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联合针刺在产后尿潴留中的应用
2022-07-25李海霞郝建军
李海霞,郝建军
(1.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省妇幼保健院,山西 太原 030013)
产后尿潴留可归于中医“癃闭”范畴,指女性分娩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排尿困难,使大量尿液聚集于膀胱,一般分为完全性尿潴留和不完全性尿潴留,前者指产妇无法排出尿液,后者指产妇可排出部分尿液,但无法排尽[1]。有研究显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尿潴留均会严重影响子宫收缩,从而导致子宫收缩乏力而引发产后出血,而尿潴留也是引起产后泌尿系统感染的主要原因[2]。因此,产后6 h内产妇能否自行排尿为产后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我科采用隔姜灸联合针刺疗法治疗应用常规物理疗法治疗后仍无法自行排尿的产后尿潴留患者,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单胎顺产后诊断为产后尿潴留的产妇60例,年龄22~35岁,孕周37~41+6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平均年龄(28.83±3.02)岁,平均孕周(38.86±1.05)周。观察组平均年龄(27.47±5.12)岁,平均孕周(38.61±1.02)周。两组产妇年龄、孕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中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项目的7条基本标准。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中“癃闭”的诊断标准[3]及《中医妇科学》中“产后排尿异常”的诊断标准[4]制定:产后6 h产妇尿意明显,但经过反复用力排尿,仍无法自行排出尿液,伴有小腹胀急憋痛,检查膀胱充盈。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单胎顺产;无产科并发症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皮肤有破损者;既往有泌尿系统疾病病史或排尿异常病史;精神障碍和/或意识障碍者;使用利尿剂进行治疗者;依从性差、无法配合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产妇均采用毛巾热敷膀胱部位、听流水声等物理方法促进排尿约半小时。
2.1 对照组 采用针刺治疗。患者取仰卧位,选取足三里、气海、阴陵泉、中极4个穴位,选用0.3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北京科苑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足三里、阴陵泉直刺25~30 mm,中极、气海斜刺20~25 mm,针刺得气后,足三里、气海行补法,中极、阴陵泉行泻法,15 min重复手法1次,留针30 min。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隔姜灸治疗。选取神阙、关元、水道、中极4个穴位,切姜片约3 cm×3 cm大小,厚0.5~1.0 cm,在姜片上针刺数孔,置于所选穴位,艾绒做中等大小艾炷置于姜片上并点燃,产妇感觉皮肤有烧灼感时换掉艾炷,连灸3壮,至所灸部位出现潮红。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首次排尿时间:分别记录两组产妇从采取措施到首次排尿的时间。②膀胱残余尿量:参照《实用泌尿外科学》中残余尿量诊断标准[5],首次排尿后采用超声测量膀胱残余尿量,大于50 mL为异常。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参考文献[5-6],并根据患者自行排尿情况及膀胱残余尿量进行综合评定。治愈:自行排尿顺利,膀胱残余尿量≤50 mL,无小腹憋痛;有效:能自行排尿,但不畅,膀胱残余尿量>50~100 mL,无明显小腹憋痛;无效:无法排尿或自行排尿,膀胱残余尿量>100 mL,自觉有小腹憋胀及尿不尽感。总有效=治愈+有效。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M(Q1,Q3)]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首次排尿时间比较 观察组首次排尿时间为0.75(0.50,1.68)h,平均排尿时间为1.43 h;对照组为2.65(0.70,4.33)h,平均排尿时间为2.86 h。观察组首次排尿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5)。见表1。
表1 两组尿潴留产妇首次排尿时间比较[例(%)]
(2)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观察组首次排尿后残余尿量为13.50(9.00,20.25)mL,少于对照组的21.00(15.75,81.2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5)。观察组首次排尿后残余尿量正常25例,多于对照组的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5)。
(3)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见表2。
表2 两组尿潴留产妇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西医认为,发生产后尿潴留的高危因素有产钳助产、手转胎头、不良情绪、产程延长、会阴部损伤、分娩镇痛6个方面。产钳助产在牵引过程中,易损伤盆底、阴部的肌肉及神经,使膀胱敏感性下降,逼尿肌及膀胱内括约肌功能失调。手转胎头属于经阴道的侵入性操作,操作者操作时机不当及操作不熟练均可损伤盆腔脏器,使其下垂,从而影响膀胱的形态和功能。产妇生产过程中的不良情绪,如对分娩过程认识不足,因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焦虑,也会使其对排尿产生排斥,从而使膀胱收缩性下降。生产过程中,胎儿胎头未娩出前长时间压迫膀胱,会引起膀胱三角及尿道口水肿,明显增加排尿时的阻力。会阴部撕裂伤或侧切伤口疼痛、水肿,可使产妇惧怕排尿,造成排尿困难。分娩镇痛虽然能缓解生产过程中的疼痛,但麻醉镇痛药干扰了脊髓和脑桥之间的传导信号,抑制了正常的排尿反射过程,增加了产后尿潴留发生的风险。西医治病提倡针对病因治疗,但治疗产后尿潴留时仅是尽量避免上述高危因素的发生,以减少尿潴留的发生,如分娩前做好早期宣教,加强评估,产程中避免人工干预,疏导产妇紧张、焦虑情绪,尽量减少尿潴留的发生,分娩后加强观察及护理工作,督促产妇克服恐惧心理,早下地,早排尿,避免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可见,产后尿潴留病位在膀胱,膀胱气化功能正常与否决定小便能否正常排出。产后尿潴留的发生与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产妇孕期气血下聚胞胎,肺脾之气相对不足,而产时耗气伤血,产后忧思劳累,进一步加剧肺脾气虚,上虚无以制下,无力通调水道,膀胱气化不利,则产后小便不通;产妇产时耗损肾气,肾阳虚衰,无以温煦膀胱,气化失司,膀胱水液内停,引发小便不通;产程耗伤津液,膀胱局部受压过久,气血运行不畅,瘀滞胞宫、胞络,或瘀久化热,瘀热蕴结,膀胱气化失司而致小便不通。产后尿潴留多属肾气虚,治疗应以补肾温阳、通利小便为主。现代研究证实,针刺能促进神经恢复与再生,增强膀胱排尿反射及输尿管蠕动功能,提高逼尿肌兴奋性,从而加强膀胱收缩,促进排尿功能恢复[7]。研究证实,针刺天枢、水道、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治疗产后尿潴留有一定疗效,但见效较慢[8]。产妇易焦虑,尿潴留会加重其精神负担,所以本研究在针刺基础上,配合隔姜灸治疗。
隔姜灸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在直接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伤寒论》提出了“阳证宜针、阴证宜灸”的治疗原则,指出灸法的独特作用,但传统灸法的艾熏容易引起发泡、化脓、瘢痕等情况,人们不易接受。晋·葛洪改进其治法,首创隔物灸法,减少了艾灸的弊端,之后随着传统医学的不断发展,隔姜灸由此诞生。隔姜灸和针刺联合应用,将热力、药力共同作用于腧穴,激发经络腧穴的生物物理学特性,加强对经络、穴位的直接刺激,使作用力透达深处,从而促进气血运行,温通经络,活血祛瘀,以疏通膀胱气机,固本培元,增强膀胱的气化功能,达到通利小便的作用[9-10]。时宗泽[10]指出隔姜灸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且疗效明显。本研究所选穴位多位于任脉,任脉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膀胱位于小腹部,是任脉所过部位,在任脉施灸有利于调节肺、脾、肾功能,促进膀胱气化。关元为任脉与三阴经交会穴,可益肾健脾、固本培元;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阳明经多气多血,能补益气血,两穴共同作用以促进膀胱气化功能的恢复。中极为膀胱募穴,善治腑病;阴陵泉为胃脾经合穴,五行属水,善治水湿,两穴相配可通调水道、化气行水。水道位于膀胱区,为水液病变常用穴位,可通调水道、利水消肿。
本研究结果显示,隔姜灸联合针刺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综合疗效有效率为93.3%,侯桂红等[11]采用隔姜灸中极治疗腰椎手法复位术后尿潴留患者总有效率为92.3%,刘庆华[12]采用隔姜灸治疗术后尿潴留患者93例的有效率为93.5%,与本研究结论一致。隔姜灸和针刺疗法,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能加快患者自主排尿,减轻其生理及心理痛苦,有利于产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