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娄多峰教授痹病发展机制1

2022-07-22王玉清张华东陈锐江梦瑶梅晴晴任赵洋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2年4期

王玉清 张华东 陈锐 江梦瑶 梅晴晴 任赵洋

【摘 要】 “邪正交争,虚因邪生,‘不通’‘不荣’并见”是娄多峰教授提出的痹病病情发展机制之一,通过详述“邪正交争伤正气,虚因邪生邪致虚,不通、不荣互痹痿”机制,以“交争伤正,因邪致虚,痹痿互成”之说,丰富了娄多峰教授“虚、邪、瘀”理论,并进一步探讨了痹痿互成的中医机制。

【关键词】 痹病;邪正交争;虚因邪生;痹痿互成;娄多峰

娄多峰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12岁随祖父娄宗海学习中医,17岁独立出诊,悬壶乡里,内、外、妇、儿、风湿、针灸等均有涉猎。娄多峰教授是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坚持从事临床一线工作,临床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完整的中医风湿病理论体系—“虚邪瘀”治痹理论体系[1]。

张华东师承娄多峰教授,继承和发展其学术思想,总结娄多峰教授“虚邪瘀”理论体系,剖析“虚”“邪”“瘀”三者与痹病的关系,认为正虚感邪可以致虚痹,邪气可以直致虚痹,痰瘀亦可致虚痹;虚痹可出现“不通”“不荣”并见的表现,痰瘀阻滞则不通,气血亏少则不荣,痹而不通,痿而不荣,“痿”“痹”互成。笔者有幸跟师学习,闻娄多峰教授的治痹理论,受益匪浅,感悟颇深,将其整理之,总结如下。

1 “邪正斗争”致虚痹

“邪正交争”伤正气,无外,一则邪去正安,二则邪去正伤,三则邪正胶着、胜负难分,四则邪胜正亏、邪进病生,无论哪种均可使正气损伤。一般认为,痹证多由于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乘虚杂至,邪正交争,正不胜邪,风、寒、湿、热之邪进则痹病成。痹病本虚标实,邪伤正虚,两虚为患,明·龚信《古今医鉴》曰:“盖由元精内虚而为风寒湿三气所袭,不能随时祛散,流注经络,入而为痹。”《类证治裁》亦曰:“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久而成痹。”说明痹病多因正虚感邪而生,邪伤正更虚,内外交合而致痹。正虚是痹病发病的内因,风寒湿邪闭阻经络是发病的外因,故正虚是痹病发生的本,邪侵是痹病发生的标,正邪交争,形成了本虚标实的病变特点。

“邪正斗争”致虚痹,痹病发展的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必耗气血,久则成虚痹。娄多峰教授认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邪气侵害与正气虚弱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故在痹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邪正交争贯穿痹病发展的始终,矛盾双方斗争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痹病发展的方向和结局。当正气虚弱时,机体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下降,六淫之邪侵入,则邪留人体而致痹,娄多峰教授指出:“此时的正虚只是相对于致病邪气而言,指人体的防御功能低下。”当正气虚弱,邪感于身体,致邪正交争,邪气损伤正气,一时之伤损,且虚损不甚,或感邪调治及时,尚可随邪除而正复,即正胜邪退不发虚痹;若邪气留连,久病未除,必致正气损伤而致虚痹,此即邪胜正负而发病。邪胜正负则邪留于体内而发病,临床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风寒热外邪侵袭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则表现为发热、疼痛等实证、热证,实证、热证耗伤气血,致气血虚衰、营卫行涩,正气越虚,病邪难除,更复伤正,因果往复,最终形成虚痹;二是寒湿之邪,久不得化,耗伤气血,气血虚少,气为血之帅,气虚不能行津行血,则津停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互结,痰、瘀既是痹病病理产物,亦是致病因素,故痰瘀阻于体内,停积日久,则反耗伤气血,形成虚痹。

2 “虚因邪生”邪致虚

诸邪致虚,深入剖析娄多峰教授的“虚因邪生”理论,认为或本无虚,因病邪致痹伤正气成虚,即没有正虚为先决条件亦可由邪直接导致正气的虚弱而致虚痹。《叶选医衡》曰:“愚谓痹乃正气本和,因外感之风寒冷湿,为刚烈之邪,当以有余名之。”叶天士认为,痹病的引发不必有正气亏虚这一条件,当“刚烈之邪”侵入健康机体时亦可发病,此为外邪直接致痹;亦如身体强壮之人,长期工作在高寒地带,则易得痹病[2],这就说明即使没有正气的虚弱,人体感受强烈的外寒之邪后,邪气损伤正气而致虚痹。如风邪,为阳邪,其性开泄,易汗出而耗气伤津;寒为阴邪,侵入机体,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去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或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当直中于脾胃时,脾阳受损,便可见腹泻、脘腹冷痛等症,当直中少阴时,则心肾阳虚,可见腰痛酸软、心悸气短等症;湿为阴邪,湿胜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脾为阴土,乃运化水湿的主要脏器,性喜燥恶湿,故湿邪外感,留滞体内,常先困脾,而使脾阳不振,损伤脾阳,使脾运化无权,气血生化乏源而致气血虚弱;更有湿侵水脏则致肾虚等;热为阳邪,热胜更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液耗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壮火食气。”热邪还能动血,加速血液的运行,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使人体血液流失;外伤所致离经之血,形成瘀血,瘀为阴邪,易伤气,又使水液不归正化而伤阴,聚液为痰,痰瘀互结为患更耗气血。此上皆为“虚因邪生”。

病后失治、误治,或耗气血,或致内邪,内外邪相合亦可致正虚。疾病失治,凡病邪侵袭人体,必致正邪相搏,不论转归如何,必然耗损正气衍生其邪,如能治之正确而及时,邪除后正虚常多能自复,如若邪盛久留,又复失治,必致正虚,故言“邪客久留,必致其虚”[3]。痹病多起病缓慢,病程較长,拖延治疗,加重病情,而正虚致痹。疾病误治,亦可致正气虚损,病情变繁,又生衍邪。其多因辨证诊断失误,或由于选方用药不当,伤损正气而又生衍邪[3]。如苦寒清热太过,则可伤脾胃,耗折阳气致水湿之邪内停;益气温阳太过衍生火邪,则可耗损津液,消灼阴血等;更有因一误再误,伤损阴血,脏腑形质亏损,生机耗伐,导致虚损之重证;亦有因邪气尚盛,而用补法;或妄用峻补方药,以致留邪伤正致虚痹[3]。

3 “不通”“不荣”成痹痿

娄多峰教授认为,痹病发展机制中可见“不通”“不荣”并见,张华东由此深入剖析“‘不通’‘不荣’并见”,认为“不通”为痹,“不荣”为痿,实则为“痹”“痿”互成,痹与痿在某些病种中不能截然分开,也就是说痹痿可以同病,亦可相互转化,即可因痹致痿,也可因痿致痹,痹痿可同见,久痹必痿。

痹病主要由风寒湿等邪乘虚侵袭人体,使气血运行不畅,或痰瘀,阻于经脉,深入关节筋脉,引起“不通”;古代医家认为,“痿”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为不用,即肢体、组织、器官功能衰退或废弛,狭义为“不荣”,即形体、肌肤、毛发等组织、器官表现出来的萎缩枯槁之象[4]。正虚感邪,邪正交争日久,耗伤气血,气虚则推动津血无力,形成痰瘀,则出现“不通”而成痹病;或经脉气血亏少,亦或阻滞气血不能布散,则四肢关节失于濡养,则出现“不荣”而成痿病,“不通”则无养,无养则“不荣”,故“不通”“不荣”并见则“痹”“痿”互成。如《医学心悟》指出:“痹久亦能成痿。”《本病》亦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国医大师李济仁也提出“痹痿统一论”,其从病因、病机、病程规律、治则治法4个角度论述了痹痿合论的可行性[5];考之古代文学著作,也有将痹痿并称的记载,如《汉书·哀帝纪》曰:“痿,亦痹病也。”

痹病日久,经络壅滞,气血不行,痰瘀交阻而耗气伤津或久痹及肾,均可导致机体正气亏虚而出现肌肤干枯瘦削的症状,即痹久可成痿[6],如《诸病源候论》曰:“夫风寒湿之气合为痹,病在于阴,其人苦筋骨痿枯,身体疼痛,此为痿痹之病。”反之,痿病本质为正气亏虚,因而在痿病的发展过程中,风寒湿三邪乘虚而入,经络出现拘挛、麻木、肌肉酸痛、关节变形等症状,即痿证中兼有痹证。由此可知,痹病之中兼夹痿证,痿证之中亦可出现痹证的表现,“痹”“痿”互成。

4 小 结

“邪正交争,虚因邪生,‘不通’‘不荣’并见”是娄多峰教授提出的痹病病情发展机制之一。张华东在传承娄多峰教授学术思想,继承其“虚、邪、瘀”致痹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其内涵,首先,认识到“邪正斗争”致虚痹,邪正交争,邪胜正负,邪气留恋日久,一再损耗正气而致虚痹;其次,“虚因邪生”邪致虚,阐明了内外之邪皆可致正虚之理;最后,“不通”“不荣”并见,实乃痹痿同病,痿痹互化之意。通过详述“邪正交争伤正气,虚因邪生邪致虚,不通、不荣成痹痿”机制,以“交争伤正,因邪致虚,痹痿互成”之说,丰富了娄多峰教授“虚、邪、瘀”理论,并进一步探讨了痹痿互成的中医理论机制,可谓“邪正交争伤正气,虚因邪生邪致虚,不通不荣痹痿成,因机发展创新说”。

参考文献

[1] 娄多峰教授生平简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10(7):封二封三.

[2] 娄玉钤,李满意.三因三候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0):50-58.

[3] 李正全.中医虚损学说及其临床应用[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4:33.

[4] 董秀娟,刘小斌.与重症肌无力相关的痿证、四肢无力、肌肉萎缩中医学术源流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2):2376-2378.

[5] 張宁,姚鹏宇,孙丰雷.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辨治“痿痹”经验探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4):4-6.

[6] 李满意,娄玉钤.痿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12):58-62.

收稿日期:2021-12-12;修回日期: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