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探索

2022-07-21李志行赖晓桐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6期
关键词:编码海洋一带一路

□文/李志行 赖晓桐

(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广东·湛江)

[提要] 海洋科学人才是“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力量,同时也是实现海洋强国的重要基础。本研究运用扎根分析法,提出教学层面、支持系统、信息层面、制度层面、个人层面等五个维度一体化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建议,以有助力于我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21 世纪是海洋的时代,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是时代的需求。随着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长,海洋事业在各个领域加速推进,中国对海洋科学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建设海洋科学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是海洋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各国纷纷响应,各要素的流动加快,大大提高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加速了全球化国际竞争。国际竞争全球化对新时期海洋科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加快对海洋科学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海洋科学人才作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力量,是发展海洋事业的基础,是中国加快海洋科学进程和步伐,是实现新兴海洋产业的不断崛起并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实现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创新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符合海洋科学发展需要的合格接班人与建设者与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的未来海洋科学事业的推动者是重中之重。

一、海洋科学人才培养研究趋势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培养海洋科学人才是发展中国海洋事业,加快中国海洋科学进程的必要条件。中国学界就培养海洋科学人才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海洋科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和不足;二是完善海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曲金良(2013)表示中国海洋人才队伍缺口极大,海洋人才大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的海洋产业人才严重匮乏,对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领军人物以及技能型海洋人才队伍的建设重视不够。张娟娟(2015)认为,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海洋教育体系,基础海洋教育、高等海洋教育和职业海洋教育为我国的海洋人才队伍提供了不同层次的人才,但也指出了在海洋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海洋人才结构的失衡,年龄结构不合理,海洋人才老龄化问题突出,学历结构不合理,与技能水平不匹配,人才技术结构也严重失调;二是海洋人才分布不均,地区上表现为主要分布在海洋强省,人才资源领域上表现为主要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海洋事业一线则面临着人才资源缺失的问题,人才专业结构上表现为高新技术和应用型、社科类专业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的境地;三是复合型海洋人才匮乏;四是海洋人才教育体系不完善,国民海洋意识淡薄。刘洋(2013)也提到在海洋科学专业的教学中,不同高校实践课程上的设置都比较少,不利于培养海洋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许多学者也纷纷探讨了如何完善海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王琪(2011)等人针对中国海洋人才队伍在规模和质量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尽快出台全国性海洋教育规划,加大国家财政对海洋教育事业的投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协作的海洋教育网,构建完善海洋终身教育体系。鲁栋梁(2020)等人从国家和地方海洋人才需求出发,表示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培养海洋科学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并提到要注重挖掘新的学科方向,培养新型综合性海洋科学人才、进一步完善海洋科学人才方案,深化课程体系建设、扩大海洋专业教育领域,培养综合应用型海洋科学技术人才。

从上述文献综述可知,学者在探究海洋科学人才培养的问题上,注重多层次多角度研究海洋科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和不足,但是更多的学者分析如何完善海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因此,笔者认为,探索海洋科学人才培养路径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探究海洋科学人才的培养路径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和实践意义。

二、海洋科学人才培养实证分析

(一)研究对象。依据研究特点有目的地筛选最符合命题的被调查人,是扎根理论的关键过程。理论抽象法的应用是获得强有力证据的办法。根据理论抽象的典型性和可获得性,本研究主要选取了具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称号的专家和相关机构的负责人以及行政人员作为访谈对象。疫情防控情况下,本研究通过网络方式进行访谈工作。样本共8 人,分别来自大连、天津、上海、浙江、广东等沿海省市高校和研究院的专家、行政人员以及管理者,受访对象涉及海洋管理、海洋科技、海洋经济科学、长期在省市政府社保局和人才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访谈样本信息如表1 所示。(表1)

由表1 可见,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一位副校长、一位院长、两位副院长、一位处长、一位主任、两位副主任;总计访谈时效为520 分钟,并速记文字资料105,864 字;根据相关媒体报道、研究院报告、文字数据、报刊等分类归整,总结有价值数据 58,600 字。

表1 样本信息一览表

(二)研究办法。扎根理论主要通过对文本资料提取大量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关键概念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理论。扎根理论编码主要分为三个级别,即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本研究根据Strauss 提出的质性研究方法,使用ATLAS.ti 7.5.16 质性分析软件进行访谈资料的编码和分析,并采取两阶段编码的方法,将编码阶段中各种概念进行集成,最后对访谈资料采用三级编码,逐级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核心编码等。

(三)研究结果。本研究将访谈资料初步整理后进入ATLAS.ti 7.5.16 质性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根据教学层面、支持系统、信息层面、制度层面、个人层面等五个维度,产生其编码结果如表2 所示。编码结果显示,专家对于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方面的基本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教学层面。许多专家强调改革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改革与建设海洋课程的实施教学方式,为培养海洋科学人才,涉海高校和涉海企业之间联合教学模式,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方式,即海洋生物与医疗、海洋环境与资源管理、海洋科学与文化发展等。此外,强化外语教育,鼓励学生与海外专家进行多方面交流学习。第二,支持系统。建设企业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夯实海洋人才培育的财力基础、完善海洋科学人才建设激励政策,同时对社会方面支持人才培养提供更优质的资金投入保障。第三,信息层面。优化高层次海洋科学人才共享发展的空间结构,整合和完善海洋科学人才数据支持平台,将学校间教育联盟,教学及管理过程数据化,利用教育资源开发人才培养,同时平台进行海洋开发合作,打破地理位置限制,使区域性特征趋于弱化。第四,制度层面。政府从全局视角检视各类要素构成是否完备、出台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法律法规及优惠政策、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实行社会贡献以及同行评价制度、系统化和标准化改进考核方式。第五,个人层面。专家强调提高跨界融合和集成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的人才以及放眼世界等三个核心范畴。(表 2)

表2 海洋科学人才培养质性分析五维三级编码结构一览表

从上述五个维度的内容看,专家和领导对海洋科学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涵盖面广,具有现实意义的积极建议,同时针对性强,体现出海洋科学人才的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然而,笔者认为第三层表现特征的总体聚合程度比较离散,反映各个专家的多元思维、多重视角与学科差异。

三、构建我国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机制

(一)创新海洋科学人才引进机制。面对周边国家的人才竞争,应尽快推出海洋科学创新人才行动计划,按照新时代中国沿海开发战略规划需求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导向,依托中国沿海省市政府海洋经济、海洋科技以及海洋新兴产业战略规划的各种载体平台实施海洋高层次人才工程。首先,要将不同类别的人才引进沿海省市地区,开发专门为“一带一路”建设进程服务的紧缺性海洋人才,包括海洋科技专业的高层次人才、研究海洋新兴产业的人才、海洋经济和科技战略的储备人才等,同时应根据海洋发展战略规划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其次,要依托涉海院校、涉海企业、涉海研究机构的专家和负责人,加强沿海省市海洋发展总战略,同时进一步扩大开放人才合作和共享发展成果,即加强数据化海洋人才资源管理与城市之间信息共享共通,并且海洋科学人才数据支持平台的整合和完善,打破了“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才紧缺的问题。最后,积极开展与周边涉海产学研的交流合作,提升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人才培养能力,改善单方面引进海洋科学人才的问题。

(二)统筹规划,实施海洋科学人才战略。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发展需要政府从顶层进行设计规划,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上出台配套的关于人才培养基本制度和政策体系。宏观政策上,需要以海洋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海洋经济和科技又好又快发展、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和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逐步提高等,国家将不断提升培养海洋科学人才的数量,同时将海洋人才质量提升放到战略规划高度上,引导人才提升海洋意识,将海洋人才战略规划作为全国经济社会中的长期基本政策。中观上来说,需要全国沿海省市的地方政府根据本省市的发展情况,结合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协同其他沿海各省市的发展状况与发展形势,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微观上来说,在宏观和中观政策的基本概念上,建设总体统筹计划,并制订具体的海洋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助推各类海洋人才的有效措施发展,加强海洋人才引进,强力推进海洋人才管理的信息化及系统化,联合海洋人才资源。此外,完善海洋人才培养和激励工作。对于不同类型的海洋人才,制订不同的使用方案,建立能够促进海洋人才快速成长的使用机制。

(三)加强对海洋人才的多学科交叉混合培养。随着新兴海洋产业的崛起及二三产业的发展,国家对海洋科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海洋人才特点也呈现出广泛性与多样性的特征。新兴海洋产业不仅需要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各类专业海洋学科的人才,还需要既掌握海洋科学和技术,又精通政治、经济、法律、经营管理或是军事学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可知,海洋科学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型应用学科,这门学科具有大科学、高技术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因此,应对海洋课程的实施教学方式进行有特色的改革,同时加强对海洋人才的多学科交叉混合培养,合理进行多学科交叉混合课程设置,如海洋生物与医疗、海洋环境与资源管理、海洋科学与文化发展等便是很好的跨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改革方向;只有积极发展新的交叉学科方向,才能更好地促进培养复合型的海洋人才。此外,也应强化数理化计算机等通识教育改革,为海洋人才解决复杂问题奠定坚实的数学功底,造就基础雄厚的海洋科学人才。为了逐步满足日益增加的海洋技术专业现实需求,国家、政府等应通力合作,培养具有具有跨界融合和集成创新能力的海洋人才,提高海洋科学人才的综合素质。

(四)产学研合作,提高海洋科学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海洋科学人才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人力资源,需要通过教育与产业同步、学校与企业结合,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既适应“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又符合“一带一路”中海洋科学事业实际需求的创新型人才。鼓励与企业等相关机构建立合作机制,探索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的产教融合发展新模式,构建涉海高校和涉海企业之间进行联合教学模式,推动海洋科学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创新平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海洋科学人才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大批具有较强海洋意识和海洋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满足企业所需。同时,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涉海院校与涉海企业合作,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海洋科学人才。

猜你喜欢

编码海洋一带一路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