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阅读,书香社会

2022-07-25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28期
关键词:国民读书数字

2022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深刻阐述了阅读与个人、阅读与社会、阅读与民族、阅读与未来的关系,这必将进一步激发起全社会读书学习的热情,推动书香家庭、书香社会、书香城市、书香国家的建设。

时事素材

科技赋能数字阅读

在近日举行的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数字阅读体验馆设置了数字阅读成果、IP精品等展区,集合了VR阅读、5G高清视频、5G高清听书、AI智能导读等创新阅读服务,为用户提供丰富有趣的沉浸式阅读新体验。书中的人物动起来,演绎精彩故事情节;书中的植物、动物、建筑惟妙惟肖,阅读变成了身临其境的体验……互联网时代,以电子书、有声读物等为代表的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式。

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拿起就能读的“数字阅读”,可以覆盖更多的人群,让阅读变得更便捷、更高效。据《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突破5亿。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也显示,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明显,2021年有77.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71.6%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27.3%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阅读时间不断延长,覆盖人群不断拓宽,精品佳作连连涌现,用户黏性持续攀升。

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数字阅读正在为全民阅读带来新的增量与新的体验,实现各类新型文化业态的深度对接、融合、聚变。在某平台上,《论语》成为2021年最受欢迎的读物,全年站内阅读人次接近3000万,超过80%是30岁以下的年轻读者。读者们在评论区讨论经典,答疑解惑,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的国民思想在数字空间里碰撞出新的火花。《迷宫·如意琳琅图籍》、新华字典App、“史学双璧”多媒體出版工程、《皮影中国》AR绘本、番茄小说AI朗读……有了数字技术的加持,传统的文化业态壁垒正在逐步被打破,全方位传播、全场景阅读、全产业链构建的数字阅读新趋势正在形成。

1.全新的阅读时代。对个人而言,书籍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来源。书籍内容与多样态的技术形式进行融合叠加,带给人们多感官、多时空、多体验的阅读氛围。新的阅读模式也将影响未来社会的文化形态、社交模式等。

2.书香社会建设。无论是传统的纸质阅读,还是数字阅读,读书都是传承文明薪火、涵养道德品性、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引擎。依靠数字技术,新时代正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普通读者皆可参与。

移动互联网时代呼唤深阅读

近日,《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出炉,其中提到,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如今的8秒,引发了关于阅读专注力的关注和讨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们通过公众号、短视频、消息推送等途径获取信息,通过社交软件、办公软件处理工作,通过购物软件、支付软件安顿生活,在不同界面间进行着注意力的转换。面对手机屏幕,我们在浅阅读中消耗着精力,使得注意力日渐碎片化。久而久之,专注思考、自我反思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间慢慢消磨,持续的专注力俨然变成一种“稀缺品”。

浅阅读作为一种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对于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颇有助益,尤其是在获取一般知识、掌握特定技巧、方便日常生活等方面,非常高效、实用。但同时,也应注意避免将注意力和时间淹没在浩如烟海、应接不暇的各类信息中。做时间的主人,就是要对自己的注意力进行合理分配,多挤出一些时间深入阅读、专注思考、躬身审视。

陆游:读书本意在元元

陆游的诗《读书》“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讲自己读书的目的不在当官,而是为了黎民百姓,“元元”即老百姓,这是他以读书为荣的原因。即便他作此诗时已80岁,年事渐高,视力远不如前,但依然坚持夜读,在微弱的烛光前,读完两万蝇头大小的文字。若非以黎民福祉为己任,以读书为实现报国为民的途径,更以此为荣,何能至此?

中国的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他们通过读书将个人与社会、国家、民族紧密联结,认为读书是实现人生抱负、彰显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此浩然正气,超越个人名利得失,直至今日依旧振聋发聩。

翁森:读书之乐

宋元文人翁森所作组诗《四时读书乐》,以四季读书的不同感受,形象生动地呈现了读书之乐:春天里“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就像窗前满眼的花草欣欣向荣,激发出一片勃勃生机;夏天里“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就像暑热中徐徐的清风,还伴着瑶琴轻弹的天籁之音;秋天里“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就像万籁俱寂月华如水的秋夜,到户外与高远的明月星空轻快玩赏;冬天里“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读书就像凛冽寒风里傲然绽放的梅花。

读书之乐,乐在审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学习”对人生的意义,能上升至审美情调的层面。翁森这组诗歌饱含着快乐、气节与风骨的意象,给人带来审美的妙趣与情调。

读书是学以致用、兼济天下的工具。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可以观察世风民情、考见治理得失,可以切磋砥砺、提升群体素养,可以“怨刺上政”,即温柔敦厚、不卑不亢地向执政者进谏、提出建设性意见。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从为人处世到社交雅集再到治国理政,读书是从多方面成就人生的必由之路。人只有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才能掌握技能,安身立命。中国儒家很早就提出“学以致用”,将习得的知识和经验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加快个人发展前进的步伐,推动民族文明繁荣强盛。同时,读书时获得的各种诗意的感受,或优雅淡泊、或宁静高远、或欣欣向荣、或活泼欢乐、或清新平和、或馥郁清幽,能够让我们身居闹市或于嘈杂浮躁中“诗意地栖居”。

读书是提升气质、塑造三观的途径。除了具体的“学以致用”,读书还具有“无用之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国古代,读书最基本的目的和作用在于“修身”,以无限接近“君子”“完人”的品性。屈原看重的“内美”“修能”,涵盖人性天然的善与德、丰富的知识、内政外交才能、文艺创作才华等。这些都体现在人的气质之中。曾国藩“唯阅读能改变气质”,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都描绘了读书带给人的气质变化。如果把人的一生比喻成建造一座美丽的建筑需要砖、木、土、石各种材料,读书则是水,只有通过水,才能把各种物质聚合起来,才能塑造美好人生。

(摘编自王京生《搭建“以读书为用”的进步阶梯》,《晶报》)

猜你喜欢

国民读书数字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高地
我爱读书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