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之探析
2022-07-24鲁玲玲
【摘要】 俄国十月起义的胜利具有空前的历史意义,伴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轰动一时,世界各民族、国家均产生了接受、内化亘古未有的新思想的阶级基础、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等其他准备条件。站在21世纪的全球化的历史视野之上,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其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发展都具有非同小可的指导意义。时之所需,日新又新,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吻合、相亲和的因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丰厚滋养,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6-004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6.015
适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历史进程对于如何深度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茁壮成长、不断激起千层浪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时间追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簇新的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发掘二者发展的基本方向事实,这对于当今社会,深深地埋藏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往昔旧梦开始复苏、重温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要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实践就应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
纵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内化、发展、创新的进程,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内化发展过程的宏观大方向上看,无论是现今或是将来,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结合、融通,以其所志正获人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切合性和通约性”[2]。继承和发展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领地位。从广泛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仅属于世界的,也属于中国的。鉴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成一格,值得借鉴与发扬,其得天独厚的本土化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外来思想都无法取代的。要想在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争得一席之地,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船帆引渡方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船桨坚定国人自信,全面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与理论不断创新中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力量,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动力。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中华文明虽历经人间沧桑却犹如重峦叠嶂的泰山、嵩山屹立不倒,依然立于世界之东,其历久弥新,长盛不衰的秘诀就在于中华传统文化显示出顽强的、旺盛的生命力。
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方兴未艾,其中极具代表性当属“红色十月”。列宁作为领袖,领导无产阶级克服重重障碍击垮俄国资产阶级、封建地主残余等势力,最终取得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首次胜利。在整个运动中,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采取暴力的方式推翻了腐朽的专制主义统治,夺取了国家的政权,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使国际社会主义阵营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自此,俄国开辟出崭新的社会主义之路,在一定程度上为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奠定了基礎。马克思主义思想浪潮像洪水一样迅猛高涨。而革命的首胜完美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不竭生命力量,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宏大之力引领、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截然不同,但不可否认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所蕴含着辩证法思维、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任贤举能,讲信修睦”的德政治国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所推崇的物质财富丰富、精神充满活力、个体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定心丸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形势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迫切需要,一如既往地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思维、立场、方法去提出、观察、分析、解决中国现实存在问题。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它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模式”。具体而言,他们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反对资本主义各种落后、腐朽思想的侵害,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流毒,防止把马克思主义形式化。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后,从头至尾中国共产党人就把它作为科学的、正确的、人民的理念来解决中国实际存在的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并在其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融合、发展、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为避免少走弯路,走错路,绕大路,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摒弃任何西化、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意识形态,要确保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地位不被撼动,树立当代价值追求,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
要想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际中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与文化底蕴在中国广为传播,使其能够真真切切适用于中国具体实际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主体是儒家、释家与道家思想,三者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铸就了具有深刻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三教合一”。就儒家思想而言,其思想核心主要包括“博爱、公平、革故、文明、法治”等思想;道家讲:“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核心思想为“道”,主要思想有“为而不争”“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法自然”以及“柔弱胜刚强”“清静为天下正,在政治方面主张“无为”。对于佛家而言,主要是强调普度众生,慈悲为怀,一直要抵达“忘我”的境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就包含着十分深刻的哲学思想与道德文化,并且从历史层面来看,有助于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继续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有助于激发人民群众维护民族独立和维护国家统一以及保证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此外,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行广泛地传播,其采用的话语形式也十分重要。利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进一步阐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便有了专属于中国的风格与特色。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时,便已经采用“西学东渐”的方式,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故事诠释外国事物。对于“马恩学说”进行详细阐释时,全面论证了资本家积累大量财富的来源与方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历史担当、理想目标、价值立场等方面都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突破与创新。因此,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的同时,就要借助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基本原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所共同具有的本质精华,还应当要挖掘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复杂性,对其评价要客观、适中,需要采纳文化反思性的评价方法,避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单化、片面化,以致失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生态环境、文化特征、经济基础、政治条件等相结合,进一步开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新局面,另外还要借助成功的、正确的理论成果对社会实践进行科学的指导,这是我们党取得不断胜利的正确方法。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在延绵不绝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基础上,更深层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丰厚养料。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吻合的因子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等理论先后传入中国,然而,事实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给中华民族的发展指明道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外来的思想理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扎根扎实。
(一)站在21世纪历史的高度俯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以下两个问题:一,如何对待中国历史;二,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问题。对此,报告中指明了路径,即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现出顽强生命力和无限魅力,其力量蕴涵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更好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文化,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的问题。
推进“两创”首要的就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有着中华民族深刻的精神追求,还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富养料。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曾明确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确立了“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社会学家费孝通明确提出了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方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一方面,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地位,尤其是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朝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理论的真理力量,有着标志性的指导意义。因此,必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与观点促进中华文明朝着“两创”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必须要铸牢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不能抛弃中华民族的文化的本根。立足传统的基础上紧跟时代的步伐,参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历史阶段,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由此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与新时代下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怎样继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方向,为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奠定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重点是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给防范化解国际社会矛盾提供发展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含着现当代人类的难题与消除社会矛盾的启示”。[3]要在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双重视域下,坚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文化,从历史高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契合点。
(二)以现实实践与理论创新的高度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
青年,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骨干力量,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要财富,是中国社会发展艰苦路途中的一面闪亮的旌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亦是如此,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出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质就是党带领炎黄子孙进行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宝贵经验,将其总结、升华、进化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级层面。从本质来看,我们党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的经验被系统化与理论化从而转化、升级、创新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动体现了现实实践与理论创新的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览古今、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凭借其全新的境界、宽宏的格局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更上一层楼,是最前沿、最深层次的探索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卓越成果,也是我们党与所有人民集体智慧的成果,它的胸怀与视野是极其宽广的,还借鑒了所有国家治国理政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明成果,这些都使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人类文明的一个新的高度。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历史正经历着伟大而艰苦的社会实践,我国目前仍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要节点上,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处在各种复杂的时代背景与改革、稳定、发展的时代主题呼唤新思想的诞生。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演进中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以及聚合民族团结凝聚力保证,而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就是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全面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囊括在内,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说明:要认真研究中国本土化的思想资源,把“中国古典学术、传统文化正在从边缘重返主流,向着更加本土化的方向发展”[4],积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并加以继承与发展,使之更好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适应,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原则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大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战略性、全局性、预知性的重大理论问题,遵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基本原则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措施指导我们的实践,也能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发展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彼此共同点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并且拓宽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2]王成,丁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指导向度[J].理论探讨,2019,(06):45-50.
[3]贾丹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逻辑与当代价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08):45-48.
[4]刘星.应该对若干重大史学倾向进行再平衡、再调整——王学典先生近年新思考简论[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27-35.
作者简介:
鲁玲玲,女,内蒙古兴安盟人,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