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功能障碍训练配合构音障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2-07-25彭莉群廖超华
彭莉群,甘 璐,廖超华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湖南 郴州 423000)
脑卒中又称为“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中国脑卒中患病率占心脑血管总患病率的首位,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最主要的一种疾病[1],且脑卒中的总体患病率仍持续上升[2]。吞咽困难是脑卒中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脑卒中后控制机体咽喉、食管的肌肉、韧带出现了功能性障碍,导致患者出现咀嚼、吞咽障碍[3]。现代医学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通常通过仪器、药物干预、吞咽功能训练、构音训练、舌肌训练等方法进行康复治疗。近年来研究发现,在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构音训练的效果较好[4]。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吞咽功能障碍训练配合构音障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效果,以期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湘南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0例,根据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35例,女10例;年龄18~59岁,平均(46.14±3.21)岁。观察组男37例,女8例;年龄17~61岁,平均(45.75±3.4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审批号:(2019)伦审第(24)号]。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中的诊断标准[5],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表现为吞咽障碍;首次卒中,发病时间≤24 h;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有严重心、肝、肾等功能障碍者;伴有脑动静脉畸形者;合并全身性感染性疾病者;有智力或精神障碍,不能配合研究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治疗。①口腔、咽喉部冷刺激与空吞咽训练:使用消毒后的棉棒蘸取少许冰水,刺激软腭、咽喉等部位,并进行空吞咽训练。②舌部运动:借助手缓慢打开患者唇部,然后进行闭合-打开反复训练;患者张口后,指导其舌体前后伸缩、左右摆动训练。③屏气-发声运动:患者双手往下推压床面进行屏气动作,然后突然松手,打开声门,进行呼气发声,该训练每日可反复练习。④摄食训练:调整患者进食体位,并选择流质食物,进食前先进行几次口吞咽训练,进食一口量初期以小口为主。以上训练分别于早、中、晚各1次,每次15 min。治疗4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构音障碍训练。构音障碍训练包括3个部分。①下颌训练:指导患者尽可能张大嘴,降低下颌,然后闭合。缓慢进行5次后,逐渐加快张嘴-闭合的速度,但同时保持上下颌较大范围运动。②唇舌训练:首先指导患者进行双唇撅起-收拢动作,重复5次后,进行压舌训练,然后指导患者尽可能鼓起两腮,数秒后排气,促进爆破音发出,随后进行舌伸出-缩回-上卷-下卷训练,重复5次后,逐渐加快速度,最后指导患者伸出舌尖,由一侧口角向另一侧移动,借助压舌板进行抗阻。③构音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发音训练,上下唇自然闭拢进行b,p,m发音,上齿抵下唇内侧进行f发音,舌尖前端抵下齿背后进行z,c,s发音,舌尖抵上齿龈处进行d,t,n,l发音,舌面喉部隆起,抵在硬腭喉部进行g,k,h发音。待患者基本音素发音较为清晰后,进行组音节发音训练,组音节先从双音节开始,后逐渐转变为多音节,再转为字、词、句到文章训练。每日训练1次,每次至少30 min。治疗4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洼田饮水试验:通过观察患者饮水能力进行分级及评分[6]。Ⅰ级:患者在饮水过程中未发生咳呛,能够一次性将水喝完,计1分;Ⅱ级:患者在饮水过程中未发生咳呛,需要分2次将水喝完,计2分;Ⅲ级:患者可以一次性将水喝完,其间出现咳呛,计3分;Ⅳ级:患者需要分2次将水喝完,其间发生咳呛,计4分;Ⅴ级:患者饮水过程中出现多次咳呛,计5分。②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通过观察患者意识、自身对肌肉的掌控能力评定,总分18~46分,分数越高说明吞咽功能越差[7]。
3.2 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行吞咽功能评定提示无障碍,且洼田饮水试验Ⅰ级;显效:行吞咽功能评定提示明显改善,且洼田饮水试验>Ⅱ级;有效:行吞咽功能评定提示障碍程度减轻,且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改善>1级;无效:行吞咽功能评定提示无改善,且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无变化。总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观察组 45 4.33±0.66 1.88±0.35△▲对照组 45 4.31±0.65 2.71±0.39△
(2)SS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S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SA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观察组 45 34.56±3.08 19.26±1.18△▲对照组 45 34.48±3.14 24.13±2.66△
(3)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40/45),高于对照组的66.7%(3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我国脑卒中总体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其致残率仍未得到控制,患者出院后大多遗留不同程度的偏身肢体功能及吞咽功能障碍[8]。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甚至出现窒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学者认为,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改善脑卒中预后尤为重要[9-10]。研究发现,早期及时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及治疗,可有效改善大部分患者症状[11]。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强患者面部肌肉运动、咽肌运动,可使患者能很好地恢复吞咽功能。有学者推测,当两种甚至多种方法联合治疗时有可能对患者有更好的康复治疗效果[12]。
吞咽功能障碍训练主要包括基础训练及摄食训练,从患者的面部口腔肌肉、舌部运动、发声运动及摄食能力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训练,从而有效刺激对外感觉器,改善患者舌咽、舌下、迷走等神经的反射,并将其作用于脑部,提高吞咽中枢的重塑,促进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12]。构音障碍训练指导患者下颌、唇舌、咽喉逐个训练,可有效促进患者呼气、吸气及面部肌肉、肌张力与神经之间的协调性,进而逐渐纠正患者言语急促、发音不清等问题[13]。本研究采用吞咽功能障碍训练配合构音障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疗效优于单一方法治疗。
综上所述,采用吞咽功能障碍训练配合构音障碍训练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可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