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吃透材料悟内涵,细读指令明方向

2022-07-25王光佑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28期
关键词:贾政亭子题名

王光佑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作文题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有人认为这是引领整本书阅读的风向标,将这道作文题与“美育”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等能力联系起来。更有甚者,认为唯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方能“拯救”全国甲卷作文。笔者在此从考生的视角,结合客观实际,谈谈如何应对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就这道作文题而言,我们首先得静下心来读懂作文材料,厘清写作话题的起点和材料立意的侧重点。

文题材料节选了《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的一个情节,针对众人给大观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中出现的“直接移用”“借鉴化用”和“根据情境独创”这三种“题名”方式,贾政“点头默许”贾宝玉“根据情境独创”的题名——“沁芳”,并阐明其蕴含精妙之所在。其实,单就给“亭子”等建筑物题名这件事来看,“直接移用”“借鉴化用”和“根据情境独创”这三种方式各有千秋,只要契合建筑物特色及其所处环境,倘若运用巧妙,三者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并不存在高下之分。就以《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为例,在为“沁芳”亭题名之前,贾宝玉就以“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为由,用“曲径通幽”来命名刚入园时所见之“翠嶂”,其后又用“有凤来仪”来题名“茆堂”(亦作“茅堂”),赢得了贾政的默许和“众清客”的交口称赞。其实,作为高考作文材料,考生不能拘泥于小说原文,而应根据命题者对材料的剪裁,准确揣度命题者的意图,否则就有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陷入“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的尴尬境地。

简单来说,要读懂这则作文材料,考生须明确两个问题:

1.明确材料话题——如何给大观园廊桥上的亭子“题名”。结合小说中给亭子题名之后,贾政还命贾宝玉为亭子的廊柱撰写对联的相关内容,考生自然能体悟该作文材料的话题指向——文化传承。联系材料中所提及的《醉翁亭记》,考生自然能将此事与“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等话题联系起来。除了明确话题,厘清作文的起点,考生还必须读懂材料的侧重点,否则就会造成“重心”不稳。从贾政对三种题名方式的态度来看,虽说贾政直接否定了“直接移用”之“翼然”后,对“借鉴化用”之“泻玉”不置可否,但从他默许宝玉“根据情境独创”之“沁芳”,以及材料对“沁芳”二字妙处的解释(“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来看,命题者褒扬“根据情境獨创”的情感倾向不言自明。倘若考生根据小说原文内容,对“直接移用”“借鉴化用”和“根据情境独创”平均用力,不分轻重,则有失偏颇,反而偏离了作文材料的重心。

2.明确指令——只有抓住试题引导语和写作指令中的关键信息,才能找准写作构思之正确方向。该作文试题第二段所给出的引导语和具体指令总共有三句话。导语第一句先概述作文材料的具体内容:“众人给匾额题名”时,运用“直接移用”“借鉴化用”和“根据情境独创”的艺术效果大相径庭,暗含着命题者褒扬“根据情境独创”的价值取向。导语第二句“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暗示了写作思路。其中,“这个现象”特指材料第一段所述相关内容,而“更广泛的领域”特别提醒考生写作时要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切忌将思维局限在材料中“给亭子题名”所指向的“文化”及“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狭窄领域。如果考生仅仅局限于《红楼梦》中给亭子等建筑物命名或单就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展开论述,则视野不够广阔,有可能思维受限,很难写出符合要求的高质量作文来。作文试题指令是“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明确要求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心中有我”,必须联系考生本人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如果一味地堆砌新闻材料,没有自身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忘却了自身之个性化感受和体验,就可能流于浮泛,缺乏扣动心扉的感人力量。

简言之,仅就这道作文试题来看,《红楼梦》仅仅是一个情境材料,读过《红楼梦》整本书固然是好,没读过《红楼梦》也并非不能下笔。只要考生能读懂作文试题材料所揭示的话题范围和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就能准确切入作文。

猜你喜欢

贾政亭子题名
大树亭子
栖凤阁题名记
Optical spectroscopy study of damage evolution in 6H-SiC by H+2 implantation*
把“亭子”随身携带
北大汉简五《大罗图》题名商榷
贾政也有温情时
贾政性格中的儒道互补
贾政缘何被奴才拉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