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策略例析

2022-07-21林巧丹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家务实践性劳动

林巧丹

(福州市鼓楼第二中心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会劳动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是立身成人之本。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施行,新时期家庭劳动教育更具重要性,它是国家对新时代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战略部署。[1]因此,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重要内容,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道德和法治课程教育中,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的主导作用以及家庭教育的基本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家庭劳动价值观,培育学生奋发向上的家庭劳动心态,初步掌握劳动技能,在家庭劳动中逐步提升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和再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家庭劳动中健康成长。[2]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家庭劳动教育缺乏资源衔接。大部分教师无法灵活、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中的劳动资源,从校园、家庭、社会、个人、国家等生活维度来设计家庭劳动教育目标,教育目标不够清晰,教学内容缺乏衔接性和连贯性,课堂中的家庭劳动教育成效不显著。其根源在于:一方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家庭劳动教育内容分散在不同年段之中,内容内隐并逐步递进,教师要梳理出隐含其中的层次线索,准确把握各年段内容之间的衔接关系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原生家庭对劳动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不到位,直接影响学校课堂教学的成效。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循律共振,精准确定目标,深耕教材缕析经纬网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家庭劳动教育内容分布广泛,在不同学段都有所体现,如同经线与纬线交错成网。教材中,家庭劳动教育内容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周边环境的多元化、生活体验的丰富、自身学习能力的增强而不断延伸,家庭劳动教育目标在同一学习主题中呈现螺旋上升的样式。(见图1)

图1 各学段家庭劳动目标进阶图

(一)在纵向梳理中锁定教学目标的侧重点

教师要立足各学段教材特点,从整体入手,梳理各学段中家庭劳动教育目标之间的联结。小学低年级家庭劳动教育属于劳动的启蒙教育,要求学生先从做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家务活开始;中年级侧重内心认同、养成家庭劳动习惯的教育,指向家庭责任的层面来理解家务劳动的意义;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高年级教材所呈现的教学目标,不仅限于关注学生劳动技能的习得,还关注学生劳动价值认同感,从“法”和“情”两方面,对教育目标进行提升,强调“个体”在家庭建设中要承担的责任是什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承担家庭劳动是关爱家人一种表现,是对家庭负责任的体现。[2]通过纵向梳理教材内容,遵循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家庭劳动教育。

小学一年级有三次家务劳动主题教育课“我们爱整洁”“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这三节课的劳动教育目标分别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会整理自己的物品、掌握简单的家务。从教育目标的行为动词分析,低年级是从满足学生个体生活需求的劳动意识教育入手。四年级也有三次家务劳动主题教育课,第一次“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父母平日的辛苦工作、日常的家务,理解他们的劳动是在为建设家庭作贡献。第二次“这些事我来做”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承担家务劳动,学会更多的劳动技能,明白家庭成员的劳动责任。第三次“我的家庭贡献和责任”,旨在激发小学生在家庭劳动中养成家庭责任意识,积极履行家庭责任,为家庭事务出主意。不难发现,进入中年级后,家庭劳动教学目标已从低年级的个体劳动意识的培养提升为从家庭成员的角度理解家庭劳动意义,增强劳动的责任感和认同度。到了五年级,更加直接鲜明地指出,承当家务劳动是家庭成员的责任所在,应尽力关心和帮助家人,为家庭建设贡献力量。找出各学段之间的纵向关联,仔细比较后可以发现,教材是从“关注”“感受”“体会”的科学认知来设计教学内容,随着年级的递增,家务劳动课程目标更加细致,要求更加具体,呈现方式序列化、梯度化。[3]纵向梳理各学段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知道学生已知水平,明确本学段教学要为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达成做怎样的铺垫。精准锁定教学目标,解决了教师教什么、在什么时候教、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有助于提升课堂家庭劳动教育的成效。

(二)在横向研读中聚焦教学目标的衔接点

教师要善于联结家庭劳动教育每个课时内容的逻辑顺序,横向比较,环顾左右,研读教材编写中儿童生活逻辑以及道德发展规律,聚焦教学目标衔接点。

以四年级上册第5 课《这些事我来做》为例,本课在整个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每课的内容都指向本单元的育人目标:体会父母的辛劳,引导学生照顾好自己,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用实际行动关心体贴父母。每一课之间是有着链接的,其目标分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第5 课承接第4 课“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的教学内容,促使第4 课教学目标的落地,同时对下一课教学内容“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进行生活经验的累积和情感体验的铺垫,促使学生在同一个主题的单元学习过程中,行为有所改变,思想得到提升。明晰本课的教学内容在单元教材体系中的“坐标”后,教师要聚焦各课时教学目标的衔接点,精准确立教学目标:1.认知层面目标——知道家务劳动意义;2.情感层面目标——激发主动参与家庭劳动意识;3.能力层面目标——解决家务劳动过程中的矛盾;4.行为习惯层面目标——培养坚持家庭劳动精神。结合本课,教师可以开展“家务我该做”“家务我要做”“家务助成长”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感悟做家务对自己的好处,形成“家务我该做”的意识;再交流讨论做家务少的原因,通过辨析,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榜样,帮助学生形成“家务我要做”的意识;最后,通过国学经典小故事,让学生懂得“扫一屋”与“扫天下”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主动做家务的意义是为家庭做出贡献,树立家庭责任意识,获得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助力学生在家务劳动中成长。

教材除了纵向和横向有联结外,家庭劳动教育板块与其他领域的劳动教育板块之间也有联结。比如二年级的“可亲可爱的家乡人”中,通过了解家乡的人所从事的各种工作的辛苦和贡献,表达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感谢之情。四年级《这些东西哪里来》《生活中离不开他们》都是感谢劳动者的教育内容,其情感目标的落脚点是感恩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让学生对“家务劳动让家庭生活更美好”产生深层次的理解,提升对劳动意义的认识,增强作为小小劳动者的自豪感。又如,“社会领域”的《试种一粒种》《我们的衣食之源》,体现劳动教育是“家庭劳动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板块之间相得益彰。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对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多维度梳理、挖掘教材中的家庭劳动教育资源,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精准施教,有效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的劳动素养。

二、同频共育,优化作业设计,构建家校和谐生态圈

实践性作业是联结家校两端的载体,是家校同频共育、提升学生家庭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价值和意义的有效手段,是形成良好的亲子教育合力的途径。家庭是一个教育场域,是儿童认知世界最重要的一个场所。如果家长对家庭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认识不到位,那么学生难以在家庭劳动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难以建构正确的劳动观,并且直接影响课堂教育的效果。生活化、实践性是小学道德和法治课程的主要特征。笔者尝试以实践性作业为载体,优化作业设计,探索可链接的、可落地的家庭劳动教育途径。引导亲子协同合作完成家庭劳动作业,赋能成长,构建家校同频共育的和谐生态圈。

(一)基于课堂“习得”的实践性作业

“知行合一”理念要贯穿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后实践性作业设计始终。[4]依托课堂的“教”与家庭生活的“做”的联结点,鼓励学生将获得的劳动知识应用到家务实践中,验证自己的认识。以一年级《让我自己来整理》教学为例,本课依据课程标准中的“爱护家庭、公共环境卫生,关爱长辈,体贴父母,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内容编写。课堂中,教师运用家庭生活情境直揭题意,借助课件创设虚拟环境,展示家中摆放的各类物品,引导学生学习分类整理、物归原位整理、有序整理、定时整理等整理方法。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实践性作业“整理记录表”(见表1)

表1 家庭劳动实践记录表

教师可告知学生,他们是家庭实践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并提醒父母参与并见证孩子的家庭劳动过程。通过实践性作业,学生作为研究者、探索者,将课堂“习得”应用到家庭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家务劳动习惯,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激发劳动创造潜能;家长作为引导者、见证者、评价者参与其中,对家庭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有了重新认识,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支持者和家庭劳动教育的领航人。

(二)基于“实践智慧”的实践性作业

孙彩平指出,“实践智慧”是德育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实现三维目标的重要途径,实践智慧成就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群体、人与世界之间和谐共处的生活样态。[5]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资源,使学生可观可感可学,掌握“实践智慧”,切实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例如,《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布置实践性作业:“观察爸爸妈妈做家务时的小妙招,你能发现做好值日生的小窍门吗?”观察后学生反馈:“制定好清单并分工明确”“用旧报纸团可以快速吸干残留水分”“利用百洁布可以制作清理窗户凹槽的小工具”“用过的口罩用小袋子密封后收集,用酒精消毒后再分类扔掉”,并以绘画、文字、思维导图等形式,展示自己在家庭劳动生活中的新发现与新技能。四年级《这些事我来做》教学后,教师可以设计“我是家务劳动小能人”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挑战父母做的各种家务,进而掌握更多的家务技能。教学后,教师应优化实践性作业设计,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向父母、向身边的劳动者学习,获取劳动实践智慧以服务生活,构建和谐的家校共育生态圈。

总之,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要精准把握家庭劳动教学目标,营建基于生活、再现场景的家庭劳动教育情境,通过实践性作业,联结学校教育和家庭实践智慧的合力,让学生、家长感受家庭劳动给生活带来的美好,在家校同频共育的家庭劳动教育成效中,引领学生走向美好人生。

猜你喜欢

家务实践性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们的家务,我们的家
一起做家务,一起建设一个真正的家
爱她就让她学做家务
热爱劳动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PPP项目运作中几个实践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