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培基译文《匆匆》赏析

2016-08-01孟梦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4期
关键词:匆匆化境生动

孟梦

摘 要:翻译理论只有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才会对翻译起指导作用。翻译并非生搬硬套,字与字、词对词的一一对应,而是在忠于原文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要义,再用本国语言予以描述。化境是翻译的最高标准的理想境界,要求译文在保存原文风味的基础上,语言上无生硬之感自然生动。本文通过赏析张培基的译文《匆匆》的赏析,感受了译者忠于原文基础上地道的语言,将散文《匆匆》的感情与意境表达很到位,呈现了原文情感以及语言特色,没有露出译痕,值得学习与欣赏。

关键词:《匆匆》;化境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2

一.化境

所谓“化境”(Sublimation),就是剥去译文的外衣保留灵魂。化境就是对原文进行再创造的过程,由于文化的差异,原语所传递的信息不可能完全等同于译语所传递的,但是世界又是相同的,我们可以找到这两种语言中所对应的信息传递内容。译本实际上是译者根据原文进行自我阐述的过程,所以有些译本优于原文都是可能的。就像我国伟大的翻译家林纾一样,他是通过懂语言的人的描述进行再创作的,他的译本就符合中文的语言环境。

把作品从原文转换成译文,既能生动流畅的表达出意思,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是化境。

二. 《匆匆》介绍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文章生动的运用一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时光飞逝,韶华不再,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抒发了作者无奈与惋惜之情。文中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描述时光逝去不复返,又运用反问设问让读者进行反思。对于文题,作者并没有直接运用时间的字样而是用描写时间的“匆匆”表达出时间的流逝之快。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是“五四”运动落潮期。由于作者对现实十分失望无奈,但是作者却不敢堕落沉沦而是重整旗鼓,执着的追求。作者通过文字抒发无奈与失望的同时也反问自己与读者,我们该在世间留下怎样的痕迹呢?人生不止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应有琴棋书画诗酒花。我们都该有自己的追求。尽管现实世界充满坎坷不平,但只要我们不甘于平凡就不会“白白走着一遭”。全文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三.赏析

张培基先生的译文很好的再现了原文抒发的情感,保留了作者的语言风味,词语拿捏准确,生动不生硬,再现原文基础上运用问句抒发作者情感。语言流畅,行云流水,用词朴实无华,自然生动。译者本就是“戴着镣铐的舞者”,但本文译者却运用“化境”将译文翻译的惟妙惟肖又出神入化。以下是作者挑选的翻译的妙句进行赏析。

(一)修辞拿捏准确

译文再现了原文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灵活的把握了原文疑问句和设问句。原文中连续的问句引读者深思,译文中张培基先生尊重原文也采取问句的形式达到译文原文的和谐统一。“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But, tell me, you the wise, why should our days go by never to return? Perhaps they have been stolen by someone. But who could it be and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 Perhaps they have just run away by themselves. But where could they be at the present moment?

原文开篇运用排比,看似短小,翻译起来却颇有难度。汉语重意合,结构像竹节,注重隐性连贯,不用连接词,注重时间和地理顺序。英语重形合,像树一样,一个跟上有多个树干树枝,多用连接词、分句、从句,注重句子形式。因此,在张培基恰到好处的再现了原文的逻辑结构。原文用疑问句加强读者反思,有加深情感的作用,译文中选用虚拟语气作为强调,符合整体韵味,传递了作者的追悔逝去美好光阴的无奈情感。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Counting up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8 days have already slipped away through my fingers. Like a drop of water falling off a needle point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quietly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without leaving a trace.

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形容时间像针尖的水滴入海里,没有声息没有痕迹,译者也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运用贴切的词语,slipped away,描写了时间的溜走,很形象。dripping into 译者把握住原文意思基础上进行选词,很地道。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的翻译,译者并没有死板的进行字面翻译,而是采取化境的翻译理论,拿捏出原文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进行创造即:without leaving a trace.

(二)用词贴切,丰富多样

翻译的地道与否主要看用词的准确程度。张培基先生从译多年,对文字的把握程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造诣。疑问中多处选词生动并多样贴切,很值得我们欣赏学习。

例如: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At the thought of this, sweat oozes from my forehead and tears trickle down my cheeks.

译文没有直接用人称代词“I”,而用“sweat”, “tears”做这句的主语很好的强调了情感,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动词选择非常准确生动,很有意境感。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Thus 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vanishes in the rice bowl when I have my meal; passes away quietly before the fixed gaze of my eyes when I am lost in reverie.

原文中的动词“过去”,译文分别用”flow away”, “vanishes”,和”passes away”,体现了译者用词灵活多样,对原文词语拿捏准确,很好地表达可原文要表达的“时光易逝”之感。另外,译文中句式多样,词性转换多样,很地道。

汉语中作者运用一个“过去”所表达强调的作用,译者抓住作者所要表述的含义,采取不同的英语词语传神的再现了原文。可以说这句翻译超越了原文,可谓是英语学习的典范。汉语主要注重用词表达的强调作用,而英语的强调主要看主谓搭配,汉语一个动词可以有很多主语,而英语的主语往往是少数的几个单词的单独搭配才能传递相同的信息。例如:我们可以说:生日快乐、圣诞快乐,而英语的表达却是:Happy Birthday, Merry Christmas. 找到了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我们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译者为什么采用了多个不同动词来传递原文信息了。

(三)感情把握准确到位

原文通过景色描写,形象的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描述了时光易逝不复返,看似像针尖的水一样渺小的时光滴入时间的流里就没有了痕迹,也没有了影子。表达了作者的无力感与无奈。我们能抓住的东西并不多,但是对于时间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溜走,毫无办法。作者深感空虚无力,例如: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 but my quota of then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

译文” I am entitled to ”中用被动表达原文“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生动的传达了作者无奈与无力感。

我们要怎样才能不白白的走这一遭呢?珍惜时间,努力做有意义的事情吧,每个生命都会以为努力绽放而发光。译者通过把握文章的情感,进行翻译创作,并没有枯燥的进行字面的翻译而是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运用自己对两种语言的理解进行创作,实属化境的典范。

总结:

本文通过对张培基译文赏析,了解了译文的传神与生动,我想《匆匆》张培基译文是很多学翻译的人必备书籍。《匆匆》是朱自清的代表作,描写景色以及反问、例子等烘托出时光易逝,惋惜无奈之情,激励我们积极努力奋发向上,珍爱时间。译文从整体把握作者感情基调,运用地道的英文将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用词贴切值得学习和欣赏。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2006:14,五洲传播出版社.

[2]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2007:55,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18-419.

[4]吴欢章,沙似鹏.20世纪中国散文英华.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6.7.

[5]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54-155.

[6]许建平. 钱钟书“化境”说新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91-93.

[7]江帆.“化境”再阐释.中国翻译.2001.(4):44-48.

[8]钱钟书.林纾的翻译.七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朱自清.踪迹.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68.

[10]薛功平.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科教文汇(上旬刊).

猜你喜欢

匆匆化境生动
化境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视觉万象 化境心源——学术性与思考型意象油画家任传文
从汉英语法差异赏析文学作品的翻译
何去何从的“匆匆”姻缘
化境(外一则)
仿写《匆匆》……
读《匆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