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伴奏合唱《善哉!嵩山少林》创作技法浅析
2022-07-23姜豪宁宋菲菲肖伟光
姜豪宁,宋菲菲,肖伟光
(1.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3;2.郑州市第二十中学,河南 郑州 450000;3.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路小学,河南 郑州 450000)
0 引言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河南省群众性合唱活动蓬勃发展,使得合唱艺术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涌现出大量的合唱新作,其中无伴奏合唱《善哉!嵩山少林》就是一首非常好的合唱新作品,它的创作者王澄泉教授,怀有很深的河南情结,四十余载的音乐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带有浓厚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其中的合唱作品很是受到大家的喜爱,特别是这首无伴奏合唱《善哉!嵩山少林》。
在这部合唱作品中,王教授在创作技法上做了大胆的尝试,鉴于缺少对他的音乐论文的分析,笔者将从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现代作曲技法以及哲学思想的角度进行分析。另外,笔者还采取访谈的方式和王澄泉教授近距离接触,从中受益匪浅。希望通过对这首作品的浅析,让我们能够对他的创作技法有所了解,使这首合唱新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唱,使指挥和表演者能对此作品有更深的了解,为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腾飞添上微薄之力。
1 音乐创作的动机
1.1 创作的文化背景
《乐纪》中提出“凡音之起,皆出于心也。”并且描述了音乐是怎样以不同的声音来表达哀心、乐心、怒心、精心、爱心等六种人的不同心情的。在拜读完王澄泉教授的这首无伴奏合唱之后,曲作者那种稳若泰山般的创作心境深深地打动了笔者,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怎能创作出有如此神韵的合唱作品。
王澄泉教授是一位酷爱中原文化的老艺术家,对蜚声海外的少林文化自然是情有独钟。嵩山少林寺,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少林武术享誉世界,历代文人墨客、高僧英杰、帝王诸侯,无不为这块土地所倾倒,赞曰:“海内灵岳,莫如嵩山。山中道场,滋为盛殿。”
曲作者置身少林,贴身感受,少林文化像一条清澈的小溪,在王澄泉教授的心中流淌已久。“音乐,是一种借助音响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曲作者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音乐的溪水在他的笔下款款流出,勾勒出一幅天籁之作──无伴奏合唱《善哉!嵩山少林》。
1.2 创作的音乐动机
无伴奏合唱《善哉!嵩山少林》最初的版本是一首男中音独唱,而后将其改编为无伴奏合唱。我们由曲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弘扬少林精神、发扬中华禅武精神的新作品。
而曲作者的音乐创作,除了深厚的河南文化底蕴外,音乐动机精巧典雅,形象鲜明,它源自古刹少林寺“晨钟暮鼓”相伴的诵经之声。
少林寺的钟楼和鼓楼,是寺院晨钟暮鼓的场所。早晨听到钟声,僧侣们到经堂来念经,为了保持诵经之声的统一,其中还有领唱,一般由老和尚或寺里的主持、班首、执事来担任,晚上也是如此。他们唱的经文旋律很美,带有浓厚的中原风格,以此为音乐动机,运用模仿、调性对置等手段展开材料,便是开始部分的音乐主题。
以此为音乐动机,就形成了很强的佛教风格,如入无人之境,坦然优雅,宁静以致远,给人以想像空间。曲作者一气呵成之笔,成了我们所喜爱的佛家天籁之音。
2 合唱的曲式结构分析
无伴奏合唱《善哉!嵩山少林》这部作品的结构为复三部曲式。这部合唱从歌词上讲,并没有太华丽的辞藻,古朴典雅的歌词创造了一种文化氛围,用音乐勾勒了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面,听完后却给人以肃然起敬的庄严肃穆之感。
全曲共80小节,有三个部分,为d小调。
(1)第一部分(1—17)共17个小节,3个乐句。三个乐句保持着很好的统一性,其原因就在于三个乐段都紧紧抓住音乐动机,运用模仿手法连续展开。而合唱色彩上,主要通过改变伴唱声部的母音、音量、和声色彩来表现。
(2)第二部分(18—46)共 29个小节,5个乐句。(18—26)小节,嵩山的线条渐渐清晰,由女声部陈述材料,男声部在女声部长音保持一拍后,以固定音型在其上方三度下行级进行,一直到女声部再次陈述后长音保持,保障了合唱整体上的流动感。虽然已经开始陈述新的展开材料,但从色调上还是偏暗。接下来部分,女声部把旋律陈述的主动权交给了男声部,从弱拍强进,音量变强,色调变亮,山清水秀,颜色分明,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
(3)第三部分(47—67)共21小节,2个乐句。这部分是全曲的动力变化再现部分,有很强的推动性,在上句发展到“棒喝杀声”的时候,已经做好了推动的力量准备,这部分和第一部分的主题陈述形成了强烈的气氛对比(所陈述材料展开的需要),乐曲的第一部分,以静的景物勾勒为主,到这部分的时候,是对人物战斗特征的素描,喷发出很大的震慑力。这时候的声部主要突出男声部,用男声部刚健结实浑厚有力的声音,表现出他们至刚至纯的英雄色彩,这也是为何开始用不稳定的T6和弦烘托陈述变化主题的原因,增加了推动力。
(4)尾声部分(68—80)共 13小节。
由于动力变化再现部分强大推动力的惯性,虽然声音弱了下来,内在的推动力并没有消失,这部合唱,看似平静,实则波涛澎湃,全曲很像是在看海,时而平缓,时而潮起潮落,这部合唱按照多样统一原则,展开陈述材料,模仿在全曲的运用是这部合唱的一个亮点,层层叠置,分布展开,使全曲的布局一目了然,整齐统一,音乐的动机以及大二度民族和声的运用,增加了作品的宗教风格特征。
3 合唱的风格技法剖析
3.1 丰富的合唱色彩对比
这首无伴奏合唱并非取材书画作品,但在曲作者心中却有一幅画面,用视觉映像构思音乐,用音乐勾勒了几幅色彩不同的“交响音画”。
第一部分:音乐的音响效果是朦胧而含蓄,就好像是透过朦胧的云雾依稀可见晨曦中的嵩山本色,或许是千年古刹少林寺佛气的熏陶,此段用音乐勾勒的仙境山—巍峨的嵩山,听上去也有了“佛”的意蕴(主要是佛教风格音乐主题的渲染)。
合唱的第一部分在旋律陈述主要有男低女低来担任,音域很低,即使是男高和女高的进入,最高音也只是到小字一组的a,男低和女低的声部音乐都在其下方运作,而合唱中的男低和女低在此音域的声音特点是:“很浓厚,但音色无光泽,应充分发挥胸腔共鸣的作用,同时也不应忽略头腔共鸣。”在韵母上,我们的歌唱发音中的引长部分字腹(韵母),分为四类,称为“四呼”:“开口呼,齐口呼,撮口呼,合口呼。”无论是开始的哼鸣,还是后来的伴唱声部的“屋音”(属于合口呼)。两个方面都给人以灰色暗淡的空灵之感,同时也从色彩上道出了佛家经常讲解的一个字──“空”。
第二部分:色彩明亮。这时的音乐线条清晰,仿佛看到了嵩山雄浑壮美的肌肤,我们可以用图表来清楚地看到每一页画面变化(见表1)。
表1
第三部分:彩旗飘飘。心中的感慨之情达到了一个高潮,似乎整个山野都插满了宣扬的旗帜。在最后的一两小节,无论是音高还是在力度上都达到了最高。音乐速度上的渐慢,就预示着九九归一后的平静与和谐。到尾声,又进入到空灵的色彩之中,静默得似乎能催人入眠。
3.2 极富个性色彩的大二度音程的和声运用
贺绿汀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即席讲话中讲道:“我刚从广西回来,那里有很多民间合唱,其中有很美的大二度和声音程,这是我们特有的音乐。”对大二度和声的运用,可谓是对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再创造。
在合唱的开始部分,曲作者根据和声色彩的需求以及画面场景烘托的需要,巧妙加入了大二度和声音程,从调式上分析,这部合唱应为小调调式,如果仅用现代和声技法分析,大二度关系音程在属七和弦中解释比较合适。这里的大二度和声音程的运用,是主调基础上加入了偏音,是我国多声部民歌常用的创作技法,这种技法的运用也正是王澄泉教授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之一,既保持对传统和声音乐的追求,又大胆借鉴科学的和声理论。
这部合唱的基本骨架是小调调式,和声运用却是借鉴了多民族和声音程的特点。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艺术逐渐走向了恢复阶段,很多艺术家开始发掘和整理运用民族和声理论,如“高山族凯鲁的合唱多用二度和声音程,歌曲《向男人们招手之歌》,多次出现的宫—商大二度和声音程。”壮族和瑶族的歌手要求密集的和声音程效果,要唱的像蜜蜂嗡嗡叫,他们把大二度的和声音程的叠唱,称之为“碰”。
3.3 创作技法上的大胆借鉴和再创造
这部合唱,从总体上讲有较充实的低音,和声效果可以表现得较丰满,取得了雄厚而完整音响的满足感。这是一部好的合唱作品所必须具备的,而每一部好的合唱都有其精巧之处,王澄泉教授在这部合唱中创作技法的运用值得我们研究。
(1)第一部分是模仿复调手法的充分运用,借鉴了赋格曲呈示部的写法。在(1—5)小节,先由女低声部进入进行主体陈述,紧接着男低在其下方进入进行答题,紧接着的是男高和女高在其上方四度(下属答题)和五度(属答题)的连续答题。到了(6—8)小节由男低陈述主题,而后就变作了间断性的片段主题动机答题再现。虽然第一部分采用借鉴赋格曲呈示部的写法,但接下来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并没有继续,所以在创作技法上我们也只能是大胆的借鉴和运用。
(2)模仿在整首合唱作品中的应用。这部合唱通篇都可以感受到模仿的创作技法在作品中的运用,但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听觉上的厌烦和疲倦,这主要是曲作者巧妙运用了变奏曲式的“多样统一”的原则。在第一部分,模仿式的复调创作,到了第二部分音乐材料逐渐展开,多样统一的原则得到充分的发挥。伴随着色调的变化,每一个新材料的加入后面都有变体的模仿:b1与b1下行五度的模仿。在紧接着的四个乐句中,所展现的画面虽然不一样,由于色调趋于一致,也采用了同一材料的不同变体,在声部的运用上做了相应的变化,由不同的声部陈述材料。到了第三部分的材料陈述则是根据情绪的高涨作了旋律上行的处理,把音乐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到了尾声采用模仿复调的形式,卡农进行到结束。
4 结语
这首无伴奏合唱,既表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历史文化古迹的由衷赞美,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作者对佛的理解,对宗教的理解,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和平生活和幸福的祈求,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渴望,以音乐的形式道出了一个字“和”。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王澄泉教授在作曲技法上的学习,对于音乐素材的运用。在中原的大地上,在河南这片故乡云下,王教授勤奋耕耘四十余载,用一生的时间致力于风格性较强的作品创作。
在艺术表现方面,王澄泉教授走在了河南音乐创作的前列,用行动在改变中原艺术氛围,不去盲目的追求西方技法,更不是固执己见,民族的东西是永恒的国宝。王教授锐意进取,执着追求,追寻二者的结合点,用一生的时间去实现自己的河南音乐风格梦,直到现在,王澄泉教授一直致力于风格音乐的创作。他的多部作品已经走出了国门,和国际接轨。我们对他的创作技法上的借鉴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他在素材运用和创作技法上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