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2022-07-21金泽豪刘瀛子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6期
关键词:普惠差距城乡

□文/金泽豪 刘瀛子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提要] 城乡收入差距仍然是导致我国社会民生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问题,严重制约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本文结合2011~2020 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以及两者关系的区域异质性,并进行稳定性检验,提出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化建设、着力提升我国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建议。

我国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历史阶段,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 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 万元,而农村不到2 万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农村的两倍。可见,较大的城乡家庭收入差距仍然影响我国社会民生领域发展,严重阻碍了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

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有很多,早有学者提出金融发展能够有效缓解城乡收入差距。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农民能借助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以提高收入,进而缓解城乡收入差距。但是我国的金融发展面临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金融资源更多地流向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镇,农村则相对金融供给不足,甚至还存在一定的金融排斥现象。普惠金融弥补了原本金融的短板,以机会平等和可持续性为原则,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利性,缓解了农村的金融排斥现象,使金融资源分配更加公平,但仍存在成本相对较高的问题。而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将大数据、云计算、数据通讯等现代化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利用其信息共享的功能降低金融供给的成本,增大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大幅度提高农村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一、文献综述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定义。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普惠金融,促进金融资源共享,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使用门槛,扩大金融服务广度的同时延伸了其深度,全方面提升了金融控制风险的能力。随着我国数字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逐渐让金融业务从线下向线上发展。伴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创新更多依托非金融机构,并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品或服务进行调整。

(二)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关于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徐敏和张小林通过VAR 模型得出普惠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保持长期均衡,普惠金融发展可以略微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刘金全和毕振豫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陈丹和姚明明得出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梁双陆和刘培培运用面板回归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收敛城乡收入差距。然而,数字普惠金融在国内不同地区可能发挥着不同的效应。易扬和王磊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发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相邻省份之间存在要素资源竞争的现象。

综上,既有文献均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但较少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在已有文献基础上,结合我国2011~2020 年省级面板数据,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研究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以及两者关系的区域异质性,进一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与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根据金融深化的经典理论,我国城镇和农村在金融服务的获取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能够在改善该状况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是数字普惠金融借助互联网克服空间距离,显著提高金融服务的延展性和便利性。城市居民和偏远地区的农民均可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线上交易,满足自身金融需求。二是数字普惠金融大幅度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利用人脸识别、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替代传统人工,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三是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于农民等弱势群体,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

据此本文提出假设: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相关关系,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有效缓解城乡收入差距。

三、指标设定与模型构建

(一)指标设定与数据来源。首先对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进行相关性分析。在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相关性的前提下,本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具体变量的设定如下:

1、被解释变量:城乡收入差距(Y)。本文将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作为收入差距的替代变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2020)。

2、解释变量:数字普惠金融(X1)。本文通过 2011~2020 年各省级行政单位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测算数字普惠金融水平,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与蚂蚁金服公司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3、控制变量:本文引入经济发展水平(E)、第一产业结构(Fi)、第二产业结构(Si)以及城镇化率(U)等控制变量(X2)分别用各省GDP 的对数、第一产业增加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 的比重、年末城镇常住人口数占地区总人口数的比例衡量。

(二)模型构建。基于以上变量的设置,本文模型构建如下:

其中,α 为常数项,β1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待估计参数,β2为控制变量的待估计参数,μ 为扰动项。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1、变量描述性分析。通过对样本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出城乡收入差距在2011 年为2.909,2020 年为2.431,大致呈现下降趋势。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从2011 年的40.004 上升至2020 年的341.219,大致呈上升趋势。

2、分区域描述性分析。本文进一步按各省份所属区域将样本分为东、中、西部,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验证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一方面不同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在2011~2020 年间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说明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势头良好,城乡收入差距在2011~2020 年间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不同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呈现一定的异质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西部最低,不同区域的城乡收入差距也呈现一定的异质性特征,具体表现为西部地区差距最大,其次是中部,东部最小。

(二)回归分析

1、东部地区。当不考虑控制变量时,以X1为解释变量,Y 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东部地区回归分析结果得:

可得数字普惠金融的回归系数为-0.0001,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为负。可见,经济发展水平、第一产业结构、第二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对城乡收入差距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当考虑控制变量时,以 X1为解释变量,E、Fi、Si、U 为控制变量,Y为被解释变量,东部地区回归分析结果得:

可得数字普惠金融的回归系数为-0.0001。关于控制变量,E、Fi、Si、U 的估计结果均为负,说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第一产业结构、第二产业结构以及城镇化率的增大均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中部地区。同理,当不考虑控制变量时,回归分析结果得:

可得数字普惠金融的回归系数为-0.0009,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为负。

当考虑控制变量时,中部地区回归分析结果得:

可得数字普惠金融的回归系数为-0.0014。关于控制变量,Fi 的估计结果均为负,说明中部地区第一产业结构的增大均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E、Si、U 的估计结果均为正,说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产业结构以及城镇化率的增大都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3、西部地区。同理,当不考虑控制变量时,西部地区回归分析结果得:

可得数字普惠金融的回归系数为-0.0137,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为负。

当考虑控制变量时,中部地区回归分析结果得:

可得数字普惠金融的回归系数为-0.0183。关于控制变量,E、Fi、Si的估计结果均为负,说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第一产业结构、第二产业结构的增大均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U 的估计结果均为正,说明西部地区城镇化率的增大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五、稳健性检验

(一)多重共线性检验。分别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其中东部地区方差膨胀系数VIF 均大于100,中部地区变量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和数字普惠金融方差膨胀系数VIF 大于100,西部地区变量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方差膨胀系数VIF 大于100,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故前期已将变量E、Fi、Si、U、X1设为控制变量以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此外,以西部地区为例,对原本模型采用一阶差分变换,得:

一阶差分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拟合优度提高了0.0001,一阶差分后回归方程拟合效果更好,VIF 均值减少了5.85,起到了降低多重共线性的效果。

(二)自相关检验。分别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采用杜宾-沃森检验法、BG 检验,均不拒绝原假设,得到μ 无自相关。

以东部地区为例,在杜宾-沃森检验中,Durbin-Watson d-statistic(6,10)=2.492982,H0:ρ=0 不自相关,H1:ρ≠0 自相关,查表得 dL=0.243,dU=2.822,则不拒绝 H0,μ 无自相关。在 BG 检验中,P=0.2101>0.05,不拒绝原假设,同样得μ 无自相关。

(三)异方差检验。分别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作(ei2,Y^i)残差图来直观判断模型有无异方差性。在同方差的假定下,运用最小二乘法,求出Y^i和残差平方 ei2,然后以 ei2作纵轴、以Y^i作横轴作出(ei2,Y^i)残差图。同时,运用帕克-格莱泽检验法,对lnei2=a0+a1lnY^i+ui进行回归,得出三个地区残差图未显示ei2随Y^i系统性变化,且lnY^i的系数a1的P 值比较大,接受原同方差的假设,所以该模型无异方差性。

综上,本文实证结果较为稳健。

六、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本文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缓解城乡间的收入差距;第二,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一定的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对于收入差距的缓解效果优于东部地区。

(二)对策建议。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背景下,探索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已成为解决我国社会民生问题不可或缺的部分。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一,完善农村地区的数字化建设,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缓解作用,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方面推动数字技术在农村的使用,不仅扩大数字普惠金融覆盖范围,同时丰富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服务内容以满足其金融需求;另一方面推动农村基础数据平台建设,适当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实现金融机构与农村弱势群体之间金融服务供需匹配。此外,政府可提供补贴让通信运营商适当下调农村地区使用互联网的相关费用,提高其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性。第二,着力提升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一方面在充分考虑其地理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环境因素提高其金融市场份额,拓宽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另一方面加深中西部地区数字技术与实体金融的结合,鼓励居民线上完成支付结算、保险、信贷等传统金融业务,提高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此外,也可以通过加强对中西部地区金融知识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其数字化水平。

猜你喜欢

普惠差距城乡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