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航天英雄家风

2022-07-22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聂海胜翟志刚神舟

中国第一位飞天英雄杨利伟凯旋后,航天员大队收到一封特别的来信。信中说:“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我始终坚信,一定会有中国的加加林出現。”来信者方国俊是中国预备航天第一人。当时,国家首次启动载人航天计划,但因种种原因终止。飞天,是方国俊一生无法实现的梦想和难以释怀的遗憾。这封两代航天人的特殊家书,将中国飞天英雄这个群体带到了我们眼前。

杨利伟:“我背后的中华民族是我所有勇气和力量的源泉”

杨利伟(1965- ),辽宁葫芦岛人。中国首批航天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神舟五号航天员。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2003年,38岁的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环绕地球14圈,成为当时中华民族日行最远的人,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能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杨利伟的母亲说:“古老的飞天传说故事的启蒙教育,以及他超常的刻苦学习与勤奋训练,加上国家航天强大的科技力量做保障,使他终于带着古老民族的梦想,成功地飞上了太空。”

杨利伟小时候胆小、腼腆,过年外面放鞭炮,他会吓得躲到桌子下面去。为了改变他的性格,每年寒暑假,父亲都带他去爬山、游泳、爬树。九岁那年,杨利伟在父亲的鼓励下平生第一次爬上一棵三十多米高的树,父子二人喜极而泣。杨利伟说:“父亲那时候是在有意锻炼我,塑造我的性格,强壮我的体魄。”杨利伟兄妹三人,他为长子。父亲对他要求严格,送给他“做人十二字守则”:“踏踏实实办事,老老实实做人。”

杨利伟的外祖父母是当地有名的民间故事家,听了很多传说故事的他从小就对浩瀚的宇宙充满好奇,他常常对母亲说:“等我长大后,我一定飞上天去见牛郎、织女和嫦娥、玉兔。”他还曾在作文中写道:“我长大一定要当一位飞行员,飞上天空对宇宙进行探秘!”

2003年,杨利伟出色地完成了神舟五号飞行任务,他将功劳归于祖国和人民:“站在我背后的中华民族是我所有勇气和力量的源泉。”出舱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这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

父母、妻子对杨利伟的事业十分支持。1998年以前,杨利伟在四川当飞行员,四川雾特别多,妻子张玉梅担心他,常常研究气象知识,日子久了,竟成了半个气象专家,可以根据天气的能见度来判断能否飞行。她的耳朵也变得更加灵敏,天上飞机的鸣响,在她听来是最为动听的音乐。

成为航天员后,四年只有一次探亲的机会。每年初秋,杨利伟和妻子总要把双方父母接到北京住一段时间。每天晚上只要在家,杨利伟都会带着儿子给父母烫脚、揉背、剪指甲。父母担心他休息不好影响第二天的训练,于是在每晚9时前,就对他下“逐客令”。杨利伟的父亲说:“我们每次去北京只住十天半月就回老家,因为利伟孝心太重,一见到父母便要孝敬个不停,多呆在北京生怕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工作与学习呀。”

2002年春节,是杨利伟入选首批宇航员训练队四年后第一次回家探亲。父亲利用废旧物品制成一个简易的“倒立摆动绳索架”,用转动座椅做成“离心旋转器”,还买来哑铃等健身器材,建成一个简易的宇航员训练室。杨利伟在探亲的半个月里,凭借这些器材做基础训练。母亲专门买来一本介绍宇航员饮食知识的书籍,按照上面的食谱做饭菜给儿子吃。杨利伟说:“爸妈快成了航天员的教练和专业厨师啦!”

2003年,得知儿子被选为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的父母联系了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后勤部门,征得同意后,按照老家辽西的风俗习惯,为儿子做了顿壮行的“吉祥饭”。

杨利伟曾说:“很多人都把航天员称为超人,其实航天员也不是铁板一块,我们也要食人间烟火,我们一样爱家庭,爱亲人……我对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妻子一直怀着愧疚……”他回忆:“2001年,妻子得了严重的肾病,做完手术后躺在床上不能动,需要人照顾。但是作为一名航天员,我不能停止训练。我想,这种抉择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困难的……回到病房面对妻子,我心理很复杂,这么多年妻子跟着我东奔西走,我却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庭。病榻上的妻子对我说,你放心去训练吧,我已经习惯了你不在身边的日子……那一夜,我在妻子的病床旁紧握着她的手,坐了一夜。”

张玉梅后来病情加重,却坚持不告诉杨利伟,出院后,医生要求她必须每月去医院做十天的治疗,她一个人坚持了一年半。每当杨利伟提出要陪她去医院看病,她都回绝了。

杨利伟执行神舟五号任务时,张玉梅不曾合眼。她说:“他在天上绕行的21个小时里,其实我真的并不担心,这是任务。我当初也有心理准备,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合不上眼,睡不着……”

张玉梅说她最疼爱儿子,但在儿子杨宁康心目中爸爸的地位远远超过妈妈。小学二年级时,杨康宁在作文中写道:

妈妈有病身体不好,天天还要照顾我;爸爸的工作太忙了,我一个星期也很难见到他一面,好在我手中有爸爸这张照片。看到照片上爸爸为祖国航天事业无私奉献、刻苦训练的雄姿,我就非常自豪和骄傲。爸爸每天训练非常艰苦,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掉,我和爸爸比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一想起爸爸,我就有一种亲切感和光荣感……

张玉梅说:“在完成航天任务之后,别人都在夸他,称他为英雄,他仍然很清楚自己只是航天事业的一分子。”这样的作风默默影响着杨宁康,他说:“我希望今天我以爸爸为骄傲,明天爸爸以我为骄傲。”

杨宁康的志向比杨利伟还要远大:“我在爸爸拍的照片上,看到了咱们美丽的地球,美丽的家园,我就下决心,等我长大了,也要像爸爸一样在太空遨游,我还要去月球、火星,去更远更神秘的地方。”

费俊龙:“外国航天员能做到的,中国航天员也一定能做到”

费俊龙(1965- ),江苏昆山人。中国首批航天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神舟六号航天员。

那个年代,孩子们都想当解放军,我也不例外。我爱读战斗英雄故事书,爱看战争电影,爱画画,特别是照着小人书临摹杨子荣、郭建光等英雄人物的画像……印象最深的,要数我用薄铁皮做五角星的事。大姐夫是一名现役军人,有一次他回家探亲,我用尺子量下了他军装上五角星的尺寸,然后用废弃的铁皮簸箕边角料,做了一颗五角星并刷上红漆。戴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红五星,心里特别自豪,仿佛已经成了一名真正的军人。

费俊龙说,对军营的向往,是他一生不变的情怀。上中学时,当兵的姐夫送给他一套旧军装。费俊龙穿了好多年,磨破了就缝缝补补,个子长高了、衣服显小了也舍不得扔。

1982年,高中毕业的费俊龙见空军来学校招收飞行员,就瞒着家里报名参加体检。他想着等一切都有了结果之后再和家里说。散瞳检查后需要戴上墨镜,瞒不住家人,费俊龙只好坦白自己要当飞行员。祖父舍不得,费俊龙说:“我已经18岁(虚岁)了,已经长大了,周总理12岁就离开家乡参加革命,我比周总理那时大多了。”

父亲费长宝听后对他说:“既然选择了上天,那就要好好飞。”这句话伴随费俊龙成长,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当最好的飞行员。

航校里费俊龙的大队长说:“费俊龙在天上飞,我可以丢掉话筒,不用指挥他也能安全回来。”因为技术出色,费俊龙成为一名飞行教官,在15年飞行教官生涯中,他培养了30多名优秀的共和国飞行员。

为了做最好的飞行员,费俊龙付出了很多。

费长宝说,费俊龙当兵四年之后第一次回家,他到火车站接儿子,竟然找了半天没有找到。后来是儿子发现了他。因为费俊龙当兵之前很白,当兵之后很黑。

费俊龙与祖父很亲。小时候,为了照顾祖父,他主动提出来跟祖父睡。祖父病重时,费俊龙回家探望,不久接到部队要求归队的电报,不得不含泪离开。一个月后,祖父去世,他正在执行一项重大任务,不能回家。没有见到祖父最后一面,成为费俊龙永远的遗憾。

1995年,第一批航天员选拔工作在空军飞行部队展开,费俊龙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他曾在报道中读到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一段话:“人类第一位向往飞向月球的人是谁?是中国一位美丽的姑娘。人类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是谁?是一位美国人。那个美丽的中国姑娘,就是嫦娥;那个美国人,就是我。”费俊龙当时心中涌出一个想法:飞天,中国不能只有传说!

费俊龙的岳父从事航天科研40多年,深知航天事业的风险,让女儿王洁劝他慎重考虑。王洁却说:“只要俊龙愿意,我就全力支持!”

王洁为了能与费俊龙在一起,放弃了北京户口,参军跟他一块儿去了西北。“对费俊龙,有人说我牺牲了很多,放弃了很多,可我一点也不觉得。与他共艰难,只是因为我是他的妻子,我所做的一切,是任何一个妻子都能做到的。”

1998年1月,费俊龙光荣地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费俊龙入选神舟五号任务五人名单,但最终没有进入三人梯队。费俊龙回忆:“杨利伟在天上飞的时候,我一直在指挥大厅值班,一圈一圈默默看着战友的轨迹。他安全返回的时候,我泪流满面……从那个时候起,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像利伟一样出色,在祖国挑选的时候脱颖而出!”

2005年,费俊龙与聂海胜经过初选、复选、定选被确定为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回忆当时的心情说:“祖国,把一个我向往已久的机遇交给了我。为了赢得这个机遇,我等待了七年。多少年啊,一代代航天人,像火箭一样把自己燃烧干净,就是为了把我们送上太空。到了出征那天,我纵然有千言万语,但是不能不说一句话,那就是——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以此为标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计划正式启动,开始了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

“以什么样的形式让地面所有关注我们的人,知道我们状态良好呢?”费俊龙想起此前国外航天员在空间站做的“前滚翻”,于是在太空大胆地做了四个“前滚翻”,地面科研人员紧张地看着他完成动作,费俊龙却说:“外国航天员能做到的,中国航天员也一定能做到。”

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圆满完成,费俊龙成为了飞天英雄,但他一再和家人说“我们要保持本色”。

费长宝说,儿子是个很低调的人,专门打电话给家里,让他尽量不要接受媒体的采访。费长宝当时住的房子是1986年建的二层灰色车间式楼房,屋内唯一的装饰是费俊龙的获奖证书、入伍通知书和几张照片。神舟六号上天后的第三天,一家房地产公司找上门来,表示要送给费俊龙一栋坐落在阳澄湖的别墅,向费长宝问身份证号码,直接办房产证。“不能收!不能收!”费长宝果断拒绝了。费俊龙上天之前就再三叮嘱家里“出了名还要守得住本分,不应得的东西我们不拿”。

“费俊龙出征酒泉前,对我和儿子深情地说,希望我们永远保持本色。我也说,我们要永远保持本色。”王洁说,家里一切都没有因为丈夫成了“名人”而改变。费俊龙的岳父母同样生活简朴,神舟六号成功飞天后,为了庆祝,他们“调整”了一下伙食——买了一条鱼。

费俊龙十分重视儿子费迪的教育,带儿子回昆山老家的时候,除了一起看故乡的风土人情,还会跟儿子讲述昆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发源地。神舟六号飞天时,费迪在读初中。班主任说:“费迪虽然有一个英雄的父亲,却从不张扬,直到发射前一天晚上,我才从新闻里得知,这个天天在自己眼皮底下的学生是飞天英雄的孩子。”如今费迪已经大学毕业,但无论是上学还是找工作,他都没沾上父亲的光。在费俊龙心里,做人做事都必须有原则。

2009年至2016年,费俊龙担任航天员大队大队长。他在大队提出了“珍惜崇高荣誉、迈向更深太空”的口号,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大队管理建设中。工作崗位的变化,也解开了费俊龙消失在公众视野的谜题,费俊龙说:“时刻准备着出征,这是我们的职责。”

聂海胜:三次备份,三度飞天,“我的每一小步,都幸运地走在中国航天的一大步里”

聂海胜(1964- ),湖北枣阳人。中国首批航天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神舟六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中国首位在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飞行任务中均有参与的航天员,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在轨100天的中国航天员,中国飞向太空的最年长航天员,首位以将军身份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聂海胜曾写道:“1964年我出生在湖北省枣阳市杨垱镇一个小村庄,家里兄弟姐妹多,但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让我读书,有一次交到老师手中的学费竟是一只兔子。”

聂海胜的父亲聂云华是劳模,他定下家规: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不拿别人一针一线,不做任何损人利己的事。有一次,年仅九岁的三女儿聂道芝在帮助生产队摘棉花时,看到别人边摘边把大朵棉花往怀里揣,于是也往自己夹袄里塞了一大朵棉花。聂云华得知后,立即召开家庭会议,严厉批评女儿,说:“这棉花是公家的,要还给队里,给你们做袄子要用咱们自家分的棉花做,知道吧?你们姐妹几个,把棉花送到生产队仓库去交给保管员,就说以后下决心改正。去,把小胜也带去,说啥不能把海胜给染坏了。”

聂海胜1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一人把他们姐弟八个拉扯大。再苦、再难、再累,母亲坚持供聂海胜读书。她告诫儿子:“你放心地读书,家里的活儿有妈妈撑着不要紧,妈这辈子啥苦没吃过?啥罪没受过?不就是种十几亩田地吗?没啥困难能难住妈!”

1983年,聂海胜高中毕业,恰逢空军到学校招募飞行员,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成功考入长春飞行学院。聂海胜还记得,在去航校报到的火车上,接兵的部队干部给每人发了半斤1分钱1颗的糖果,他说:“我是咀嚼着甜蜜走向部队的,是部队让我这个苦孩子有了光明的前途,因此我也对国防、对军队充满了感情。”在航校学习期间,聂海胜各门成绩优秀,是同期学员中第一个脱离教练单飞的飞行员。

1987年5月,聂海胜被分配到空軍飞行部队,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在空军飞行部队的10年间,聂海胜先后驾驶过3种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1998年,通过层层选拔,聂海胜成为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的一员。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发射当天,一场大雪突如其来,妻子聂捷琳说,看见雪的那一刻心是揪着的。但这场雪没有引起聂海胜特别的情绪波动,他说:“出征那天,我们平静得如同一次普通的出差,火箭拔地而起时,我和俊龙的手不约而同地握在了一起。”

在这次任务中,聂海胜度过了自己41岁的生日。返回后,他动情地说:“在太空飞行的5天里,每当飞临祖国的上空,不管白天或黑夜,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往下看,因为只有那里最让我牵肠挂肚,只有那里是我的根。”

2013年6月,聂海胜担任神舟十号乘组指令长,与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他回忆起飞船返回的情景时说:“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速度极快,和空气剧烈摩擦,变成一个火球,透过舷窗往外看,只见熊熊大火,自己仿佛孙悟空在炼丹炉里。”

王亚平说,聂海胜就像是一根“定海神针”,“他以身作则,要求严格,会随时随地考我们一些比较偏比较难的问题。只要有他在,我们心里就很踏实,什么都不怕。”

2021年6月17日,年近六旬的聂海胜再次出发,驾驶神舟十二号飞船第三次登上太空。他和同行的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成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临行前,聂海胜说:“我们的初心是什么?飞天。也可以说只有飞行和准备飞行两种状态。这些年,我们时刻准备着,只要祖国需要、任务需要,不管多大年龄,只要还能飞,我都会全力以赴。”

9月17日,随着神舟十二号乘组从太空返回祖国,57岁的聂海胜实现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飞行任务“大满贯”,成为中国首位在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飞行任务中均有参与的航天员。聂海胜在25年的航天员职业生涯里,在神舟五号、神舟七号、神舟九号任务中三次备份;神舟六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二号任务中三度飞天。他是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在轨100天的中国航天员,我国飞向太空的最年长航天员,同时也是首位以将军身份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谈到年龄,聂海胜淡然一笑:“国外五六十岁的航天员多着呢!咱们中国航天员,又怎么会落后!”回首自己的航天路,聂海胜心生感慨:“二十多年,三次‘飞天’。我的每一小步,都幸运地走在中国航天的一大步里。”

当初聂海胜决定参加航天员选拔时,聂捷琳并不赞成,主要是担心安全问题。聂海胜对她说:“载人航天是伟大的事业,我能参与其中,也是人生的幸运。”慢慢地,聂捷琳理解了他的选择。

航天城训练基地与家属楼相距不过500米,但训练期间,聂海胜很难回家一次。偶尔有探亲假,聂海胜回到家,总是面色苍白、疲惫不堪,有时连上床睡觉,都得聂捷琳帮他把腿抬到床上。军医出生的聂捷琳,每次都会给丈夫做按摩做理疗。等丈夫睡去,她常常自己也累得散了架。即便休息日,聂海胜也鲜少放松身心好好休息。他将家里布置成学习室,无论客厅还是卧室,到处都堆满了学习用书,甚至连墙上、衣柜上,都满贴着需要背记的纸条。

为让聂海胜在家里学得更轻松,聂捷琳还常常扮演“阅读机”“提词器”的角色,她在一边念,聂海胜在一边记。甚至连女儿聂天翔也当上了爸爸的学习、训练助理。聂海胜英语底子薄,在女儿面前他甘当小学生,让女儿帮自己纠正读音、记单词。这是父女俩最亲密的时光。

聂天翔曾将聂海胜比作“心中的百合花”。她说:“我们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篇文章,文章讲的是百合花努力地去绽放,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在我心目中,爸爸和那朵百合花一样,特别伟大。”

在神舟六号航天员选拔训练的关键时刻,聂海胜的母亲突发脑溢血。住院三天后,母亲瘫痪在床并失语。聂海胜强忍着悲痛坚持训练,让妻子和弟弟照顾好母亲。组织得知后特批他回家探望,但他只呆了三天就赶回北京。临走前,弟弟聂新胜满含着泪水说:“哥哥,你放心回去训练吧,你负责尽忠,我负责尽孝!”

2010年,母亲病故,聂海胜因有任务在身,没能送母亲最后一程。

聂海胜的亲友曾问他,五十多岁的人,已功成名就,是不是可以不用再执行任务了?聂海胜总是严肃地告诉他们:“我是军人,只要祖国需要,就必须毫不犹豫地为国出征。我一直在接受训练,时刻都在为再度执行任务准备着。自从参军那天起,我就没有考虑过生死。党和国家培养我这么多年,我必须全心全意把工作干好。对于党和国家交给我的任务,必须不打折扣、不计较个人得失地去完成!”

翟志刚:母亲说“别打扰他,他是国家的人”

翟志刚(1966- ),黑龙江龙江人。中国首批航天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神舟七号、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

1966年,翟志刚出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的一个小乡村。父亲长年卧病在床,一大家子全靠母親贾桂芝支撑。尽管生活非常困难,贾桂芝却说:“咱翟家砸锅卖铁也要供几个孩子读书。”

翟志刚回忆说:“年近六旬的母亲,靠卖炒瓜子供我读完小学和初中。每天起早贪黑到街上卖炒瓜子,风里来雨里去,每天晚上回来,用她粗糙而又裂着口子的双手将一张张发皱的角票分币点捋平整。这场景让我感情上再也忍受不了,我含着热泪对母亲说不想继续念书了,我要帮您老人家支撑起这个家。”

一向慈祥的贾桂芝听后发了火,流着泪对翟志刚说:“妈不识字,也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我认准一个理,你这个书必须念下去!”

空军飞行学院来招飞了!翟志刚高兴地报了名。当听到考上空军飞行学院的消息时,贾桂芝比他还激动。临走的前一天,贾桂芝从贴身的小包里掏出一张带着体温的5元钱,硬塞到儿子手里。翟志刚忍不住心酸,搂住白发苍苍的母亲哭了……

1998年,因各项条件优异,翟志刚光荣地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贾桂芝知道后十分欣喜,叮嘱他一心专注工作,不要挂念自己,还经常提醒家里人:“别打扰他,他是国家的人!”

神舟五号发射任务正式提上日程后,翟志刚被选为预备航天员,随时准备着正式“上场”,和家人的联系也随之减少。在翟志刚专心投入工作时,贾桂芝病倒了。那段时间,在贾桂芝的一再坚持下,家里人一直瞒着翟志刚,在神舟五号的出征仪式上,翟志刚以备份航天员的身份,与聂海胜一同出席活动。

此时,贾桂芝的病情愈发严重,小脑萎缩的她经常神志不清。可她坚持着看完了整场直播,口中念念有词重复着那句话:“别打扰他,他是国家的人。”

神舟五号发射任务圆满结束后,翟志刚第一时间给家里打了电话。“你完成任务了就赶紧回家来看看吧,咱妈快不行了。”兄弟姐妹们见瞒不住他了,便将实情和盘托出。可发射任务刚刚结束,还有许多繁杂工作需要他亲自处理。翟志刚忍泪委托哥哥先代他照顾母亲,等他处理好工作就马上回家。

2003年,贾桂芝离世。临走前,她留下了最后一句话:“别让三儿(翟志刚)为我耽搁了工作。”两天后,翟志刚赶了回来,姐姐翟凤兰回忆:“他一到家就跪在了母亲身边,谁叫他都不起来。”从上午到晚上,翟志刚始终一言不发,默默垂着头跪在灵柩前,仿佛失了魂儿一般,直到母亲的棺椁被抬走前的最后一刻,他都坚持守在母亲身边。在母亲的坟墓前,他失声痛哭,紧紧抱着骨灰盒不肯撒手……

翟志刚说:“我是我妈炒瓜子供出来的,可她老了、病了,我都不能守在跟前。”没能陪伴着母亲走完生命最后的时光,甚至错过最后一面,成为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但“从事航天员的职业,对母亲来说也是一种告慰”。

神舟五号升空,翟志刚说:“为了祖国,我们一定要飞得更高!”两年后,翟志刚再次作为备份航天员进入问天阁。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天,翟志刚和刘伯明、景海鹏组成神舟七号飞行乘组,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太空之行。

9月27日,正在翟志刚打开舱门准备出舱时,轨道舱突然传来火灾警报声。翟志刚回忆:“这个时候,刘伯明就在我旁边,他问我,老翟,咱还出不出舱?我肯定地说,出!”16点45分17秒,翟志刚迈出了中国人在太空中的第一步,被誉为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刚说:“我二话没说,拿起国旗对着摄像头就先进行展示。我和刘伯明说,即使我们两个人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中飘扬。”

2021年10月16日,55岁的翟志刚再次领命出征,同航天员王亚平、叶光富一起,乘坐神州十三号飞船顺利升空,开启为期六个月的飞行任务。

翟志刚如今56岁,依旧奋斗在航天领域的第一线,经常有人问他:“你已经功成名就,又过了知天命的年龄,还用得着这么拼命吗?”他说:“航天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骨髓里。”

翟志刚的妻子张淑静是他的战友,她出生于航天世家,一直从事航天食品研究工作。2003年,杨利伟首次飞天时,吃的航天食品就是她和同事们研制的,翟志刚第一次上天,她和同事们做的食品也上了飞船,翟志刚上空间站,食品仍然是她和同事们做的。

当年选拔航天员时,按规定家属也要进行体检。张淑静对翟志刚说:“如果因为我的身体原因影响到你,我哪怕与你离婚,也要支持你的事业!”检查后,张淑静的身体并没有问题,她笑着说:“不用离婚了,还当成航天员夫人了。”

儿子翟天雄从幼儿园到初中,翟志刚没有接送过,也从没去开过家长会。张淑静说:“他觉得欠老婆孩子很多,所以回来力所能及地做事,作为弥补。”

神舟七号飞天时,张淑静激动又紧张:“翟志刚在太空挥动国旗的那一刻,我太激动了。他太出色了,真让我感到骄傲。这么多年的付出,很不容易。今天的出色表现,也算圆了他的一个梦。如果给我一次机会,我真想和他一起去飞。”

刘伯明:“把任务看得比天高,把使命看得比生命重要”

刘伯明(1966- ),黑龙江依安人。中国首批航天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神舟七号、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中国第一个两次出舱的航天员。

1985年,空军在黑龙江省依安县招飞行员,刘伯明轻松地过了关。临行前,父母和老师都去车站为刘伯明送行。“伯明吃了多少苦,虽然他不说,我也心知肚明。”父亲刘志生说,儿子与家里联系时,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向父亲诉苦,是在航校期间进行基础训练时,“他给我打电话说每天要跑万米,特别累,感觉坚持不下来了”。但这次“诉苦”没过多久,刘志生又接到儿子的电话,“他说他坚持下来了,现在每天不跑万米还不舒服”。

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两次任务,刘伯明都失之交臂。神舟六号任务时,虽然没能上天,但他和战友一直在地面值班,陪同在天上飞行的费俊龙和聂海胜。

2005年10月12日深夜,太空中的聂海胜即将迎来自己41岁生日时,刘伯明从摄像机画面里看到聂海胜的面部有些红,问道:“感觉如何?”

聂海胜回答:“很好。這么晚了,还不睡啊?”

刘伯明说:“你都不睡,我能睡吗?”

在刘伯明看来,每一次飞行任务,都是全体航天员共同完成的。有人问他,距离飞天只差一步,会不会觉得惋惜?刘伯明回答说:“离得越近越光荣。”

2008年9月25日,刘伯明终于梦圆。这次任务中,在配合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时,刘伯明作好了牺牲的准备。“我们‘神七’任务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出舱,让最具代表性的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证明我们来到了太空。”刘伯明说,展示五星红旗时,他甚至想过,如果发现不妙的趋势,他会立即让当时在返回舱值守的景海鹏把他和翟志刚所在的舱段分离出去,让景海鹏平安返回。

2021年,刘伯明在神舟十二号飞行中,再次顺利完成出舱任务,成为中国第一个两次出舱的航天员。

多年来,刘伯明一心扑在航天事业上,很少有时间照顾家里,甚至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2003年,刘伯明正在紧张训练时,母亲张亚贤因病去世。“他妈妈病了20多天,但我们怕影响他,都不敢告诉他。”刘志生说,刘伯明回来时,看到母亲躺在棺材里,“哭得痛不欲生”。由于任务在身,刘伯明只在家呆了三天,便赶回北京航天城继续训练。

刘伯明入选神舟六号乘组梯队时,提到母亲去世对他的影响:“当时心情很沉重,毕竟自己最亲的人离开了,(但)可以说,那种亲情化成一种动力。我当时暗下决心,一定要比别人更刻苦,必须靠自己的努力,用最优秀的成绩脱颖而出,我觉得这是对我母亲最好的报答。”

妻子张瑶为了让刘伯明安心训练,一人担起家庭的重担。刘伯明回家,张瑶很少问他工作上的事,她说:“我觉得对他来说,回到家里就是一种放松。家嘛,就是港湾。我们聊聊天、散散步,就是放松。”刘伯明家有个传统,每周六晚都会开一个“家庭会”。会上,刘伯明总给女儿刘倩婷讲述他的故事。

刘倩婷说:“在我的眼里,老爸果敢、睿智,挺拔的腰板有十足的军人气质。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老爸很少陪伴我,下班回来就一头扎进书房,开始他的学习和攻关。我也曾不解和失望过,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理解他,一切皆因一个‘飞天梦’!”刘伯明曾对女儿说:“一想着有一天能去探索太空,为祖国争光,我就觉得再苦也甜。”刘倩婷深深地被父亲的精神感染,她说:“老爸是一个执着、有毅力的人。神舟五号首飞任务老爸没有入选梯队,他虽遗憾但不气馁,一心扑在学习和训练上,天天给自己加课,整理的60多万字学习笔记现在还列在我家的书架上。2008年,老爸终于如愿以偿,入选‘神七’乘组,真是十年磨一剑。”

看到父亲顺利完成神舟七号任务,刘倩婷的眼泪“唰的一下流了下来”。她说:“老爸这一辈子把任务看得比天高,把使命看得比生命重要,在这危急时刻,他们没有一点犹豫和胆怯!”

大学毕业后,刘倩婷跟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一名航天人,“与老爸之间又多了一层战友关系”。

景海鹏:“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

景海鹏(1966- ),山西运城人。中国首批航天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神舟七号、神舟九号、神舟十一号航天员。

景海鹏1966年出生于山西运城杨家卓村,父亲景靠喜常常教导儿孙“做人、做事要本分、要低调”。

景海鹏参军后,与家人的联系少之又少。其间一件事让景靠喜印象很深:“战友们知道海鹏的母亲一直牵挂着他,打趣说,你在飞船上十几天,你父母就少活十几年啊!海鹏却说,部队培育我这么多年,就是要为航天事业尽职尽责,这是我这个军人的本分。”

景海鹏的母亲王珍玲说:“海鹏他首先是国家的儿子,其次才是我的儿子。”从1986年景海鹏考上保定航校到神舟七号飞天前,他只回过两次家,一次是1993年回家结婚,一次是2005年春节回家探亲。

1993年景海鹏结婚,弟妹们专门修建了一间新房,但小两口婚后只在家里呆了三天,就匆匆返回部队,走时还下着大雪。王珍玲对此伤心不已,“当兵后在部队工作得怎么样,做什么工作,他从不主动告诉家里,我们也问不出个一二三,最后索性不问了,但我们心里明白,儿子是在给国家做事情!”“国家培养让他有了出息,这也是我们家人的骄傲,我们能做的就是全力支持他、不拉他的后腿。”景靠喜坚定地说。

景海鹏一个人的选择成了全家人的选择。为了让景海鹏安心训练,弟弟景海龙放弃外出打拼,默默操持着家中大小事务。景海龙说:“这些年大哥不能为家庭出小力,但在为国家出大力。我不能出这份力,但能减少他的顾虑,让他对国家航天事业能多做些就多做些。”

2008年,景海鹏乘神舟七号上天时,王珍玲因担心着急,三天三夜睡不着、吃不下,导致舌头上火,落下了病根。这件事景海龙在哥哥面前只字未提。在神舟九号航天员选拔时期,王珍玲的右眼由于长期肿痛未治突然失明,先后在当地两家医院治疗无果,医院建议到北京做手术。“虽然知道大哥能在北京联系个好医院,但家人一致决定,不打扰大哥训练,瞒着他。”当时医生建议打一种进口的药,一针一万多元。景海龙与妹妹咬紧牙关承担起了这笔费用。

景靠喜回忆说:“海鹏从小就倔强,很少哭。但神舟九号那次飞行却让他连哭了三次:一次是在飞船对接的时候,一次是在飞船安全着陆的时候,一次是在大家举着国旗夹道欢迎的时候。”在景海鹏的泪水中,家人读懂了这份荣誉的不易。

村里出了个航天英雄,一些“待遇”伴随着荣誉而来。但景家人自上而下恪守本分,屡屡谢绝。“政府每月都会给老人们补助生活费,不缺吃也不缺穿,有时间能看看我们就很好了,不能给国家、政府添麻烦。在这个领域中,大哥能选上,是国家对他能力的认可,也是我们家庭的荣誉。”景海龙说要守护这份荣誉。

景海鹏的妻子张萍也是一位航天工作者,景海鹏执行飞行任务时,她也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回忆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张萍说:“这次飞控任务,我觉得大家都很辛苦。有的夫妻俩甚至同时在岗值班33天,一个多月都没见过自己的孩子。他们经常值完夜班第二天还得继续工作。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关注这些幕后的英雄。无论是任务执行期,还是前期的准备阶段,各大航天系统的工作人员都在为保障航天员的安全竭尽全力。”

面对丈夫取得的荣誉,张萍说:“我一直认为,景海鹏他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因为有了无数航天人的托举,他们才能一次又一次实现飞天梦想。他们的荣誉、鲜花和掌声,不应属于个人,而应该属于整个集体和团队。无数的航天人都是幕后英雄,应该向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致敬。”

完成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后,景海鹏不止一次被问:“是不是还要去飞?”他始终说:“重返太空、多次飞天,几乎是世界上所有航天员的心愿。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中国航天员,就是要时刻准备接受祖国的挑选,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张萍也说:“只要是他的选择,我就一定支持!”

三度飞天,景海鹏心怀感恩:“我从一个农村娃成长为一名航天员,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登上一个又一个台阶,这是党和人民教育培养的结果,是祖国托举我飞天。”

刘洋:“临危忘身,受命忘家,是一个军人的职责”

刘洋(1978- ),河南林州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神舟九号、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2022年6月5日上午,神舟十四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在时隔十年后第二次执行太空任务。临行前,她说:“我会一直心怀山海,眼有星辰,永葆初心,一次次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

十年前,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飞往茫茫太空,浩瀚宇宙留下了中国女性的身影。刘洋作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嫦娥飞天”的传说变成现实,34岁的她被载入史册。刘洋曾说:“神九任务让我感觉特别幸福,因为能成长在这样一个时代,能够有幸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利益结合在一起,能够得到大家的信任,去执行我们国家首次载人手控交会对接任务。”

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分离时,三名航天员陆续挥手告别天宫一号回到飞船轨道舱。刘洋转身前,对着天宫一号郑重敬礼,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还会再回来!”没想到,这“不久的将来”跨过了十年。

十年,对载人航天事业來说,并不算长。对个人来说,并不算短。这是刘洋最年富力强的十年,她在周而复始的选拔训练中度过。

这十年,刘洋成为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对她来说,事业和家庭同样重要,是家人帮她平衡好了事业和家庭:“在我还没孩子前,曾天真地认为自己一定可以平衡事业和家庭。但现在我才发现根本做不到。当我的一只肩膀挑起事业的时候,另一只肩膀上的担子是我身后的家庭帮我卸下了。”

在刘洋为航天奉献的路上,丈夫张华一直与她携手同行。刘洋无论是做飞行员,还是航天员,张华与她都在同一单位。无论刘洋飞得多高,张华都在地面守护她。

刚来航天员大队的那段时间,刘洋每天忙于学习和训练,压力特别大。母亲牛喜云总是来电话旁敲侧击地暗示她年纪不小,该考虑生孩子了。有一次,刘洋忍不住对母亲发了脾气。挂下电话,她的心里五味杂陈,她知道自己快要错过生育的黄金年龄,她也希望能当上妈妈,可是她有更重要的任务。

焦虑、委屈、愧疚……各种情绪涌上心头,刘洋忍不住号啕大哭。张华过来安慰她说:“洋洋,你不用提前担心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这种担心对结果没有意义,还会徒增烦恼。我相信,未来我们一定会有健康的孩子。就算没有孩子,我也会把你当孩子宠!”

这番话让刘洋彻底卸下了心理包袱,从此全心投入训练。

神舟九号任务乘组确定后,有一天晚上散步时,刘洋认真地对张华说:“如果我真的回不来,变成了一颗流星,你一定要答应我两件事情,一是务必要帮我照顾好父母,二是娶一个会做饭的妻子。”

“我们要一起照顾父母,我等你回来!”张华紧紧握地着她的手说。

儿行千里母担忧,对于女儿的远征,牛喜云只希望她能够平平安安、圆圆满满凯旋。牛喜云觉得,帮刘洋照顾好孩子,就是对她最大的支持。“我们老两口,要做她坚强的后盾。”父亲刘士林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害怕给女儿“抹黑”。

“她能再次出征星辰大海,代表了党和国家对她的信任,代表了她有这样的能力。”刘士林回忆,女儿第一次执行航天任务时,家里的电视机基本上没关过,老两口一直通过电视关注女儿的情况。因为刘洋的缘故,家里很多人都成了航天迷、军事迷。

“等她回来,我和孩子一块去接她。”刘士林说,自己要给女儿做一碗拿手的羊肉烩面。

2022年6月1日,刘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问天阁给孩子们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宝贝:

妈妈马上就要执行神舟十四号任务了,半年的时间真是舍不得你们,其实好几次想写,但一动笔就忍不住流泪,只好作罢。再有几天妈妈就要飞上太空了,于是在这个特殊的节日写下这封信。

亲爱的宝贝,原谅妈妈拒绝你们到发射现场送行的要求,因为妈妈爱你们,你们既是妈妈的铠甲,也是妈妈的软肋。我是妈妈,也是军人,那一刻妈妈是要出征上战场,临危忘身,受命忘家,这是一个军人的职责。因为妈妈爱你们,在那一刻看到你们,妈妈怕会有太多的牵挂和不舍,妈妈怕忍不住会哭!

宝贝,妈妈有妈妈的梦想和使命,就让妈妈尽可能地放下牵挂,全力以赴地奔赴妈妈的星辰大海吧……妈妈答应过你们要好好地完成任务,要在太空建一座大大的房子,装进很多很多人的梦想。

……

宝贝,人生至善莫大于孝,一定要记得尊重孝敬老人。宝贝,人生定要有梦想,那将是你生命中的光,心中有梦想,生活中就有光,即使身处黑暗,即使身处困境也总能看到方向,那束光将引导你走出泥淖,走向万丈光芒。

亲爱的孩子们,现在尚未明确自己的梦想,并不可怕,也不必慌张,慢慢成长,终会发现心中挚爱。但亲爱的孩子们,实现梦想的道路绝不可能一帆风顺,不要怕困难,不要怕挑战,不要怕失败。困难就像纸老虎,你强它就弱,要有勇气打败它。记得妈妈给你们讲的小熊的故事,失败并不可怕,再来一次,再来一次。要记得做有挑战的事,这样才能进步。

心定磐石之坚,行有日月之恒,虽然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孩子们,记得读书,运动,记得守时,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它将是你一生的挚友,是你实现梦想的助手,让你们一生受益无穷。

宝贝们,想妈妈时就抬头看看天空吧,漫天的星辰闪烁是妈妈在对你们说“我爱你!”

刘洋在结束第一次航天任务后曾说:“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在太空中离地球越远,祖国、家、亲人、亲情这种概念就会越近。走得再远,都走不出亲人的牵挂;飞得再高,也离不开祖国的怀抱。”

刘旺:忠诚是航天员的根

刘旺(1969- ),山西平遥人。中国首批航天员中最年轻的成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神舟九号航天员。

1969年,刘旺出生于山西省平遥县一个农民家庭。他说:“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但对知识有一种淳朴的渴求。对孩子们的学习抓得很紧,经常到老师那里询问我的学习情况。我们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培养出三个大学生,父母很自豪。”

读高一时,刘旺在电视上看到老山英雄先进事迹报告,英雄们的故事让他深深体会到祖国是多么神圣,可以让人不惜付出生命去捍卫;也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个人美好的生活,更应当为祖国的强盛努力奋斗、为社会多作贡献。

1988年高考前,刘旺第一次违拗母亲,执意要当飞行员。当时刘旺已被保送至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那年高考,他比招飞要求的分数高出100多分。刘旺回忆:“当时,也有老师劝我报考地方名牌大学,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去参军、去飞行。”

妹妹刘昕说,从长春飞行学院毕业时,刘旺凭着四年全优的成绩,获得了当年唯一一份全优学员证书。

十年后,刘旺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刘旺对当时心情印象深刻:“我喜欢接受挑战,喜欢探索未知领域,也希望自己能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学到更多的知识,接触到更广的知识领域,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尽一份力。1998年元旦是在北京度过的,我在兴奋与期待中迎来了新的一年,迎来了我人生的又一个起点。1月5日,我们航天员大队全体航天员向国旗庄严宣誓,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

景海鹏说,劉旺就像山西老陈醋,越陈越香。这一陈,就是14年。执行航天任务是航天员的毕生追求。在近乎残酷的乘组选拔中,虽然历次考核成绩都十分靠前,刘旺却屡屡因毫厘之差,先后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三次载人飞行任务擦肩而过,但对载人航天的追求、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他一直坚持,从不放弃。有人问他:“一直是替补,灰心吗?”刘旺说:“我就是一辈子上不去,把青春奉献给航天事业,也值得!”

2012年3月,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乘组,肩负起操纵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重任。

得知入选消息后,刘旺并不激动。“有片刻的放松,之后便感到责任重大。”刘旺说,第一次手控操纵飞船与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对载人航天事业来说意义重大,对他个人来说责任重大。

执行这次飞行任务前,母亲打电话来,问他上天的航天员选好了没有。刘旺故意说:“我们正参加选拔呢,您希望儿子入选吗?”电话里,母亲沉默了许久,忽然笑着说:“不希望。”这样复杂的感情,每一个航天家庭都能够体会。

刘旺的妻子王玮说,他们能在一起,是刘旺的责任和担当打动了她。她回忆:

当我结婚时,很多同事很诧异。有人问我,怎么没见他来接过你呢?他不来接你,你不觉得受冷落,或有什么问题吗?每次我都笑着回答:没有。那时的我,想起他,会望望天空,我的心情是美好的,每当听到飞机轰鸣的声音,我也会感觉很亲切和温暖,心想,没准儿是他驾驶的飞机呢!

当我生病一个人去医院时,从未因没有他的陪伴和照顾而抱怨,因为我有一个信念,他在专注于航天事业。当然有时看到别人接送孩子可以夫妻轮流去,而我每回都是自己一个人也感到委屈。当孩子生病,自己也生病,还要拖着疲惫的身躯,咬牙支撑着照顾孩子时,还是会流下眼泪的。

刘旺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那一年,王玮放弃了稳定的工作随他来到北京。孩子出生时,他一直在备考。尽管如此,王玮依然觉得“嫁给他平静而幸福”,王玮说,他非常有人格魅力,像水一样包容,温润如玉:“‘神五’‘神六’‘神七’,他都与飞天梦擦肩而过,但每一次我都没有听到过他有任何怨言,也没看出他有情绪,让我这个妻子都不得不仰视他的豁达。”

神舟九号飞天时,王玮见证了丈夫圆梦太空,还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飞行期间,我们进行了三次天地通话,其中有一次是我的生日,他在太空给我吹口琴,除了生日歌,还有《龙的传人》《在水一方》。

返回的时候,我和大家一起坐在屏幕前看电视直播,当看到返回舱平安落地,他们依次出舱,在微风的吹拂下,看到刘旺高兴地冲大家挥手,说“脚踏实地的感觉真好,回家的感觉真好”时,我开心极了……

张晓光:“每次飞临祖国上空,我的心跳都会加速”

张晓光(1966- ),辽宁锦州人。中国首批航天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大队特级航天员。神舟十号航天员。

在一次采访中,张晓光回忆了自己少年时的飞天梦:

1966年5月,我出生在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一个小山村,父亲在镇政府工作,母亲在家务农,我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小时候家里虽不富有,但家庭生活很温馨。由于我是家里的“老疙瘩”(东北方言老幺的意思),经常受到母亲的特殊照顾。每次过生日,母亲总是煮两个鸡蛋偷偷塞给我。

记得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经常看到“拉烟”的飞机,我盯着飞机“拉烟”的轨迹看得出神,心里想:飞行员叔叔真了不起,我要是能够驾驶这样的飞机该有多好呀!

1998年1月5日,张晓光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中的光荣一员。多年后,他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述这个难忘时刻:“那一天,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面对着鲜红的党旗和国旗,我举起右拳宣誓的时候,心潮澎湃,航天员这三个字所赋予我的责任和力量是那样伟大……”

张晓光清楚地记得:“我们首批14名航天员面向国旗庄严宣誓要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终生时,一腔豪情的我在心里种下成为航天英雄的梦想种子。”

2003年2月2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第二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胡世祥来到航天员中间,让大家谈感受。张晓光第一个站起来说:“舍我其谁!”

2013年4月,47岁的张晓光入选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为了15天的飞行任务,他付出了15年的努力。

神舟十号飞行中,张晓光的主要任务是辅助指令长实施手控交会对接,确保指令发送的时效性和准确度。作为交会对接的备份航天员,他在地面进行的模拟训练已经超过2000次。

2013年6月22日,神舟十号航天员与家属视频通话。那天恰巧是张晓光与妻子结婚20周年纪念日。

张晓光回忆:“我们1993年在老家结婚,婚礼办得非常简朴。因此,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特殊的场合,我给她吹奏了当年结婚仪式上没能听到的《婚礼进行曲》,感谢她20年来的支持和付出。”

“每次飞临祖国上空,我的心跳都会加速,会不由自主地凝望祖国的版图,情不自禁地隔着舷窗触摸她、拥抱她。”张晓光说,每次看到祖国的版图都会热泪盈眶。

由于工作繁忙,张晓光很少回家,但他心里始终装着家人。姐夫刘凤全说:“家里用的穿的都是他给寄的。有一年春节他虽然没回来,但给每家都汇了3000元,让我们用这钱买新电视。”

三个外甥和外甥女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由张晓光承担的。对于这些后辈,张晓光的关心程度甚至超过了他们的父母。他一有时间就给孩子们打电话,叮嘱他们必须好好学习。

张晓光的姐姐张凤兰说,几个孩子里,妈妈最疼的就是张晓光,但由于部队里假非常少,他三四年才能回一次老家。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成了他最大的遗憾。“妈妈是1997年去世的,弟弟听说母亲病危后马上和部队请假,但还是晚了一步。看到妈妈的遗体时,弟弟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就因为情绪失控昏了过去。”张凤兰说。

张晓光的父亲已年过八旬,为了让父亲享福,张晓光在县城给父亲买了房子。此外,他还会在紧张的训练之余定期把父亲接到北京检查身体。神舟十号发射当天恰好是张晓光父亲的生日。那天上午,张晓光特地给家里打电话,为父亲送上生日祝福,并让家人们放心,他保证会安全回来。在张晓光看来,这是最好的祝福表达方式。

王亚平:携带航天员合影上天,“我们一个乘组在天上飞,也是我们航天员大队全体航天员一起在飞,更是所有中国航天人一起在飞”

王亚平(1980- ),山东烟台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大队特级航天员。神舟十号、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中国首位太空出舱的女航天员,中国首位进驻中国空间站的女航天员,首位两次飞天的中国女航天员,迄今为止在太空驻留时间最长的中国航天员。

2013年,王亚平入选神舟十号乘组。消息传到家乡,平静的小山村一下子热闹起来。村民们兴奋地口口相传:“咱村里出了一个‘嫦娥’,王文君家的大闺女成了神舟十号的航天员。”

出发前,王亚平携带的私人物品很简单——航天员大队21名航天员的合影。“我们一个乘组在天上飞,也是我们航天员大队全体航天员一起在飞,更是所有中国航天人一起在飞。”王亚平说,“身上承载着这种使命感,会让我克服一切困难”。

2013年6月22日,中国航天员中心安排神舟十号航天员与家属视频通话。6月24日是王亚平母亲的生日。自从16岁当兵离家之后,王亚平没陪妈妈庆祝过一次生日。这一次,她在遥远的“天宫”为母亲送上了一曲《白发亲娘》。

在神舟十号飞天的15天里,王亚平的父母每天只做一件事:盯着电视看直播。看见女儿的画面时开心,看不见时揪心。父亲经常半夜惊醒,一身冷汗,坐在床上自言自语:“我女儿还在天上呢!”

王亚平结束飞行任务回家那天,母亲见到她第一句话便是:“你飞了15天,我和你爸能折寿15年。”王亚平当即问:“今后若再有任务,你们还让我上吗?”旁边的父亲不假思索地说:“当然让你上!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支持!”

2021年10月16日,带着家人的思念和期盼,王亚平又将出征。

出征仪式上,王亚平六歲女儿喊着“妈妈,加油”挥手道别的画面,深深烙印在了许多人的脑海里。王亚平和女儿约定,要给女儿和她的同学“摘星星”回来。

“摘星”,是王亚平女儿对妈妈航天员这个职业的理解与期盼。正如她说的那样:“我想妈妈的时候就看看星空,我知道妈妈也在看着我。”

王亚平表示:“我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但是女儿知道她的妈妈是一名航天员。虽然她不懂航天员是什么,但她会觉得航天员这个职业很神圣,让她觉得骄傲。”

远在“天宫”的王亚平时刻牵挂着家人。中国空间站王亚平的睡眠区,挂着她和家人的照片,还有女儿送给她的小玩偶。太空授课时,王亚平将她和女儿一同制作的花朵折纸放进水膜,让女儿亲手做的花朵折纸在太空“绽放”。

“出差”半年,王亚平不仅将家乡味道带到太空,还度过了中国航天员的首个太空新年,从中国空间站给家乡人民送上一份新春祝福,以温情和力量诠释家国情怀。

2022年4月16日,圆满完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出舱后,王亚平动情地对来到现场迎接的女儿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并从身上掏出一颗“星星”递给她。拿到妈妈“摘的星星”,王亚平的女儿笑着说:“特别开心!”

“能从小乡村长大的孩子成长为一名航天员,无论是在我的童年、中学,还是在军校,这都是不敢想的,是我们祖国的强大,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机会,让我有机会去实现梦想,甚至超越梦想。”王亚平说。

陈冬:再次飞天要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

陈冬(1978- ),河南洛阳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神舟十四号航天员。

1978年,陈冬出生在洛阳铜加工厂的一个职工家庭。父亲陈树林一直有从军梦,曾两次报名参军,皆因体检未通过,未能如愿。“我跟儿子讲‘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起看三大战役的电影,看《上甘岭》《地道战》,这些经历或多或少也影响到了他。”陈冬说:“小时候看到电影里军人手握钢枪,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心里特别崇敬;看到别的小朋友挎着军用书包,戴着小军帽,心里又特别羡慕。从军报国的梦想,从那时起萌芽。”

1997年高考,陈冬填报的志愿只有一个,那就是长春飞行学院。成绩喜人,他如愿穿上了帅气的空军蓝军装,成为一名飞行学员。他说:“我拍了很多军装照片,给家人、亲戚、同学都寄了一张,一个月的津贴全用在了洗照片上。”

2005年,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时,看着杨利伟为国出征的画面,陈冬心潮激荡:“我能不能飞得再高点,飞出大气层会是什么样?”当一名航天员的梦想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2010年5月,陈冬正式加入中国航天员大队,时刻准备奔向寥廓的宇宙。2016年6月,陈冬入选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乘组,成功拿到进入太空的“入场券”。10月17日,陈冬开始了自己的首次飞天之旅。第一次看到太空的风光,他情不自禁地说出了梦想成真的感受:“爽!”

天马行空的33天里,他把地面上所练的内容都运用到天上去,没有出现一点失误。他的搭档、三次飞天的景海鹏这样评价:“表现太棒了,如果满分100分,我给他硬邦邦的100分。”

2019年,陈冬再获飞天机会,入选神舟十四号乘组,并首次担任指令长带队出征。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建造中国空间站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梦,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梦。陈冬说:“我们乘组一定会以满格的信心、满血的状态、满分的表现,坚决完成任务。”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顺利飞向太空。与此同时,在洛阳市涧西区陈冬的家乡,陈冬的亲友、同学全程观看了直播。飞船成功升空的那一刻,陈冬父母激动地挥舞国旗。

陈树林表示得知儿子要担任神舟十四号指令长时,“我心里刚开始有些忐忑,但是看到儿子有这么大的底气,我就更有底气了,相信他能做得很好”。

看到电视屏幕里的儿子,陈冬的母亲黄焱有些心疼,母子二人“上一次见还是2018年”,黄焱说:“我觉得他太辛苦了,他的鬓角都已经白了,有些白发,但是我看到儿子非常自信,说话也很有底气,我也替他骄傲,我相信他这次能够圆满完成祖国交给他的任务,他说再次飞天要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我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好。”

神舟十四号发射前,陈冬给孩子们留好了作业:“你们为什么想上太空?上去之后想干什么?回来之后我想问问。王亚平当时回来后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我到时候回来就是检查作业的爸爸回来了。”

除了留作业,陈冬还给孩子们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请原谅,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并不知道怎么去把我们的爱都给你们。本想成为你们喜欢的人,有时候却变成了你们害怕的人,像在情急之下打你们几巴掌,可之后却会让我们自责到深夜。你们一定想,我们是守护你们的奧特曼,我们也这样想。

请原谅,我们像好多爸爸妈妈一样,总是给你们提很多要求,你们听了爸爸妈妈好多好多唠叨,督促你们学习,学习完了又让你们做家务……因为我们想让你们自己学会照顾好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对国家有用的人。

请原谅,我们工作繁忙(我想不出更好的理由),不能时时刻刻陪着你们,错过了你们人生的很多第一次。因为训练把你们送回老家;因为要宣传载人航天精神,休息日出差去给别的小朋友上课……

你们曾问,爸爸是不是不喜欢我们了?你是小朋友们的爸爸还是我们的爸爸?听到这些,爸爸心里不只有愧疚,心会像被刀剜一样疼。因为爸爸任务重、工作忙,常常只能晚上回家陪你们两个小时,就得回到航天员宿舍继续工作。但这两个小时,爸爸很幸福。在你们一天天长大的过程中,爸爸找到了快乐、体会了幸福、收获了温暖。请你们相信,爸爸妈妈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们的人。

陈冬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的一个多月,对于妻子汪晓燕来说是一段难熬的日子。“刚开始的時候是焦虑,头一周根本睡不着觉,总是担心他在天上过得怎么样,身体情况如何,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毕竟这次任务那么重,时间又那么长,这对他们来说也是很大的一个挑战。”

在汪晓燕看来,航天员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但是必须要有人去做。只有真正热爱飞天的人才会选择这个职业。一旦选择了它,就是选择了坚持和奉献。

汤洪波:身体失重,心灵永不失重

汤洪波(1975- ),湖南湘潭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神舟十二号航天员。

执行神舟十二号任务是汤洪波的第一次太空之旅,汤洪波说:“多年来,我一刻不曾松懈,因为我热爱飞行。为此我坚持从难从严训练,从思想、身体、心理、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准备。我体会最深的是,要想向上生长,先要向下扎根,只有地面训练到位,才能胜任飞天任务,我将坚决圆满地完成任务,无愧于事业、无愧于国家。”

2010年5月,历经8年的空军飞行训练,汤洪波通过层层选拔,入选中国第二批航天员,是其中年纪最大的一位。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汤洪波作好了从零开始的准备。他将过去飞行用过的头盔放在办公室最醒目的地方,用曾经引以为豪的飞行经历,激励自己朝着优秀航天员、实现飞天梦的目标奋发。

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时,汤洪波曾作为备份航天员,离飞天只有一步之遥。

来到航天员大队后,大量的学习训练使得汤洪波没时间照顾家庭,妻子夏宜一直给予汤洪波支持和鼓励,她独自一人边工作边带孩子,从不给他拖后腿。

神舟十二号的新闻发布会结束不久,汤洪波就给父亲汤海秋打了电话。“爸爸,不要担心,我们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的。”“儿子,多余的话没有,好好干!”

夏宜在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服工程室工作,参与了神舟十二号任务舱内工作服的研制过程。“航天员在我心中,航天员的安全在我手中。这是航天员中心科研人员对航天员的庄严承诺,也是我最真挚的祝福。”夏宜说。

神舟十二号起飞的前夜,汤洪波的父母紧张得睡不着觉,母亲伍兰清既盼着儿子早点飞天,又对第一次上天的他有着诸多担心。汤海秋特意把儿子留给他的空军衬衣拿出来穿上。十多年来,每逢重要场合,汤海秋都要把这件衣服穿上。火箭点火升空的那一刻,伍兰清激动得站起来,将右手高高举起,她的眼神亮亮的,里面装满了骄傲。

叶光富:母亲东拼西凑50元支持他参加招飞

叶光富(1980- ),四川成都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神舟十三号航天员。

在叶光富的成长轨迹中,母亲对他的影响最大。在他的记忆里,是母亲独自扛起了家庭重任。别人家的孩子有的早就辍学打工,而母亲让他好好读书,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了供他读书,母亲尽可能多干一份活,多得一份收入。有一阵子,母亲包揽了村里种植桑树苗的活,每天给树苗施肥、浇水、锄草。一次叶光富放学归来,母亲正一担担挑着水上山灌溉树苗,瘦弱的她被沉重的扁担压弯了腰。这一画面烙印在叶光富的心里,每当遇到困难时,母亲那瘦弱而坚定的背影总带给他坚持的勇气。

小时候,叶光富常和姐姐叶亚丹一起在家门口望着天上飞过的飞机,叶光富总说:“姐姐,我长大了,就想当飞行员,载着妈妈和你一起翱翔蓝天。”

高三时,空军招飞,叶光富非常想参加,但50元的餐旅费让他望而却步。母亲得知后,坚定地说:“去吧,钱我来想办法!”她东拼西凑借了50元钱让他报了名。当被录取的消息辗转传到他家时,叶光富有点儿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连让姐姐掐他几下试试。

叶亚丹回忆,母亲常常教育他们要认认真真读书,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当弟弟成为飞行员之后,妈妈又经常对他说,要认真学习,虚心请教,不懂就要问。为了不让弟弟分心,也常常告诉他家里面一切都好,都不用担心。后来他成为航天员,回家相聚的时间就更少了,母亲也非常支持他工作,不让他分心。”叶亚丹说。

叶光富拿到第一份工资的时候,给母亲买了一件毛衣,母亲一直舍不得穿,放在箱子里珍藏着。“妈妈经常说,只生了他的身,是党和国家培养了他,让他成为了正直、有责任、有担当、热爱航天事业和热爱祖国的航天员,我们最应该感谢的就是党和国家。”叶亚丹说。

在担任飞行员的十年间,叶光富平均每两年调动一次工作。辗转了多个省份,改装飞行过5种机型。每换一种机型,每换一个单位,就得重新清零,从头学起。“可是无论到哪儿,我依然热爱飞行事业,依然热爱这片蓝天。”叶光富说。

2009年第二批航天员选拔时,首批航天员、考核小组成员之一的李庆龙翻看叶光富的履历后,称赞道:“经历频繁调动依旧初心不改,热爱飞行,他一定是个对事业坚定执着的人。”一年后,叶光富如愿加入第二批航天员的队伍。

2016年7月7日,在意大利撒丁岛,六名满身泥土的航天员结束了六天六夜的洞穴探险。其中,一张帅气的中国面孔格外引人注目——叶光富成为当时首位尚未执行太空飞行任務即公开身份的中国航天员。

这次集训中,叶光富作为关键项目勘探组负责人,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协助下完成了两个洞穴分支勘测任务,发现了令人震撼的杰里科大厅,还有一段长约500米的洞穴分支。他还获得了该洞穴一处通道的命名权,将其命名为“光明通道”。一位国际航天员说:“让叶执行这项任务,我非常放心。”随行摄影师说,他“似乎永远也不知疲倦”。

叶光富顺利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他说:“我的勋章有一半是我家人的。”

2006年,叶光富与妻子李璇相识,婚后育有一儿一女,生活幸福。叶光富的岳父也是飞行员,翁婿二人常常交流专业知识,成为忘年交。

第二批航天员在空军内部征选报名,叶光富问李璇的意见。李璇说:“你想报,那就报!支持你!你放心大胆地去吧,家里有我照顾着呢。”岳父也坚定地支持女婿的选择,对他说:“作为一名飞行员,如果你有能力飞往更高的天空,就尽管去,不用操心家里,家里还有我们。”

最后一次选拔前,领导带队家访,看着瘦弱的李璇问:“有没有困难?有没有信心?”李璇坚定地回答:“我全力支持丈夫的选择,并且既然选择了,我们就无怨无悔。”她独自扛起家庭的重担。

叶光富执行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前,李璇将一个亲手缝制的小挂件挂在他身上,上面一针一线地绣了两个字:平安。六个月后,叶光富和翟志刚、王亚平全部安全顺利出舱。在叶光富母亲家中,一家人整齐地坐在电视机前,随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画面不断出现,家中传来阵阵欢呼声……叶璇更是在前一天就已经到达了东风降落场附近,迎接丈夫凯旋,叶璇说:“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担负了一份使命,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选择,也是我们全家的选择。”

蔡旭哲:12年的执着与奋斗,只愿为国出征太空

蔡旭哲(1976- ),河北深州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神舟十四号航天员。

1976年,蔡旭哲出生在河北深州农村。祖父母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加入党组织的老党员。蔡旭哲三岁时,祖父送了他一大箱关于八路军的小人书,读抗日故事给他听。蔡旭哲的三叔是军人。每次看到三叔穿着帅气的军装回家,他都特别羡慕,会偷偷戴上三叔的军帽有模有样地学敬军礼,还一本正经地说:“我长大了也要参军报国。”

上中学后,同学们追捧的都是港台明星,蔡旭哲的偶像则是时任空军司令员王海。“他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让我敬佩。”蔡旭哲还专门订阅《中国空军》杂志,了解航空知识,欣赏飞行员驾机翱翔天空的风采。

高三那年,得知空军招飞的消息后,他第一个报名。拿到空军飞行学院录取通知书,蔡旭哲高兴得哭了。那一年,19岁的他背着行李,兴高采烈地进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保定分院。

蔡旭哲时常想起祖父对自己的期望。祖父有五个孙子,蔡旭哲排名老三,祖父逢人便夸他说:“我家這老三,干的可是国家的事业。”“我入伍了!”“我入党了!”“我飞出来了!”“我入选航天员了!”……每当有好消息,蔡旭哲第一时间跟祖父分享,祖父总是激动地说“好!好!”但是,自从成为航天员后,蔡旭哲已经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频繁地向祖父报告好消息了。每次回老家时,祖父总是欲言又止。他知道祖父期待着一个答案,但他也无法回答。甚至这些年来,他都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

和陈冬、刘洋一样,蔡旭哲同属中国第二批航天员。在报名航天员时,当时担任带飞教员的蔡旭哲正在执行外出任务,险些与选拔失之交臂。返回部队时,他在报名截止前幸运地搭上了“末班车”。

在妻子王颜晴眼里,蔡旭哲对飞行的热爱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在她坐月子期间,蔡旭哲请假陪护照顾她,每天只要有空,他就趴在窗户前看着天空,自言自语道:“今天空气能见度高,适合飞行。”或一屁股坐在地上,铺开一张大白纸,画着密密麻麻的座舱细节图进行研究。

2019年12月,经全面考评,蔡旭哲入选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担负后续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的组装、建造工作。蔡旭哲对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的首个载人航天任务充满了期待,也倍感压力,因为面临许多新的技术状态要去辨析掌握。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航天员一路前行的动力,蔡旭哲回忆,有一天孩子突然来到他的房间里,说“爸爸,我其实真的真的很爱你”。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腾空而起的那一刻,蔡旭哲的父母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王颜晴在他临飞前精心地画了两幅国画:一幅是海里漂浮着一叶小舟,寓意为“一帆风顺”,另一幅是两只燕子飞行在桃花丛中,寓意为“比翼双飞”。她说,其中一只燕子就是她自己,伴随着丈夫一起飞。

(责编/张超、李希萌 责校/李希萌、陈小婷 来源/《太空英雄——中国航天员群英谱》,王婷、陈曦、刘诗平/文,新华社2016年10月16日等)

猜你喜欢

聂海胜翟志刚神舟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翟志刚
贺神舟十三号成功对接空间站
航天英雄聂海胜:三探苍穹,家有贤妻放心飞翔
聂海胜:三飞太空,57岁再探苍穹
聂海胜:从放牛娃到航天英雄
航天英雄聂海胜:家有贤妻助我三探苍穹
触摸太空的农民之子
航天员翟志刚
炒过瓜子的航天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