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观察与积累提高小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对策探究

2022-07-22丁晓晴

考试周刊 2022年22期

摘要:语文的教学重点不仅仅是输入,还体现在输出层面,如表达、写作、演讲等。阅读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随着学龄的增长,教师还会在语文教学中逐步渗透写作方面的方法指导。写作作为语文素养的一种重要输出形式,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展露舞台,需要教师科学地引导,让学生从单元的文本教学中学会具体技法并灵活运用。如何凭借积累所学,把对观察对象的全面感受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需要教师对活动设计进行深度思考,也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必要性工作。

关键词:观察与积累;写作单元;三年级上册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22-0035-04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按照层次、悉心引导,从而一步步实现能力的提升。而对小学三年级的写作教学来说,教师务必在学生写作的发展关键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打好扎实的基础,不在起跑线上落后。因此,教师的写作教学需要从“顺应教材规律,培养观察眼光”“多视角结合,培育深度观察”“以积累为根本,化抽象为文字”“构建写作大纲,树立文本框架”“通过兴趣引导,提高主观能动”五个层面深度思考。基于此,文章以三年级上册的教材解读为例,对写作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研究与分析。

一、 顺应教材规律,培养观察眼光

在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材前言中,就记录着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关于观察的论述:“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不难看出,其实小学生的写作学习之路是需要以观察为基础的。于创作者而言,一门艺术的入门首先需要学会观察。试想,如果一位学生连从生活中获取写作题材的能力都匮乏的话,那在体会生活中的感情、为写作注入灵魂时会如鱼得水吗?不仅如此,在常见的文学作品中,想象也是写作的重要技能,但对小学阶段的写作初学者来说,是很难把控适度的想象和发散思维的,甚至连可以进行想象的基点都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出来。所以在语文写作的教学中,应该顺应教材的编排规律,根据教材的要求,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眼光,以此来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观察中学生可以领悟到,“艺术源于生活”这一至理名言的真实含义,也能够在细致的观察中形成锐利的眼光以及洞察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可以从普通训练和专项培养两方面入手,顺应教材关于这方面能力培养的规律,继续学生合理的训练,培养观察的眼光。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统编版小學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搭船的鸟》第二课时的教学时,可以进行一些普通训练,即类似于教材上所说的,进行一个较为细致的观察,然后进行描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选取一些不既定的场景或主题进行询问,向学生布置任务——用文字的形式,细致描绘出与父母之间发生的,最令自己感动的故事。在描写方法上,可以参考《搭船的鸟》的写作结构,通过颜色、声音及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一个具体情景。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进行专项培训,例如,实现构建一个较短的、不够细致的场景,然后让学生通过对其仔细观察,并进行一些补充,形成全视角的观察。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进行一个小活动——一枚硬币在课桌上旋转、滚动,然后掉到地上。驱动学生对观察到的场景进行描绘,教师设置写作题目:请结合自身的经验以及观察所得,对硬币从桌子上滚落并掉到地上这一场景进行细致描写。而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言语训练,可以结合颜色、声音、动作等描写出:“一枚银光闪闪的硬币在木质颜色的粗糙桌子上由中心向边缘滚动着,滚着滚着,在桌子的边缘往下一跳,‘叮当’一声落到了地上。但硬币的生命力似乎还没有枯竭,在地上打了好几个滚之后才最后倒下。”通过这样专项训练与平时的常态训练相结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更关键的,是能在学生心中埋下仔细观察生活中事物的种子,使学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也会不由自主地进行细致观察,拥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二、 多视角结合,培育深度观察

在写作观察训练中,不仅需要观察得细致,还应具有多角度的观察,比如动静层面的变化。在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搭船的鸟》课后第二题中,就渗透着这样的思想。这也说明,顺应教材编排的顺序,我们应该观察到对课文中一些细节场景的描写,应该运用多角度的思维、刻画,而不是单一的论述。通过第二题的练习可知,在场景描写中需要运用到动作、声音等细节刻画,让场景片段生动完整。如果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只会运用一些形容词进行事物的具体描绘,写作就变成毫无生命力的词汇堆砌。但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必然可以使文章增光添彩。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言,学会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远近结合的思想,对同一事物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就可能得到不一样的结果,从而丰富写作的层次、视角。运用动静结合的观察方式可以让观察对象如同课本中捕鱼的翠鸟那样,生动活泼。至于多角度观察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课堂上的思想渗透,另一方面需要运用实际例题提升学生在不同层面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即多角度观察的训练。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时,需要重点关注如何训练学生多角度观察。用不同角度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观察结果,来实现教学对比,让学生领悟原来不仅可以站在第一视角进行观察,还可以叠加别的视角,提升对同一事物的了解程度。例如在学习第五单元《金色的草地》时,可以带领学生从“蒲公英”的视角进行观察,于是文章主体内容顺势变为:“在我(蒲公英)看来,我能够在自然或者人类的助力下随风远航,飘扬到别的地方。我总是能够看到两个人类在我的地盘里嬉戏欢笑。早晨,我和同伴们都换上了绿色的新衣,又在中午换成金黄色的衣服。”视角不同,言语系统、观察角度都会发生相应变化。由此可见,习作单元的课文编排是有目的性的,对单元语文要素的实现具有导向和促进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相关的例题来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援引语文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夜书所见》的教学片段,可以让学生分析这首诗所描绘的是远景还是近景,通过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翻译、感知。同时还可以向学生询问,这首诗还运用了哪些不同描写角度?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在描绘景物的时候可以采用多角度结合的方式,不仅仅在于远近,还可以在动静、声音等层面下功夫,例如诗中的“萧萧”二字,不仅表达了声音,也为环境渲染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三、 以积累为根本,化抽象为文字

综上所述,我们能明显感知到“观察”在写作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仅仅靠观察就能够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吗?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有较长时间、视角全面的观察,不懂语言组织、文字转化也是徒劳的。就如同一名从来没接受过教育的人,他也许善于观察,也许能主动觉察到声音、动静、远近等多方面视角,但由于缺乏文字表述的能力,便不能称得上是“会写作”。在写作过程中,真正具有表现力的是输出过程,而不仅仅在于观察所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渗透一些指导方法。如何用积累所学,把对观察对象的全面感受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化抽象为文字。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有一定词汇、语句、审美方面的积累,同时也要有较好的组织能力,这些就需要教师通过特定训练进行培养。比如结合儿童学龄特征,采取趣味小游戏的方式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主动积累,拓宽知识面。当然也可以制定学习目标,在集体内形成良性竞争,以此提高阅读量,增强学习氛围。

积累扎实后,在训练输出的过程中可以设置看图说话、观看视频等环节,进行说话练习并下笔描绘。比如在写作单元的教学中,除了一些故事性论述,即看图说话的记叙文写作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张图片进行细节描写方面的训练。可以在多媒体设备的屏幕上投放特点鲜明的照片、动作连贯的视频,让学生进行难度递增的说写训练,最后用丰富的、有生命力的言语描绘出他们所看到的场景。这两类练习让学生凭借之前深度、多角度的观察,依靠积累转化为文字输出。同时可以进行竞赛,对比差异。设置一些看图说话的游戏,给一组学生每人一张图片,其中有一位学生的图片与其他学生的不一致。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各自手中的图片进行画面描述。通过不同的描述,学生内部投票,最后判定出哪位学生的图片是与众不同的,如果学生投选正确则给予奖励等。在这个游戏当中,学生的写作效能、应变能力都能够得到一定锻炼。同时在游戏过程中,无论是参与者还是旁观者,都能学会抓住事物特点、详略得当地表达,从而激发学生的语言组织、口语表达能力。以积累为根,发展观察、写作等茎叶的过程,在统编版教材编排中也是有所体现的。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金色的草地》课后的习题“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图像”。在练习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将图像转变为口语表达或者文字的形式,才能完成成长的蜕变。

经过采访调查,由图1呈现出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由抽象转化为文字的能力满意度并不高,甚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苦恼。只有大約10%的学生对自己输出的能力十分有信心,表示非常满意,而大部分学生的态度都是较满意或是一般。这更加说明,在写作训练当中,应当尤其注重如何运用积累所学,把对观察对象的全面感受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增强化抽象为文字的能力,由此来提升写作的层次感和丰富性。

四、 构建写作大纲,树立文本框架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对写作的内容以大纲的形式进行梳理概括,因为在大纲的梳理过程中,学生会尝试进行大格局的整体性思考,思考一篇作文的篇章结构、逻辑路径、文本视角等。这些就涉及写作中结构构建的问题,如果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意语言的表达、纠结于华丽辞藻的使用,却忽视文章的结构层次的话,很难写出一篇思路清晰、表达完整的作文。这也启迪每一位教师,在写作教学的初期,应当着重指导学生文章结构的建构思路。也许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写出一篇结构、层次清晰明了的作文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情。但是教师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高位引领和渗透结构层次之于文章的关键性作用。在写作教学的起步阶段,必须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正确的基本理念——作文不是杂乱无章的文字堆砌,而是具有清晰结构、明确核心的艺术性建构,是有组织的文本。同样的,这样的语文要素在三年级统编版教材写作指导的教学目标中也有所体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每一篇课文的选择、编排、批注,都呈现出对文本谋篇布局的要求,尤其在课文左侧或右侧的空白处,都有对课文中用词用句或者是层次结构的具体分析。综上也可以看出,在写作过程中并不是所观察所想的就是我们应该呈现的内容,而应该是进行一些有意识地加工、塑造。在小学三年级的写作学习阶段,可以着重培养学生树立框架的意识与能力,不对文章的思想层面做过多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动画片播放,分析其中一集的框架结构,结合一篇文章的层次分析进行对比教学。

例如教师在进行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交流平台》的教学时,首先可以向学生介绍课本上的例题,即对《搭船的鸟》课文的结构分析:第一段作者介绍了故事背景,这是一段平凡的探亲之旅。之后的段落介绍作者通过观察发现了在船上的一只鸟,从旁观的视角描绘了该鸟的外貌,以及后续捕鱼的一系列细致的动作描写等。最后通过母亲的一句话进行收尾,解答了作者关于翠鸟名称的疑惑。文章结构清晰、详略得当,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文章特有的节奏魅力。同样的,在第五单元的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中也体现了框架意识。在课后习题中关于外形、颜色以及味道的表格填空可以看出文章的视角、层次和结构。作者通过触觉、视觉、味觉的描写,立体呈现杨梅的特点,透露出作者深涩婉约的情感。借此次资源捕捉,使学生明确写作并不是无目的的,用词用句都要有指向性,并致力于文章结构的编排或细节的描绘,需要仔细去揣摩,树立起一个合理的框架结构。所以在之后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可以是写作大纲的书写。教师通过放一集动画片的几个片段,例如播放动画片《葫芦娃》中的几个片段,并分析其层次结构:第一,爷爷初见葫芦娃;第二,蛇精抓捕葫芦娃爷爷;第三,葫芦兄弟分别解救爷爷并被捉住;第四,葫芦娃齐心协力打败蛇精。通过框架意识进行移情教学,教导学生梳理写作框架。将自己观察到的情景通过语言文字有组织地表达,升华前期积累的效果,而不是单纯地输出。

五、 通过兴趣引导,提高主观能动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尤其是面对写作这种需要长时间积累并需要艺术性建构的板块,学生如果缺乏兴趣,就很难在写作上做到充分的投入和训练。正如孔夫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学生更会将写作看作是一项任务来完成,无法获得能力的提升。就算是教师增加了写作任务,也无法真正地起到锻炼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对写作这件事产生相应的兴趣呢?这当然需要教师的兴趣引导。比如教师可以通过集体趣味写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教师在进行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这一课时的教学时,可以进行班级趣味写作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除了课本所规定的写作任务——通过观察描绘印象最深的事物和情景之外,还可以进行趣味写作。如建立写作目标: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表深沉、绿色代表活力、紫色代表哀伤、灰色代表谦让、黑色代表冷静等。选择三种颜色概括同桌或是教师的性格,并举例说明理由。当学生去描绘身边的人或者事时,起初不要强求写作水平的展现,权当是单纯地培养写作兴趣。在班级中,教师可以念读一些学生的文章,交流同学、老师在自己眼中的模样,通过熟悉的人、事物、轻松和谐的氛围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样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书写自己最喜欢的影视、动画、故事中的人物,以此提升学习趣味,适当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比较正式的写作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例如举办年级写作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写作的魅力和乐趣。而教师要做的是适当的鼓励和及时的引导,抓住教育契机,提供学生成长的机会。尝试通过上述方法,激发学生积累的热情,提升写作的能力。

六、 结语

写作教学中,观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学生只有充分掌握这项技能,学会细致地、多角度地观察,并基于扎实的积累基础,将观察所得有组织地表达、输出,才能够实现“化抽象为文字”这一教学目标。而在框架树立和兴趣培养层面的成功,能够丰富学生积累、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更深层次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教师需要做到的就是“顺应教材规律,培养观察眼光”“多视角结合,培育深度观察”“以积累为根本,化抽象为文字”“构建写作大纲,树立文本框架”“通过兴趣引导,提高主观能动”,遵循“观察为茎,积累为根”的教学规律,达到提升写作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趙丹.挖掘“Checkout time”板块资源提升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研究[J].成才之路,2020(12):58-59.

[2]厚海燕.流动日记,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J].基础教育论坛,2021(7):94-95.

[3]黄华.以读促写:通过课外阅读有效提升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策略[J].贵州教育,2020(14):40-41.

作者简介:丁晓晴(1996~),女,汉族,江苏南通人,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