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式教学”模式下的乡土地理教学策略探究
2022-07-22时静瑜
摘要:主题式教学法是在美国教育家莫里逊的“莫里逊单元教学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后经我国的教育学者引用到中国各个学科的教学领域。主题式教学法强调学生作为课堂活动主体的能动性。学生在教师精心设置的特定主题下通过了解、探究、讨论、展示和评价等环节,完成将人类智力资源向个体智力资源的转化。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了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乡土地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22-0147-04
一、 课程设置背景
主题式教学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提出的,它的前身是“莫里逊单元教学法”。在莫里逊的研究中,他始终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熟悉的学习材料,才能迅速的从自己原有的知识库提取信息,整合加工的新知识,进而收获具有较高价值的学习效果。
主题式教学模式下的乡土地理教学是以课堂为载体,以乡土知识为主题所进行的地理教学活动。主题式乡土地理教学模式强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主张地理教学情境化,生活化。满足现阶段国家出台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根本需求,这也就意味着在实际地理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将生活性融入教学环节中,就是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适当的结合。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地理现象与问题在课堂中予以解决,可以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此种教学模式不再以单一地理要素或者地理技能为课堂的组织结构,而是把地理知识放到有意义的主题中去学习,把知识教学和“内容”教学结合起来。
二、 “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对某一种特殊行为或者某一特殊内容的学习,只有发生在存在相应结构的时候。每一个个体对客观世界所展开的具体活动,站在本质的角度上来说,就是结构的操作行为。处于这一阶段,他会将新的信息与现阶段已经存在的结构进行对比,更甚者需要改变以往的结构。主题式教学就是将主题作为“教”与“学”交互式活动的中轴线,将理论的知识学习与情境进行充分的结合,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当中集中注意力感受到实践学习的價值,从而收获有意义的知识。除此之外,借助情境式教学,还可以将本身较为复杂且抽象的知识进行简单化处理,学生对这样的知识更容易接受,同时也更容易达到老师和学校制定的教学战略性目标。
(一)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
(二)主题的确立标准
1. 紧扣课标,落实重难点
课程标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基础,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国家最新出台的新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时间段教育之后的整体结果所展开的详细描述,同时也是国家教育质量在某一个阶段应该完成的目标。乡土地理知识庞杂,在主题的选取过程中要注意时刻贴紧课标,不能脱离课程标准。
2. 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科学性
众所周知,乡土地理本身具有地域性特征。课堂上,教师采用一些口耳相传的地理资料,如故事、谚语,可以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但同时也要保证教学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教学材料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降低误差,从而实现教学整个过程中的严谨性。
3. 多感官刺激,提升学习效力
地理这一学科的内容本身来说综合性较强,所以他要求学生必须对各类图表展开深度的记忆,以往的死记硬背式学习效果欠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我们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觉通道相互融合,深化学生的地理记忆。多个感官通道的记忆效果要远远高于单一感官通道,这就使得较为枯燥且复杂的学习内容更加具体化。
4. 可操作性强,课堂延伸具有评估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活泼主动且具有个性化的过程,除了接受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外,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也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当然与同学们开展适当地交流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主题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设置安排
乡土地理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但是所占的课时比例较少,一般安排在初二下学期临近会考,课程安排如下:(见表1)
(四)课程实施
文章选取了几个教学片段,用来说明项目式教学是如何在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展开的。
教学片段一:追寻历史——激发探究兴趣
播放视频,“舌尖上的中国3吃货的福利:水八仙”
材料一苏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每一处地名都有渊源,都彰显着地方文化。苏州古城的东南门为“葑门”,此名长期以来多被认为和茭白有关。北宋朱长文修撰的《吴郡图经续记》里记载:“曰封门者,取封禺之山为名。……方言谓封为葑,葑者,茭土摎结,可以种植者也。”城门以一水生植物命名,可见当时苏州城外茭白生长之茂盛。
清《元和县志》:“茭白,即菰也,出葑门外杨枝荡,今南园水田亦有之。”
材料二“菱”的食用和种植的历史也很久远。早在3000年前的《周礼·天官冢宰·笾人》记载“加笾之食,蔆、芡、栗脯”,说明当时已经把菱肉做成脯食用。太湖中菱的种植,在春秋时就已著名,“菱湖”之名即因吴王于此植菱而来。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介绍,图片展示等环节,使学生对水八仙首先有一个简单的认知,通过地名的由来,追求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内驱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片段二:
材料一“水八仙”的名字不接地气,但它们各个与泥泽相关。从皖江到太湖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6月的梅雨季过后,因水位上升形成大小不一的泽塘湖滩,人们就地围田,借助丰腴的泥水滋养,逐渐改良了8种不同的水生植物……最终成为餐桌上的家常。
材料二太湖水域面积2338平方公里,是吞吐湖。它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平静,隋唐以前,每年梅雨季节来临,水位上涨……苏州每年6成以上地区成了泽国。水稻棉花无法种植,唯有这种耐洪涝的水生生物可以种植,老百姓靠水生植物度日,久而久之,成就了苏州“水八仙”。
活动:学生通过课前网上或图书馆查找资料,农贸市场走访,分组调查。每班分为八个小组,每个组以一种植物命名,探究内容如下:
(1)苏州“水八仙”的生长周期及分布地区。
(2)分析“水八仙”生长环境和苏州自然环境的相关性。
表2、表3为学生课前调查,课上合作整理归纳的资料:
(五)评价方式
评价多种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自评、组评和师评相结合。(见表4)
设计意图:结合课前调查走访,学生能够体会苏州人民在同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不断适应自然的劳动智慧。同时,在分析“水八仙”的生长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教学片段四:审时度势——形成正确人地协调观
用PPT展示曾经水八仙的主产区黄天荡一带从1914年大片水域到2020年几乎消失。
学生甲:城市的不断扩张挤占湖泊和耕地,我们的农田和水田面积越来越少了……
学生乙:我的老家在车坊,现在只有我爷爷还在种鸡头米,我们那里的年轻人都进了单位和工厂,种植水八仙的人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人。
学生丙:我的老家在蒌葑,我们虽然没有田地了,但是很多人到周边地区去种“水八仙”。“自力更生,租种客田”就是我们那里喊出来的口号。
学生丁:可是,我认为,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我们有更高的医疗和教育水平,总之,我们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城市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力作用。
……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小组活动和课堂辩论环节,使学生在交流和分析的过程中感悟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一个地区想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结合,与此同时,还能切实的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魅力。
优秀学生作品展示:
三、 教学延伸
文章是基于“主题式教学”模式下乡土地理教学的尝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主题式教學是众多教学模式之一,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由原来的“讲解式、启发式”转变成“帮扶式、引导式、陪同式、隐身式”等。这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合作、策划、观察、探究、归纳总结等形式下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有效促进了教材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得地理教学回归本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颜美梅.运用乡土地理激活中学地理教学的尝试[J].中学教学参考,2018(1):90-91.
作者简介:时静瑜(1979~),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迎春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