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爱玲的美国时光

2022-07-21王金兰陈文凤昭质

北方人 2022年13期
关键词:威尔麦克张爱玲

文/王金兰 陈文凤 昭质

1955年秋,张爱玲乘“克里夫兰总统号”客轮孤身一人离开香港赴美国。

张爱玲赴美国,至少有一种自信,她相信能够用英文写她熟悉的中国故事,在美国站住脚根。但赴美六个月的经历告诉她,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女人要在美国靠写作谋生是多么不易,要克服多大障碍!她最初在纽约的住所是专为救济穷人的救世军女子宿舍,是收留各种无家可归的女子的,她自己的身份不过是难民。她在中国曾是红极一时的作家,但美国文艺界对她知之不多。她举目无亲,缺乏能帮她克服种种障碍、走向文艺殿堂的人。

1956年2月13日,张爱玲填写了申请书寄往位于新罕布什尔州彼得堡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

美国有一种文艺营的组织,由热心文艺事业的实业家或成名的艺术家们创办,目的是为一些食宿无着的作家、艺术家提供能够创作的环境,营内食宿全部免费。1956年,张爱玲在美国得知这个消息,2月便申请并获得了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的答复当住营作家,时间是这年的3月至6月。张爱玲提交的计划是写一部长篇小说,暂定名为《粉泪》,这也就是《怨女》英文本《北地胭脂》的前身。得到批准后,她便启程前往彼得堡,在这里她成就了第二次姻缘。

美国著名剧作家费迪南·赖雅,1891年生于费城一个德国移民家庭,信仰共产主义,很早就表现出了文学天赋,他写的一部戏《青春入舞》曾入选麦克道威尔戏剧节。这部戏剧后来在1914年彼得堡召开的麦克道威尔戏剧节上演。

当赖雅初识张爱玲时,他热情的共产主义信仰、认为马克思主义才是世界的希望使张爱玲很惊讶。相比较起来,年长的赖雅倒比年轻的张爱玲更为乐观、理想主义,而张爱玲对人生及生命的深刻体悟,对艺术及人类文明的独特见解,也使赖雅大为吃惊。

从1956年3月13日张爱玲第一次遇见赖雅,为时不足一个月,两人就已互相到对方工作室作客;赖雅觉得张爱玲既庄重大方又和蔼可亲。4月1日,他们并坐在大厅中共享复活节正餐。双方已无话不谈,彼此觉得很投趣。

最初的结合,是出自双方的感情需要。可是后来,当赖雅要离开文艺营,到耶多(纽约州北部另一个文艺营)逗留一段时间,张爱玲感觉出了对赖雅的依靠。她像情人一样送赖雅去车站,向他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尽管她自己面临着经济问题,但她仍旧送给了赖雅一些现金作为礼品,让他带到耶多去,这使赖雅大为感动。

在张爱玲与赖雅短暂分手后,俩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通信联系。7月5日,赖雅收到张爱玲的来信,告诉他她已怀上了他的孩子。这个消息无疑刺激了赖雅。在这之前的三十多年里,赖雅是不再考虑婚姻的。但张爱玲怀了他的孩子,他不得不对张爱玲负责。

这以前二人虽关系密切,却并未议及婚嫁,正是这事促使赖雅当天下决心立即向张爱玲求婚,且冒雨步行到邮局将这封信寄出。他甚至能够体谅张爱玲此时的苦恼,希望自己的信能给孤单留在纽约的张爱玲一些安慰。但这封信张爱玲未及时收到。当时张爱玲急需得到赖雅当面的保证和安慰,并想知道他对怀孕一事的态度。

第二天赖雅又接到了张爱玲的电话。紧接着,张爱玲就赶来与赖雅见面。赖雅当面向张爱玲求婚,并认真与张爱玲谈了一次话。他们决定结婚,但赖雅坚持不要孩子的态度非常明确,催促张爱玲再认真检查一次,尽快去做人工流产。于是,张爱玲将为结婚做的准备中便很不寻常地包含了这样的重要内容:打掉孩子。

同年8月14日,张爱玲与赖雅在纽约结婚,参加婚礼的人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和张爱玲的经纪人马莉·勒德尔。这也是炎樱第二次为张爱玲证婚。其时张爱玲36岁,赖雅已经65岁,两人相差了近30岁。赖雅因为张爱玲而晚年过得比较幸福,但他们直到死都在辛苦地应付生活,为住便宜的房子而不停地搬家,为糊口而不停地写作。她曾在1956年9月9日致胡适的书简中写道:“……八月间我们在纽约结婚,极简单的婚礼,所以也没有通知亲友。”

张爱玲在美国奔波了一年后才获得了一个能使她安定下来的家。这段婚姻维持了11年。

最初俩人的婚姻是以乡居生活为主。在赖雅的日记里,他的笔调轻松恬美,他详细记载每个月的生活收支及朋友信件的往来,他称张爱玲为E,记载下夫妻的生活情趣,如亲密的谈话,到波士顿去玩,看电影上馆子,还有写作上的不顺,以及自己的几次中风。

张爱玲还有一项癖好:专看“垃圾”,那些不入流的小报、通俗书刊。只是张爱玲无法成为如她自己所向往的“像林语堂那样以英文写作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赖雅多次嘲笑她专看垃圾文化,她也没有放弃。

1956—1967年的十余年中,赖雅当时既老又贫,但她一直陪伴在赖雅身旁,几乎承担了全部家庭开支和赖雅的医疗费用。如果没有张爱玲拼命写作来支撑家庭与赖雅的医疗费用,赖雅的结局也许会更悲惨。除了1961年应宋淇之邀请,赴香港电懋公司赶写电影剧本之外,她与赖雅从美国东海岸到西海岸,又从西海岸返回东海岸,为谋求创作之地,到处奔波。在此期间,她的新作甚少,只有《五四遗事》《色戒》《浪花浮蕊》《相见欢》几部。

1965年赖雅再次摔倒,这次他病得很重,以致瘫痪,后来大小便失禁,须张爱玲日夜照顾。张爱玲是将写作看得比一切都重要的人,又加上沉重的医疗费负担,她不得不求助于赖雅的女儿霏丝。1966年9月,张爱玲单身赴俄亥俄州牛津镇的迈阿密大学任驻校作家。霏丝自己的家庭负担也很重,张爱玲转请邻居照顾,邻居也照看不了,张爱玲只能将赖雅带去俄州。1967年麻州康桥的赖德克利夫学院邀请她,她又带着赖雅去康桥。1967年10月8日赖雅走完了人生的最后道路,这时的张爱玲已精疲力竭了。

赖雅去世后,张爱玲洗尽铅华,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致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及极度的孤寂”。

(摘自2022年第4期《华人时刊》)

猜你喜欢

威尔麦克张爱玲
1/2的魔法
你做了什么
小王子
生活很艰难,但你被爱着
九月雨
威尔·史密斯是怎么把自己玩坏的?
2017年西麦克展览公司展览计划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