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意融通 习得写法
——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片段教学为例

2022-07-21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黄集实验小学221100占忠慧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13期
关键词:匆匆自然段课文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黄集实验小学(221100) 占忠慧

抒情散文,形散神不散,特别是名家名篇,因特有的时代背景、作家的深邃思想、独有的语言风格、近百年的时间相隔,和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去甚远。学生阅读时很难提起兴趣、感同身受、悟得方法。《匆匆》是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第一篇散文,朱自清先生以绵密细致的笔触,系情于物,尽情地抒发着内心的感受,创造了独特的意境,令人感奋,启人深思,堪称散文中的经典。特别是第3 自然段作者借助常见的生活场景,用精准妥帖的动词,将无形的时间具象化,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无奈,是学生学习情感表达的语言范本。但是通过实际教学发现,学生很难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出的作者独特的经验链接,学习流于散文之表、走到散文之外,对其中的情和味体验不深。学生在片段仿写中所呈现出的对时间匆匆的感触只是“人形鹦鹉”式短浅、粗糙的情感表达。为了清除学生的阅读障碍,教学中我引领学生品言、悟意,习得情感表达之法。

一、聚焦细节,品味语言

课文的第3 自然段以“我”的生活为叙写内容,生动描写了时光是怎样匆匆流逝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预学和交流基本上能够读出作者描写了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初步体会到排比、拟人的生动运用,初步感知作者对时光匆匆而过的惋惜和无奈。但作者如何写得这样细腻感人,作者化无形为有形的写作秘妙在哪里,学生却不知道。所以,我把教学的主要任务集中在了言语形式解密上。

(一)赏词之精准

王尚文先生说:阅读教学就是学习课文言语的精确妥帖。而课文言语精确妥帖处,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这就需要教师在品词析句中逐渐升级学生的言语品悟能力。从留心言语内容到留心言语形式,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字词句的赏读,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言语体验,进而感受到词句推敲的精妙。我在教学时,首先,有意引导学生留心作者的用词是否精确妥帖。我引导学生圈画作者在描写时间的流逝时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很容易就圈出了“挪移”“旋转”“过去”“跨过”“飞走”“溜走”“闪过”这些动词。我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描写时间流逝,为什么作者用了不同的词语表述?”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这些词语写出了时间流逝的快,而且是越来越快。其次,引导学生通过词语的变化体验作者不同的心情,从词语的表面看到作者的内心对时间的流逝越来越焦灼、惋惜,进而发现作者用词的精准。最后,我进行总结:语文学习就是要学习作者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品读,学生不仅理解了作者动词使用的多元化、丰富性,而且体会到散文精准的语言运用,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不同的词语能够表达出不同的心情。

(二)识句之匠心

在引导学生体验句式时,应该专注于打破常规的语序、恰如其分的语气、新鲜恰当的修辞等形式,体验表达之功效。交流中发现,学生认为作者写的生活场景琐碎而又啰唆,就像在记流水账。这正是学生的阅读疑惑,教师的教学就应该教在学生的疑惑处。在学生初步感知后,我引导他们聚焦这些描述生活场景的句子,提问:“同学们,这些小事我们在写作时是不会写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作者仅仅是在记流水账吗?让我们跟着太阳的脚步感受一下。”师生一起朗读感悟。

师: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生: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师:太阳的脚步继续挪移——

生: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师:太阳的脚步继续挪移——

生: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

师:太阳的脚步继续挪移——

生: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交流,在疑惑处我有意点醒学生:原来太阳的脚步就是这些琐碎事情中时间的脚步,朱自清正是抓住这些看似自然的、让人不查甚至淡忘的时光的流逝,特意写出看似琐碎却令人恍悟的时光之匆匆,将抽象的时光流逝形象化。学生此时便发现了朱自清先生抒发情感的密码:把时间的流逝变成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具体可感的事物中。

(三)悟段之逻辑

第3 自然段中看似散乱的表达暗含着逻辑顺序,作者首先以设问作为总起句,告诉读者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时光怎样匆匆。然后以“我”一天的生活为序,按照起床、洗手、吃饭、默默时、遮挽时、躺在床上、睁开眼的顺序,描写时间在不经意间消逝,惋惜与无奈之情油然而生。教学时我让学生圈画出作者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想想这些场景之间可以调换顺序吗。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这些场景就是作者一天的生活,暗含着表达的逻辑顺序,不可调换。对于这种内容一读就懂、逻辑结构暗含其中的段落,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智慧,帮助学生解开其神秘的面纱,通过引导圈画、点拨提示,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描写生活场景要以时间为序,不可随意调换。这样,能为学生后续的仿写做好铺垫。

二、归纳对比,言意融通

阅读教学的本质行为是通过理解内容这样一个显在行为,去揣摩作者的言语意图,探究作者的言语形式,获取言语智慧,并将阅读中学习到的表情达意之法应用于写作实践中。从实际教学来看,六年级的学生对时间的流逝都有或多或少的感觉。但教学中我发现,在引导学生聚焦第3 自然段,发现作者表达的秘妙后,如果直接让学生仿照第3 自然段,写出对时间流逝的感触,学生在仿写时仍然难以言说和叙写。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思辨,让言意融通。

(一)归纳:提取核心知识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体会了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遣词、造句、成段的奥秘,但是最初停留在学生脑海中的言语图式是零散的,是学生对于作者言语经验的散乱的感悟。这种散乱的语言运用规律不能系统地沉淀在学生的脑海中,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借助思维导图、课堂笔记进行总结,化零散为整体,变散乱为系统,提取核心的写作知识,定格在学生的语言图式中。例如,品读第3 自然段后,我引领学生经历归纳并提取核心知识的过程:“朱自清先生是如何将无形的时间具象化,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无奈的呢?”学生的思维重新聚焦于课文的语言,进行梳理总结,提取出核心的写作知识:写作时运用精准的动词,按照逻辑顺序,用排比的手法,可以将无形的时间拟人化,让时间宛若小精灵般在我们眼前清晰地消失;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作者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欲留不能、欲速不及的惋惜和怅然的心理。归纳是一个化零为整的过程,是语言图式内化的过程,不仅是核心写作知识的整理提炼,更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二)对比:凸显语言规则

吴忠豪教授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语言与课文语言的差异,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作者丰富的词语运用和有新鲜感的句子组织,将课文语言和学生的口语化的语言对比,发现课文语言的规则,进而同化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促进自己的语言建构质量的提升。例如,在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运用精准的动词拟人化地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时,我让学生先画出这些动词,然后把这些动词板书在黑板上;同时出示一位学生仿写的片段,圈画出他在描写时间流逝时运用的动词;之后让学生将仿写片段的用词与作家的用词进行对比。

作家的用词:挪移—跨过—飞走—溜走—闪过—旋转—过去

学生的用词:过去—过去—过去—过去—过去—过去

这样学生就会具体而感性地体会到自己的语言和作家语言的差异,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揣摩动词的选用,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选用动词的精准度。将课文语言、学生语言进行比较,学生在思辨中就会体悟到什么样的语言堪称经典,在运用时他们就会不断地修正调整,语言运用的规则在比较中就会逐渐凸显。

(三)融通:“言”“意”相互转换

如果说阅读教学是“言—意—言”的多次循环过程,那么写作教学就是“意—言—意”的多次循环过程。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的“心理转换理论”认为,学生的习作过程要经历转换:将思考的内容转换成内部语言是一级转换;将内部语言转换为有序的表达是二级转换。例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第3 自然段,理解文本内容表达的“意”:时光匆匆流逝,欲留不能、欲速不及。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作者是如何化无形为有形,将时光匆匆流逝表现出来的呢?”原来作者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了精准的动词以及拟人的写法。接着,教师归纳提炼写作知识,在对比中凸显语言规则,使学生得其“言”。之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面对匆匆流逝的时间,你有什么感触?”实现思维在语境中的转换。最后,引导学生按照语言产生的顺序,在内部语言中进行词语与句子的提取与整合,完成“意”向“言”的再语境化,实现写作任务。

三、文本聚焦,习得写法

(一)链接生活,仿其意

写法的习得,起源于模仿。何为“仿其意”?“意”即内在意蕴。《匆匆》一文,课后要求学生仿照第3 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就是仿写散文内在的意蕴,仿照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当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的经验链接、情感意蕴引发了学生的共鸣,触动学生的情感深处时,就会唤醒学生相同的经验链接,学生脑海里就会闪现想表达的意向,此为“仿其意”的最佳时机。

教学时,我调动学生脑海中的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的语用体验,出示问题:“时间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你发现时间流逝的脚步了吗?回顾你一天的生活场景,按照顺序把时间流逝的场景写下来。”接下来我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回顾生活情境,对照作者的生活,填写表格。我通过表格支架链接生活情境,筛选学生一天中经历的时间流逝的场景,与作者、文本、学生、生活相通,不仅为仿写搭建了支架,而且此时的场景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真实经历,是学生以言表意的准备。

作者的生活场景起来洗手吃饭默默时遮挽时躺在床上睁开眼作者的动词挪移跨过飞走溜走闪过旋转过去我的生活场景起来伸懒腰坐电动车上学早读上课走神下课玩耍回家吃零食晚上看电视我的动词跨过旋转翻过飘过散去滑过一闪而过

(二)词语介入,仿其格

“仿其格”就是仿照作者的言语形式,将内化的词语、句子、段落结构为我所用,表达自己对时光匆匆的感悟。此时我提醒学生:“为了描写时间的稍纵即逝和悄无声息,作者用了丰富多彩的动词,精确妥帖。同学们还记得吗?”这时我出示表格中的动词。同样是表达时间流逝的动词就会又一次被吸收、改造,运用于学生自己的表述体系当中,使原有的表述体系得以完善,既不失原来的本质,又产生模仿学习的新质。例如,一位学生这样写:

太阳长了脚啊!清晨,他调皮地爬上我房间的阳台,打了个滚,又轻轻悄悄地挪移了。于是,我伸了个懒腰,准备起床,他灵巧地从我的身边跨过;我坐上电动车上学,他随着滚动的车轮旋转;早读课,他从懒散的书页中翻过;上课走神时,他随着迷茫的眼神飘走;下课玩耍时,他在同学们的嬉闹声中散去……

仿写的过程也是学生感悟作者情感、内化文本语言和形式的过程,引发了学生对时间流逝的追问与人生的深度思考。学生的言语能力就是在这样的品言、悟意中逐渐提升,最终习得了写作的方法。

“言”“意”相互融通,灵活互转,方能入乎其内得其意,出乎其外得其言。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与生活情境链接,给仿写注入情感活水,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现和高阶思维的建构与提升,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匆匆自然段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从汉英语法差异赏析文学作品的翻译
何去何从的“匆匆”姻缘
美丽的秋天
张培基译文《匆匆》赏析
仿写《匆匆》……
画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