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及时反馈”策略探析

2022-07-21吴燕玉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内角四边形学情

吴燕玉

(晋安区实验小学,福建 福州 363500)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紧扣教学目标进行“反馈—矫正,再反馈—再矫正”的过程。[1]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信息交换过程中,反馈的成效关键在于“及时”,教学调整、学情把握、问题矫正、最优方法呈现等都需要“及时”。及时反馈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帮助教导者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能改善教导者的教学活动设置,[2]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与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学目标紧围绕

课堂教学是立足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某些教师对某一教学重点的反馈存在随意发散、迁移、衍生的现象,看似强调了重点,实则偏离教学目标,扰乱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科技能的形成。因此,反馈要突出教学目标的达成,要选择教学目标的内容进行重点反馈,[3]有效梳理知识、引导思考,紧扣教学目标,把握课堂教学。例如,在教授《四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引导学生使用“剪、拼、量”等不同方法,探究四边形的内角和。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有些小组提出质疑:“内角和经测量小于360°”“剪下4 个角拼不出360°”。当学生因为误差而无法推导出四边形内角和时,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及时抛出引导性问题:“不妨利用上节课所学的三角形内角和知识来尝试探索?”学生很快想到,作出四边形的对角线,即把任意四边形分解为两个三角形,进而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的结论。

二、学情反馈分段走

从教师角度出发,实时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能帮助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调整教学设计,掌控教学节奏。从学生角度出发,及时反馈能使学生对自己的思考做出准确的判断,明确学习方向。学情反馈可采用多种方式,从课前、课中、课后分段进行。

(一)课前学情反馈

教师可通过设置前置性作业掌握学情,了解学生的知识缺漏,质疑问难,及时给予反馈,进而矫正、调整教学设计,达成预设教学目标。例如,在批改《运用平移知识解决面积问题》一课的导学案时,个别学生出现面积与周长计算公式混用的情况。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加入复习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计算的内容,再进行新知探究。

(二)课中学情反馈

课中学情是“第一时间”的教学反馈,最直接的方式是师生问答过程中的分析说理。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的思路与过程,及时矫正学生的思维差错。小学生的情感变化也是课中重要的学情反馈渠道,教师容易通过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得到信息反馈。此外,教师巡堂也是收集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呈现问题的主要途径。例如,教师在讲解《笔算除法》时,巡堂过程中发现,当学生在计算840÷50 时,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转化成84÷5 进行简便计算,得出余数是4。在验算过程中,学生个个面露难色。这时,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余数展开讨论,让每个人都发表意见、分析说理,辨析余数是40 而非4,深入理解简便运算中的余数的含义。

(三)课后学情反馈

作业是学生对接受并处理过的信息的体现,可以表现出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表达、记忆、思维等状况,是宝贵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作业掌握的学情,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反馈,也是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之一。例如,结合“一起作业”AAP 的运用,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重点讲练测报告中,有三类题目学生掌握不佳:竖式中的算理(正确率68%)、已知两件物品单价和套数求总价(正确率57%)、知份数和每份数求总数(正确率70%)。在练习讲评课中,可将这三类题目作为重点反馈题型,结合重难点深入讲解,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三、共性问题放首位

在课前导学案的批改、课上小组学习的质疑、课后作业批改的过程中,常常能捕捉到学生存在的困惑点及易错点。有些问题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有些是个别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个性问题独立矫正或小组互助纠正,共性问题则需要在教学中重点反馈纠正。共性问题的反馈纠正过程中,简单问题立即纠正,复杂问题专题纠正,概念类问题对照纠正,技能类问题分步纠正。例如,在批改《三角形的特性》作业中,发现在斜边上作高是学生呈现出的共性问题:高与底不垂直、缺少直角符号、不是虚线。因此在讲评中,采用对错同时呈现的方式(见图1),进行重点反馈,借助比较、思辨,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高的内涵。

图1

四、最优方法提效能

数学解题方法存在多样化的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双减”背景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教师要放弃大量的讲授时间,立足问题本质,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多种方法。但是,一味强调方法多样化,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所以在交流、倾听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对比、总结,优先反馈当前学段学生认知能力范畴内的最优方法。

例如,在教授《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学生在独立学习后展开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第一小组得出的方法为(见图2):

图2

生:长方体表面积=两个侧面的面积+上下两面的面积+前后两面的面积=宽×高×2+长×宽×2+长×高×2=(宽×高+长×宽+长×高)×2=(bh+ab+ah)×2。

第二小组得出的方法为(见图3):

图3

生:立体图形不好裁量,可以直接沿着边把所有表面摊开,把表面积分解成中间大长方形与左右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和。得出:长方体表面积=长×(高×2+宽×2)+高×宽×2=a×(2h+2b)+2hb。

大多数学生比较认同第一小组的方法,第二小组的方法则引起质疑:如果剪开的方法不一样,那么这个公式就不可用了。教师及时对第一小组的最优方法加以肯定,顺势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避免学生偏移教学重点,尽快形成知识技能,是提高课堂效能的有效策略。

猜你喜欢

内角四边形学情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三角形分割问题
圆锥曲线内接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四边形逆袭记
4.4 多边形和特殊四边形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