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应用于儿童麻醉的效果探究
2022-07-21张斌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天津300140
张斌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天津 30014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在儿童麻醉中采用喉罩麻醉或者气管插管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本院76例手术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采用喉罩麻醉,同期对照组则改为气管插管麻醉,对比2组患儿术中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恢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T0、T1、T2时2组HR对比,P>0.05,T3、T4 时对照组的HR 较观察组更高,P<0.05;T0、T2 时2 组MAP 对比,P>0.05,T1 时对照组的MAP 较观察组更低,而T3、T4时MAP较观察组更高,P>0.05;置入前2组患儿的Ppeak、PETCO2对比,P>0.05,置入后观察组的Ppeak较对照组更低,而PETCO2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的导管拔除时间、意识清醒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2.63%,对照组为15.79%,P<0.05。结论:在儿童麻醉中应用喉罩麻醉的价值高于气管插管麻醉,前者更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缩短苏醒时间。
手术中通过进行麻醉处理是缓解患者痛苦以及确保手术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然而儿童的身体功能尚未充分发育完善,具有特殊的生理特征,这也使得儿童对手术中的麻醉质量要求更高。喉罩麻醉以及气管插管麻醉均是非常常用的麻醉方法,并且在成人麻醉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然而关于此两种麻醉方法在儿童群体中的应用研究报道较少[1]。鉴于此,本文对比分析喉罩麻醉以及气管插管麻醉在儿童中的实际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本院76例儿童腺样体消融手术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38例,男18例,女20例;年龄6~15岁,平均(10.3±0.5)岁;体重20.5~30.6kg,平均(24.6±0.3)kg。对照组38例,男19例,女19例;年龄6~15岁,平均(10.2±0.6)岁;体重20.3~30.8kg,平均(24.5±0.4)kg。2组各项基础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2组患儿均于麻醉前30min进行阿托品(0.01mg/kg)实施肌肉注射,在入室后密切监测患儿的氧分压血压、心电图以及呼吸等指标,创建静脉通道。2组患儿的麻醉诱导方法相同,具体为:咪达唑仑(0.03mg/kg)+舒芬太尼(0.3μg/kg)+丙泊酚(2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胺(0.15mg/kg)。观察组采用喉罩麻醉,通常为2.5号喉罩,在操作中插管深度以咽部产生明显阻力感为宜,之后迅速向内注入适量气体,确保喉罩气囊能够维持良好充盈状态,喉头封闭,给予机械通气。观察口腔未见气体漏出,同时胸廓起伏满意,呼吸呼吸应均匀,即提示喉罩置入成功;同期对照组则改为气管插管麻醉,在进行插管操作前可给予患儿七氟醚(3%)吸入,从而充分放松其肌肉,严格依据气管插管流程完成操作,成功之后给予机械通气,并以七氟醚进行术中维持麻醉。2组患儿术中均结合其二氧化碳分压、生命体征指标和术中操作刺激强度等对麻醉药物的实际浓度以及麻醉深度等进行适当调整,术毕前5min可停止用药。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记录2组患儿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即麻醉前(T0)、插管后(T1)、手术10min(T2)以及术毕时(T3)和拔管后(T4),包括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②对2组患儿喉罩或气管导管置入前后的气道峰压(Ppeak)、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进行监测和对比;③统计2组患儿的导管拔除时间和意识清醒时间;④记录2组出现的麻醉不良反应,如气道阻塞、心率增快、反流、误吸等。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组间对比
T0、T1、T2时2组HR对比,P>0.05,T3、T4时对照组的HR较观察组更高,P<0.05;T0、T2时2组MAP对比,P>0.05,T1时对照组的MAP 较观察组更低,而T3、T4时MAP 较观察组更高,P>0.05,见表1。
表1.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组间对比(n=38,±s)
表1.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组间对比(n=38,±s)
分组 指标 T0 T1 T2 T3 T4观察组 HR(次/min) 89.26±9.85 91.62±10.19 87.75±9.18 92.39±9.89 93.35±9.98 MAP(mmHg) 70.06±4.59 68.16±5.09 65.32±5.26 71.89±7.95 70.26±7.19对照组 HR(次/min) 89.30±9.83 90.62±8.69 88.69±10.19 106.59±10.05 104.35±10.89 MAP(mmHg) 70.07±4.60 63.09±4.95 64.39±6.62 85.16±7.89 84.69±8.06
2.2 Ppeak、PETCO2组间对比
置入前2组患儿的Ppeak、PETCO2对比,P>0.05,置入后观察组的Ppeak较对照组更低,而PETCO2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2。
表2.Ppeak、PETCO2组间对比(n=38,±s)
表2.Ppeak、PETCO2组间对比(n=38,±s)
组别 Ppeak(cmH2O) PETCO2(kPa)置入前 置入后 置入前 置入后观察组 12.89±4.59 9.79±4.06 5.61±0.72 6.01±0.65对照组 12.90±4.57 14.62±2.79 5.60±0.71 4.69±0.35 t 0.296 7.063 0.318 5.183 P 0.518 0.000 0.395 0.003
2.3 导管拔除时间、意识清醒时间组间对比
观察组的导管拔除时间、意识清醒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见表3。
表3.导管拔除时间、意识清醒时间组间对比(n=38,±s,s)
表3.导管拔除时间、意识清醒时间组间对比(n=38,±s,s)
分组 导管拔除时间 意识清醒时间观察组 61.95±4.79 126.95±18.59对照组 272.63±61.52 465.26±63.25 t 27.628 31.529 P 0.000 0.000
2.4 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
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2.63%,对照组为15.79%,P<0.05,见表4。
表4.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n=38,n/%)
3.讨论
儿童年龄较小同时咽部未能充分发育完善,再加上体质偏弱,所以在手术麻醉中应用常规的全麻可能导致部分患儿出现呼吸道抑制情况,甚至对其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所以在儿童麻醉中需要特别注重麻醉方式以及麻醉药物的科学选择。气管插管麻醉是十分常用的一种麻醉技术,借助工具作为麻醉中的气管导管,通过口腔、鼻腔经喉把特制气管内导管插入气管内,最终实现麻醉作用,在此过程中能够维持呼吸系统畅通,并有利于支气管当中分泌物的快速清除,有利于预防误吸等事件。近年来,气管插管麻醉在急性药物中毒、呼吸衰竭以及心肺复苏等相关危重患儿的治疗中均具有广泛应用[2-4]。然而由于儿童年龄尚小,呼吸系统器官尚未完全发育,经气管插管麻醉过程可能对相应组织器官造成损伤,部分患儿将出现喉头水肿、喉头黏膜下血肿、急性喉炎、声带损伤、拔管后气管萎陷、咽喉痛、杓状软骨脱位等异常情况,若非紧急状况则应避免采取气管插管麻醉。同时气管插管麻醉过程中如若操作不慎,可能造成患儿口鼻腔处黏膜发生损伤,引起剧烈咳嗽以及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
喉罩是现代临床医学在急救复苏和常规全身麻醉中应用普遍的人工气道,能够维持患者的气道通畅,确保良好的通气状况和氧合状况。置入患者咽喉部充气罩能够快速形成气道密封,所以也是一种更为科学的人工通气道,其中包含通气管以及封闭罩,与传统的面罩相比,喉罩能够解放医师的双手,确保气道维持可靠,同时效果十分稳定。与传统的气管内插管技术对比,喉罩的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以及创伤性更小。喉罩在应用中可进行高压蒸汽消毒,能够实现反复应用。在临床使用中只要患者并无张口困难便可迅速完成喉罩置入,同时容易固定,应用中不易发生脱出,有利于避免喉头水肿、喉返神经麻痹以及声带损伤等不良反应。喉罩也是新型通气工具之一,属于一种置于人体咽喉腔的呼吸控制方式,现阶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工作中并在多种疾病诊治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喉罩是基于气管导管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而来的麻醉技术,周围配备充气囊,并借助气囊封闭患者食管以及咽喉腔,同时利用气管导管保持与外界相通,确保患者能够实现自主呼吸[5,6]。该麻醉方式的应用中对气道造成的损伤相对较小,同时患者的耐受性明显提升,具有操作简单以及效果确切等优势,特别是能够维持术中的呼吸系统畅通,有利于实现患者的自主呼吸。有研究认为[7],喉罩置入无需进入气管及使用肌松类药物,因此在麻醉过程中对人体呼吸、血压、脉搏等指标无明显影响,此外使用喉罩麻醉时对儿童咽喉部仅可造成较小刺激,因此在儿童麻醉工作中应用喉罩能够显著提高患儿对麻醉措施的耐受性,由于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应激反应少,因此其并发症发生风险随之下降,是一种新型无创性麻醉操作技术。小儿年龄较小,其身体器官功能未得以充分发育成熟,尤其是广大低龄患儿在外科手术治疗后其肺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高,如常见的肺部感染、肺不张以及栓塞等,部分患儿还可能产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上述并发症的出现使得患儿的康复进程受到影响,住院时间明显延长,也对患儿的术后身体复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加重了患儿家庭经济负担。近年来有报道指出[8],低龄患儿接受全身麻醉外科手术治疗后其肺部感染事件的发生率较高。在小儿全身麻醉中多给予患儿气管插管,该项操作能够最大限度的帮助维持其呼吸系统的畅通性,因此既往临床应用广泛。然而患儿年龄较小,尤其是不足3岁的低龄患儿,由于喉头位置相对较高,在进行气管插管的过程中操作难度增大,非常容易引起患儿呼吸系统黏膜受到损伤,这使得患儿手术后肺部感染事件的发生风险较高,这对患儿手术后的病情康复、身心健康均构成严重影响,也使得患儿的手术疗效下降,所以还需探寻其他更为安全有效的麻醉操作方法。喉罩麻醉是近年来小儿外科较为常用的新型麻醉方式,喉罩麻醉的本质属于声门上通气方式,在操作中可防止对患儿气道产生影响和刺激,有利于减少或避免患儿呼吸系统黏膜受到损伤,这对于预防各类并发症有重要价值,例如气道阻塞、肺部感染、心率增快等。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应用喉罩麻醉,同期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气管插管麻醉,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幅度小于同期对照组,同时在置入后Ppeak、PETCO2指标评估结果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导管拔除时间以及意识清醒时间较对照组缩短。表明与气管插管麻醉相比,采用喉罩麻醉更有利于提升儿童麻醉质量。但应注意的是喉罩在使用中仅利用气囊封闭喉口,由于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因此导致部分儿童经喉罩麻醉时无法使其喉口完全封闭,因此儿童使用喉罩麻醉可能出现误吸、反流等异常情况,提示麻醉师应准确掌握喉罩麻醉适应症,在实际应用喉罩麻醉前需全面评估儿童具体情况,从而合理取舍相应麻醉方案,同时在实际使用时应严密监测儿童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以利于保障喉罩麻醉有效性及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儿童麻醉中应用喉罩麻醉的价值高于气管插管麻醉,前者更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缩短苏醒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