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美于行 向美前行
——德化县城关幼儿园“行美”课程建设的路径探索
2022-07-21郑少密
郑少密
(德化县城关幼儿园,福建 德化 36250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依据文件精神,德化县城关幼儿园努力为幼儿提供走出园所、亲近自然、探索社会的机会,让幼儿在行走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在行走中遇见最美的自己。经过总结梳理,逐步形成“行走”“美育”两个园本课程,凸显两大办园特色。以课程实践为抓手,在“行走”中融合“美育”,构建“行美”教育课程。
一、“行美”课程的缘起
“行走”“美育”课程理念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真教育”等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引下,幼儿园创造性地将“行走”与“美育”两大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行走中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实践,并适时抓住有利时机,潜移默化地陶冶幼儿心智,实施“美”的教育,让幼儿在大自然及社会中寻找“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以“真”搭起“行”“美”融合的桥梁,形成“行是真之始,真是美之成”的“行美”教育理念。
(一)“行”是“求真”的教育模式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明确了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思想。而“社会即学校”主张“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真教育是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办”。要求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2]通过“行美”,幼儿园打破原有传统封闭式的办园疆界,重构教育模式,使幼儿园教育得以与自然、社会之美形成联结,儿童在行走中得以用更自由、更真实、更美好的姿态生长,在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塑造更美好的自己。“行美”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
(二)“美”是“童真”的教育追求
陶行知认为“人格教育是核心”,并强调“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3]美育作为一种灵魂熏陶教育亦是如此。幼儿园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不仅学校教育的内容是美的,教师本身及教育的形式是美的,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的结果都应该是美的。这仅仅依靠幼儿园是无法达成的,因而必须将美育作为一种理念、一种习惯、一种理解、一种姿态、一种实践、一种追求,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这也是“行美”课程倡导并正在践行的。
(三)“行美”是完善“行真”之美的教育力量
“真”可解释为“真人”。陶行知对“真人”作了简单的描述:要培养有生活力、创造力的“有血有肉有灵魂(人格、道德),用脑用手用工具”“真善美,智仁勇”的“完整的人”。[3]在教育中,在生活中,“真”为首。唯真才善,唯真才美,唯真才仁,唯真才智才勇,“真人”才是“完整的人”。幼儿园美育应以培养“真人”为基础,融合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践行“五育并举”,做到五“域”融美,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还为“童真”。陶行知相信儿童的创造潜力,并主张“六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让生活化的教育释放孩子的天性,解放孩子的创造力,回归教育的本真。[3]综上,只有“行美”才能在童心里播下真善美,并呵护、激发儿童的成长动力,使其成为内心富足、向“美”而行的真实、完整的独立个体。
二、“行美”课程的架构
幼儿园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引,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为准绳,对两大特色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见表1):在“行走”特色上,建立“自然之行”“社会之行”“园本之行”的课程体系;在“美育”特色上,以教育部关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五大领域内容为统领,进行“五域融美”,即“以美妙言”(语言)、“以美启智”(科学)、“以美润德”(社会)、“以美育美”(艺术)、“以美健体”(健康)等,并在“五域”渗透“五育”,促进“五育并举”,让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促进“行走”与“美育”的融合。
表1 “行美”课程体系
(一)融合语言领域,以美妙言
通过“行美”活动,带领幼儿倾听自然界美的声音,在社会场景中学习模仿美的社交语言;走进新华书店、图书馆等,开展主题阅读活动,理解语言的神奇和美妙。在游戏中,与教师、同伴对话交流,学会灵活运用语言,表达内心美的想法。
(二)融合科学领域,以美启智
在自然中探寻科学的奥秘,如探秘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生态馆、唐寨山森林公园等,探知神奇的动植物世界;在社会中感受实践操作,习得科学规律与原理,如走进科技馆、乐高基地、水电站、油茶基地,开展科学调查等。回园后,在机器人区、户外建构、水管区等合作探究,再创科学美。
(三)融合社会领域,以美润德
走进大自然,感知万物有灵,以质朴的童真拥抱自然,如开展种植护绿、观察昆虫活动,感受生命的神奇;走进社会,开展调查、社区服务活动,如走进养老院、特殊教育机构等,滋养爱心与感恩之情。同时,在幼儿园“小人国”、角色游戏等中实践提升,并开展节日教育,以美润德,以德养善。
(四)融合艺术领域,以美育美
开展自然艺术创作活动,如树叶贴画、树枝手工等;利用社会资源,在陶瓷厂进行陶艺创作、在图书馆举办美术展等。在幼儿园美术室、陶艺室、写生区等进行创作提升,以“艺术美”美化心境、美化校园、美化生活。
(五)融合健康领域,以美健体
通过自然、社会行走,开展登山远足、野趣运动、安全教育等,并在幼儿园大区域种植区、木工区、野战区等部分区域及户外体育运动中,进行劳动实践,发展身体动作,培养良好劳动习惯与优秀意志品质。
三、“行美”课程的实施路径
社区环境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根据幼儿发展需要与教育需要,采撷、优化、整合社区资源,探索适合幼儿园美育的课程改革之路,成为“行美”课程融合的重要研究内容。
(一)开辟课程实践基地
课程实践基地建设是“行美”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与路径,也是“行美”课程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升品质的迫切需要。为此,幼儿园从幼儿发展需要出发,以当地自然社会资源、乡土文化为背景,内拓外引,双向发力,加速建设“行美”活动基地:一是充分挖掘幼儿园周边资源,开辟实践基地。城关幼儿园周边既有浐溪、森林公园、驾云亭、祖龙宫等丰富的自然环境,又有体育场、县医院、福尧图书馆、大型超市等社会环境,这些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将其纳入课程基地建设计划,使“行美”课程实践基地网络初具雏形。二是鼓励家长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扩充基地,建立以幼儿园为圆心的“同心圆”,形成包含周边商店、瓷厂、自然场所及公共服务场所在内的“行美”基地网络。目前,幼儿园已与德化县福尧图书馆、德化陶知然陶瓷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德化万莲堂陶瓷有限公司、德化县玉芬陶瓷研究所等陶瓷企业及附近农庄完成挂牌签约,成立“行美活动基地”。基地为“行美”课程的开展提供实践场地、功能体验、课程指导、资源共享等多种服务,促进“行美”课程的有效开展。
(二)开展课程实践活动
“行美课程实践基地”的建立,直接为幼儿走进大社会、大自然,体验生活、参与实践生活提供可持续、多元化的探索场所。幼儿园不失时机地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实施“五域融美”的课程计划。让教师得以运用更加有趣、开放、多元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让幼儿在无边界、无距离的学习环境下丰富经验、获取知识,发展综合能力、提升美育素质。
例如,利用“瓷都”德化得天独厚的社区陶瓷资源,借助陶瓷这个平台,围绕陶瓷这条主线,抓住“行美”活动时机,带领幼儿走出校园,开展美育实践活动。幼儿园多次组织幼儿参观德化陶瓷博物馆、顺美陶瓷生活馆、陶瓷街、月记窑、祖龙宫、屈斗宫等,听专业人员的陶瓷解说,看陶瓷大家的陶瓷佳作,了解陶瓷的悠久历史。走进陶瓷世界,近距离欣赏陶瓷,领略大师的风采,感受陶瓷的魅力。幼儿还与陶瓷师傅近距离接触,动眼、动脑、动手,体验当陶瓷“学徒”;向瓷厂工人学拉坯、注浆、成型,学捏瓷花,学陶瓷彩绘,给陶瓷题字等,在实践中感知陶瓷的美,探究陶瓷蕴藏的科学知识,并学习陶艺匠人们的工匠精神,传承家乡陶瓷文化。在“行美”课程实践活动中,幼儿创作出许多童趣盎然的陶艺作品来美化校园,使陶瓷美育成为幼儿园的一大特色。
(三)提升家长的课程参与度
家长的积极参与是打通家园社区教育资源共享通道的枢纽,是“行美”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也是课程的亮点之一。为了转变家长观念,提升家长对课程的参与度,幼儿园以引导家长了解、支持、参与课程建设为出发点,多途径宣传,推动家长参与到课程决策、实施和评价中,构建家园共育的新模式,共同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多方位宣传课程。将幼儿园网站、园内宣传栏、班级特色课程板块、班级特色活动区、家长座谈会等作为宣传课程的窗口。各班结合“行美”活动主题,推出各具特色的课程宣传内容,回顾活动精彩瞬间,力求展现给家长一个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行美”课程体系。
二是共同参与课程方案制定。为了使课程更贴近儿童的兴趣需求,各班教师在课程实施前,利用家长会的时机,与家长一起确定活动主题、进行基地调查、制定“行美”活动方案等。家长在参与课程建设中提供的信息和建议,印证了教师对幼儿兴趣、需求的了解,为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三是家长分享交流会。幼儿园定期开展以总结“行美”活动经验、提升课程品质为目的的家长分享交流活动。家长代表不吝分享自己和孩子的行走故事,展示孩子快乐灵动的成长样态,交流个人活动反思与感悟等,一定程度上为“行美”课程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观点。
综上,“行美”课程建设遵循陶行知教育思想,践行儿童全面发展观,在探索中不断前进,打开家园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通道,并初步构建出以“美”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促进“五域融美”与“五育共举”目标的达成,兼具系统性、教育性、融合性与体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