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画融合:在读写画中感悟线条的语言之美

2022-07-24韦建新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国书画线条融合

韦建新

【摘 要】水墨画和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线条是水墨画和书法的基础和灵魂,是其得以存在的重要载体。水墨画与书法在线条的形态、质感等方面变化无穷。教师通过融合的方式展开教学,容易使学生理解,能够使学生在读中体悟书法的结构、水墨的韵味、线条的质感等。写的练习,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书法和绘画线条的变化之美。教师配合老藤的写生、名画的助读等,引导学生在读、写、画中渐次感受中国书画的线条之美。

【关键词】融合 中国书画 线条 读写画

欣赏一幅中国书画作品时,欣赏者首先认知的是线条。通过线条,欣赏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美的享受,以及心灵上的慰藉、净化和震撼。欣赏者可以把线条作为审美对象,从视觉上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并且,书画家也把线条看成其作品的一种生命象征。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具有抽象性质的中国书画线条,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线条的魅力,从中发现美,由此尝试美,进而创造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由繁化简、变难为易,采用的教学方法、策略等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

下面,笔者以苏少版美术第十册第三课“线条的魅力”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在读、写、画中感悟中国书画线条的语言之美。

一、读写“三”与书法“三”的融合教学,寻绎艺术真谛

对小学生而言,书法线条的美是比较抽象的,存在于水墨画中的线条变化更不容易被其理解。在“線条的魅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领悟水墨线条的魅力,感悟以书入画的艺术之美,需要教育的智慧。

印刷体的“三”横平竖直,具有规律美、秩序美;书法艺术的“三”俯仰有致、粗细错落,极尽变化之美。两者在形态上的对比能让学生很好地感悟书法线条的魅力,进而感悟艺术的价值。

(一)读重复的“三”

(出示第一根线)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又黑又直的横。

师:无论是“一”字,还是“一根线”,说一说,它有什么特点?

生1:它很直。

生2:它很黑。

(出示第二根线)

师:你又看到了什么?这两根线在一起,有什么共同点?

生1:一样长。

生2:一样宽。

(出示第三根线)

师:看一看,这三根线组合在一起,有什么特点?你感觉像什么?

生:中间的空档一样。

师:(总结)三根线长短、粗细、间距等都相等,有规律美,但同时也缺乏变化。

书法线条之美是抽象的。要想让学生找到“解锁的密码”,教师就必须找到最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切入点。印刷体的“三”简单之中存在着规律,书写更加规范,易于识读,就美感而言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学生对其美感的认识过程也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一根直线。学生会直接感知直线的粗细一致和平直形态的特点。接下来,教师出示第二根形状相似但稍短一点的直线。这一次是两相比较,找出共同点。学生能非常容易地找出两根线在粗细上一样、长短上略有区别的特点。第三根一模一样的直线再次出现,只是长度更长一点,其重点就在感知三根线的位置了。学生的回答抓住了本质:“中间的空档一样。”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对称美、秩序美”。“三根线长短、粗细、间距等都相等,有规律美,但同时也缺乏变化”这样的感受也就自然生成了。

(二)读书法的“三”

书法体的“三”在艺术美感上要比印刷体的“三”复杂得多,这也是书法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学生要想有更深的理解,就必须细细地品味与解读。

以颜体书法的“三”为例:

(出示第一根线)

师:这一根线和刚才的线有什么不同?

生1:长短不一样。

生2:粗细不一样,一根线的开始、中间和结尾都有变化。

(出示第二根线)

师:这一根线又和第一根线有什么不同?

生1:长短不一样。

生2:曲直。

(出示第三根线)

师:同样是三根线,请找出它们与前面三根线的不同之处?

板书:

形状:长短、粗细、曲直;布局:聚散、俯仰

第一步的三根直线只是一个铺垫和比较的对象,接下来出现的书法的“三”才是重点。将第一个短横与前面的直线进行比较后,学生很快能比较出线的长短、粗细不一样。对于线的平直和倾斜,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进而产生共鸣。第二根线出来时,基本的形态比较已经不用教师教了,学生自己就能感知。教师要做的是将两根线拟人化:两根线像两个躺着的人,收尾部分比作人的头部,第一个横的头部上仰,而第二根的头部却是下俯的。拟人化的教学手段会让书法线条的领悟不再抽象,使学生接受快、兴趣高。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印刷体的“三”与书法体的“三”的角度。书法体的“三”中,横线都是向右上角倾斜的,自然会在视觉上带来向左下角下滑的态势。书法家又是怎样在险中求得平衡的呢?其实不需要做太多,只要加重每一横的收尾,重点是第三横的收尾,再加上第三横的长度能完全托住上面两横,整个字也就平衡了,这就是书法艺术中的先“造险”再“平衡”的技巧。

(三)写线条之美

师: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为什么三横组合只是大写的“三”字,而这样写出来就能叫书法艺术?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生1:右边的有笔锋。

生2:书法家写的就是不一样。

生3:左边的比较单一。

师:是的,线条的丰富变化,加上富有形式美感的组合,构成了我们美丽的中国书法,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由充满魅力的线条构成的。

(学生练习书法的“三”,对比点评,进一步感受书法的线条之美)

至此,其实学生已经无限接近书法艺术以及一切艺术形式的真谛了。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印刷体“三”与书法体“三”的不同之处,总结书法“三”在长短、粗细、曲直等方面给人的形态变化之美;在俯仰、疏密上呈现的关系变化之美;显现出的虚实、轻重等线条質感上的变化之美,将这些汇聚成一个词,就是“变化”,变中求美,变中生美。

二、书法线条与绘画线条的融合,感悟线条的魅力

赵孟頫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而他的书法名列“欧、颜、柳、赵”四体之一,其书法成就较之绘画艺术造诣更胜一筹。苏教版美术教材在“线条的魅力”一课中安排欣赏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也是考虑到了画家在画中体现出的书法线条之美。

如何让高年级学生读懂画中蕴含的书法用笔之美,体会中国文人画的韵味,找到解码中国画线条魅力的密匙,是需要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师:俗话说,书画同源。刚才我们探究了书法艺术中的线条,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中国水墨画中的线条。

(一)读老藤的美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苍劲、有力的老藤。

师:试一试,用毛笔蘸墨,你能否只用一两笔画出这根老藤?

(二)画老藤的美

学生试画(时间一分钟),点评重点:线条的变化及构图。

教师示范,提醒:注意看老师的笔在纸面上的变化。

师:你看到老师的笔是怎样在纸上行走的?站着(中锋)、躺着(拖锋)、斜着(侧锋)、翻滚、快慢。

学生再画(时间一分钟),前后作品对比,点评重点:线条的变化。

教学中,教师选取山中老藤的形象为原型,利用老藤简洁、苍老、遒劲的特点,引导学生欣赏感悟自然形象的线条韵律,用笔墨尝试画一画。这时,学生的作品大都缺乏变化,他们还不知道怎样充分利用毛笔的特性,自由、奔放地用笔。教师通过示范绘画,以笔在纸上“行走”来引导学生的目光,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线条的变化来学习用笔、用墨的方法。首先,教师要讲透用水、调墨的基本方法;其次,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其行笔时的快慢、节奏,笔与纸的角度、力度等,充分体会笔在纸上运行的丰富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教师画的老藤与自己画的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自然会发现两幅画在“浓、淡、干、湿、焦”五色上呈现的不同的笔墨韵味,从而初步明白中国水墨画用笔的变化规律。这时,教师再让学生画一次,比较自己前后作品的不同,将使其体会更深入。

(三)读大师的画

师:在中国书画艺术中,线条具有非凡的表现能力。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你能从中找出线条的哪些变化?

生1:深浅、粗细。

生2:浓淡。

生3:线条多和少。

师:画家将书法笔法融入绘画中,画面线条有枯润、浓淡、粗细、虚实等的对比,展现了中国画非凡的表现力和迷人的魅力。

欣赏《秀石疏林图》时,结合对书法用笔的理解和对中国水墨画丰富的用笔体验,原本蕴藏在画中的书法线条会浮现在学生眼前,原本难以理解的“书画同源”概念也变得不再抽象。学生读到的是画家将书法笔法融入绘画中,画面线条有枯润、浓淡、粗细、虚实等的对比,展现了中国水墨画非凡的表现力和迷人的魅力。

中国书法以形态、气韵之美取胜,而中国绘画则是建立在书法艺术基础上的意象之美。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基础,而国画的线条、墨块等,处处透露着书法用笔的抽象之美,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

课堂上,学生边读、边写、边画。平直的线与书法的线进行对比、学生前后写生的对比、线条在书法与绘画之间游戏、书与画在不经意间慢慢地融合等,使学生体验更加深刻。将书画艺术中抽象的线条之美具象化,更加适合学生去体悟中国传统书画中线条语言的美感,进一步感受线条的丰富变化,从而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魅力。

猜你喜欢

中国书画线条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藏画选
破次元
融椅
常州留青竹刻中的“黑白灰”研究
精致线条
线条国趣事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岳世清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