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位医药科技工作者捧得光华工程科技奖
2022-07-24文图中国医药导报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 主 笔 潘 锋
中国工程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5 月30 日在北京举行,大会开幕式上举行了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颁奖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技术与管理专家朱高峰教授荣获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王玉明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等39 位专家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40 位获奖者中有6 位是来自医疗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郑树森教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江涛教授,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主任唐佩福教授,同济大学灾难医学工程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名誉院长刘中民教授,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主任于君教授。光华工程科技奖由中国工程院主管,旨在对工程科技及管理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和重要贡献的中国工程师、科学家给予奖励,被业界誉为是“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
郑树森:致力肝移植技术创新应用
郑树森院士是我国著名肝胆胰外科、器官移植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外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CLTR)科学委员会主席、国家肝脏移植质控中心主任。
郑树森院士在器官移植和肝胆胰外科领域成绩卓著,是中国第二次肝移植浪潮的推动者之一,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肝癌肝移植受者选择的“杭州标准”及移植后乙肝复发防治新方案。截至2022 年5月成功施行肝移植4000 余例,受者生存率达国际先进水平。郑树森院士多年来致力于肝移植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2010 年率领中国肝移植团队跨出国门,远赴印度尼西亚成功开展5 例活体肝移植,为国争光,被高度评价为器官移植外交的里程碑。
郑树森院士是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任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会长,中国胰腺病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医师协会会长,国际活体肝移植执行委员会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委员等。担任器官移植领域“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并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课题,连续三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郑树森院士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 项、一等奖1 项、创新团队奖1 项,二等奖2 项,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 项,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7 项、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主编教育部规划《外科学》五年制、八年制及专升本教材,主编《肝脏移植》《胰腺移植》《肝脏移植围手术期处理》等多部移植专著,在Nature 等国际著名SCI 期刊发表论文900 余篇,创办并主编国内首本肝胆胰疾病领域的英文杂志HBPD INT(SCI收录),主编《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优秀院长等荣誉称号,是中国器官移植及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开拓者和领头人。
郑树森院士表示,光华工程科技奖的获得既是荣耀和自豪,深受鼓舞,又倍感使命重大。今后将继续不忘初心、知行合一、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保障人民健康而做出新的贡献。
黄晓军:“北京方案”破解白血病治疗难题
黄晓军教授长期致力于血液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和治疗的关键性科学问题研究,是我国血液病学领域杰出专家之一。黄晓军教授带领团队创建、发展、完善了国际原创的单倍体移植体系“北京方案”,这一方案突破免疫屏障,使“单倍体移植”模式取得了与全合相同的疗效,成功解决了“供者匮乏”这一世界医学难题,彻底改变了国内外同行对“单倍体相合是移植禁区”这一传统的认知和行业观念。近年来,黄晓军团队聚焦难治复发和老年白血病诊治研究,采用新技术完善了精准分层治疗,提高了难治复发白血病及老年白血病疗效,以通信作者发表Lancet Oncol、JCO 等IF>10 的SCI 论著70 篇,被引9603 次。
黄晓军教授是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教育部、科技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作为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黄晓军教授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863”计划项目等多个国家级项目,入选2014—2021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医学),相关成果被英国、美国的46 项国际指南或共识引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 项、省部级一等奖4 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以及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和转化医学杰出贡献奖等。
江涛:引领我国胶质瘤诊疗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江涛教授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是我国神经功能保护手术理念的率先实践者与手术策略的主要创建者,是脑肿瘤治疗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脑胶质瘤是神经外科领域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是青壮年第一位肿瘤死因,由于大脑自身的复杂性,脑胶质瘤在诊疗发展上长期落后于其他系统肿瘤。20 多年来,江涛教授带领团队围绕脑胶质瘤手术与功能保护、分子病理指导个体化治疗、恶性进展与复发机制等重大难题进行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江涛教授带领团队创新建立了脑胶质瘤手术切除与功能保护新策略,针对运动功能,创新性提出脑运动功能拓扑网络损伤与修复机制、运动区占位分型和新的岛叶分型;针对语言功能,建立了多语种语言功能区精准定位与保护方案,提出了语言功能区胶质瘤分期切除术式。同时,江涛教授带领团队创建了以分子病理分型指导手术为核心的脑胶质瘤个体化治疗方案;发起了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发现并命名融合基因PTPRZ1-MET,揭示了其促进脑胶质瘤恶性进展的机制。
数据显示,江涛教授团队综合应用脑胶质瘤手术切除与功能保护新策略,近15 年完成功能区脑胶质瘤手术3400 余例,全切或近全切率达96%,有效实现运动和语言术后脑功能保护,永久功能障碍率仅1.6%,显著优于国外水平。综合应用分子病理分型指导治疗,将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的5 年生存率,从国际上低于10.0%提高到15.5%。同时,江涛教授团队以PTPRZ1-MET 为靶点研发的MET 单靶点抑制剂伯瑞替尼,Ⅰ期临床试验显示患者中位生存期由6 个月延长至15 个月,正在进行Ⅱ/Ⅲ期临床试验。在江涛教授等神经外科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胶质瘤诊疗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真正实现了让脑胶质瘤患者活得更长,活得更好。
江涛教授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 项、省部级一等奖3 项,成果入选2018 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江涛教授先后入选北京市十百千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被评为北京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北京学者等,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涛教授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论文301 篇,他引4662 次,其中Cell、Nat Commun、PNAS 等SCI 论 文199 篇。主持制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版)》,主持编写5 部指南(含国际指南1 部),主编《脑肿瘤外科学》等专著8 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美国专利1 项、软件著作权9 项,其中有6 项实现转化。
唐佩福:推动建设世界一流骨科医学中心
有着三十余年从医经历的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主任唐佩福教授,把一生的热爱与追求奉献给了强军路上的战创伤救治事业,一路披肝沥胆,一路高歌奋进,科研创新硕果累累。战场上的伤员救治,事关部队战斗力,唐佩福教授着眼骨科战创伤救治和军事训练伤防治的关键难题,深刻阐明了训练伤高发的风险因素,创新系列战创伤(训练伤)救治理念、救治器材、损伤修复与功能重建技术,丰富和发展了具有我军特色的战创伤骨折救治关键技术体系和训练伤综合防治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我军平战时卫勤保障水平。
唐佩福教授身体力行,勇攀高峰,围绕严重战创伤肢体损伤修复与功能重建的关键技术和难点进行科研攻关,系统研究解决了复杂骨盆骨折精准复位与微创固定、髋部骨折稳定固定与风险控制、感染性骨缺损修复重建、骨折智能化精准复位等关键难题,研发出系列骨折修复新型内固定器材并创新了微创治疗术式,获得多项国际及国内专利,系列创新成果在临床得到转化应用,有效提高了肢体损伤伤员的救治效果,取得了显著的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
唐佩福教授针对训练伤高发、致残严重等难题,组织开展了全军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明确了训练致伤的风险因素,创新了训练伤防治模式与策略,更新了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防治原则、新训大纲,建立的军事训练伤防控新体系大幅度降低了新兵训练伤发生率,并获批全军唯一的军事训练伤防治研究中心。
唐佩福教授深知建设集疑难疾病诊疗、战创伤救治与训练伤防治于一体,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创新性、引领性的骨科医学中心,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此,唐佩福教授带领团队不断突破,先后获批国内骨科领域唯一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立了亚太地区第一个MAKO 骨科机器人临床培训中心。唐佩福教授还带领学科实现了“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和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双榜第一”的突破,奠定了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在国内学科领域中的领军地位。唐佩福教授以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863”重大课题等数十项,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论文超过400 篇,获专利授权百余项,成果转化后得到广泛应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 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国际发明金奖1 项。获评国务院学科评议小组成员、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军队领军人才、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等奖项,荣立个人一等功1 次、二等功1 次。
刘中民:我国灾难医学主要创始人
刘中民教授长期从事心胸外科学、急诊与灾难医学、干细胞研究等,具有汶川地震等重大灾难救援实战经验,在历次重大灾难救援中取得显著成效,是我国灾难医学主要创始人之一。
刘中民教授创立了中国灾难医学理论与城市应急管理的灾难医学救援体系,率先在国内高校建立了灾难医学学科,创立了我国第一个急诊与灾难医学系,主编了第一部本科和研究生“急诊和灾难”规划教材。创建了全球首支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认证的国际应急医疗队;创立了灾难医学学术团体,规范了救援共识,建立了灾难现场批量伤急救原则和标准,并与国际灾难医学救援接轨。
刘中民教授具备30 多年的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心脏病临床一线诊疗经验,在国内最早开展人工心脏、心肺移植和干细胞治疗终末期心衰的相关机制和器械研究,主持人工心脏研发并成功实现产业化。牵头承担张江国家干细胞产业基地和科技部干细胞转化资源库以及上海干细胞转化研究院建设项目,率先在国内打造了集干细胞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产业化于一体的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干细胞全流程创新服务平台,发布了国内首部干细胞制备与质检行业标准。
刘中民教授是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作为保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俄罗斯联邦卫生部在灾难医学合作项目的落实单位,积极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灾难医学领域的有效合作机制,与俄方共同牵头成立灾难医学救援联盟,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灾难医学领域的合作。通过与俄国工程院建立的合作渠道,携手俄方在共同感兴趣的科技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商定双方在灾难医学领域的合作计划和项目,并及时开展相关经验和科研成果交流。
刘中民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主编的国内首部《图说灾难逃生自救丛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普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刘中民教授主编、统编教材2 部、专著7 部,发表SCI 收录论文93 篇;获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百名优秀院长等荣誉称号。
于君:致力消化系统疾病研究
于君教授长期致力于消化系统肿瘤分子机制、肠道微生态、肿瘤分子标志物和抗肿瘤治疗靶点等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因肝脏内积聚过多脂肪导致的疾病,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肝病。NAFLD 包含不同的肝脏疾病,从最早期的单纯性脂肪肝发展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并可能进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癌。全球有15%至40%的人口受NAFLD 影响,且NAFLD 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
于君教授团队对NAFLD 领域进行了长达18 年的系统研究,对NAFLD 的发生、发展进程的分子机制、治疗靶点、无创诊断、疾病阶段评估及疾病自然进展过程,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相关肝癌自然史、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研究” 获2020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一成果全面推动了针对NAFLD 的预防、早期筛查、诊断、疾病阶段评估及治疗药物的研发,对NAFLD 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于君教授表示,希望研究成果可以尽快转化应用到临床上,这样患者就可免除做肝穿来确定是否有炎症的痛苦。近年来,于君教授团队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封面图为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