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社会实践课程内容建设研究

2022-07-23宋艳生任海峰胡平林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工科课程内容调研

宋艳生,任海峰,胡平林

(1.怀化学院机械与光电物理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2.怀化学院信息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湖南 怀化 418000)

1 研究背景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为代表的新兴学科迅猛发展,科技革命的影响已拓展到教育领域,全国高校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高等教育迎来了建设“新工科”的机遇。新工科以培养人才为目标,通过协调、共享、交叉、融合等途径,使人才拥有应对变化、塑造未来等理念。这要求高等教育要研究工程教育的新模式、新体系,体现新的教育方案,培养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主动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模式并在课程教学中加以运用,是积极应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应有之举。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结合工科专业特点,遵循学以致用原则,开设特色实践课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再以将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目标,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学生在过程中得到全方位锻炼。教师已不再居于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突出培养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进行跨学科整合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科学精神。

2 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构建特色社会实践课程,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重点问题:一是探索“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以光电技术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解决如何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问题,促进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二是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解决光电专业教育如何主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三是探索“思政教育进专业课堂、进技术项目”的教学模式,解决如何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和国家战略需求增强光电专业学生服务回报社会的意识问题,促进立德树人。

3 课程内容建设目标

该类型特色社会实践课程建设要紧密结合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地方发展战略,基于“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新工科人才为培养目标,助力培育未来卓越工程师。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光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前景;掌握社会调研实践的基本方法;掌握技术应用创新的基本方法。学生应具有对光电技术助力地方产业提质增效的功能进行初步评估的能力;根据应用需求进行简单光电系统创新设计的能力;针对已有的光电设备器材作出技术改进的能力;申报专利的能力;认识社会、研究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4 课程内容创新

4.1 内容建设

课程内容主要分三个模块。理论知识是课程教学的基础,该模块含光电技术与光电系统、社会调研方法以及调研报告写作方法等;社会调研实践模块包括现地教学基地实践和分组开展社会调研实践;成果提炼模块包括调研报告写作、提炼光电技术应用问题、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为突显社会实践特色,在课程学时分配上要保证深入基层实践学时比例超过70%,切实培养学生对光电专业知识的应用与创新能力。

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相应分成三个阶段。其中,课堂教学阶段对学生实践中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实践教学阶段,先后通过实践基地教学和分组调研两种形式进行,分组调研实践活动在寒暑假期间安排,以2-3名学生为一个小组,自主协作、探索创新,鼓励学生以实操、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形式,深入生产一线;成果提炼阶段由项目导师引导学生通过调研提炼问题,确定创新目标,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研究创新等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应用创新能力。

此外,为有效支撑教学,首先以精炼的光电技术应用知识人才为骨干,以案例为补充的教材,做到内容精炼,逻辑清楚,方便形成教学示范。其次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有特色的生产单位设立实践基地,完善协作育人机制。在课程后期结合创新创业,孵化学生的创意灵感,培养其应用型创新能力。

4.2 内容创新

为突出专业特色,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可探索以下创新:

第一,采用开放式课程设计。开放式设计可在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实现拓展,如图1所示。横向维度聚焦技术应用领域,可对接农林业病虫害光电防治、智能化农机开发、苗木快繁、林业监测、照明技术、激光智能制造等方向;纵向维度面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可对接毕业设计、创新创业竞赛、专利申请及成果转化等方向。

图1 开放式课程设计

第二,开展项目式教学。以技术应用为导向,重点瞄准光电技术在“嵌入式系统”“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方向的支撑作用。如新能源项目、病虫害光电防治项目等。

第三,实施“三阶”教学设计。采用“理论学习—技术需求调研—技术创新”三阶递进设计,实现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统一。

第四,融入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下基层活动,培养实干精神和热爱劳动的美德;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实践培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回报社会的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服从国家发展大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价值取向。

5 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前者由主讲教师在课程网站上细化评价指标,含出勤、课堂表现、讨论等,由系统自动生成平时成绩,占综合成绩的50%。后者考查调研报告的质量、技术创新水平和项目汇报情况,由教师团队给出评价分作为期末成绩,占综合成绩的50%。课后开展网上评教和讨论活动,收集吸纳改进意见和建议。

6 结语

新工科人才培养是国家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的职责使命和特色发展的内生需求。地方本科高校要实现新工科育人质量持续提升,必须坚持根植地方、融入产业、校企协同。依托专业背景开展社会实践是理论指导实践的有效途径,通过正确的引导和组织,建立长效的社会实践机制,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践与总结,使自己成为一个实践能力强、专业知识过硬、综合素质高的有用之才;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专业实践,提前了解自身所学专业的各方面,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专业情况,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做好自我谋职、自主创业与开创性工作的准备。

猜你喜欢

工科课程内容调研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