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训联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
2022-07-22刘霞
刘霞
[摘 要]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与校本科研都是推动青年教师成长的途径,我校尝试将教研与科研一体化、校本培训与教学实践一体化,将教研训联动起来,从而更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校本培训 校本教研 校本科研 专业化发展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已成为当务之需,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正所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能教者必能研,善研者才善教”,教师只有带着研究去教书,不断反思和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并不断优化改进,才能有效激发自我发展意识,开启自我成长的模式。而在众多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中,教师培训无疑是最有效、最便捷和使用最为广泛的途径之一。它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方面,推动教师以探索者的眼光不断发现问题,以研究者的视角深入分析问题,以改革者的行为不断解决问题,继而丰富教育智慧、推进教育策略、提高教学效率,为教师专业成长夯实基础。
近五年,我校由纯初中转型升级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新招聘教师198名,这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从实际出发,将“教研训联动”作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校本培训,青年教师入门快捷道
校本培训是从学校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出发,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开展的以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教师培训活动。近几年,学校根据新课程实施要求和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不断优化青年教师校本培训内容和形式,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校本培训。
(一)职前培训重入门
由一名大学生转型成为一名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新教师对教学充满兴趣和期待,有较强的施展才能、大显身手的愿望。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新教师往往感到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得不面对“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的失落。当前教育背景下,社会、家长、学校对教师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于教学事件、班级管理、家校沟通等方面的处理缺乏灵活性,有时甚至会感到无所适从。为此,学校格外重视青年教师的职前培训,抓好实习期和入职前暑期培训两个重要阶段,以入门为目标,帮助青年教师顺利走上讲台。所有新招聘教师,与学校签订聘任合同后,学校都为他们精心挑选师傅,要求他们进行长期的跟岗实习。只要条件允许,跟岗实习期越长越好,有的新教师跟岗近一学期,跟岗实习期间,每位新教师都有两位师傅,一位学科教学师傅,一位班主任工作师傅,以便多方面帮助新教师熟悉入职后将面对的各项工作。为了规范实习生的管理,提高实习效果,学校特地制定了《实习教师管理办法》,扎实有效地推进实习生管理工作,对实习期间每日、每周工作以清单形式明确到位,对练字、听课、备课、读书、上课等方面都有明确要求,实习期满进行检查和汇报课。新教师在实地实习过程中,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明确教师职业要求;在与师傅的朝夕相处中,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初步感受为人师者的高尚与艰辛,为入职奠定基础。
每年暑假学校组织两期青年教师培训,每期培训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一期培训安排在七月初,分别从教育理念、教学常规、班级管理、自我展示四大篇章系统而又全面地为新教师呈现了入职的必修课。既有大师讲座,高屋建瓴的专业引领,又有学校各处室部门接地气的实践指导。经过培训,减少了新教师对未来工作的迷茫,同时也为新教师9月入职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期培训安排在八月份开学前,侧重教育教学实操指导,主要针对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学进行。怎么管理班级、怎么与家长沟通、遇到特殊学生怎么办……班主任工作的每个环节都教在前;学科教学方面,所有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深入相应学科,与新教师磨课、说课,指导写教案、编写任务单,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带他们入门,以期最大限度缩短新教师入职后的手忙脚乱期。
(二)学期培训重课堂
课堂是青年教师成长的主阵地,青年教师必须尽快在课堂上成长起来。因此学期培训将课堂教学研究作为推动青年教师成长的主要抓手,学校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助推青年教师成长。新教师说课比赛、新教师亮相课、2~3年青年教师教学研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新教师定级课、青年教师观课研课活动等。将培训的主阵地放在课堂,将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相结合,青年教师每次公开课前,所在备课组、教研组都会组织反复的研课、听课、磨课。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必须听课且反馈,全校教师都参与听课研讨。开课后,学校及时组织反馈,召开总结交流分享会。开课前的一次次地磨课与修改教案,大到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堂活动的组织、当堂练习的编辑;小到课堂语言的精炼、课堂评价的操作、课堂导入与小结的组织……师傅与备课组老师事无巨细,一一指点。因此,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一次开课,一次蜕变,一次成长。
学校对青年教师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成长要求,入职第一年的亮相课与定级课,要求新教师站稳讲台,有规范;入职第2~3年的研讨课,要求青年教师展示风采,有亮点;入职5~8年的展示课,要求青年教师形成风格,有特色。在平时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务处每日巡课、学校行政随时推门听课,听后及时反馈指导,强化青年教师的课堂研究意识,在学校形成你追我赶、扎根课堂的积极氛围。
(三)主题培训重实效
针对青年教师在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不同困惑,学校将各类主题鲜明的青年教师座談会、读书分享会纳入校本培训,使主题培训在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发挥最大实效。入职一周“莫慌”主题培训,帮助新教师在和同伴的畅谈中安抚慌乱的心情,从而更淡定、从容地投入工作;入职一个月的“很棒”主题培训,结合新教师的亮相课,让青年教师在分组交流中看到同伴的优秀,以此激励自己勇往直前;入职一学期“幸福”主题培训,以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青年教师寻找繁琐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亮点,分享彼此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受教师的职业魅力。
“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经典名著引领。一个学期一本书,一个假期一本书,学校每年为不同阶段的青年教师推荐四本优秀图书。督促教师不间断地进行阅读,并通过读书沙龙交流分享读后感。在阅读教育专著的过程中,教师走近大师,感悟教育真谛;在撰写读后感过程中,引发教育教学反思;在交流分享中,互相学习与促进。每年春天的“星浦领读者”“星浦赛诗会”“星浦朗读者”活动,让青年教师感受阅读的魅力、在阅读中感悟教育的真谛。
适时举行的主题式培训,贴合青年教师工作实际,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使校本培训更具实效性。
二、校本教研,青年教师成长助推器
要尽可能缩短青年教师由新手到合格教师、骨干教师的过程,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关键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也就是把培训与教研结合起来,做到研训一体化。
(一)听课教研有质有量
学校要求青年教师先模仿再创新、先入格再出格。每学年精心挑选师德高尚、教学突出的老教师做青年教师的师傅,隆重举行师徒结对仪式,签订师徒结对协议。学校制订了《师徒结对考核方案》,对师傅和徒弟的听课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每位教师准备两本听课本,一本专门用来记录听师傅/徒弟的课,一本记录听其他教师的课。师傅每两周至少听徒弟一节课,并认真记录,按一节好课的标准认真评课,评议优缺点,共同研究改进教法的措施,做好听评课记录,写出指导意见。徒弟每周听指导教师新授课一节以上,一个学期至少听指导教师课15节以上。听课时需要在旁边备注听课感悟,学校定期检查反馈。在这样的机制推动下,新老教师间的课堂实现了全天候互相开放,对于青年教师的听课,不但在量上有了标准,在质上也有了明确要求,从而推动青年教师在模仿中思考,在学习中提高。
(二)集体备课有研有学
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高,教学中新点子多,但是教学经验不足,单独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欠缺。因此,学校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加强集体备课。每周一次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固定时间和地点,规定主题与内容,敦促备课组教師共同钻研教材,确定每课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设计。青年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二备、三备,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每两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既有听课交流、又有专题研讨,用浓厚的教研氛围感染熏陶青年教师,体验教学相长之乐,推动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与研讨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有效推动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三)教后反思有思有研
教后反思可以帮助青年教师从自己的教学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学校引导青年教师听课有思考,培训有心得,教后有反思。青年教师的听课笔记中必有听课感悟;青年教师手写备课,每一篇教案后必有教后反思。引导青年教师树立反思意识,能够认识到每一次反思,就是一次有思考的教学研究。用听课反思对照自己的课堂,譬如时不时地照镜子,所谓“旁观者清”,将教学反思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一是反思教学设计的精彩环节,如生动有趣的导入、自然简洁的过渡、画龙点睛的小结、清晰明了的板书、得心应手的教具运用、层次分明的练习设计等。二是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不足之处,如哪个环节可以更加优化,哪个提问属于无效问题,哪块内容处理不当,哪个活动设计不合理,哪个评价不够具体等。三是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即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
三、校本科研,青年教师成功的阶梯
以科研为导向,以教研为基础,是学校教学研究工作所遵循的原则。注重校本科研,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研究工作的总体思路。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引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方式,是青年教师向专业型教师发展的成功阶梯。但是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做课题研究确实有难度。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克服心理障碍,逐步“上道”,学校坚持教研和科研一起抓,将教研与科研一体化、校本培训与教学实践一体化,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一)以课题研究为导向,引领教研活动
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引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方式。具有研究意识是教师快速成长的基础。学校鼓励教师将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以科研为导向,以教研为基础,注重校本研究。倡导教师树立“我的问题,我面对,我解决”的理念,注重过程,注重成效,在课题研究中从草根研究校级课题做起,选择切入小、实际操作性强、解决实际问题的小课题,切实突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引导教师关注日常教学实践,经常与自我对话,促成自我反思的经常化。读书后、开课后、培训后、讲座后,都要求青年教师撰写心得反思,引导教师关注案例与课例的研究,在研究分析过程中,读懂别人,弄清自己;在借鉴别人时,生成教育智慧,发展自己。引导教师开展系列化专题研究,提炼实践研究中的问题,形成有价值的课题,开展课题研究。校级课题管理考核与省市区级课题一样,将每次课题开题论证、中期汇报、结题汇报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相结合,帮助教师一步步走近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将学科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将课题研究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用科学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形成新的课题研究命题。一个教研组一个大课题,一个备课组一个小课题,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以教带研,以研促教,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认知能力与理论研究水平。再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推进自身的教学实践,逐步向骨干型、研究型教师转变。
(二)以学科教研活动为基础,提升青年教师专业化水平
学校以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为载体,引导青年教师开展教与学的研究,通过研课、备课、说课、演课、上课、听课、评课等系列活动,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尽快站稳讲台。通过星光讲坛、名师进课堂、名师工作室、名师送培等途径,邀请校外专家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传授经验,问诊把脉,精准指导。丰富多样的学科教研活动,引领教师站在新的平台,以更高的视野审视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三)以学科研究小组为单位,实现教研训联动
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学校引导青年教师以学科研究小组为单位,组成青年教师成长伙伴团,组织教研训等活动,推动青年教师的自主发展,实现青年教师的“抱团成长”。 第一,每个“伙伴团”即为一个“读书小组”,定期组织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书目可以跟自己的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第二,每个“伙伴团”即为一个学科研究小组,伙伴团成员共同学习“一师一优课”等优秀课例资源,组织交流分享。遇到各级各类公开课,团成员共同磨课演课,课后一起进行评课和反思,朋辈合作,互相学习,抱团成长。第三,每个“伙伴团”即为一个课题研究小组,一起进行课例分析、课题研究。
通过“教研训联动”模式,我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得到提高,教育教学观念得以更新,在不断的反思和学习中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自觉发展意识明显增强,专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喜报频传,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得以优化,初步呈现出金字塔形结构,为学校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3]余文森,连榕. 教师专业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1.
[4]刘洁.试析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因素[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