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悠悠古道御道川

2022-07-22鲁玲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9期
关键词:古道

鲁玲

(太原市双塔博物馆,山西 太原 030045)

0 引言

古交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境,是吕梁山东麓的交通枢纽。境内四面环山、河流纵横,汾河贯穿东西,沟壑遍布山川,形成一河三川(汾河和大川、屯兰川、原平川)的地貌,东、西宽50千米,南、北长53千米,全境面积155平方千米。东与太原市万柏林区交界,西与娄烦县为邻,南与交城县、清徐县接壤,北同阳曲县、静乐县毗邻,自古是中原出塞的雄关重镇,在宋代又是河东北路的咽喉,其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是太原周边其他重镇难以匹敌的。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早期人类文明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丰富的历史文物,还有值得人们关注的北方千年古道——御道川。

许多人认为我国古代不修路,路是人走出来的,所以有“介然用之而成路”的说法,其实我国古代王朝对道路建设很重视。自秦朝统一度量衡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驿道成了中央掌控地方的重要通道,更便于推行朝廷的政令、传递文书、运送守边给养、调动部队、物质流通、民族文化交流等。古人在初修驿道时就立有法度标准,那时夯土技术已趋于成熟,使用石材灰浆的技术也在普及阶段,所以道路的质量很好,如大秦直道的路基至今仍保存完好。随着驿道的修建和驿站的健全,不仅有利于国家统一管理、及时获取边防战备消息,而且极大地方便了沿途百姓的出行,加快了物质的流通速度,提高了资源对接能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古交境域设县级建制始于隋代,变动于唐代。据史料记载,隋开皇十六年(596)设晋阳西境,置交城县,县治在今天的古交镇。周天授二年(691)因平原地区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得到快速发展,长史王及善将交城县治迁移到却波村(今交城县城),古交因境内曾置古交城县治而得名。此后直到民国初年,古交境内无县级建制。原交城县治在古交存在了95年,当时的古交成了太原(古称晋阳)联通周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通纽带,境内现存有多条古道。修路产生了聚集效应,带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也为当地道路网络体系奠定了基础。

御道川是一条从晋阳起直达古交的古道,再经屯兰古道即可通往晋西北。宋朝时,为了加强太原府与晋西北的联系,官府对隋唐时修筑的屯兰古道进行了开拓,并将其与新修筑御道川连接,形成了一条在古交境内长270余华里(约135千米)、贯通晋阳与晋西北的交通要道。

1 古道上的文化追寻

古交一直流传着“百里屯兰川,五庄、二社、十八沟”的谚语。说的是隋唐时期,屯兰古道沿途坐落的村庄有鹿庄、姬家庄、武家庄、康庄、周山庄、北社、南社、梅家沟、七佛沟、西沟、下石沟、南龙沟、随公沟、安家沟、板市沟、常安沟、杜里沟、石相沟、大济沟、小济沟、席麻沟、老鸦沟、塔底沟、南巷沟、鸿雁沟。这些村落可能就是当时被征来修路后在此定居的村民,或许是为道路维护而安置下的村子。屯兰古道从古交起经鹿庄入姬家庄、越武家庄、穿康庄、过周山庄、出岔口关头到达晋西北。

顺云寺位于岔口乡上阳坡村南山坡的平场上,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寺庙。因年久失修,早已面目全非,但其遗址上曾遗留下一块沙石板浮雕坐佛,高约70厘米,宽35厘米,厚12厘米,保存基本完好,从其造型和雕刻手法推测应是隋唐遗物。据笔者在古交市文物管理所工作的父亲讲:“我下乡时在上阳坡村委会见过这块石板,并进行了拍照和资料的留存,当时由上阳坡村村委会保管”。

兵马崖窑遗址位于武家庄村北1.5千米,水饮沟的腰部,面临悬崖峭壁,背靠高山峻岭,地势极为险要,当地人称“崖窑”。崖窑开凿在相连的三座山头的坡面上,由许多大型窑洞组成。据说崖窑有上、中、下三层,现在仅可以窥见每个山头上层的9个窑洞,三座山头共计27个窑洞,长度约150米,在中层位置也有暴露出的部分洞口,其规模之巨、施工难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崖窑内的巷道保存完好,弯弯曲曲、纵横交错、相互连通。各个洞室大小不一,高2米左右,宽5米,深5米,平顶,呈梯方形制,窑壁上遗留有工具的切削痕,洞内未发现遗物。但附近曾发现过青铜兵器,虽然在史料中查不到关于此窑的记载,但根据民国年间绘制的一幅交城地图,经调查表明在古交地区所知的236个村、沟、峁的地名中,跟牧放活动有关的就多达五十余处,占到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屯兰”和“马兰”的地名都是源于汉代置“桐马官”。西汉初年,汉帝在晋阳置家马官,汉武帝刘彻更家马官为桐马官。据考汉代的家马厩,一厩育马万匹,古交当时全域的马和牧放人员均为马官统辖,马街分置于马栏城。马栏城的故址就在今古交马兰与武家庄一带,该崖窑始筑年代应不晚于汉代。

石佛堂在屯兰川北岸的武家庄东北方面距庄500米的山坡上,是早期人工开凿的一处石窟式建筑,高3米,宽5米,进深4米,石质为砂岩,细腻平整,纹如肌理,雕刻精细,洞门宽0.6米、高1.2米。1983年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的文物普查中曾有过记录,堂内雕有一佛九菩萨,但佛头都被切掉了,从留有的残佛姿态和服饰衣纹来看,雕刻手法粗犷刚劲,按其风格可能为北魏时期的作品,可惜在建设马兰矿时被炸毁,现仅存档案资料。

从晋西北经屯兰古道进入古交镇后,一路向南方就进入大川。那里群山连绵、山高涧深、坡陡难行,一条宁静偏远的山路隐匿其中,这就是御道川(图1),它把奔走的人们牵引向晋阳。御道川位于古交镇南,自古交镇起沿大川河向南而上,经草庄头,穿郑家庄,越庙前山,过要子庄、黄冶、风峪沟,最后达晋阳,全程约80千米,是古交往返晋阳的主要通道。“御道”在汉语词典解释为供皇帝车驾通行的路,或者是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的敬称。“川”指可以纵马穿越的平地。究其字面之意,也可以说明御道川与古代封建王朝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图1 御道川古道残留部分

据宋史记载,960年赵匡胤通过政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大宋王朝,结束了唐末五代割据纷争的混乱局面,使宋朝的社会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繁荣又推动了科技文化的进步,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宋朝走上鼎盛时期。但当时与北宋政权并立的还有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确保国家安全,抵御外族入侵,宋朝廷在许多要冲重镇都修筑了驿道、城池、隘口等用于军事防御。御道川就是当时修筑的一条衔接屯兰古道的重要交通枢纽。

位于古道东北500米处的邢家社乡刘庄寺村,原来建有一座刘庄寺,如今已经荡然无存,仅留有石窟(图2),其遗址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在寺院背后成东西走向的山崖上开凿了6座石窟洞,全长约10米,其中的5个佛龛中共雕有佛像29尊,可惜因风化严重,现已面目全非,无法辨识其形象。剩余东侧的一窟,高1.5米,深和宽均为2米,窟顶部镌刻有八瓣莲花藻井,正壁龛内雕有1尊坐佛,高24厘米,身着交领袈裟。在坐佛周围的窟壁上刻满了小佛像,每尊高8厘米,共分15层,现在能数清的有838尊,其他的因受损严重无法计数,旧时这里被称为“千佛洞”,从佛像造型和衣纹来判断应为唐代遗留之物,现已被列为古交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2 刘庄寺石窟

南岩石窟位于邢家社乡南岩村东北500米处的山坡上,开凿在一块长6米、宽3米、高2.5米的砂岩巨石上,在巨石的东、西、南三面凿窟。南窟是主窟,呈方形,宽1米有余,三面窟壁上雕刻着华严三圣,如来佛居中,东为文殊菩萨,西为普贤菩萨及侍者武士像7尊;西窟长、宽各约1.5米,也呈方形,造像7尊;东窟内有十六罗汉造像,但罗汉头像都被盗走,破坏极为严重。从造像技法上看,东窟逊色于西、南二窟。此石窟因地处蒙山—天龙山一线,在艺术风格上与天龙山的唐代石窟相近,有专家认为应为初唐作品。尽管遭受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但它仍是研究唐代石窟造像艺术不可多得的珍贵遗存。

2 古道上的文物发现

1969年在施工中从邢家社工段出土了一方铜印(图3),被施工的村民捡到,事隔十余年后,卖给了古交市文物管理所。后经鉴定,该铜印为金代官印,铜铸,呈正方形,边长6.3厘米,厚1.5厘米。印纽为短矩形把纽,高4.3厘米,端部刻有标志印文倒正的楷书“上”字。铜印通高6厘米,印面字体为方折弯转九叠篆书,阳刻“行军万户国字号印”8个字,笔画平直排叠,布局整齐对称。印的右边款用行楷字体阴刻“行军万户”,左边款刻“国字号”,究其内容为印面篆书的楷书对译。又在印的前背署“河东北路转运司”,脊后刻有“贞祐三年八月监”,表明了制印的机构和时间,现为古交市文物管理所馆藏二级文物。

图3 “行军万户国字号印”铜印

据《金史·百官志》记载:“至正隆元年,以内外官印新旧名称及阶品大小不一,有用辽、宋旧印及契丹字者,遂定制,命礼部更铸焉。”金代中期,官印上大都刻有“礼部造”字样,说明这一时期颁印机构主要集中在礼部。到了金宣宗统治时期,由于受到成吉思汗统率的蒙古军攻击,不思抵抗的宣宗不顾朝臣的反对,于贞祐二年(1214)迁都南京(今开封),让朝堂不稳,为金朝走向灭亡埋下了祸根。金代晚期中央统治集权分散,礼部制印权力下放,随即出现了既有中央礼部负责制印,也有地方官府和临时机构等制印机构。按照古交出土的这枚铜印所标明的制印时间“贞祐三年”和制印机构“河东北路转运司”来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金代纪年万户印中,多见“行军万户”印文,行军万户为金代军职官印。“行军”在古代泛指用兵、军队移动,后也指一种军职官称。最早在《三国志·刘晔传》中记载:“大军遂还,晔自汉中还,为行军长史,兼领军”,就是在长史的前面冠以“行军”组成的军职官员的官职名。“万户”是金代设立的官职名,始于金太祖天辅二年(1118)。金代初年,百夫长称“谋克”,千夫长称“猛安”。据《金史·百官志》记载:“凡猛安之上置军帅,军帅之上置万户,万户之上置都统。”再根据清代嵇璜在《钦定续文献通考》中载:“窃闻国初取天下,元帅而下唯有万户,所统军事不下数万人,专制一路”,可见行军万户这一官职的级别较高,地位非常重要,统领谋克和猛安。金代为了防止私制滥造官印,印文通常选用曲折繁复的九叠篆体,通常以千字文和五行作为编号,而千字文万户印中又以行军万户印最为常见,古交大川出土的这枚金代官印就是以千字文中的“国”为字号的。

河东路是北宋时期的行政区划。宋代将“路”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使用,全国共分为24路,太原府隶属于河东路。在宋代实行的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中,路级机构以转运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提举常平司(仓司)、安抚司(帅司)等为主,文献中又常将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合称为“监司”。从地方行政管理的角度来说,宋代路制在北宋时期是以转运司路为主,而在南宋时期则是以安抚司路为主。转运司路的行政机构为转运司,也称“漕司”。宋朝建国初年,因战事的需要曾临时设置随军转运使,主要职掌随军转运供应粮饷,后发展为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转运司原则上是设置在一路的治所上的,每路通常设一名转运使,重要的地区通常会设置多名转运使。

金灭北宋后,在原北宋的地区实行的行政路制仍沿用宋制。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金朝廷将河东路分为河东北路和河东南路进行管理。河东北路,治所太原府(今山西省太原市);河东南路,治所平阳府(今山西省临汾市)。据《金史·地理志》记载:“宋河东路,天会六年析河东为南、北路,各置兵马都总管。府一,领节镇三,刺郡九,县三十九,镇四十,堡十,寨八。”河东北路的管辖区除葭州属今天的陕西外,其余都为今山西省境内区域,包括一府、十二州,古交隶属太原府管辖。

综上所述,古交大川出土的金代贞祐三年(1215)“行军万户国字号印”铜印,证明了御道川至金代仍是太原通往晋西北的重要通道。

3 古道上的民俗文化

在古晋阳通往晋西北的御道川古道上,沿途共修建了五座寺院,有古交镇的千佛寺、李家社的东胜寺、康家庄的东亭寺、刘庄村的观音寺、关头村的文昌寺。这些寺院除作为佛教道场举办法事活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为来往的商旅驮队提供留宿借住之所。同时,沿路建有九个庄:郝家庄、康家庄、安家庄、上庄、中庄、宋家庄、下庄、杨庄、郑家庄,还有吉锋沟、瓦屋沟、北石沟、白岔沟、南沟、梅洞沟、窟儿沟等十八道沟。遥想当年御道川一带商旅往来密集,转运司的队伍浩浩荡荡、车马喧嚣、人声鼎沸,何等繁华热闹。夜幕降临时,他们有的在寺院歇脚、有的留宿各庄。清晨,各路人马又匆匆踏上行程,一路山歌高亢、奔赴晋阳。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御道川古道沿途的百姓在古交特定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滋养下,孕育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如圪咀崖娘娘庙庙会、剪纸、撕纸、正月二十五点灯盏、清明节习俗、冶铁生产工艺、煤炭生产工艺、传统榨油工艺、织布袋、道情戏等。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生产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出中华民族勤劳质朴的传统美德和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

生活在古道上古交人武四新在传承地方传统剪纸技艺的基础上,独创出撕纸绝技。他被誉为“中国民间(品牌)艺术家”“民间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特级民间艺术大师”。武四新撕纸于2018年成功申报山西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在蒙住双眼的情况下,采用古交传统的剪纸技法,徒手用纸撕出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吉祥图案、伟人肖像等,令人叹为观止。他独创的“蒙眼撕纸”绝技曾荣获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御道川的餐饮文化主要体现在面食上,不仅美味可口、营养丰富,而且制作方法独特、种类繁多,有莜面栲栳栳、山药烙饼、莜面饸烙、荞面疙坨、红饭油糕、软米馏饭、山药磨擦擦、红面剔八股、河捞面、油面儿(油核桃)等。制作方法有擀、切、搓、压、擦、剔、揪、抿、煮、蒸、闷、炒、烙、炸、烤等,再配上美味多汁的各样浇头菜码,淋上老陈醋,让人回味无穷。

4 结语

御道川作为昔日晋阳通往晋西北的交通要道,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条件、古交地区的人类历史文化,蕴含着这一时期政治、军事、人文、思想、宗教等文化内涵,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开展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乡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但由于多年来重视程度不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而逐渐被荒废。古道文化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果不及时采取保护利用,将会渐渐从地球消失,呼吁全社会对古道文化要引起足够重视,守好、用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猜你喜欢

古道
黎炳锋油画作品
省林业局省司法厅有关负责人就古道保护工作答记者问
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浙江省古道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
古道散茶香
沙溪古镇:茶马古道上的秘境
杉林古道
2017中国十大古道评选发布会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茶马古道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
古道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