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T域处理技术在黄土塬区煤田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2022-07-23罗任植黄鹤飞
乔 会,罗任植,黄鹤飞,王 辉
(1.陕西省煤田物探测绘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5;2.陕西正通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咸阳 713699)
0 引言
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对勘探精度要求的提高,常规的数据采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勘探要求,宽方位(全方位)地震勘探数据已成为现阶段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方向[1-5]。传统的地震资料处理是对地震资料进行分方位处理,然而这种处理方法只局限于窄方位资料处理,无法将地震资料中含有的方位和炮检距数据信息充分发掘出来,而宽方位地震数据采集能够获得更多方位信息[6-10]。OVT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叠前数据编排方式,可有效改善宽方位数据处理效果,处理的成果含有更多的方位信息[11-14]。近年来,OVT域处理技术逐步由油田应用发展到煤田上,为宽方位地震资料处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支撑[15-17]。
1 OVT概念及实现流程
1.1 OVT概念
OVT是Offset Vector Tile的英文缩写,即炮检距向量片[18]。OVT道集就是单个的十字排列内一些具有相邻CMP点组成的数据集。OVT道集是将一定范围内的检波点组成道集,将这些道集限定在这一区域内,提取相应的炮间距和方位角信息。OVT道集由整个工区具有近乎相同的地震信息的地震道组成,是覆盖整个工区的数据体,该数据信息不仅仅包含常规的地震信息,还包含有炮间距和方位角信息,即为高品质的五维数据体。
基于OVT域处理技术能够解决由于采集引起的空间不连续性,且OVT道集数据信息比较稳定,有利于数据的后期处理。OVT域处理得到偏移数据体中不道集的能量比较均衡,数据的分辨率信噪比更高,更有利于后期数据进一步处理。此外,偏移后保留更精确的方位和偏移距信息,便于方位相关的属性提取,有利于AVO属性分析,叠前反演及方位各向异性分析及裂缝检测。
1.2 实现流程
在现阶段的地震勘探中,野外施工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使得所采集到的数据不能满足数据规则化和成像的要求,这样,地震数据规则化是数据处理中的重要环节。利用非均匀傅立叶重构技术,对四维空间的数据进行规则化处理,使得采集过程中引起的不均匀得到规则化重建,也能在一定意义上重建缺失的地震道。在OVT域进行的插值为同一方位角数据,其精度高于不考虑方位角的共炮检距域插值。采用五维插值算法,OVT道集自身具有的保存方位角的优势,使得在OVT域应用五维插值算法非常方便和高效。五维插值算法实质上是求解一个大型的反问题,其对应的正问题可表示为
D=T·X
(1)
式中,X为理想充分采样的五维数据体;D为实际记录的波场;T为采样算子。采样算子T将理想充分采样的五维数据体映射到实际数据。
五维插值通过正交匹配追踪算法实现。由于地震数据在空间分布不规则、不均匀,不能采用常规的快速傅立叶变换来获得数据频谱。因此,基于傅立叶重构类数据规则化算法的目的,是消除能量衰减的影响,得到对应规则空间分布数据的波数谱系数。
2 实例应用
2.1 地震地质条件
高家堡煤矿位于陕西彬长矿区西北部,南与杨家坪、孟村井田相接,北至泾河,东以泾河为界与雅店井田毗邻,西至陕甘省界。勘探区位于井田的二、三盘区,勘探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位于勘探区东南部黄土塬上海拔约1 156 m,最低点位于北部泾河河滩处海拔约900 m,地形最大相对高差约260 m。基本地貌有黄土塬、沟壑及河滩泾河。塬梁主要是第四系,含水性差,激发层位不易掌握;施工区内果园、村庄、泾河、西(安)—平(凉)铁路、工业广场等障碍物较多;这些都对测线布置、炮点的布设、检波器的埋置有较大影响。浅层大部分为黄土层覆盖,黄土层结构松散,激发条件较差,地层干燥,与检波器的耦合条件很差。总体来看,黄土塬区地震反射波能量相对较弱,且频率较低,对提高地震勘探分辨率不利;沟谷部分地段第四系覆盖层较薄或基岩直接出露,河滩浅部鹅卵石层含水,激发、接收条件相对较好。因此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
勘探区内煤层构造简单,聚煤区主要是西园凹陷,仅赋存有4号煤层,煤层埋深850~1 050 m,厚度0~17.80 m。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延安组,煤层与围岩的波阻抗差异明显,煤层顶、底板岩性主要为泥岩、砂岩,与煤层的物性差异较大,也是良好的波阻抗界面,其反射波能量最强,连续性最好;有利于得到较好的强能量煤层反射波。为地震波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可形成能量较强、连续性较好的反射波,因此深层地震地质条良好。综上,勘探区浅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深层地震地质条件简单,研究区综合地震地质条件为复杂。
2.2 采集观测系统
为了能采集到更多的地震道信息,在资料采集时采用12线20炮宽方位观测系统,纵横比接近1,认为本次采集是全方位采集。本次数据采集观测系统方位角分布和偏移距分布分别如图1、2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本次方位角接近全方位,偏移距分布较均匀,有利于叠前资料分析,更有利于对地层各向异性进行分析,对小的构造及裂隙解释的精度更高。
图1 方位角分布Fig.1 Azimuth distribution
图2 偏移距分布Fig.2 Offset distribution
2.3 OVT域处理技术成果分析
由于勘探区地形复杂,施工过程中难免有检波点空道,或者大的炮点变观,导致采集数据出现覆盖次数和偏移距不均匀问题,最终影响数据体的质量。OVT域五维插值技术,可以消除方位上的各项异性的影响,提高成像的质量,为解释研究各项异性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OVT域插值前后的覆盖次数及偏移距图如图3所示,OVT域五维插值后属性分析图如图4所示。
图3 OVT域插值前后的覆盖次数及偏移距图Fig.3 Coverage times and offset graphs before and after interpolation in OVT domain
图4 OVT域五维插值后属性分析Fig.4 Attribute analysis after five-dimensional interpolation in OVT domain
由图3和图4可以看出OVT域插值前后,覆盖次数、方位角及偏移距均分布均匀。OVT域处理之后,每一个OVT子集数据也分布均匀,并且通过振幅、频率和相位分析,插值后的数据具有原始数据的相同的振幅、频率和相位特征,波形不失真,保真度较高。图5为叠加剖面,可以看出资料成像的效果明显得到了提高,煤层反射波同相轴更加连续,浅层波阻抗差异较小的层位,波组特征明显,成像效果明显得到改善。
图5 OVT域子集插值前后及叠加效果Fig.5 OVT domain subset interpolation before and after and superposition effect
2.4 利用属性预测裂缝
2.4.1 相干、方差属性裂缝预测
相干体解释裂缝技术,是三维地震技术系列中成熟的技术之一。本次相干裂缝预测主要采用第三代相干技术来开展,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对裂缝、采空区形态均进行了精细刻画。在相干属性的基础上,沿煤层顶板向上提取方差体属性。进一步落实裂缝展布,与相干体解释成果相互印证。
图6为裂缝解释在相干属性平面图上的显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勘探区西南部煤层缺失边界处存在较大的裂缝,裂缝为北东走向,延伸距离约为710 m。
图6 相干属性切片机体解释效果Fig.6 Organism interpretation effect of coherent attribute slice
2.4.2 分频融合技术识别裂缝
分频融合技术是在谱分解及相干技术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首先优选具有地质意义的单频体,开展相干属性研究,进而将能够反映断层等地质现象的相关单频相干体进行融合显示,进一步放大断层表现,落实了勘探区南部断裂发育区带。图7为裂缝解释在分频相干属性平面图上的显示,在勘探区西南部煤层缺失边界处存在较大的裂缝,与相干、方差属性预测的相吻合,裂缝北东走向,延伸距离约710 m。从剖面图上可以看出垂向断距较大,北侧断穿洛河组,扰动地层厚度约30 m,南端约10 m,仅仅断穿煤系地层。
图7 分频相干属性平面解释效果Fig.7 Plane interpretation effect of frequency division coherence attribute
3 结论
(1)OVT域处理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由于数据采集过程中覆盖次数、方位角和偏移距不均匀问题,并且OVT预处理技术不会改变原始数据的振幅、频率和相位特征,波形不失真,保真度较高。OVT域偏移距和方位角是相对恒定的,有利于规则化和偏移处理。
(2)OVT域处理技术能够提高资料的成像效果,使得煤层反射波更加连续,构造凸显的更加明显,煤层上部层位成像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资料的信噪比提高更有利于反演、属性分析、各向异性分析以及裂隙的预测。
(3)通过OVT处理技术得到的数据体,属性对大尺度裂缝的预测效果更好。通过不同属性解释结果对比,对裂缝刻画的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