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生物陶瓷材料在微创根管治疗中对患牙根管形成填充能力、髓腔清洁的影响
2022-07-25刘蕾张富华薛浩伟
刘蕾 张富华 薛浩伟
(1合肥市口腔医院 安徽医科大学合肥口腔临床学院牙体牙髓二科,安徽 合肥 230001;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
根管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常用治疗牙髓炎、牙根尖周炎、牙根感染的一种治疗方法。随着微创技术引入牙科治疗,医生在治疗中借助手术显微镜等放大设备,提高手术精度,将微创技术结合于根管治疗的各个步骤中〔1〕,形成了微创根管治疗技术。根管治疗的每个步骤都影响根管治疗的最终效果,根管治疗的填充对根管治疗效果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根管填充不当可导致牙纵裂。在进行根管治疗时应遵循最大限度保护健康牙组织,更多保留颈周牙本质及其他牙体结构的基本理念,但至今还没有一种完全符合微创牙髓病学治疗理念的完备的根管填充方法〔1,2〕。AH-PLUS糊剂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根管填充材料〔3〕,吸收较快,易导致根管内空虚,引起根管内再感染〔4〕。新型生物陶瓷材料iRoot SP是一种新型陶瓷化合物,可以与生物相容,具有优异的密闭性及良好的抗菌能力〔5〕。新型生物材料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早在1993年,新型生物材料三氧化物聚合体已成功应用于牙髓病的治疗中。本研究拟分析新型生物材料iRoot SP和AH-PLUS糊剂作为根管填充物对患者治疗后成功率、疼痛程度、根管形成填充能力、髓腔清洁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合肥市口腔医院进行微创牙科根管治疗患者70例。新型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60~85岁,平均(71.35±7.54)岁;平均体重指数(BMI)(21.56±1.86)kg/m2。常规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60~85岁,平均(72.06±7.37)岁;平均BMI为(21.79±1.71)kg/m2。纳入标准:①所选患者需进行微创根管治疗;② 年龄60~85岁;③本研究所使用的药物成分无既往过敏史。排除标准:①患严重感染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其他系统严重的功能障碍;②有精神疾病者,意识不清者,交流有障碍者。本研究已征得患者知情同意,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方案经合肥市口腔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现代微创根管治疗术、均拍摄X射线片,检查牙周损坏程度,行牙周基底基础治疗,开髓,拔髓,采用M3微创根管锉或Protaper根管锉进行根管预备,超声波冲洗根管封捻,换药,直至根管内干燥,无异味无渗出,炎症反应基本消失。然后行根管填充:常规组使用AH-PLUS糊剂加热牙胶充填根管,流动树脂垫底,纳米树脂充填,恢复牙齿外形;新型组使用iRoot SP糊剂加单尖法充填根管,流动树脂垫底,纳米树脂充填。术后立即拍摄X射线片,欠充根管重新填充。填充完好后用光照灯照射根管使封闭剂固化。
1.3即刻填充效果评价 适充:根管三维填充致密,根充材料在根尖止点处或距根尖孔小于2 mm;超充:根充材料超过根尖孔;欠充:根管三维空虚或材料与根尖距离超过2 mm〔6〕。总填充有效率=(适充+超充)/总例数×100%
1.4牙周指数评价 评估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菌斑指数(PLI)、探诊后出血指数(BI)、牙周袋探诊深度(PD)、牙龈指数(GI)。
1.5疼痛程度评价 填充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疼痛程度〔7〕,总分0~1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疼痛越严重。
1.6治疗效果评价 综合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和治疗后3个月的检查结果。成功:患者无自觉症状,修复无松动,边缘密合,无继发性龋齿;牙周健康,无继发炎症,无牙髓折断及继发性破裂情况,咀嚼功能正常,X射线检查显示根尖周暗影区消失,硬骨板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咀嚼功能正常,无自发症状,无继发炎症,X射线检查显示根尖周投射区明显缩小。失败:修复体松动或脱落,边缘间缝隙,继发牙龈炎,无法正常咀嚼,X射线检查显示根尖周暗影区扩大或有折痕,牙体出现折裂或修复体破裂。总成功率=(成功+有效)/总例数×100%。
1.7不良反应 严密观察并术后回访记录两组在治疗期间及术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并对症处理。
1.8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即刻填充效果比较 新型组术后即刻填充有效率为91.4%(32/35,适充22例、超充10例、欠充3例),常规组为57.1%(20/35,适充19例、超充1例、欠充15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5,P=0.024)。
2.2两组治疗前后牙周指数比较 治疗后,两组牙周PLI、BI、PD、G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 且新型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牙周PLI、BI、PD评分比较
2.3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前新型组与常规组VAS评分〔(7.01±0.31)、(6.83±0.5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均显著下降,且新型组〔(2.65±0.31)分〕显著低于常规组〔(3.48±0.75)分,均P<0.05〕。
2.4两组治疗效果及成功率比较 手术后3个月,新型组成功率为94.3%(33/35,成功26例、有效7例、失败2例),常规组为80.0%(28/35,成功15例、有效13例、失败7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1,P=0.037)。
2.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新型组出现局部瘙痒1例, 局部红肿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常规组出现局部肿痛2例,局部瘙痒1例, 局部红肿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牙髓及牙周疾病是老年人牙齿缺损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老年口腔健康的主要因素。根管治疗是治疗牙髓疾病、牙周疾病、根尖周疾病最为根本的治疗方式〔8〕。随着微创医疗技术的发展,微创更为精细化的技术,能够降低患者口腔治疗的痛苦,提升治疗效果。微创根管治疗也成为了根管治疗创新的主要方向〔2〕。老年人群是牙髓及牙周疾病的高发人群,老年人口腔健康关乎其生活质量。然而老年人抵抗力下降,易发生炎症,导致牙周疾病迁延不愈,病变累及根尖〔9〕。G-厌氧菌、螺旋体是口腔感染的主要致病病原微生物〔10〕。传统治疗方式很难完全清除根管内及牙周袋内壁的厌氧菌〔11〕,这也是导致老年人根管治疗预后不佳的主要因素。随着新型生物材料在医疗中的应用,为治疗牙髓、牙根尖周疾病提供了新思路,根管填充物的选择对根管治疗成功率及预后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生物材料iRoot SP作为根管填充材料在填充效果、改善牙周情况、改善炎症、缓解疼痛、提高成功率等方面和传统填充材料AH-PLUS糊剂相比均有更优异的表现,与以往研究结果有一定相似性〔7〕。对于iRoot SP材料的以往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探讨。
综上,新型生物材料iRoot SP作为根管填充材料,对根管填充能力、髓腔清洁、改善炎症、缓解疼痛、提高术后成功率均有更好的影响。为微创根管治疗填充物的创新提供了可行性,对患者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