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仁字” 的论述
2022-07-24赵顺平
赵顺平
【摘要】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是中华文明的一种具体显现。随着中华文明的的发展,文字也经历着字体、字意、读音的各种变迁,现在所使用的汉字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的。儒家提倡的仁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它与仁字本身的含义应该有所区别。
【关键词】 仁;仁字;变化;重生;重复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8-0044-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8.014
一、华夏文明传承顺序(部分)
伏羲始作八卦①——仓颉造字②——周文王演绎八卦形成了《周易》③——老子著《道德经》④,孔子的仁、礼思想⑤,《论语》⑥——秦始皇统一文字⑦——许慎撰《说文解字》 ⑧——文言文停止使用——近现代使用白话文。
二 、《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与!” ⑨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⑪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⑫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⑬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⑬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⑬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⑭
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⑭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⑭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也矣。” ⑮
或曰:“雍也仁而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⑯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⑰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⑰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⑱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呼?”曰:“未知,焉得仁?” ⑱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⑲
樊迟问知 ……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也。” ⑳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⑳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㉑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㉒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㉓
冉有曰:……
入,曰: “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得仁,又何怨?”
……㉔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㉕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㉖
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㉗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㉘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㉙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㉛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㉛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之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㉜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㉝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㉞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㉟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㊱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㊲
……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㊳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㊴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㊵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㊶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㊷
子曰:“君子道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㊸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㊹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㊺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㊻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者死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㊼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㊼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㊽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㊾
……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乎其父母乎?” ㊿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柬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于并为仁矣。”
以上是《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对仁的论述。“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他系统阐发的‘仁’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 其含义相当广泛,它与仁字的含义由如森林与树木的关系,森林包含树木,但树木不能代表森林。树木组成了森林,它是森林组成的元素,是森林的基础。
三 、《说文解字》关于仁字的解释
《说文解字》中的仁字的解释: “仁,親也,从人,从二。臣铉等曰,仁者兼爱,故从二。如鄰切。忎,古文仁,从千心。,古文仁,或从尸 。”
四、 关于仁字的增加解释
仁字的现在释义应该在《说文解字》的基础上增加变化、重生、重复的释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变化是根本,是基础,重生、重复是现象,是过程。
五、本编论据
(一)易经与仁字的联系
易经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它的形成非一时一人完成的,伏羲始作八卦,周文王演绎八卦,后世先贤补充八卦,才有了今天所说的《易经》。 易经的基础是阴驳和阳驳,根本是变化。在阴(驳)或阳(驳)的变化下产生了八卦,八卦叠加而产生了六十四卦,从而反映了事物的千变万化。
如今,人们离不开的网络,所有的数据、文字、图像、音频等素材,都是基于二进制的0和1在高速计算与传输下而产生并且变化,才使得现今的各种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纵观《易经》和网络,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如今的易经学者也认为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使用了二进制。
汉字的产生是晚于八卦易经的,仓颉造字要晚于伏羲作八卦很久。仁字的最早的一种写法就是八卦的阴驳和阳驳—— , 可见仁字与易经的联系,是有一种反映变化的含义。
(二)果仁、种子
大家都知道,果仁可以做种子,种子也包含了果仁。植物通过开花结果产生了果仁(种子),果仁(种子)通过水分、温度、土壤等因素而生长成了植物,就这样变化、重生、重复着,这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汉字文化中有词组“果仁”的形成,这也说明与仁这个字有着不可分割的因素。
(三)古字“忎”的解释
《说文解字》中解释:“忎,古文仁,从千心。” “忎”作为古字,当时(汉朝)应不再使用,现今也应不曾应用。纵观“忎”的结构,含义应该与心有关,“千”在上,“心”在下,“千”是数字,应代表多的意思或变化的含义。
先说一下变化,试想一下,孔子所提倡的仁爱思想也就是爱人,就是说每个人对待别人都要有仁爱思想。每个人的周围都有父母、夫妻、姐妹兄弟、亲属、朋友、同事、上级(君臣)、下级(部属)、师生、师徒等等关系的人,人们的仁爱不可能千篇一律,就得有所变化地进行,对各人的仁爱方式有所不同。
再说一下多的意思,多就是多心。现在大家都习惯用微信,微信有点赞功能,也可以发个心图形以表示赞赏,有的人觉得发一个心形图案不够,就多发几个赏——其实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使用了这个字,只是不一定认识这个字罢了。现在乡俗间还有在使用这个字,比如陕西关中(秦地)有的地方有“看你多心的!”这句话。“看你多心的”是一种礼节性的用语,常用在非礼尚往来的礼节活动中,主人要对客人说这句感谢性的话,意思是客人对主人的示好,也就是一种仁爱的行为。
(四)古字“”的解释
《说文解字》在仁字中解释:“ ,古文仁,或從尸。” 现在来看无论怎么解释,仁字和尸字都有关联。尸乃尸体,种类很多。现在就说说与人相关的尸吧,在古代,人们认为人死了以后(尸)是可以重生的(上天、入地、投胎),这就体现了变化、重生、重复的意思。
(五)《就义诗》、仗义个人的简析
《就义诗》是革命先驱共产党员夏明翰临牺牲之前所写的,内容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共产党员夏明翰面对死亡时,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追求共产主义,对革命事业必胜充满着信念和希望:杀了我夏明翰,革命事业自然有人来干。
战争电影影片中,军人在表明决心或态度的时候喜欢说一句话“不成功便成仁”, 这句话和《论语》中的“杀身以成仁” 是同样的含义。这句话表明他们在接受任务或者参加战斗时就想到了死亡(消亡)。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一批不畏死亡,大义凛然的个人。他们在个人利益、或某个人的利益、或某部分人的利益,或者部分大众利益的驱使下,面对死亡时,都会说类似的一句话,“赶快下手,二十年以后,你爷爷我又是一条好汉!” 这句话体现了死亡就是重生的概念,也是个人仁义行为的一种表现。
(六)成语麻木不仁、麻痹不仁
成语麻木不仁、麻痹不仁在成语词典中是这解释的:“麻木不仁: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比喻思想不敏锐,反应迟钝。麻痹不仁:见‘麻木不仁’。”
成语一般都有本义和喻义,现在就讨论一下本义。没有感觉,肢体麻木、麻痹,都是人的一种病理表现。在中医理论中的原因是气血不通或受阻,西医理论认为是某些神经功能传递障碍或丧失的原因。无论是气血不通或受阻,还是神经功能传递障碍或丧失,他们都有一个核心的反应,就是没有变化或变化减小。表现在人体上的现象就是没有感觉,肢体活动不便或不能活动。麻木、麻痹能和不仁组成成语麻木不仁和麻痹不仁,就充分表明了仁字是含有变化的意思。
(七)两手不仁、手足不仁、不仁
《后汉书》班超列传中有记载:“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 这里的两手不仁应该是表明两手活动不便。活动不便应该只是现象,其内涵则是不能正常变化。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表述:“民病卒中偏痹,手足不仁。” “民病掉眩,手足直而不仁,两肋作痛,满目歇歇。” “不仁” 在《黄帝内经》中也有多处表述。通读《黄帝内经》,手足不仁、手足直而不仁、不仁等中的不仁所表达的意思就是麻木、麻痹。成语麻木不仁、麻痹不仁就很精准地表明了其中含意。对成语麻木不仁和麻痹不仁的进一步分析前面已经讨论过了,在这里就不再复述了。
(八)文字含义的变迁
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某些文字的含义也是随着社会发展的改变而变化的。例如在过去,有技术的男性人们称之为匠,于是便有了工匠、匠人、木匠、泥瓦匠等名词。善歌善舞的女性被称为妓,也便有了歌妓、舞伎的名词,直至后来产生了妓女这个名词。现在,匠(工匠等)已成为对师傅和技师的一种称呼。歌妓、舞伎最初应无贬义,是中性或褒义的名词,但自从出现了妓女(应为贬义)这个名词,歌妓、舞伎也就不好说了。
六、解释《道德径》的某句
《道德经》是先圣老子所作,文中有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里的仁如果以变化、重生、重复的意思(就是变化,重生、重复只是现象、过程罢了),就能很好地解释了。
天地是以自有的自然规律而变化的,天地如果不规律的变化,雨天(下雨)太多、太久就会出现了水灾,晴天(阳光)太多、太久就会出现旱灾,等等。天地因不规律的变化而降临了灾害,万物在天地的面前显得很渺小,很轻微、很无用。
这里需要说明的,《道德经》中的仁和《论语》中的仁在表述和释义上应该是有区别的,不能同日而语。《道德经》中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论语》中注重的是人与人和人与事的行为关系。老子作《道德经》,孔子的学生作《论语》,这两部经典之作在时间上还是有距离的(这也是文化、历史研究和大家公认的)。这两部经典中的仁是对仁字含义的一种提升和扩展,是一种道德规范。
注释:
①(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 张守节正义:《史记》,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第2315页。
②詹子庆、田泽滨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28页,第32页。
③(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 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第2315页。
④詹子庆、田泽滨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08页。
⑤詹子庆、田泽滨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09页。
⑥詹子庆、田泽滨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09页。
⑦(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0页。
⑧(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第版。
⑨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页。
⑩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3页。
⑪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4页。
⑫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4页。
?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38页。
⑭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39页。
⑮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40页。
⑯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49页。
⑰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51页。
⑱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56页。
⑲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65页。
⑳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72页。
㉑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73页。
㉒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75页。
㉓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79页。
㉔陈晓芬譯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83页。
㉕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90页。
㉖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92页。
㉗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95页。
㉘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99页。
㉙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06页。
㉚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18页。
㉛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52页。
㉜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53页。
㉝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62页、163页。
㉞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64页。
㉟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71页。
㊱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74页。
㊲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78页。
㊳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81页。
㊴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82页。
㊵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83页。
㊶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88页。
㊷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89页。
㊸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94页。
㊹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07页。
㊺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07页。
㊻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15页。
㊼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16页。
㊽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33页。
㊾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39页。
㊿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41页。
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46页。
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58页。
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61页。
詹子庆、田泽滨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09页。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59页。
苏勇点校:《易经》,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百度百科·仁。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59页。
徐贵相:《信仰改变中国:以思想建党塑造民族精神》,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118页。
编剧:群立,导演:王冰,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电影《战上海》剧情中国民党军人邵壮(邵军长)的台词。
陈晓芬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07页。
郭靖宇、戴俊卿、肖绍权:《打狗棍》,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版,第405页。
万森、盛艳玲、陆书平编:《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697页。
(晋)司马彪撰,(梁)刘昭补注标点,刘华祝等:《后汉书》(卷三五~卷七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897页。
(唐)王冰著,何琭主编:《黄帝内经》,吉林出版集团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1年版,第290页;
(唐)王冰著,何琭主编:《黄帝内经》,吉林出版集团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1年版,第291页;
(唐)王冰著,何琭主编:《黄帝内经》,吉林出版集团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1年版,第65页、第89页、第122页、第148页、第152页、第155页、第190页。
戚惟忠:《道德经解析》,中国纺织出版社2017年版,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