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课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调查研究
——以初中与高中为例

2022-07-22屈光泽郑培立

教育参考 2022年3期
关键词:公共事务初高中班级

屈光泽 郑培立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上海 201203)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们步入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强。在以数字联系为显著特征的社会形态之中,人更加需要参与公共事务,自我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为所在的集体贡献自己的才智和方案。关注公共事件,解决公共问题,以自己的智慧回馈公共社会,并在公共议题之中实现自我诉求,公共参与素养应该成为现代人重要的基本素养。[1]

培养青年学生公共参与素养一方面面向未来,另一方面植根传统。政治的学科核心素养理念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我国发展到了新阶段,更要求公民能积极参与新时代的伟大建设。因此培养青年的公共参与素养,更是在培养他们热爱国家积极为国效力。[3]青年时期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对于回答“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4]

目前,国内外对于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的研究多集中于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进行方法论阐释,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中把公共参与素养列出来进行专门研究的很少。[5]本研究旨在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培育的优势及存在的困难,并加以分析,从而为提升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培育及突破培育困境提出建议,并为其他核心素养的一体化培养提供路径借鉴。

在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中学生初步具有了公共参与的意识,具有一定知识积累,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公共参与意识不强,公共参与常识不够;常用渠道知之不多,用之很少;公共参与能力欠佳;无序化,情绪化的公共参与时有发生。目前的教学仍然难以抹去应试教育的痕迹,造成公共参与知识和实践相分离,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相疏离。调查还发现思想政治课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中课程资源的整合、校内外联动、教学评价等方面亟待提高。这些问题能不能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培育的有效性和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二、公共参与素养的内涵和要素

公共参与素养是指公民通过合法的方法和途径,参与政治、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的活动或事务,表达利益诉求,影响公共活动以及公共决策的态度、知识和能力。核心要素由公共参与主体、方式方法及范围构成。公共参与素养由公共参与意识态度、知识和能力三个层面构成。

从公共参与素养的主体来看,公共参与素养是公民在社会治理中所表现出的态度、知识以及处理这类社会问题的能力。中学生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主体,也是思想政治课公共参与素养的主体,他们思想活跃、时代感强、富有活力,处在特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思想逐渐成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此时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利益诉求和社会行为的可塑性强。

从公共参与素养的本质上看,公共参与素养是公民对于社会和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步入新时代,我们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治理理念的转变,要求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参与管控转变,治理主体通过平等化、扁平化、网络化的公共参与实现公共利益的共享。而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的中学生要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既要以政治权利为核心行使公民权利,又要履行义务和责任。在政治认同的基础之上,他们需要提升对国家、民族或某种政治团体忠诚的公共参与素养。

从公共参与素养的外延来看,公共参与素养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社会和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有序的公共参与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从公共参与素养的目标与对象来看,不仅包括政治领域,还包括生态、文化等相关的公共领域。

我们培养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要从主体的特殊性着手,充分考虑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认知规律,抓住公共参与素养的本质,着力培育中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开拓途径在可触范围内,让中学生自主、理性、合法、有序地参与模拟或现实的政治、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表明自己的态度、发表自己的观点,体验公共参与的知识、验证公共参与的能力,通过自我反思内化为修养。我们也要从公共参与知识、途径和实践等层面着手,紧扣公共参与的意识态度、知识和能力等层面,在教育教学中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要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构建大学、中学、小学一体化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初中学段注重为学生打牢思想基础,高中学段则注重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三、调查概况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网络问卷方式,还辅以个别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初高中学生对公共参与素养的知识、途径和实践等方面。调查所得数据分析处理工具为“问卷星”。

(二)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共计收回有效问卷937 份。在调查对象中,男性489 人,女性448 人;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高一、高二、高三分别为242、205、127、109、147、93、14 人。其中,六年级、七年级发放了8 个班级,八年级、九年级发放了6 个班级,高中一、二、三年级发放了4 个班级。由于高三临近春季高考,所以在调查中有较多人数缺失。

四、数据分析及问题发现

(一)公共参与的知识层面

1.公共参与的知识呈现有层次性

从调查数据来看,中学生已初步掌握公共参与的基本知识,但仍有提升空间。从表1 来看,从不了解时政新闻的学生数量仅占3.42%;认为有必要公开班费的同学数量占91.25%;在政府、检察院和人民代表大会中,知道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的高二学生占69.89%,高三学生占85.71%(高二以上学生学习过这部分知识),高一及以下没有学习过这部分知识但做出正确选择的占44.69%;对于问题3,78.87%的学生知道是“本地居民选举产生”。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不仅了解国际国内重要时政信息,而且关心身边的大事小情。

表1 公共参与的基本知识调研结果

可见,初高中生对公共参与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呈现出层次性,并与年级成正相关。

2.公共参与的知识储备还有待提高

目前,学生已经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公共参与知识,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图1 来看,各年级还有20%至40%学生认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这说明这部分学生对自身、对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力量认识不足,还没有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为思想政治课提升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图1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统计

另外,通过观察和访谈,我们了解到,学生对于参与班级、社团、学生会、团委等学校内的公共事务比较清楚,也能遵守规则,但是对社区、公益活动、政治参与等校外公共事务仅有所了解,知之不深。

(二)公共参与的途径层面

1.公共参与的方法和途径多样

从表2 来看,学生对下述两个问题能做出比较好的选择,前一问题选择“集中在班会一起讨论”的占83.78%;后一问题选择“征集业主意见,投票表决”的占83.56%,选择“在业主大会上和物业协商”的占78.66% 。这说明学生了解了公共参与的多样化方法和途径。

表2 学生对公共参与途径问题的回答统计

问题:沙俄时代某思想家认为,群众是一串“零”,再多也是零,而杰出人物则是这串“零”前面的非“零”实数,一加到前面,就成了天文数字。您对这句话是否认同?

2.公共参与的态度不够积极

从图2 来看,在影响学生公共参与的因素方面,有部分学生选择了“我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提建议”和“与我无关,我不提也会有别人提,没时间”,这说明部分学生公共参与态度消极。值得注意的是,影响学生公共参与的因素中,初高中的选择呈现较大的分野。对初中学生来说,影响公共参与的主要因素是没有渠道、学习任务重,而不是本人的消极态度,即“这些事与我无关”“我不提也会有别人提”;而在高中,消极性选项的选择比例明显上升,平均比初中高十几个到二十几个百分点。

图2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统计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班级里有些班委的工作有建议或意见的时候,你一般会怎么做?”这个问题的调查中,初中生的选择较为积极,比起高中生更倾向于向班主任寻求帮助,但是同时,他们更热衷于同学之间讨论,而高中生则多选择“不公开发表意见,私下和好友吐槽”,态度比较消极。

另外,通过观察和访谈,我们了解到,由于学生学习任务重,作业多,又要参加辅导班,因此很少有时间接触到社会上的事情,同时也缺乏这方面的兴趣和知识,导致很难参与到公共事务中。这反映出学生比较消极、被动的公共参与态度。

(三)公共参与的实践层面

1.学生能够进行公共参与的实践

调查表明,学生已能进行公共参与的基本实践。从表3 和表4 来看,对于班级事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发表建议或意见,只有少数学生“憋着不说”。学生大都参加过身边的公共事务;一般会在网上或与身边的人发表评论或讨论,只有31.7%学 生会“看看就好”。

表3 学生对公共参与实践层面问题的回答统计(1)

表4 学生对公共参与实践层面问题的回答统计(2)

问题:哪些因素影响你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学校和社区公共事务提出自己的建议?(多选)

对“你参与过社区志愿服务吗? ”“你参与过哪些公共参与活动?”这类问题,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参加过,但只有13.77%学生做过志愿者,还有8%的学生没有参与过身边的公共事务。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进行过公共参与的实践。

(续表)

2.公共参与的广度、深度有待提高

虽然从调查看,初高中学生能够进行基本的公共参与活动,但是受限于公共参与知识的匮乏、态度的消极或时间的缺乏,并不能进行广泛和深入的公共参与活动。学生对于“你参与过模拟政协、模拟联合国,或参观国家机关之类的实践活动吗”这一问题的回答,反映出学校提供给学生可参与的活动,要么少,要么参与人数有限,而社会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活动就更少。

在“假如投票选举人大代表和同学聚会的时间冲突了,你会”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初高中再次出现较大的分野,在公共选举和个人聚会的冲突中,初中生更能从公共的利益出发进行取舍,而高中生则更多地选择个人聚会,或者两者都没有兴趣。

另外,通过观察和访谈,我们了解到学生参与班级、学校和社区等身边的公共事务较多,公益活动、政治参与等较少,公共参与实践的广度、深度有待提高。

五、思考与建议

首先,统筹初中、高中思政课教学,深入挖掘课程多样的资源,丰富学生公共参与的知识,推进初高中公共参与一体化进程。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初高中学生对公共参与的知识是有一定了解的,这离不开道德与法治和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教学引领。但是调查结果同样反映了学生的公共参与知识流于表面不够深入。事实上,调查问卷设计的问题均是来自课程要求的知识和能力,这说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从初高中一体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统筹初高中思政课教学,实现教材内容的衔接整合。

初高中的教材在许多地方有重合之处,高中应根据初中的教材安排避免重复教学,进一步深化核心素养的落实。例如,八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是《人民当家作主》,主要讲述了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我国的国家机构。高二必修三的第二单元也是《人民当家作主》,除政治制度的介绍外,重点强调我国国体本质的理解。相对来说,初中更注重介绍,高中会有进一步的抽象解析,高中必修三的《教师教学用书》在“人民当家作主”单元第四课“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中提出:“引导学生明确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共产党人庄严承诺……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初高中虽然内容的确有重合,但教学的重点是不一样的。高中没有必要把初中的内容重复一遍,应该理解初中已经有过概述。因此,初高中的一体化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核心素养可以培育之处,而这同样要求高中教师应对初中课本有一定了解。

其次,校内外联动,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多层次、递进式的公共参与菜单,增加公共参与的途径,提升初高中公共参与一体化水平。

加强校内外公共参与项目联动。公共参与的含义是指有序参与公共事务,但学生并非只有成年才能有公共参与的机会,学校和班级本身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公共场所,在其间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表达就是公共参与的预演。初高中都有非常丰富的校内公共参与的项目,班级内有班级自我管理,比如班干部选举、班级事务的决策、财务监督、班级管理条例的建设和实施等;校内就更色彩纷呈,比如模拟政协、模拟联合国、学生会选举、社团运作、少代会和团代会等。但很多时候,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各部门只是走个过场,或者仅仅只是为了办活动而办活动,并没有意识到这对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益处,因此也不会积极号召学生参与、鼓励学生表达。学校层面对这些班内、校内公共事务的态度,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公共事务的态度养成。因此,推进学生公共素养的提高,除了思政课外,还需要学校层面的规划和重视。

学生可以参与的校外公共参与项目有很多,比如去人大参观、人大法院旁听、居委会选举、人大代表选举、消费者维权、12345 热线电话、听证会旁听、人大立法建议等。学生在生活中可能缺乏公共参与的意识,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的公共参与提供契机。比如,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学校组织带领学生参与校外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项目,由学生自主选择。

多层次递进式的活动序列化设计。在一体化的过程中,除了校内外公共参与项目的一体化,还需要初高中的一体化。由于初高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知识累积不同、阅历不同、身心发展水平不同,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公共参与活动自然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应该有多层次递进式的活动序列化设计。

对于初中生而言,八年级开始学习宪法和我国的政治制度,预初、初一涉及公共参与的只有公民的权利和法律意识等。所以,我们还要依据学习内容,序列化设计相应的步骤。学生在七年级开始进入法治内容的学习,八年级上学期学习网络生活、社会规则和国家安全,教师在这个阶段可以安排一些微调研活动,如参观走访消费者保护协会、旁听法庭,进行网络参与有关的微调研活动。八年级之后,学生开始学习我国的宪法、公民权利和政治经济制度,学校可以考虑安排人大、政协等场所的参观访问。对高中而言,公共参与相关的学习会进一步深化,同时,高中生思维敏捷、阅历加深,而且具备了比较强的理性精神,学校应该组织模拟政协、模拟联合国等活动,模拟参与社会事务,通过和社科课题的结合对社会现象进行调研,做好公共参与的预备工作。

再次,优化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公共参与实践积极性,拓宽和延伸初高中公共参与一体化深度和广度。

要拓展初高中公共参与一体化的广度和深度,评价方式需要不断优化,要从甄别评价和诊断评价转变为发展评价。发展评价方案始于学生学习的开始终于学习结束,既促进学生“学”,又促进教师“教”,更能促进教学相长,是提升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案。目前,初高中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培育情况不尽如人意,缺乏相应的发展评价方案是原因之一。对此,可以运用“成果评估、水平测试、培育行为观察”三位一体的初高中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评价方式,将有利于拓展初高中公共参与一体化广度和深度。

例如,对学生在课堂内的小组合作或课堂外的小组实践活动,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活动上,围绕学生主动公共参与来评价。将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主导作为观察对象,对照公共参与素养教学指标与教师指导学生的教学行为,考察教学过程中教师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培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对生成的教学资源的捕捉和利用情况,甄别和诊断教学行为的偏差性问题,进而对照学生作业或活动等的反馈,提出改进教学策略的建议。

总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元化手段及时评估学生初高中公共参与素养一体化的达成水平。

猜你喜欢

公共事务初高中班级
班级“四小怪”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社区冲突: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路径研究
关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一些建议
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公文写作水平途径研究
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新模式分析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