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生命旺盛感理论基础与本土化阐释

2022-07-25张淑娥曹德品张仲孙涛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生命

张淑娥 曹德品 张仲 孙涛

(1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2杭州师范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世界范围而言,人类已然进入了“银色浪潮”时代。中国作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国家,已成为老龄化人口绝对数最多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截止2020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1.91亿人,占13.5%,比2010年提高7.8%。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可见,老龄化时代将作为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老龄规律和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时空背景。一直以来,老年阶段作为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特殊时期,学术社群在老年人群的研究倾向中普遍带有关注负向问题化的思维〔3,4〕,如老年人群自杀、抑郁、孤独感等消极心理学视域占据老年人心理研究的主导地位〔5〕。然而,现实生活中,问题化老年人比例远低于普遍追求高品质健康生活的非问题化老年人。既往对消极或者阴暗面的过度关注也并不能真正意义实现对老年人美好生活的塑造。对比欧洲国家发现,中国老年人并不是真正的离群索居,他们仍热衷于社会互动,维护着丰富的社会网络关系〔6〕。尽管生理功能不断退化,但老年人仍然保有追求精神的丰盈和生活的幸福等积极意向,生的愉悦和死的坦然都应被认为是生命圆满的标志,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最后时期值得更广泛地学术探讨。

既往研究证实,老年人比年轻人拥有更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更容易捕获生活中的积极情感与维持乐观情绪体验〔7〕。历经中国特色的时代和社会更迭,中国老年人的社会心理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嬗变,这种变化不仅仅是适应全新的日常社会活动、交往活动和精神活动,还体现在老年人保持自由和年轻的心理状态,追求持续进步与成长的积极心理〔8〕。不同于既往研究关注于人的心理成长问题,当前,积极心理学研究者则采用旺盛感对研究视角进行矫正〔9~11〕。旺盛感的研究广泛聚焦于青年与中年人群的学习〔9〕或工作情景〔12〕,尤其是工作情景中的旺盛感,并对工作旺盛感的前因后果及存在的机制进行深入讨论〔8〕。本研究试图进一步拓展旺盛感的研究范畴,用生命旺盛感来回应在老年人生活情境中的心理成长系列问题,通过生命旺盛感研究促进全生命周期的蓬勃发展,打破传统消极老龄化观点的桎梏,助推老龄社会的积极社会氛围形成。但由于该领域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其理论和实证研究亟待丰富和完善。

1 生命旺盛感概念的概述

1.1旺盛感意涵的演进 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回应、抵御和疗愈心理创伤,但在社会进入繁荣发展的和平时期,致力于满足人们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新时期则成为学界新的历史使命。旺盛感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中叶,在医学领域,Maslow〔13〕、Rodgers〔14〕和Alderfer等〔15〕著作中均提及“旺盛”一词〔15〕,无法旺盛在医学上被用来形容非常糟糕的健康状态〔16〕。随后,旺盛感在心理学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被界定为一种积极的心理成长,在积极心理学研究中被界定为一种心理状态而不是个人特质〔17〕。个体之间旺盛感的差异既可以为特质型差异的远距表征,也可以是近距的状态型差异。随后发展过程中,旺盛感不断在特定情境中被测量和探究。工作旺盛感被定义为个体在工作中同时体验到活力和学习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该情境中,强调组织员工的活力与学习两个层面,也被学者将其归于情感和认知两个维度〔18〕。基于关系视角下,也有学者认为旺盛感是人与人、他人、环境互动的积极心理状态〔19〕。由此可见,旺盛感是指个体的一种即时心理状态,任何群体在不同情境中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旺盛感。

1.2生命旺盛感研究的理论基础 中国老年人已经逐渐摆脱沉重苦难与边缘生存的困境,老年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界的普遍重视。在经历岁月的洗礼后,老年人更善于自我的心理修复和再成长,心态也变得越来越理智成熟、开放多元及主动积极。现实生活中,岁月赠予并印刻在一些老年人心理的那些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精神与勇气,已经成为他们与社会、与时代共同进化和成长的内驱动力,正悄然促进老年人蓬勃生活的实现,也回应了现代社会老年人“老当益壮”生活的本貌。

反观个体整个生命周期时间走向,人生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生活目标,老年人群因拥有更多闲暇时间,他们的生活目标则呈现出更复杂、更多元等特征〔20〕。结合既往研究及非结构化访谈实地调研等发现健康生活和老年福祉已成为老年人普遍的诉求焦点〔21〕。活到老、学到老,老年阶段仍然有自我学习成长和价值实现需求。

王叶梅等〔22〕认为虽然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资源不断减少,但老年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兼具反思性能力,会积极通过日常行为的选择来重塑老年阶段生活目标,以补偿资源减少导致的损失,促进风险最小化及积极结果最大化。尽管老年人在认知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衰退与将注意力聚焦和捕获积极材料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老化悖论”〔23〕,但老年人的积极情感并未因其资源的减少而减弱,反而表现出了更多积极情感选择偏向〔24〕。生命旺盛感既可以被视为老年人积极行动的一种动因,也可以被视为一切行动的一种结果,二者因果之间的相互纠缠都是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活动场域的视角出发〔25〕,老年人和青壮年群体的社会活动分别归属于两种不同的场域背景,青年人以生存下的经济利益为主要刺激源与老年人非经济利益驱动的社会互动和心理活动是缺乏可比性的。老年人从工作场域、经济场域逐渐过渡到退休阶段,时间成为老年人优势资源,进入到了“难以消磨的自由时间”新阶段。老年阶段主要获得知识与情绪两类相关的社会目标〔23,26〕,一方面老年人学习社会和物理世界的获得性行为,持续社会交往,掌握知识与社会技能〔26〕;另一方面通过人际交往获得满意的情绪状态,例如生命意义的追寻、亲密情感的获取和社会积极感情建立〔23〕。旺盛感衍生于不同情境的心理状态,那么老年人旺盛感的研究范畴应该从青年人工作旺盛感的“学习”与“活力”二元维度,拓宽到以老年人时间资源分配为基础的多维度进行探讨。

1.3生命旺盛感的概念及维度 基于老年人生命旺盛感的理论基础〔12〕,结合中国老年人本土化特征和原生性特点与对老年人的实地访谈和细致观察结果。本研究将老年人生命旺盛感定义为:老年人在生活中积极维持生命存续与生命意义的意向性活动,是追求健康与福祉生活过程中情感和认知两方面同时存在的心理成长状态,即个体体验到的学习适应、生活意志力、生命活力、乐观态度及和谐关系的心理状态。生命旺盛感的核心维度来源于心理学理论基础、既往研究、中国老龄社会实际,在非结构访谈和实地调查中被提及的指标。学习适应指老年人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与应用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自身的感受。生活意志力指老年人对自我人生目标的认识和追求,并努力建立或增加对生命的内涵和目标的理解,维持生命活动与生存发展能力的心理状态,包括感知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等。乐观态度指老年人对顺逆境事实都能从内心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生命活力指老年人生活中感觉自我充满能量和生活热情。和谐关系指老年人生活交往或者活动过程中与他人保持亲密、融洽和协调性程度,反映老年人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心理状态。

2 生命旺盛感的相关概念辨析

生命旺盛感是近年来积极心理学新兴变量,在不同情境和人群属性中其概念也存在差异。生命旺盛感与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很多概念相似或意涵重叠,老年人生命旺盛感更强调的是尽管老年人年龄增长带来了生理功能退化,然而他们知觉生命与时间后〔27〕,仍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生命活力,生活意志力和维护关系的积极心理状态。相关概念辨析。见图1。

图1 老年人生命旺盛感的概念辨析

2.1生命旺盛感与心流的概念辨析 心流是一种完全沉浸某项活动时全神贯注的积极情绪体验,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状态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自激励性〔28〕。生命旺盛感和心流状态中,个体都可以感到精力充沛,二者主要区别在于个体是否能得到学习和成长的体验。心流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带给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内在激励机制,包括挖掘潜能,挑战自我,可以视为成长的临界点。然而旺盛感包含了积极体验的同时,还强调生命不同阶段保持持续的心理成长。

2.2生命旺盛感与心理韧性的概念辨析 心理韧性与生命旺盛感相似是因为心理韧性涉及个体的适应和积极调整能力,既往研究也证实了生命旺盛感和心理韧性的显著正相关关系〔29〕。然而,心理韧性强调的是面对极端情况威胁时的一种反弹能力,在逆境的生活境遇,一种迎难而上的行为能力〔29〕。生命旺盛感不强调逆境与顺境,不特别强调马斯洛的低层次需求作为必要条件。生命旺盛感强调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阶段不区分逆境和顺境,强调当下持续成长、积极追求、乐观态度,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心理体验的存在。

2.3生命旺盛感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辨析 主观幸福感是主观描述人们对其生活所做积极评价,衡量个人及社会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心理指标〔30〕,具有整体性、主观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主观幸福感具体由认知评价、正性情感及负性情感三个维度组成。其中,认知评价是主体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正性情感如快乐、感知生命意义的积极情绪体验;负性情感包括悲伤、孤独、焦虑等消极心理。生命旺盛感更关注情感和认知层面上持续的心理成长,不包括负性情感。

2.4生命旺盛感与生活意义感的概念辨析 老年人的生命意义感〔31〕是指其知觉生命的使命、目标及存在价值的程度,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灵需求,属于灵性的层次。也作为理解自己所产生的社会行为的含义,并理解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人们对自己生活经历的诠释就是生命意义的来源。生命旺盛感在强调生命意义感的基础上,着重强调老年人在晚年生活的生命活力和心智成长,集中在情感和认知两个层面,表现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幸福生活的积极追求。

2.5生命旺盛感与殷盛感的概念辨析 殷盛感〔32〕强调老年人心理积极健康或心理和生活运作良好的状态,涉及人体功能的积极状态,更强调情感,可能不涉及认知。老年人生命旺盛感强调生命活力的积极情感状态,认知也作为一个重要方面。

3 生命旺盛感的理论模型构建

3.1生命旺盛感理论模型的理论基础 基于主体视角,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具有胜任需要、自主需要及关系需要三种心理需要,且具有实现个人心理发展的先天倾向〔33〕。对于老年人群体,胜任需要是老年人能够成功地适应当下社会并且能够良好地融入社会;自主需要是老年人感觉具有生活自主能力;关系需要则指与他人或群体、组织之间建立稳定、可依赖的联系。如果外部条件能够满足这三种需要,老年人内在生活动机则会得到增强,更加自发、主动地体验生活,从而具有更好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12〕。

基于关系视角,自我适应论认为〔34〕,个体自我适应的心理过程比较复杂,自我适应涉及自我意识的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首先,老年人获取自我、他人及环境的信息,对自我生活的观察、生命结果进行评价。通过对他人的评价,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基于既有心理背景,形成如何看待自我的观点。老年人适应环境的过程是一个主观与客观,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老年人在充分认识社会环境基础上,才会对环境的要求做出反应,老年人对于环境的适应是主观能动的,是通过对环境赋予的多元信息进行分析加工、选择与个体需要、动机及能力等内部信息联结考量的综合结果,从而调控自身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3.2生命旺盛感的理论模型构建 旺盛感的社会嵌入模型是建立在自我决定论和自我适应论两大理论基础之上。该模型是基于某种心理状态、行为、资源、情境特征对旺盛感产生影响的前提假设,来自旺盛感的两大要素是老年人认知与情感都镶嵌在社会系统中〔35〕。该模型清晰揭示出旺盛感的重要前因和结果,老年人生活情境(较稳定的社会情境特征和较活跃的生活资源)是如何通过塑造主动性行为(主动性行为指个体在生活中表现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行为)来激发老年人生命旺盛感,进而促进个体发展和身心健康的一种情境机制。老年人社会情境:政策环境、时代环境、职场或生活经历、区域发展水平与社会文化等;生活中体验的资源:舆论流、信息流、知识流、积极意义、积极情感、积极关系;老年人主动对福祉的追求行为:社会参与、社会融入,亲密关系等;老年人生命旺盛感:学习适应、生命活力、生活态度、生活意志力与和谐关系。见图2。

4 生命旺盛感的本土化阐释

旺盛感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并在工业时代的工作情景中得到广泛关注。全球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社会热点,不同国家所呈现的老龄化本貌存在差异。当今社会已经步入数字化时代,必须拓展、绵续和再生产西方经典理论。中国老年人的旺盛感起源于中国的实践观察,命名为“生命旺盛感”。本研究试图从政策立场、时代变迁、中国传统文化及舆论环境的多维度阐述中国老年人“因何而旺”及“为何不旺”,进一步分析老年人生命旺盛感的社会嵌入模型,剖析老年人生命旺盛感的发展需要的潜在动力及克服的障碍。

4.1政策情境 我国将“五个老有”作为老龄工作的基本立场〔36〕,“五个老有”是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五个老有”集中反映了老年人对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老年人各项权益的体现。国家秉承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宗旨,加上国家的制度和文化优势,使得中国老年人持续释放生命活力,感受老年友好型社会带来的积极心理体验。中国城镇化速度不断提高,纳入文化关怀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促进老年人更多的社会参与,搭建起老年人与家庭、社区、社会相联系的桥梁。随着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及家庭结构的变迁,“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被赋予新的内涵与意义,需要增加政府对于老年人的社会履职〔37〕。

“老有所学”“五个老有”的内容之一,我国老年教育远远滞后于欧洲国家,老年教育的滞后使得通过传授新知识与新技能来唤醒老年人的内在活力和潜能受阻。数字时代年轻人成为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接收与传播者,文化反哺在新时期显得尤为重要〔38〕,老年人则应该与同龄人、年轻人互动学习,永葆生命活力,提升新时代适应能力,呈现“老有所旺”的生命状态。

图2 老年人生命旺盛感的社会嵌入模型

4.2时代变迁 中国老年人先后经历了农业中国和工业中国两个大时代,逐渐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中国老年人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有着更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39〕。在信息化高速发展新时期,老年人需要学习和适应信息化趋向和活动规范,调整自己的原有习惯,以此来提高老年期间生存、发展的幸福度和自由度〔40〕。在知识与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类经验与知识翻新速度不断加快,长者的经验传喻价值受贬,新知识与技能学习早已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也是新时代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民的自觉行为。在中国繁荣老年文化、老年教育、老年娱乐等消费市场导向时,老年人在追求全生命周期的繁荣上变得更加积极和富有活力〔41〕。我国老年人消费观念与行为上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过渡性特点〔42〕,即传统观念占主流,兼具现代观念,表现出一种成熟的理智消费者的特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老年人追求健康与幸福积极消费观、现代化消费观协助了老年人生活质量改善以及幸福感的提升,也降低了老年消费者的消费意识薄弱、风险意识薄弱、信息沟通不畅等对消费决策误判机会〔42〕。简言之,老年人为了适应心理、生理及社会的改变,已经试图自己建构行动及塑造生活,产生适应于老年人群心理和行为方式的特征。

4.3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崇老文化的“刻板”认知下,生活情境中老年人的积极存在被忽视。 老年人生理功能的变化更容易被关注,公众对于老年人认知多与“顽固”“与时代脱节”相关,“风烛残年、既废又病”成为老年人刻板印象,将老年人归为弱势群体或排斥为社会边缘群体。以至于老龄化的研究突出关注了低社会价值群体、高社会负担、生理的衰老、精神的萎顿、老年人歧视及污名现象〔43〕。实际上,老龄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理变化现象,而是被社会和历史环境所建构的概念。脑神经科学既往研究发现近50%老年人的大脑活跃程度与20~30岁的年轻人没有差别,“年轻型”老人在短期记忆、抽象推理及信息处理速度等方面的能力与年轻人相当〔24〕。老年人的虚弱、无助与多病常常是一种习得性无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过程。中国文化和公众刻板认知构建老龄化阶段,虽然东方文化下表现出对老年人的积极善意,但也催生了无意识水平下对老年人产生消极印象。事实上,老年人生活自如、反应敏捷、精力充沛,利用丰富的经验与渊博的学识继续对社会做贡献。老年人在正视自我也自我接纳,他们多元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氛围朝着更积极方向发展。

4.4舆论环境 舆论场负向叙事的刻意引导,情绪场域抑制老年人积极情感表达。我国媒体为追随社会热点和社会责任表达,对弱势群体、脆弱人群的报道现象日益突出且呈多样化态势,老年人也因此成为媒体关注弱势群体的“宠儿”,媒体呈现对老龄化“担忧”及老年人群的“负向表达”〔44〕。老年人“碰瓷”事件在网络媒体上的热议并持续发酵,在公众心中形成对老人摔倒就一定会讹人有污名色彩的刻板成见〔45〕。媒体将少部分老年人道德失范和道德标准的模糊拓展为主流价值取向〔46〕,片面追求自身利益,将老年人“自杀”“犯罪”与“抑郁”等负向情绪过度表达,导致老年人群的积极情感不能被客观认识〔4〕。老年人在网络场域中沦为“数字难民”,并有着“集体失声”的特征。现实生活中,部分老年人随着公共舆论进行“自我污名”,认为自己年龄大不中用了,反应迟钝或暗示自己不如年轻人,但这绝不是新时期中国老年人群的主流声音,他们积极学习现代社会技能并适应数字时代节奏,去追求晚年生活的心理与精神世界的丰盈。舆论场正向叙事老年人积极情感事件,将有利于更多老年人吐露心声、表达自我,将老年人现实生活与数字时代进一步耦合,运用自身的积极品质将旺盛的情感状态有效传递,促进公众从老年人非理性道德舆论向理性思考上靠拢。

综上,老年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导向并非是“研究异象”,而是时代推动下老年心理学的新发展的变迁、丰富和补充,是时代下的刚性需求以及研究视角的转向。老年人积极心理现象也不是对过往消极心理学体系的颠覆,更多的也是时代发展背景下催生的客观产物。旺盛感作为积极心理学新星代表,并非对既往老年心理学问题化研究的全盘否定,而是反思是否应该进行消极心理现象持续的、浓墨重彩的表达,还是应该肯定那些对美好生活向往及对追求幸福生活的老年人,在当今老龄化时空背景下积极效应存在所产生的化学反应。老年人生命旺盛感是积极心理学中的跨时代、跨学科、跨人群的研究延续,未来具有较大的学术空间。这不仅仅是中国学术需要关注的时代话题,也是人类全面进入老龄社会,重新审视老年心理学术研究需求的一次新历程。

猜你喜欢

老年人心理生命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