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整合理论下汉语动物类惯用语研究

2022-07-23何婧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惯用语语义含义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多以三音节为主,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因其活泼生动,且具有浓烈的修辞色彩,自古以来,常为大众所熟知。因惯用语的产生常是通过比喻完成的,其意义不能仅凭字面上的意思进行推断,成年古代,研究者们将惯用语置于修辞学中进行研究,却少有谈及其语义建构问题,而在20世纪90年代认知语言学中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汉语惯用语带来了全新视野。思维的认知活动的表达方式就是语言。以认知为起点,寻求形式与语义的关系问题。故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探究惯用语的语义建构问题尤为重要,本文从概念整合的角度出发,对汉语动物类惯用语进行语例分析,以阐明其在语义建构与理解中的作用,从而为汉语惯用语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一、惯用语和概念整合理论

(一)惯用语

惯用语与谚语、歇后语同属熟语单位,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范围广、频率高,也因此,惯用语使用的喻体多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惯用语具有结构稳定的特点,其语义却需要从总体层面理解。通过对惯用语的观察,可以发现,众多惯用语的产生及理解和人类的认知活动息息相关,既是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也可以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解释惯用语,其有关研究也尤为重要。惯用语的数量繁多,其分类大致包括动物类、饮食类、颜色类、婚恋类,等等,这当中凝结着中国人民千年以来的生活经验。动物自古以来与人类社会相伴相生,动物类惯用语的产生与使用贴合人民生活,本文侧重探讨动物类惯用语的隐喻建构过程。

(二)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Gilles Fauconnier和Mark Turner的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理论架构是基于对语义的探究,涵盖了心理空间,这种联系方式、随时调整和修改的认知过程,具有动态的特征。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础,构造了四大抽象空间: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类属空间、整合空间。输入空间1及输入空间2提供输入资讯。基于认知对比,在两个输入空间中选取共有的结构和信息,以保证映射的顺利进行。认知主体在输入空间1与输入空间2之间有选择地抽取相关信息,然后利用跨空间映射将所抽取的相似信息投影到整合空间。在整合空间中,通过建立、健全、补充三个阶段的操作机制,构成了具有创新性的层创空间,并由此产生了新的含义。四种心理空间,通过映射,组成了一个整体的概念网络。Fauconnier和Turner在研究了各种投射存在的可能性后,提出了“镜像网络、简单网络、单域网络、双域网络”这四种主要的概念整合网络类型。每一个网络空间又有自己不同的运作机制。

二、动物类惯用语语义构建的概念整合理论分析

概念整合理论从新的角度出发,观察解释惯用语认知的动因及其机制的建立过程,帮助人们理解语言意义产生的动态过程。笔者选取动物类惯用语个例,以不同的概念网络类型为着手点,分析动物类惯用语的语义构建。

(一)单层可解析性动物类惯用语

与典型的具有整合性的惯用语相比,这种惯用语在语义上表现出单层性,它的结构主要由一部分成分构成比喻义,而另一部分成分是本义,两部分可以被分割,单独理解。输入空间、类属空间、整合空间具有同样的组织结构。“落汤鸡”的意义构建过程符合概念整合网络中单层可解析性,根据图1进行分析。

例1:昨天上午申城还是阳光明媚,热浪袭人,不料中午12时左右,天空风云突变,下起了暴雨,令路人躲避不及,许多市民被淋成了“落汤鸡 ”。(文汇报,2002年7月26日)

输入空间1:“落汤鸡”是惯用语的最初语境,它的最初含义、隐喻含义以及它所包含的各种成分,构成了它的惯用语空间。字面意义是说鸡掉进热水中;其隐喻意义指鸡掉入热水中,全身羽毛湿透,状态很狼狈。其成分包括热水、鸡以及鸡掉入水中的状态等。

输入空间2:例1中有关的话语感知空间包括冷空气、暴雨、市民和暴雨淋湿市民等。

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共同构成了一个抽象的结构与组织,它包含了行为者、接受者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以及活动的后果。在新的整合空间中,实现公共元素与结构的匹配与压缩,即:热水——暴雨;鸡——市民;鸡掉进热水里——暴雨淋湿市民。而且他们在行为手段上最为匹配所有这些在整合空间中实现最终匹配。

整合空间:暴雨就像一缸水;鸡掉进水中羽毛会湿透;市民在暴雨中被浑身淋透,被雨淋透的市民就像落入水中的鸡一般狼狈。

这一意义建构过程如图1:

(二)双层解析性动物类惯用语

双层解析性惯用语,由两个部分组成,既有表面意义,也有深层意义。“实义”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字面意思,通过隐喻、转喻等方法,将“虚义”和“转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语义。“老黄牛”的意义构建过程符合概念整合网络中的双层解析性,根据图2进行分析。

例2:1986年,张占义刚刚把官村道班建成先进,转身就被调到当时破烂不堪的寺沟河道班。这头“老黄牛”扑下身子拉起了重套,夏迎烈日,冬战严寒,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裁掉连环弯,填平胶泥砭,先把泥土路变成砂石路,又把砂石路养护得有如柏油路,让寺沟河道班迈入优良化文明道班行列。(《人民日报》)

输入空间1:“老黄牛”是惯用语的最初语境,它的最初含义、隐喻含义以及它所包含的各种成分,构成了它的惯用语空间。其双层解析性体现在特性之间的映射,该类惯用语通过事物的某种显著特性来进行隐喻识解,打开认知通道,实现动物概念域和其他事物概念域之间的映射。该例隐喻意义指长年努力工作、老老实实又没有怨言的人。

输入空間2:例2中给出的有关的话语感知空间包括张占义其人、人民、为人民服务等。

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共同构成了一个抽象的结构与组织,它包含了行为者、接受者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以及活动的后果。在新的整合空间中,实现公共元素与结构的匹配与压缩即:老黄牛——张占义;劳动人民——人民;默默付出辛勤耕地——为人民服务。而且他们在事件特性上最为匹配所有这些在整合空间中实现最终匹配。

整合空间:牛在中国文化中有勤奋、诚实、不抱怨的含义,老黄牛是农民劳动的好帮手,它们低着头,默默地、一步一步拉着重重的农具,帮助种庄稼,不怕苦,不怕累。这种特性映射到和张占义一样的奋斗者身上,凸显出其为民一生默默付出、始终坚守的高尚品格。

(三)转义解析性惯用语

转义解析性惯用语,两部分不可分割,具有表层义和深层义,表层义通常为可解析的字面义,表层义发生引申,形成惯用语的深层引申义。但由于表层义弱化,深层引申义上升为基本义,使用频率较高,意义完全整合后通常不可分离,具有较强的口语色彩。

基于字面义的整体发生隐喻整合,从而产生引申义。也就是说,字面义为源域,引申义为目标域。基于相似性,字面义映射到目标域中,整合为引申义。该类惯用语的语义构建过程多为:惯用语整体在输入空间1中某些方面被凸显,投射到输入空间2中,在整合空间直接得出惯用语的整体意义,或在整合空间1得出实际的字面义,再在整合空间2中引申出抽象的引申义。根据隐喻涉及的相似点类型,进行分类阐述:

1.基于影响力相似

该类惯用语通过事物在其概念域的重要性,或影响力相似来进行隐喻识解。如:

例3:绳子往往从细处断,师傅是个乌鸦嘴,说好的不应坏的偏应,果然不幸而言中。(《屠夫看世界》)

输入空间1:“乌鸦嘴”是惯用语的最初语境,它的最初含义、隐喻含义以及它所包含的各种成分,构成了它的惯用语空间。乌鸦嘴有其本义,乌鸦的嘴,因乌鸦的外形通体黑色,叫声嘶哑,令人产生玄妙莫测之感,且乌鸦喜食腐肉,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讨人嫌的鸟。这一含义映射到输入空间2中。

输入空间2:人们认为乌鸦的叫声会带来不好的运气,因此,如果有人在事情发展之前就预测可能会出现某种不好的结果,不管这种结果是否真的发生,都会被认为不吉利,而称其为“乌鸦嘴”。

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意义,有人预测不好的事情并发生了,他们在事件特性上最为匹配所有这些在整合空间中实现最终匹配。

整合空间:像乌鸦的叫声一样令人听到不想发生的事情,是基于影响力相似而映射达成的。

2.基于感受相似

该类惯用语通过身体的某种感受来进行隐喻识解。如:

例4:假若祁瑞宣有什么关于钱默吟的消息,他再决定怎样去到钱宅访问——只要有希望,碰钉子也不在乎。(《四世同堂》)

输入空间1:“碰钉子”是惯用语的最初语境,它的最初含义、隐喻含义以及它所包含的各种成分,构成了它的惯用语空间。碰钉子有其本义,指遭到阻力或者拒绝,目的没有达到,还受到为难,这一含义映射到输入空间2中。

输入空间2:他为达到目的,不惧困难,毅然前去。

类属空间:在完成某事的过程中会出现阻力,他们在事件特性上最为匹配所有这些在整合空间中实现最终匹配。

整合空间:人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阻力或遭到拒绝,使事情无法顺利推进。

3.基于功能相似

该类惯用语通过动物身体部位的功能来进行隐喻识解。如:

例5:一些民事纠纷大多仅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引起。可双方都恶语中伤,加速恶化,难以预料的惨事往往发生在瞬间。(福建日报,1994年6月5日)

输入空间1:“鸡毛蒜皮”是惯用语的最初语境,它的最初含义、隐喻含义以及它所包含的各种成分,构成了它的惯用语空间。鸡毛蒜皮有其本义,鸡毛和蒜皮都是很轻的东西,而且没有什么价值,这一功能含义映射到输入空间2中。

输入空间2:都是些鸡毛蒜皮,意指都是小事,一点也不重要。

类属空间:鸡的羽毛和无足轻重的小事属功能相似,充当不会起关键作用的角色。

整合空间:说话人常用这个惯用语来表达没有必要过分关注“鸡毛蒜皮”这样无聊的小事。

三、结语

本文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对动物类惯用语的解释力进行了分析,使读者对惯用语含义的动态构建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根据其喻体分类,大致有动物类、食物类、人物类、身体部位类,等等。文章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惯用语的动物类做了简单解释。对概念整合的过程进行分类,分为单层可解析性、双层解析性、转义解析性,其中,转义解析性又因使用的隐喻相似点不同,分为基于影响力相似、基于感受相似、基于功能相似几种,以实例分析为途径,阐述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动态建构过程,识解出所需要的语底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洪静.概念整合理论对歇后语的阐释[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01):5-8.

[2]李貴垓.试析汉语惯用语隐喻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基于概念整合理论[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4,24(03):92-94.

(作者简介:何婧,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王瑞锋)

猜你喜欢

惯用语语义含义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韩语惯用语的特点及教学方法浅析
每个袋子里总有坏土豆
鼹鼠牌游乐场
一些英语惯用语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