(TRA)和人力资本投资(HI)作为控制变量。
3.指标解释
二、实证分析
(一)整体估计
从全国层面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总量、三次产业就业和就业结构的影响,对基础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数据回归前需要选择模型,霍斯曼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结果如表2所示,均控制个体和时间效应。模型(1)—(6)为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数量的影响,模型(7)和(8)为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其中模型(3)(6)和(8)分别为在产业结构升级滞后一期、三期和一期后的结果。
表2 总体回归表
从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就业数量来看:对就业总量影响为微弱正影响;滞后一期显著抑制第一产业就业;当期显著促进第二产业就业;滞后三期显著促进第三产业就业。从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就业结构来看,存在滞后一期的显著正向影响,在当期为轻微正影响。得到结论如下: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就业高级化,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会导致就业结构的同方向升级,但存在滞后。
表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二)就业空间效应分析
1.空间相关性检验
空间计量前需要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采用“莫兰指数I”方法,其取值在[-1,1],大于0表示正相关,小于0表示负相关,若接近0表示不存在空间自相关。对就业数量、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计算全局莫兰指数,结果为莫兰指数在大部分年份显著性较高。进一步通过局部莫兰散点图发现区域存在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现象,故存在空间相关性。
2.回归和效应分解
霍斯曼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空间回归前需进行检验,判断SDM模型是否可退化为SEM和SAR模型。表3为检验结果,从LM检验来看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存在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LR检验和Wald检验显示,第二产业就业以外的模型均只适用SDM模型。而第二产业就业LR检验和Wald检验结果不一致,采用Wald≥LR≥LM原则,认为第二产业就业可以退化为SAR。
表3 LM检验、LR检验和Wald检验结果表
空间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以下几点现象:(1)就业总量中:本省产业结构升级对本省就业总量呈微弱正向影响,邻省则相反;邻省就业总量对本省就业总量呈显著正向影响。(2)第一产业就业中:本省和邻省产业结构升级对本省第一产业就业呈显著负向影响;邻省第一产业就业对本省第一产业就业呈显著正向影响。(3)第二产业就业中,考虑SAR模型结果:本省产业结构升级对本省第二产业就业呈微弱正向影响;邻省第二产业就业对本省第二产业就业呈显著正向影响。(4)第三产业就业中:本省产业结构升级对本省第三产业就业呈显著正向影响,邻省对本省则为微弱正向影响;邻省第三产业就业对本省第三产业就业呈显著正向影响。(5)就业结构中:本省和邻省产业结构升级对本省就业结构呈显著正向影响;邻省就业结构对本省就业结构呈微弱正向影响。
表4 空间面板模型回归结果
为了进一步分析空间效应,将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就业的效应进行分解,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得到产业结构升级对第一产业就业的三种效应均为显著负效应,说明某省份产业结构升级不仅抑制本地第一产业就业,还抑制其他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产业结构升级对第三产业就业和就业结构的三种效应均为正,存在正的空间溢出效应,说明某省份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本省和外省的第三产业就业和就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总量和第二产业就业三种效应均不显著。
表5 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就业的效应分解
(三)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
内生性问题主要包括遗漏变量问题和互为因果问题,针对主要解释变量,为了减缓可能存在的遗漏变量带来的影响,额外选取各地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FDI)和研究与试验发展(R&D)内部经费投入两个变量,对模型重新回归。FDI指标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与GDP比值;R&D指标为研究与试验发展内部经费支出与GDP比值。在总体回归和空间分析中,关键变量产业结构升级结果与上文发现基本一致。
互为因果问题普遍存在,产业与就业本就互相关联,彼此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较难找到较好的工具变量,使用万元GDP能耗(Energy Consumption per 10000 yuan of GDP,简称EG)作为工具变量。万元GDP能耗计算公式: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会伴随EG下降,两者的理论关系应该为负,为了工具变量与产业结构升级指标正相关,将EG取相反数,则两者变动趋势正相关。在引入工具变量后,模型需要重新选择,在进行2SLS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估计后,霍斯曼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然后进行内生性检验,同样进行霍斯曼检验显示存在内生性。
工具变量2SLS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工具变量(IV)结果与原结果具有一致性,故认为原结果可信。
表6 工具变量2SLS回归结果
稳健性检验采取改变被解释变量和关键解释变量的指标测算方式。将产业结构升级改为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is)来衡量,将就业结构指标改为第三产业就业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之比(es)来衡量。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稳健性检验
就业总体分析中,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总体正相关,对第一、第二产业就业负相关,对第三产业就业和就业结构正相关。除了第二产业就业外其他结果稳健。其中,第二产业就业是个例外,原因可能是近二十年来第二产业就业数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第三产业就业与第二产业就业差距不断拉大,比值不断提高,故用is表示产业结构升级对第二产业就业回归结果存在偏误,需要进一步讨论分段的结果,所以更加相信IS的结果。
三、结论
首先进行了基础模型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的回归,为了更好地考察空间效应,又采用了空间邻接经济矩阵对基础模型进行修正,进行空间计量回归。最后得到以下结论:
(1)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总量影响不显著;滞后一期显著抑制第一产业就业;显著促进第二产业就业;滞后三期显著促进第三产业就业;滞后一期显著促进就业结构升级。随着产业的高级化,就业结构也在逐渐高级化。欠发达地区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主要发生在第二、三产业。但由于就业人员素质问题,大量劳动力仍停留在低级产业,无法胜任更高级任务。人力资本投资和劳动力素质教育需要一定的时间,故产业结构升级优先于就业升级,对就业升级影响存在时滞性。
(2)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但就业结构不显著,本省和邻省的产业结构升级对本省就业存在异质性。进行效应分解后,产业结构升级对第一产业就业、第三产业就业和就业结构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对前者为负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后两者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
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注重结构性失业问题。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第二、三产业就业,对就业结构存在时滞效应,说明存在结构性失业问题。政府应该适当采取一些促进就业的手段来缓解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尤其是高等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教育,提高现有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加强再就业培训,帮助失业劳动者再次顺利就业。
第二,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下,各省要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来消除阻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联系的不利因素,通过机制调整来保证就业结构能顺利跟着产业结构同向变动,努力实现两者协调发展。要提高劳动力市场信息的透明性,增加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促进劳动力就业的合理配置。
第三,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特别注重低技术产业的改革,防止出现“比较优势陷阱”,不仅要淘汰升级低端产业,更要发展新兴产业。要注重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结构调整,促进低端产业重组升级;要进一步鼓励第三产业发展,为其创造积极的政策条件,如降低准入门槛、提供资金补贴和给予税收优惠等;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不仅能够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第四,重视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就业存在空间相关性,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各省政府应该根据区域异质性协调好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产就业关系,根据空间相关性引导劳动力正确流动,减少流动阻碍,通过合作与交流促进区域间形成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